司马相如:大汉帝国的风流才子
提起四川成都,人们会很自然地想到两个重要的古代名人,一个是军事家诸葛亮,一个是大文豪司马相如。诸葛亮的故事,四大名著之一的《三国演义》已经将其写透写绝写得近乎妖了,但是对于司马相如,人们了解得却不多。笔者在游览成都驷马桥时,想起班固的盛赞:“文章西汉两司马”,以及鲁迅在《汉文学史纲要》中指出:“武帝时文人,赋莫若司马相如,文莫若司马迁”,不禁感慨万千,景仰不已,遂决定写一写这位名传千古的辞赋家。
破万贯财买郎官当
司马相如出生于公元前179年,死于公元前118年,活了62岁。不过这个岁数已经不错了,古代人们的平均寿命也就三四十岁,许多皇帝三十多岁就死翘翘了。司马相如的出生地尚存在争议,有人说是成都市,也有人说是南充市蓬安县。但是,由于成都这个地方风景如画、气候宜人,再加上司马迁在《史记》中称司马相如出生在成都,那笔者就暂且以成都为准吧。司马相如的家境很好,年幼时过了一段富足生活,当时的小伙伴很多,最交好的是王吉和杨得意,他们都在文翁石室读书。文翁不是地名,而是一个人,这个人官当得很大,是蜀郡太守。文翁石室,其实就是官方的学校,教学质量很高,相当于“四川大学”这样的官方名牌。而司马相如在学校里一点儿也不贪玩,是学校的高材生之一。他最喜欢的功课是儒家的经书和文学,其中对文学最具天赋,读书时就能作文写赋了。本以为要等到“大学”毕业后,才出去找工作,但因为司马相如家里有钱,在其毕业前就出资在首都(长安)为他找了一份好差事,因此他便提前毕业了。
家里花了很大一笔钱,到底为司马相如找了一件什么样的差事呢?原来就是给当时的皇帝汉景帝当侍从,这是一个郎官。什么是郎官呢,我们先查下历史:秦、汉时,郎官属郎中令(汉武帝改为光禄勋),员额不定,最多达五千人,有议郎、中郎、侍郎、郎中四等。以守卫门户、出充车骑为主要职责,亦随时备帝王顾问差遣。初以任子(因父兄功绩得保任授官者)、赀选(以有相当财产得任官资格者)为充任,武帝从董仲舒议,始使郡国每年保荐孝廉为郎中。两汉郎官常有出任地方长吏的机会,时人视为出仕的重要途径。东汉以尚书台为政务中枢,分曹(相当于后世的部和司)设尚书郎。郎官遂从侍从官变为各行政部门长官,不再隶属光禄勋。此外,汉代郎官亦称山郎。除议郎外,郎官均须执戟宿卫殿门,号为轮流当值,其实非出钱送礼,取得文书,不能出外。时人以山为财用所出,号郎官为“山郎”。(见《汉书·杨恽传》及张晏注)
用最简单的话说,就是当时朝廷有个政策,凡是能给朝廷上交一定钱财的家庭,就可以把一个孩子送到皇帝的身边去当侍从(郎官)。司马相如的家里还算有钱,于是就花了很大一笔费用,在景帝前元七年(公元前150)那一年,让他进了皇宫。当时的司马相如29岁,和他一起参选的还有他的小伙伴王吉和杨得意。王吉运气差没能被选中,杨得意和司马相如被选中了。但又由于司马相如人长得很帅,并高大威猛,便成了景帝的近身侍卫,取名为“武骑常侍”,大概就是仪仗队的一名队员。
P21-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