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软件下载  游戏下载  翻译软件  电子书下载  电影下载  电视剧下载  教程攻略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书名 依蹊花语(一束关于故乡和成长的故事)
分类 文学艺术-文学-中国文学
作者 王世友
出版社 九州出版社
下载
简介
编辑推荐

王世友,先后毕业于烟台师范学院中文系和南开大学中文系,现供职于人民教育出版社。这本《依蹊花语——一束关于故乡和成长的故事》收录的就是由他所著的散文作品。作品按“淌过岁月河的快乐时光”、“童年的餐桌”、“乡俗乡韵”、“那时的山,那时的水”、“生命的滋养”五个栏目编排。

内容推荐

《依蹊花语——一束关于故乡和成长的故事》的内容提要如下:

没有最好的童年,只有永恒的成长。在这一束关于故乡和成长的故事中,涓涓流淌着一个生于七十年代的农村孩子对故乡山水、风俗、人物和生命历久弥新的温暖记忆。涧水流年月,山云变古今。愿这一束心香,如汩汩不竭的生命滋养,润出更加绚丽多彩的童年和更加矫健多姿的成长!

《依蹊花语——一束关于故乡和成长的故事》由王世友编著。

目录

我的儿童时代(代前言)

淌过岁月河的快乐时光

走四方

“无乐”年代

储钱罐儿

复式班与琅琅书声

童年的餐桌

煎饼卷大葱

窝窝头与贴饼子

油饼卷鸡蛋

五谷杂粮

瓜菜半年粮

苹果头和桃头

黏粥小豆腐

咸菜疙瘩

乡俗乡韵

入伏

清明、端午和中秋

办年

那时的山,那时的水

小小村庄的前世今生

牛山子与月亮崖

浮山石墨千秋画,冶水无弦万古琴

弥水恩,朐山情

生命的滋养

忠厚传家远,诗书继世长

哀哀父母,生我劬劳

阅世长松下,读书秋树根

向前敲瘦骨,犹自带铜声

杂花生树,落英缤纷(代后记)

试读章节

每个少年的心中都怀揣一个辽远的梦,或风驰过大漠,或铁血在高原,或旖旎于江南。在故乡绵延的山丘中,我的梦想是到镇上去,到十五里外的镇上去。这个想法,在小学五年级的一个春日,终于实现了。

头天晚上,母亲打开花手绢,从里面找出一张五毛的纸票,给我: “你虎子婶和山子大娘跟我说了,你和虎子、山子一直想到镇上去看看。逢集我们不放心,明天你们仨去吧。虎子姥爷家在和庄,离咱们八里,虎子认识路。到了和庄的三岔路口,沿往西的那条路一直走,到了大公路上,就到了镇上了。路上小心。”我的心飞舞着,接过钱,又觉得比较多:“钱太多了吧,我们走着去,花不了这么多。”“拿着吧,到了镇上,天就晌午了,买点儿吃的。”我兴奋地把钱放到小口袋里,一晚上翻来覆去,为即将的没有大人参与的远行辗转反侧。到大半夜以后吧,才蒙咙着迷糊过去。

第二天,一个晴好的春日等着我们,吃过早饭,三个小伙伴上路了。铺着细沙的乡间公路,走起来清脆地沙沙响。路两边槐树成行,迤逦得像两条绿色的袅娜的河,在我们的心头涓涓。槐树花期已过,撑起了清凉的绿伞,遮蔽着流光溢彩的朝阳,偶尔从枝叶间漏下的光束,闪耀着七彩的晕眩光芒。不断地,从枝叶间传来喜鹊“喳喳喳喳”的叫声,真是“碧草自春色,喜鹊正好音”,不过,我们不领情,尖着嗓子一起喊:“花喜鹊,尾巴长,娶了媳妇忘了娘。媳妇背到炕头上,把娘扔到山沟里。吆,吆,不害羞。”喜鹊仿佛听懂了似的,愧疚地安静下来。我们欢笑着前行。路两边的地里,齐刷刷的麦苗正在如饥似渴地抽穗打浆,风吹过来,麦浪涌动,泛起沁人心脾的悠悠麦香。布谷鸟欢唱着划过碧碧晴空,“布谷布谷”的嘹亮歌声激荡着青山绿水,花草树木。虎子咧着嘴,夸张地自问自答:“布谷布谷,你吃什么?”“布谷布谷,我吃地瓜。”“布谷布谷,你喝什么?”“布谷布谷,我喝泉水。”

到了南岭,撇下公路的沙子和阴凉,改走南岭下、石河边的弯弯山路。山风顺着河吹过来,含着丝丝凉意,混合着荆条和艾蒿的浓郁的生长气息。河滩地里的春玉米半人高了,地瓜正在抽秧。地头上的棘子丛里,蝈蝈在有一搭没一搭地试嗓子,草绿色的大蚂蚱瞪着大眼、张着翅膀在惬意地练跳远,蜜蜂很忙,唠唠叨叨地一会儿跟荆花聊几句,一会儿又跟南瓜花说两声,真是“不论山间与险峰,无限风光尽被占”。小河里的蛤蟆有点儿乏,懒得出声,也许是昨晚上的演唱太卖力了,眼有神而气无声,听到我们的脚步声,生分地跳开了,或者干脆“扑通”跃进水里,再湿漉漉地爬到远一点儿的石头上,接着懒懒地晒太阳。今天,我们无心去管它,加快脚步,向前向前!

过和庄而不入,是我们这次远行的标志,虎子我们三个人在和庄的村口,毫不犹豫,大步流星地沿着向西的小道儿飞奔。因为对虎子来说,走出和庄,才是真正的远行,和庄,每年他都会跟父母、姐姐来出好几趟门,这一次,我们要独闯天下了。和庄西去,一改先前的“山含情水含笑”,岭愈陡而水愈深,山水相激荡,山路被几截竖在水中的水泥墩代替,我们战战兢兢,一步三摇,总算淌了过去,回望漩涡里的水泥墩,腿还止不住地发抖。由此向前,路在水边蜿蜒,一行嫩柳如烟似雾,山子心情好极了,和我一样,头一次见这么多袅袅婷婷的绿柳扶风,索性敞开怀,大声嚷嚷: “碧玉妆成一树高,万条垂下绿丝绦。不知细叶谁裁出,四月春风也似剪刀。”最后一句把我和虎子笑得前仰后合,山子起先有点儿害羞,见我们笑得眼泪都要出来了,干脆一不做二不休,扯开喉咙,学正月里县剧团来我们这里招演员时一位大叔表演的《智取威虎山》:“九山社员(鸠山设宴)和我交朋友……”他故意把“九山社员”四个字唱得曲里拐弯的,唱完后,三个人捧腹大笑,无忧无虑的开心笑声回荡在田间,柳梢,水面和绿油油的群山深处。越走,离河越远了,河水如练,麦田如缎,绿柳如懵懵懂懂的少年情怀——向远方,一水护田将绿绕,万山排闼送青来……  当我们穿过一条窄窄的村道,陡然间看到一条宽宽公路和对面挂着红牌子的镇政府时,我们确信,目的地——到了。只是,到得有些突然,到得有些茫然,到得有些没有足够的思想准备,我们收住脚,擦着汗,有些释然又有些失望地望着红墙红瓦的政府大院和安安静静的街道——全然没有想象中的热闹和熙攘。愣怔了半天,还好,从政府大院斜着过去,沿公路两旁,镇街的繁华就尽收眼底了,派出所、邮局、药店、种子站、土管所、医院,一字排开,对面是小商店、铁匠铺、木匠铺和几家小饭店。因为还没到晌午,又是星期天,庄稼人都在地里忙活,所以行人少得可怜,我们三个杵在那里,显得相当多余。虎子清了清嗓子,装作很老练地:“饿不饿?累不累啊?”这一问,把我和山子问得又累又饿又渴,真是的,走了一上午,连口水都没喝,紧赶慢赶,看到了一条趴在阳光里的静悄悄的街,难道镇上的鸡都不叫狗都不咬吗?虎子甩了甩脑袋:“走,那个小饭店开着门,咱们进去喝口水、吃点儿东西吧。”

P7-11

序言

我的儿童时代——讲给儿子的成长故事

在这漆黑的深夜里,我想,不管街边的路灯如何阻挡,穿透在暗夜里的群星一定会正在静静地璀璨。一如,二十多年前,在小小山村中,在朔风凄寒的冬晨,我和弟弟看到的一样,闪烁,晃动,召唤着黎明的君临。这些在记忆中、在冬夜里闪烁的群星,永远在我童年的天空中讲述着光明和希望的力量。

现在,早晨七点钟,每当我走出高高的楼房,常常,不期然地,我回望那个在山村冬夜里踩着星光走过的小小少年。他穿着用大姐的花袄改过的棉袄,用长满冻疮的手在黎明前暗夜的星光里,问:“娘,还有多长时间,天亮?”娘停下来,用瓢轻轻地搅着盆里的豆□子,沉思又坚决地:“快了,鸡叫两遍了,我们磨完这些豆□子,天,就亮了。”真的,当我和弟弟最终磨完两盆豆□子,帮着母亲把糊子弄到饭屋的时候,黎明的光从暗夜中无声无息慢慢渗了出来。天,终于泛白了。

不经意地,最近,我时不时地,在寻找,在渴求,一个答案,一个穿越暗夜悄悄成长的答案。于是,想起暗夜里仿佛就在东山顶上的盈盈星光。正是它,照亮了少年穿行的依稀梦境。所以,在这衣食无忧的暖暖雪夜,我,在失去冬夜的清冷孤寂后,却深感被五彩缤纷的灯光屏蔽掉浓夜的痛。方向,不要做一个没有方向的孩子,庸碌地耗尽每一个温暖的黎明。

我禁不住,忽的,一下子,略带甜味地忆起儿时冬夜里黑的可爱和冷刺给我的清醒。我和四弟就是在那黑冷的磨道上一步一步、一圈一圈、一盆一盆地走过了冬夜里黎明前的漆黑,星光无语,山村谧静,黎明在悄悄地向我们走来。

你见过黎明涌来时白而黑的景象吗?如果没有,对不起,我见过。你听过村鸡嘹亮的司晨吗?如果没有,太遗憾了,风雨如晦,鸡鸣不已,我听过。你有过背着破旧的小书兜踩着厚厚积雪簌簌走过静静晨街的兴奋吗,特别是在已经帮母亲把豆腐磨好之后,幸福自豪地走过树树披雪的冬晨?如果没有,而我和弟弟曾经年复一年推走寒冷冬夜的暗。

这,就是为什么,一开始,每晚睡前,当儿子用大大的眼睛,好奇地反复地让我讲我自己小时候的故事时,我茫然地痛苦地跟他说:“儿子,我小的时候,真的,现在想想很痛苦,要吃的没吃的,要穿的没穿的,要玩的没玩的。每天吃的不是地瓜玉米就是玉米地瓜,常常,一闻到地瓜的味儿,肚子里就酸酸地饱了。月复一月深盼的是除夕夜里像现在春晚一样、每年一见的饺子。玩具?从来都没有玩具,不是没有玩具就是没钱。好像也没有自己的新衣服,都是弟弟穿哥哥穿过的,妹妹穿姐姐穿过的,改一改,续点儿新棉花,就很好很好的了。”说着说着,突然,儿子哭了,他稚嫩地哭着说:“爸爸,你小时候,太苦了,什么也没有。”

我很讶异,也很感动。想不到,无意中,小小的对比,竟会刺痛儿子小小小小的心灵。无数次,望着他酣睡的稚嫩的脸孔,听着他轻轻的香甜的鼾声,看着他枕头旁五颜六色的毛绒玩具,我一遍遍翻检自己的童年页码。穷,肯定的;苦,肯定的;生活的辛酸和卑微的希求,也都是肯定的。可是,在历历地翻检之后,向我走来的,反而是一个山村孩子在贫穷中慢慢涌来的欢欣。我走过的童年,固然,在物质条件上与儿子相比,确有很大的逊色,然而,现在回望,我所拥有的玉米叶上滚圆滚圆的露珠、酸枣树中吱吱高唱的蝈蝈、小小青石块下张牙舞爪的蝎子、小小的破旧的花棉袄,还有暗夜里推完磨后悄悄流淌在脸上的汗珠……这一切,也正是儿子和他们这一代小朋友,所不大可能拥有的、短时间里难以深悟的。

这迥异的童年,绝不可能互借,于我,却坚信它们共蕴着生生不息的永恒至理。贫与富,苦与乐,多与少,好与坏,在心灵的映射中,相反相成,相依相生。关键是在暗夜中珍惜星光的力量,在苦寒中怀揣腊梅的信仰,这样,一路走来,春夏秋冬,风霜雨雪,吹来的永远是汩汨不竭的生命营养。  一个生于七十年代的农村孩子,他吃什么,穿什么,玩什么,干什么,学什么,想什么,他怎样走过人之初的风雨。这正是我想告诉自己甜甜酣睡中的孩子的。虽然贫苦,不过,他的爸爸也同样拥有一个值得深深回味的童年,因为她深深地滋养了爸爸的品格和追求,尽管执著卑微,但永远善良、正直、勤奋、向上。这才是人生最重要的资本和财富。没有最好的童年,只有永恒的成长。远行的骆驼,可怕的,不是眼里尽是沙漠,而是心中没有绿洲。富足之后百无聊赖的慵懒眼神,才是一个民族最大的悲哀。

后记

杂花生树,落英缤纷

一直以来,我渴望用“杂花生树,落英缤纷”这八个字来描摹一种生命的意境,在那里,没有矫饰,没有虚文,没有刻意的整理,众生自得,一如杂花的得时而生、而开、而败,既有花的“众”,又有花的“静”。众而杂,无须雕琢,无须铺排,更无须“百般红紫斗芳菲”的竞逐,只昭示一种真,一种实,一种怡然的静美;落而纷,无须悲忧啜泣,愁肠百转,只一味地妙曼着回归的欢畅。所以,我渴望用这八个字来寻找一种梦境,一种思索,一种为生的情怀。

始终,我觉得这八个字出自蒲松龄笔下的《婴宁》,想来想去好像也只有这位拈花微嗔笑意浓的狐女才配生在这典雅的幽境里,拈梅花一枝,容华绝代,笑容可掬,笑语嫣然,映衬着人世的粗滥和污浊。于是,我急切地翻了又翻,想在《聊斋志异》中寻出这为生的情怀,结果,翻来找去却失望地发现婴宁并无幸生在我想象的梦里。蒲松龄说:“(王子服)伶仃独步,无可问程,但望南山行去。约三十余里,乱山合沓,空翠爽肌、寂无人行,止有鸟道。遥望谷底,丛花乱树中,隐隐有小里落。下山入村,见舍宇无多,皆茅屋,而意甚修雅。北向一家,门前皆丝柳,墙内桃杏尤繁,问以修竹,野鸟格磔其中。”失望之余,想想婴宁的居处能够丛花乱树,茅屋修雅,丝柳修竹,野鸟鸣唱,这和喧嚣都市、浊浊人流相比也已经确实不错了。

可是,我还得找,非要找出杂花的生和落来才能够踏实一些。终于,我找到了“落英缤纷”。陶渊明说:“忽逢桃花林,夹岸数百步,中无杂树,芳草鲜美,落英缤纷。”这便是黄发垂髫怡然自乐的桃花源了。接着,丘迟用不无悲戚的口吻对陈伯之说:“暮春三月,江南草长,杂花生树,群莺乱飞。见故国之旗鼓,感平生于畴日,抚弦登陴,岂不怆恨。”原来,花生花落之间也不无人世的凄婉和悲凉,难道我寻寻觅觅、绝世出尘的执拗也只不过是黄粱一梦的痴傻吗?屈原颜色枯槁、声音嘶哑地唱了起来“若有人兮山之阿,被薜荔兮带女萝。既含睇兮又宜笑,子慕予兮善窈窕。……采三秀兮於山间,石磊磊兮葛蔓蔓。怨公子兮怅忘归,君思我兮不得闲。山中人兮芳杜若,饮石泉兮荫松柏。君思我兮然疑作。雷填填兮雨冥冥,狻啾啾兮又夜鸣。风飒飒兮木萧萧,思公子兮徒离忧。”

看来,由庙堂的失意转向山野的孤愤是一曲千古不易的悲歌了?我以故乡为起点的十年寒窗、千里奔逐换来的不是“杂花生树,落英缤纷”,而是一种销真蚀善的孤旅了?我孜孜以求的生命意境也无非是痴人说梦而已?

2006年5月2日,我回到老家给母亲扫墓。心中的郁痛,可想而知。仿佛,就像在昨天一样,母亲还在为我整理着行囊,还在冬晨的霜月里望我远去。那一声声的鸡鸣敲打着她望儿远去的悲伤,我用一次又一次的离别,抑或将赴异地的兴奋,裂割她的心。直至她再不醒来,离绝了萦萦在她身上的一切亲情和忧伤,永去了冥冥不可期知的异域。在我悲怆跪倒在她身边的那一刻,远行、奔逐以及些小心意得逞的欢娱已毫无意义。多少人,像我一样地,在这一刻,回嗅了生和生的真义,还有狼奔豚突的可笑与虚妄。这是一种与生俱来的悲情,永不可避,在人或在己。

如今,在梧桐花开的暖晴里,母亲在里头,我在外头,茫然着。在村外的山坡上,我凝望这花树朦胧的小小村庄,这条街或那条街拐弯的地方,仿佛还回响我欢快的童年笑声,转眼,已像一个异乡人一样贪婪、羡慕地望着这里的山、这里的树、这里的人。你看那梧桐枝头的飞蜂,悠闲静谧地穿行,槐花静落,柔柔砸在蚂蚁的背上,风吹花开花落,云映树明树暗。难道,这就是我梦寐以求的杂花生树、落英缤纷吗?这就是令无数人怅惘悲戚的总在有月亮的晚上响起的乡愁吗?戍人为之三叠,庄周为之梦蝶?

六年来,正是这种对生命的逐思,促使我断断续续写下了前面的文字,形成了这部稚嫩的书稿,意在感谢故乡的山水和父母长辈以及我的兄弟姊妹共我走过的如许年华,感谢他们毫无保留地给予我的生命的滋养。同时,反思自己的艰难成长,回答首篇中儿子对我童年故事的痴迷和探寻,某种意义上,是他和他的妈妈帮我促我完成了这次关于故乡、关于成长的精神之旅,他也是其中许多故事的第一位听众。这种向童心的回溯与反向努力,是一种巨大的精神凯旋。站在不惑的时间节点上,我仿佛依稀完成了自己从哪里来的答案,但,同时,又深深陷入对未来岁月往哪里去的迷思之中:身往哪里去?心往哪里去?当然,有这难得的回溯作根底,我深深期许并坚信,未来一定是一首与此接续的不断进取的生命之歌,只是更自由,更本真,更接近于心灵应有的陈述与表达。

在讲述这些故事的过程中,我遇到了很多构思与谋篇上的问题,特别是如何克服千篇一律的叙事模式,曾经让我停笔了很长一段时间。在这段最为困惑的日子里,感谢内蒙古教育出版社黄妙轩老师不断的鼓励和看似无意的巧妙点拨,使我一下子豁然开朗,进而能从更为宽广的角度和层面来描摹阐述我的故乡与我的成长。

故乡已非昨,我亦非昨;故乡总如是,那山,那水,那人,开在我心里。年华已逝童眸在,一片乡心寄未来。最后,再次以最挚热的情感,将此书献给养我育我的那山,那水,那人!

随便看

 

霍普软件下载网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

 

Copyright © 2002-2024 101bt.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4/7 10:36:4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