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软件下载  游戏下载  翻译软件  电子书下载  电影下载  电视剧下载  教程攻略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书名 邂逅北京(台湾学生北京求学记)
分类 文学艺术-文学-中国文学
作者 夏红卫
出版社 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下载
简介
编辑推荐

流丽的京腔,纷扬的瑞雪,五彩的脸谱,诱人的冰糖葫芦;

完善的高等教育体系,汇聚大陆各地精英的人才高地,梦想起飞的地方;

北京是融通古今的恢弘气魄,、是时代的节拍,是奋进,也是挑战;

北京是清朗的鸽哨,是香山透着苦香的红叶,是乡愁,更是恋歌。

有多少位台生,就有多少种难忘的北京体验。

《邂逅北京(台湾学生北京求学记)》由夏红卫编著,供学生朋友们阅读。

内容推荐

北京,历史悠久、文化绚烂的八百年古都,一座正在迈向世界城市的魅力之城,两岸交流的汇聚之地。她正以开放的胸怀延揽世界级顶尖人才,也以空前的发展速度为他们提供自由挥洒的平台。

《邂逅北京(台湾学生北京求学记)》由夏红卫编著,《邂逅北京(台湾学生北京求学记)》收录了60余篇台生的北京求学感悟。从稚气未脱的大一新生,到白发苍苍的退休教师,从初出茅庐的青年学子,到事业有成的教授明星,北京53所高校广开门径,接纳有志而来的台湾同胞。从学校生活的点滴到古城深巷的漫步;从友情的沉淀到事业的转机,台生们亲历了中国大陆的腾飞,获取了广阔的视野与宝贵的人生阅历。本书既是两岸教育交流的一段见证,也为台生提供了来京求学的行动指南。

目录

前言

第一部分 京华学韵

我学,我思,我在——我的北大记忆

北京求学记

北京,我的第二个家乡

熟悉的地方,没有风景

我与北京的缘分

隆冬夜话

闪婚清华

写在别离之前的一封信

笑容与汗水浇灌无悔青春

放飞多彩北京生活

在北体收获的感动与欣喜

在北京实现电影梦

北京求学琐记

北京大学的圆梦之旅

第二部分 心曲如歌

这些年,我所认识的大陆

北京几不同

透过北京看台湾

跨越海峡的缘分一人大的那些事儿

我在北京上大学

赴京的日子

梦境,之所以美丽

求学与理想

回首,尽是回忆、感动!——我在清华交换的日子

北京清华缘

大陆求学,永志于心

清华土著的生活感悟

那些被陌生人细心呵护的日子

那年,那些年

我在北大的第四个年头

博士梦圆——我在中国人民大学读博的心路历程

第三部分 春华秋实

往北的路上,我体会的更多

“台北京”老丁

从台湾到北京清华

第二个起点

行走北京的成长

在北京,我的大学生涯

台湾女孩北京医学路

我与北京的不解之缘

北京——生活的另一种状态

蜕变——从观光客到异乡人

改变我的北京

2010年冬:南京地区社会考察学习之旅

爱与分享

大陆十年,我心依旧

人生的里程碑

流光碎影

北京印象

古芝媛  中国人民大学

黄湘凌  清华大学

林轩竹  北京服装学院

徐启峻  清华大学

张维庭  北京师范大学

校园点滴

古芝媛  中国人民大学

万丽慧  北京大学

吴筑碹  中国政法大学

庄于萱  北京体育大学

刘人齐  对外经济贸易大学

郭佩群  北京师范大学

赖亚芸  首都医科大学

黄湘凌  清华大学

余紫咏  北京电影学院

徐珑芸  北京中医药大学

吕国豪  北京大学

王洵  北京服装学院

朱卿锋  北京电影学院

连思琳  北京服装学院

附录:识趣寻花在京华——京城生活指南

北京地区招收台湾学生高校及科研院所概览

后记

试读章节

研究生毕业后,我本来并没有打算读博士。因为一个偶然的机会,在李老师的介绍下,得以在北京大学现代广告研究所担任陈刚教授的助理,主要负责帮助他做好日常工作安排、带领硕士生完成项目研究工作。后来陈刚老师开始招收博士研究生,于是我就一边工作一边看书,参加了博士生考试。

读博以后,我从一名在职的工作人员,又转换成为一名学生,虽然所做的工作并没有改变,但自身的定位是需要改变的。做助理时,我是一个通过劳动换取薪资的工作人员,而做学生后,我是一个跟随导师不断学习知识的后辈。因为对自己的身份有了很好的定位,所以我在北大读博期间不仅没有放松,反而更加努力。

在攻读博士期间,要带硕士生做项目,要参加一些应酬,要协助导师工作,要完成自己的论文等,所以常常觉得时间不够用。在时间这个概念上,上帝对每个人都是公平的,所以我只有压缩自己的睡眠,并且最大限度地利用时间,那时每天只睡四五个小时,有时候连洗澡的时间都没有。

在给陈刚教授做助理和读博士期间,我接触了很多国有企业,并且参与了多个大型的项目,在这个过程中我学到了很多东西,国企高层管理者的思维和想法让我受益匪浅。在北大这个平台上,我接触到了一些平时无法接触到的资源,这些对我来说无疑是最宝贵的资产。那时,我还会负责很多接待工作,有机会接触到很多大型网络公司,例如新浪、网易、搜狐、艾瑞等,还会访谈很多业内的知名人士。在接待他们的同时,我个人的经验和人脉也得到了积累,这些对我的发展都有极大的好处。

台湾人在大陆,面对激烈的竞争,你是否做好了心理准备?“SOS”法则就是我在大陆生存下去的不二法则。SOS即skill、open、share,这三个词也显示了三种重要的能力。skill(技能),在这个技能为王的时代,只有专业能力突出,才更具有竞争力;Open(开放),保持心态上的开放,抛弃过去的光环,从零开始,才能兼容并包;Share(分享),不管在哪,团队合作都极其重要,学会分享,和周围人一起成长,才算是真正成长!

我思,我学,故我在。我相信,机会永远垂青那些用心准备、不断历练的人。大陆市场不会为任何一个没有斗志、没有激情、不会思考的庸才停下它豪迈的步伐,这个市场需要的是有毅力、有想法的新鲜血液,大陆的市场机会永远留给那些头脑有准备,并且能身体力行的同学。

P8-9

序言

上世纪60年代,作家鹿桥的一部描写西南联大生活的小说《未央歌》甫一出版,便在台湾读者中激起了强烈反响,也深刻影响了此后几代台湾青年人的大学想象。隔着一湾浅浅的海峡,大陆的大学是怎样的?那里有怎样的琅琅书声、笳吹弦诵?有朝一日,是否也能在彼岸和来自各省的同胞一起切磋问道、砥砺学行?这样一些疑问,想必曾萦绕在许多台湾年轻学子的脑海中。

但在两岸政治对峙的年代,要想到大陆来上大学,几乎是不可能的事情。在很长一段时间里,大陆的大学生也难以想象身边会多出一位“台湾同学”。

和平发展的历史大潮不可阻挡,上世纪70年代末以来,随着两岸局势的缓和、改善,两岸的教育交流开始复苏,大学间的人员交流重新启动。善意的释放融化了冰雪,友好的积累迎来了春天,台湾学生来大陆高校就读,终于不再只是一个美丽的梦想。

摆在各位读者面前的这本《邂逅北京——台湾学生北京求学记》,正是这样一份历史的见证。书中收录了近年来在北京高校学习的60余位台湾学生的文章,是他们求学过程中所思所想所感的真实记录。在京期间,他们有的刻苦学习,以优异的成绩完成学业{有的毕业后奋力打拼,在事业上有出色的表现;还有的热心团体活动,为两岸交流多方奔走。作为在大陆高校攻读学位或交换学习的全日制台湾学生,他们的到来,标志着两岸关系新篇章的开启,对于未来一段时期两岸教育开放政策的走向,也具有重要的启示意义。打开这本书,也便走进了心灵与心灵相碰撞、相交汇的难忘瞬间。

北京是中国大陆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第二十九届奥林匹克运动会举办城市,也是自元朝至今的八百年古都,文物古迹俯拾皆是。对许多台湾朋友而言,北京犹如一个梦,悠远厚重的历史与大气磅礴的现代风格在这里相得益彰。台湾著名歌手陈升曾写下风靡两岸的歌曲《北京一夜》,其中所唱的“不敢在午夜问路,怕走到了百花深处”,不知让多少人心醉神迷。对于未曾踏足的台生,北京是否只是教科书上尘封的历史?又或是民国文人的一段吟哦?还是《城南旧事》里英子眼中古朴的旧模样?行胜于言,当录取通知书与机票拿在手里,北京就华丽丽地出现在你的眼前。  收入本书的台湾学生文章,向我们提供了他们观察北京的独特视角——一座魅力之城。在他们眼中,北京印象极为多元:那是空间的巨大,“北京的面积是台北的52倍,人口相当于大半个台湾”;那是四季分明的气候、昼夜悬殊的温差,令人生畏、却又翘首盼望的冬天,以及那纷纷扬扬的瑞雪;那是通衢大道上熙攘的人潮,夹杂着天南地北的口音;那也是北方人的豪迈气魄与爽直性格,漂亮的儿化音……对于初来乍到的台湾学生来说,北京是一次蕴涵着新鲜与惊喜的冒险;而对于有志于在此脱胎换骨、成就自我的精英翘楚来说,北京更意味着难得的机遇与平台。这座崛起中的世界城市,正以空前的力度延揽世界级的顶尖人才,也以其开放的胸怀推动东西方文化在此融汇。

当然,让北京更加不可错过的理由,还因为这里有着极为丰富且高质量的教育资源,知名大学林立,科研院所云集,无论是综合性大学如北京大学、中国人民大学、清华大学,还是诸如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北京电影学院、北京舞蹈学院等专业性院校,均在国内占据领先地位。学院路、中关村一带密集的高等院校,堪称北京的大脑,也是中国大陆科技创新和文化传承举足轻重的人才思想库。在两岸青年的文化交流与教育交流中,北京市也走在前列。自1998年起,北京开始大规模面向港澳台地区招收大学生,至今,已有53所高校及科研院所具有招收港澳台学生的资质,越来越多的台湾学生选择到北京读大学。2010年起,根据国家相关政策,北京高校开始免试接收在台湾基本学力测试中成绩达到“顶标级”的台湾高中毕业生;2011年,随着相关政策将申请入学标准扩大至“前标级”,来北京就读的台湾免试生数量稳步提升。目前,在北京市各高校及科研院所就读的台湾学生已近1400人,北京已经成为除广东、福建、上海之外,中国大陆招收台湾学生最多的地区。

外部环境的改善、政策的突破,为台生来京就学提供了越来越多的便利,而学生的增加、教育规模的扩大也对教育机构教学质量和服务水平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对此,北京的各所高校均已形成了成熟的台生服务及管理体系,每一位有过在京求学经历的台生,都会切身感受到所在大学给予的诸多关怀与照顾。2005年,北京市港澳台侨学生教育管理研究会成立,标志着北京地区聚各高校之合力,逐步开始实现优势资源共享,提升教育管理水平,为港澳台侨学生营造更好的求学环境,提供更优质的服务。研究会成立七年来,我们亲历了台生来京求学人数迅速增长的历史时期,见证了许多学生在北京高校学习、成长、成才的过程。出于记录这段历史的良好愿望,研究会向在北京高校就读的台湾学生或校友征集在京学习的心得体会。在各方的共同努力下,这本《邂逅北京——台湾学生北京求学记》终于问世。收入本书的文稿,均系在京台生或台湾校友们的真情实感,涵盖了他们从学习到生活,从经验到情感的诸多方面,对于希望了解在北京求学生活状态的台湾青年学子来说,不乏借鉴与指导意义。

“潮平两岸阔,风正一帆悬。”当前,两岸关系互动热络,交流频繁而深入,将教育开放与交流作为两岸青年人加深了解、实现长久和平的一项重要举措已成共识。我们希望此书的出版,能为过去十余年间两岸教育交流的足迹留下一份见证;同时,也衷心期望它作为一个窗口,让更多的人了解台湾学生在北京求学的经历与感悟,也让更多的台湾青年学子了解北京、了解大陆、了解大陆高校。但愿有一天,更多两岸学子在北京、在大陆邂逅,共同书写美好的青春与成长。

谁能说这不是一种浓得化不开的缘分呢?

编者

后记

自上世纪70年代末起,北京地区开始面向台湾地区招收全日制学位学生。据不完全统计,30余年来,已有几千名台湾学生来北京求学、生活,成为两岸和平发展历史浪潮的亲历者、见证者,也成为促进京台文化交流的使者、窗口。多年来,关于台湾学生在大陆求学的报道也越来越多地见诸两岸媒体。应该说,北京云集了大陆最顶尖的高等学府,是大陆吸引台湾学生求学的主要目的地之一。组织编纂本书,旨在较为全面地为读者朋友展现台生眼中的北京求学生活,也为有意到大陆深造的岛内青年学子提供一扇了解北京高校的窗口。

本书的大部分篇章,是在北京高校就读的台湾学生或校友本人撰写的文章,编者仅做了文字上的微调。我们的征稿活动,得到了广大台湾学生、校友的积极响应,大家踊跃投稿,并寄来很多具有代表性的照片,这是本书能与读者朋友见面的前提保证,令我们非常感动。

本书收录了反映台湾学生在京求学不同侧面的文章,全书分为四个部分,即求学篇“京华学韵”、感悟篇“心曲如歌”、成长篇“春华秋实”、集锦篇“流光碎影”,力图从不同方面呈现台生来京求学的生动画面。为了方便读者朋友了解相关背景,我们还为每一部分撰写了简短的导语。此外,为了增进本书的实用性,我们特别编写了“识趣寻花在京华——京城生活指南”以及“北京地区招收台湾学生高校及科研院所概览”供读者朋友参考。

许多领导、老师和同学为本书倾注了大量心血,在此谨致谢忱。感谢北京市港澳台侨学生教育管理研究会各理事单位相关同仁的大力配合与倾力支持,他们在征稿过程中认真细致的工作,为本书的出版起到了重要作用。感谢参与本书编辑工作的同学,他们在整理稿件、联系作者等工作中,付出了辛勤的劳动,让我们记住他们:石岸书、李军、许倩、巴扬、刘希戎、陆家怡、谷田、卜雅南、李艳红、杨晶晶、王玉姗。同时,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总编室王磊主任、综合编辑室王宏霞副主任的支持是本书如期出版的重要保证。

还有许多在京求学的台生投来稿件,限于篇幅,无法将他们与北京的故事一一呈现,只能选取其中一部分,敬请各方谅解。为编辑本书,各位参编人员都洒下了辛勤的汗水,但由于水平有限,书中难免有纰漏,敬请读者朋友批评指正。

编委会

2012年10月

随便看

 

霍普软件下载网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

 

Copyright © 2002-2024 101bt.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4/24 22:26: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