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软件下载  游戏下载  翻译软件  电子书下载  电影下载  电视剧下载  教程攻略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书名 彩霞东来/西藏岁月系列丛书
分类 文学艺术-文学-中国文学
作者 焦东海
出版社 大连出版社
下载
简介
编辑推荐

  《彩霞东来》是作者焦东海多年新闻采访稿件的结集。1949年作者到十八军五十二师当记者,接受进藏任务后,背上背包,手握一支笔,和战士们一起,开始了从乐山到拉萨2000多公里的长途跋涉。途中,他写了大量反映进藏部队艰苦开进的新闻报导,对鼓舞部队的士气起了很好的作用。他编写的党史资料有200来万字,为西藏的党史工作,为弘扬老西藏精神做出了重大贡献。

内容推荐

  《彩霞东来》是作者焦东海半生工作心血的结晶。

《彩霞东来》既是一本历史教科书,也是一本人生教科书,书中涉及许多革命前辈以及曾为西藏的解放和建设做出贡献的人的事迹,纪念和励志“味道”十足,且其纪实性、史料性、哲理性、收藏性、可读性、教育性鲜明。

目录

人物篇

 将军魂

 看照片忆首长

 与将军的儿子谈将军

 纪念陈明义将军

 一次小战斗与两位老首长

 负伤以后

 进藏途中

 拉萨往事

 气壮山河

 炸碎敌堡平烈火

 风吼火炽

 赤手空拳捉俘虏

 猎手

 卫生员罗章金

 没有枪声的战斗

 潘泽洲探家记

 夺不去的红心

回忆篇

 难以忘却的西藏

 西藏的民主改革

 怀念

 一段接新兵的经历

 初审敌少将

 我所经历的昌都战役

 昌都地区与西藏和平解放

 带领藏族民工筑路的故事

 在西藏平叛斗争中的三次采访

 畅游峨眉山

 尴尬后的欣慰

 一段对话引起的遐思

 盼归

 偶思三章

 写在国际老年人节第一天

 刮旧迎新抒心声

 三立四知

 试论怎样贯彻执行党的政策

 丽文佳作雪山深情

 难得的启迪

 雪山深处的向导

 吟往昔

 焦君东海赐书读后(新声韵)

 精彩人生熠熠生辉

后记(一)

后记(二)

试读章节

赤手空拳捉俘虏

太阳一露头就照在雪山下面的一个小平坝上,平坝上一缕炊烟袅袅升起。在这里烧火做饭的是一位班长。他看看身旁的干柴不多了,做不熟一顿中午饭,就向架着几顶帐篷的方向喊了一声:“邓国钦,你上山捡些干柴去,要不,连中午饭都煮不熟。”

邓国钦从一顶矮小的帐篷里钻出来,随手拿了一根绳子走出去。他身材不高,长长的脸上有一对灵活的眼睛,看起来非常机灵。

邓国钦是边防部队某部二机连九班战士。这几天反击战进展得十分迅速,兄弟部队打到前边去了,这一带还有一些溃散的入侵印军。邓国钦他们这个排驻扎在这里,就是为了搜捕隐藏在这一带的零星侵略军。一早,全排都出发到深山老林里去了。他们班留在这里,一方面看守驻地,同时也给全排做饭。

邓国钦把绳子拴在腰间,回头对班长说了几句话,径直向一座朝阳的山坡走去。这里满山遍野都是青杠树、杜鹃树,还有竹子和松柏,虽然是冬季,仍然一片翠绿,只有山的顶端才有一点积雪。翠绿的山冈配上山顶的积雪,在阳光照耀下显得十分明朗雅洁。但是,邓国钦却无心欣赏这一派风光,他似乎有满腔心思。只见他低头不语,慢慢向山上走去。

走着,走着,他从口袋里摸出一封家信,看了一眼又装进口袋里,暗暗地想:唉,不是走在后边,就是留守,什么时候能够打上仗能够实现决心啊?他一边走,一边想,思想像波涛一般起伏。他极力抑制自己:不要想这些吧,还是拾柴要紧,这是眼前的中心任务。在他看来,不抓几个俘虏,不消灭几个侵略军,不算实现决心。

邓国钦独自一人在山间密林里走着,不禁好笑起来:说过不想啦,怎么又开始想了。他迈开脚步,赶快向山腰干柴最多的地方走去。正走着,他抬头向山腰一看,发现有一个人影。他怔了一下,难道是印度侵略军?仔细一‘看,从衣服上辨认出果然是一个印军。

邓国钦心里一阵喜欢。好,实现决心的时候到啦。上去干掉他!但是,低头一看,自己浑身上下,除了一根绳子以外,什么武器也没有带呀!回去拿武器来?转身遥望山下,已经走出来好远了。回去再来,岂不是等于放跑侵略者,还实现什么决心啊?

邓国钦想来想去,最后决定,不能后退,上去干!既然碰到了侵略者,就不能放跑他。只要随机应变,说不定还可以抓个活的呢。想到这里,邓国钦浑身像一团烈火在燃烧,胳膊腿显得分外有劲。他把棉衣脱掉,浑身上下一身单,在地上捡起一块石头,紧攥在手里,猫着腰,在密林里悄悄地向前移动。当离这个印军大约有200米时,邓国钦突然发现,那里并不是一个印军,而是三个。那三个人背对背坐着,不住地四下张望。

一个人赤手空拳能对付三个印军吗?邓国钦有些犹豫了。他不禁回头看看山下,心里思量:现在离班长他们更远了,而离三个印军只有百来米,要是跑回去叫班长他们来,三个家伙跑掉了那才“冤枉”哩!我们经常说,向侵略者讨还血债,现在碰到了侵略者,还等待什么呢?邓国钦一咬牙,下了决心:干!我是毛主席的战士,我是穷人的子孙,我要做硬骨头,在任何反动派面前不能低头!

邓国钦主意已定,便向三个印军的左侧爬去。因为,第一,从那里攻击可以给入侵印军来个出其不意;第二,那边草窠很深,容易隐蔽接近。

邓国钦穿着一身单衣,雪山上的风呼呼地吹个不停,他却一点也不感到冷,只是聚精会神地向前爬。树枝荆棘挂破了胳膊,血慢慢地向外渗。地上的积水湿透了衣服,冷风吹来侵袭着皮肤,邓国钦不管这些,只是向前爬……

当离印军30来米时,邓国钦忽然又发现印军不是三个,而是四个。这一次他看得十分清楚,是四个人,其中一个还是军官,戴着一副黑眼镜,靠着一棵松树坐着,大腿上放着一支手枪,乌黑发亮,他神色不安地四下打量着。

邓国钦这时十分冷静,刚才犹豫的心情一点影子也找不到了,精神集中到了顶点,心想:四个就四个,反正马上就鼻子碰鼻子了,看谁硬过谁吧!

这里的杂草齐膝,邓国钦钻在里边,被盖得严严实实的。他又仔细观察了一下周围,的确只有四个人。他爬的方向正巧对着那个中尉军官,心里不禁一阵欢喜:这样正好,“擒贼先擒王”嘛!他轻轻地向前爬着,草窠里有一根细小的干树枝也要拨开,免得折断发出响声。

离印军只有几米了……邓国钦突然从草窠中跃身而起,冲到那个印度侵略军军官面前,扬起石头对准其脑门,炸雷似的用英语喊道:“举起手来,缴枪不杀!”

那个印军军官只顾仰着脸向前张望,哪料到从脚下草窠里突然跃出这么一个浑身上下穿着一身单衣的勇士,嗖的一下来到面前,这简直是从天而降,吓得他把左轮手枪抖掉在地上。

邓国钦眼疾手快,抓起手枪,对准印军军官的胸口。印军军官吓得哆哆嗦嗦,乖乖地把双手举过头顶。旁边的三个侵略军士兵也吓得呆若木鸡,瞪着眼,张着嘴,一动也不敢动。在这万分紧急、万分短暂的重要关头,邓国钦非常冷静机智。他想:那三个印军士兵为什么不举手呢?啊,对了,我刚才说的是英语,印度士兵不懂英语。于是,他又用印度语大喊一声:

“举起手来!”

三个印军士兵也乖乖地举起了双手。邓国钦看到那三个印军士兵身上有枪,他想去缴过来,但又一想,不行,我只有一个人,虽然现在有了一支手枪,但不能和他们靠得太近,太近了扭在一起,就难以对付了。邓国钦作了决定:不缴三个印军士兵的枪,也不叫他们把手放下来;让那个印军军官走在前边,三个印军士兵举着双手一路纵队跟上,自己拿着左轮手枪走在最后。就这样,他威武地命令四个俘虏向山下驻地走去……最后的结局是一个人抓了四个俘虏。

P84-86

序言

为《彩霞东来》序

读者只要打开这本书,从字里行间中可以看到,所有的篇章,都充满了爱党、爱人民、爱国家、爱社会主义共产主义的理想和革命英雄主义的事例。读这些作品,能给人以很大的享受和鼓舞。品味了人生,树立了榜样。

集子中最完整的榜样是张国华,他由一个农民的儿子、井冈山的司号员,在反围剿、长征、抗日战争、解放战争、进军西藏、平叛改革的历史性行动中,逐步成长为人民共和国的将军。特别是他指挥了中印边境自卫反击战,伸张了正义,弘扬了国威,使包括藏族同胞在内的中华民族扬眉吐气于世界民族之林,功劳可谓大矣。当时,我正在中共西藏工委机关工作,由衷地写了一首《张将军赞》,现录之于下:

挥兵直下捣鹰巢,故帅魂飞弃卒逃!

我未犯人人敢犯?尔能缴械械还交!

令传深谷俘犹赞,威动高山将不骄!

帷幄运筹操胜算,战神惊叫见头遭!

为什么做如此评价?因为西藏是世界屋脊,众水之源,众山所仰,是世界战略制高点,掌握了这一制高点,可以保证对落后的封建农奴制度的改造成功,并引导进入先进的社会主义社会的胜利过渡,达到巩固边防、长治久安的目的。事实证明,自进军西藏、和平解放西藏以来,在党中央、国务院、中央军委领导下,在张经武、张国华、谭冠三、陈明义等首长的指挥下,全体指战员、干部与西藏人民一道,忠实执行各项政策,在维护民族团结,反对分裂,粉碎“藏独”阴谋,巩固国家统一的斗争中,建立了不可磨灭的历史功勋。而焦东海同志尽了自己毕生之力,将首长和战士以及群众在其中表现的光辉亮点记录下来,供后人纪念、学习,也是“功莫大焉”的。

西藏,向来以其神秘的风采吸引入,以其高危的地势考验人,以其艰苦的生活培育人,谁能适应它的存在、超越它的境界,不仅能立于不败之地,而且能感悟人生之乐,甚至攀登上理想之峰。

我读了焦东海同志的作品之后,感悟最深的是,他在世界屋脊上生活得很好,好在他的思想得到了升华。这里,不必具体述说他所记录的真人真事,而是想指出他们这些真人真事所表现出的除“老西藏精神”之外的处世待人的历史唯物主义和辩证唯物主义态度。焦东海同志在人生旅途中感悟了哲学。哲学是科学的科学,是科学发展的基础,也是以“天下为公”的人的基本信条之一,以至渗透到了他笔触所涉及的全部领域,从而也引起了我的共鸣。

孔子日“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焦东海同志80岁了,因感悟了人生哲学,所以他的道德、情操、品质,都达到了社会共同标准的较高境界,不愧是一个共产党人。

读他的作品,真是受益匪浅。

是为序。

2009年7月15日

于成都六月花苑

萧蒂岩

(本序作者系国家一级作家、诗人、十八军离休干部)

后记

近年来,以反映社会主义新西藏为主旋律的文学作品,一直深受海内外读者的青睐与关注。向世人宣传西藏,介绍西藏,正确定位西藏在中华民族大家庭中的成长历程,是我们每一个西藏人的责任。

《西藏岁月系列丛书》以“老西藏”们的亲身经历,真实地记录了西藏解放和建设进程中那些不寻常的峥嵘岁月。有进藏路上的艰苦卓绝,有解放西藏的悲惨壮烈,有建设西藏的忠诚无畏,有守卫西藏的执着奉献……那些真实的故事,虽已成为历史,但仍感人肺腑,耐人寻味。

这套丛书作为历史发展的载体,无处不体现着党中央和全国各族人民对西藏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建设的关怀与支持,无处不彰显着“一不怕苦,二不怕死”、“特别能吃苦,特别能战斗,特别能忍耐,特别能团结,特别能奉献”的“老西藏精神”。这些,雄鹰可以见证,雪山可以见证。

此套丛书组稿及筹备出版几经周折,历时三年,工作千头万绪。西藏岁月文学艺术工作者协会的策划与主创人员,用“老西藏精神”宣传“老西藏”,记录为西藏和平解放牺牲的英烈和健在的昔日英雄。他们用身体铺就了进军西藏的“天路”,把鲜血滴洒在建设西藏的白雪中,把生命镌刻在维护祖国统一和民族大团结的史册上。书中的每一段故事都在向我们昭示:他们与西藏人民手挽手、心连心,团结一致,努力奋斗、拼搏,以鲜血和正义铸就了整个人生轨迹!

为了那些逝去的英灵和活着的英雄,丛书编辑委员会困难再大也要坚持!在藏工作多年的洋滔、张彦丽、冰融、李敏、闰振中等同志,分别联系离退休老作家,十八军老干部、老战士,向他们征集进藏、建藏的回忆录,组织编写那段感人肺腑、催人奋进的历史篇章。

在拉萨、成都、北京三地组稿座谈会上,与会的116名离退休老干部,谈起当年的经历仍是热泪盈眶,激情满怀。他们对出版系列丛书的现实意义给予肯定,纷纷表示要积极参与,热情支持。老干部们的行动使大家备受鼓舞,深感自己肩上的担子分量很重。

做书如做人。我们不知道其他编辑是怎么做到最好和完美的,但我们编辑的工作过程,却让人读懂了什么是最好和完美。

由于年代关系,一些书稿的原创人已是八九十岁高龄,提供的全部是手写稿。整理这部分书稿的难度,远远超出当初的想象。尤其是当年十八军分三路进藏,整个过程既有共性又有个性,待书稿集中后,内容冲突和史实矛盾等问题凸显出来。即便如此,这些都是老人们的亲身经历之作,弥足珍贵。工作人员视稿如金,没有一丝马虎和大意,生怕丢掉一字一页,对不住那些颤抖着的手写下的一笔一画。因为他们懂得,这些书稿对于高龄老人来说,其意义不是简单几句话就能说清楚的,这是他们一生中最珍贵的东西。

大量组稿,靠正常的工作时间是无法完成的,编辑们吃住在办公室,抢时间、赶任务;制订好的工作计划不得不打破,确定的工作方案随时要更改。为了确保史料翔实,协会同志除了对手中的初稿进行整理和比对外,还要随时处理意想不到的新问题。他们与原创作者不定时、不间断地联系与沟通,有的老人需要辗转几次才能找到,一些老人只言片语的表述需要几经询问,同志们都表现出极大的耐力和爱心。通过无数次的核对、甄别、印证,这些基础资料得到最后的确认。先遣连勇士和十八军将士绝境坚守、极地永生的气概,鼓舞着丛书编辑人员为这项有别于正常写作、具有特殊意义的工作竭尽全力。

现代都市生活浪漫而多彩。但《西藏岁月系列丛书》的编辑过程,让那些编辑远离了这个多彩而喧嚣的世界。三年的编辑工作,人脑变成了电脑,离开书稿后的大脑,几乎是一片空白,连正常生活也变得丢三落四。大家多是在夜以继日、废寝忘食中度过了三个春秋。特别是在最后统稿期间,春节、藏历年都是在电脑前度过的。什么“三十饺子初一面,初二出门去拜年”等风俗,全然忘记。直到一个清晨,清脆的爆竹声催醒一位编辑的记忆,猛然想起藏历年该到了,于是,临时决定放假一小时,给远在拉萨的朋友发短信拜年。没想到刚给两位朋友发完拜年的信息,回复的铃声便接连不断。她索性先暂停拜年,打开信息想一睹为快,没想到一看却把自己惊住了:  “你是喝醉了还是睡迷糊了?藏历年都过去一个月了,还拜年呀?”

“难道,你真的忘记哪天过年了?”

藏族朋友的反问,令我们的编辑从机械思维中清醒过来,跑去翻日历,201 5年过去三个月了!这一天是二月初二,民俗中“龙抬头”的日子。她无奈地摇摇头,苦笑。

还有一种难耐,也是对我们编辑的考验。为了这套丛书,有的同志一年内要进出西藏两三次。严重的高山缺氧反应,试炼的不仅是身体,还有毅力。长期在藏的人,到了内地因醉氧而多眠,昏盹难耐,头晕腿软;常人日进三餐足矣,而他们则要饱受饥肠辘辘的折磨。返回高原的情景与内地醉氧相比,可谓有过之而无不及,头痛耳鸣,夜不能寐,腿脚发软,食欲全无。三周时间过去,人仍头如灌铅,四肢麻木,身体如腾云驾雾,提不起精神。尽管这样,他们仍坚持工作,无一退却,三年的付出可想而知。

确实,将一部自己没有亲身感受的他人的作品做到最好,是一件难事。尤其是这套丛书,面对工作量大、组编困难、经费难筹等问题的困扰,编辑部人员曾产生过动摇。但“老西藏”们对丛书的渴望和期待之情,始终萦绕在他们心头,挥之不去:84岁高龄的十八军老前辈赵先前先生,骑着自行车到处寻找资料,不厌其烦地向自己的孙子学习电脑打字;党史专家焦东海先生患病期间也不忘电话询问丛书进展情况,帮忙联系在京的十八军前辈;著名诗人、作家杨从彪,闰振中两位老师的热忱可与重庆的高温相提并论,而且从来“报喜不报忧”;西藏第一位女作家、优秀的藏族领导干部、西藏自治区党委原常委、西藏自治区政协副主席,德高望重的德吉措姆女士,为了筹措出版经费煞费苦心,辗转奔波,多方求援,如一尊秉烛女神,让大家在黯淡中又见光明,她身上的正能量时刻感染着每一个人;还有因心脏病住院的“老西藏”刘源老师,在病榻上笔耕不辍……他们这种发自内心、视如生命般热爱西藏的情结令人惊叹,令读到与见到的每个人的心灵不止一次地受到震撼和洗礼!

雪莲花绽放的地方本没有路,英雄先遣连壮士用他们的生命,蹚出一条“天路”;十八军将士们踏着他们非凡的足迹,向着雪山顶上的五星红旗奔去……那些让人想起就肃然起敬、长期在藏工作的各民族干部、人民子弟兵,默默无闻、坚韧不拔的品格和意志,铸就了祖国西南边陲的钢铁长城,让民族大团结之花在雪域高原绽放,让富强民主的新西藏在珠穆朗玛崛起!

20世纪70年代那令人抹不去记忆的岁月,知识青年炽烈的激情燃烧在雅鲁藏布江畔,他们背负那个特殊年代民族的希望,辗转半个中国,聚集在世界最高点。如今,这些“老西藏精神”的继承人也已两鬓霜花,他们付出的是热血,收获的是意志;逝去的是青春,留住的是品格。还有一批批援藏干部,承受思乡之苦,忍耐高原之寒,以只争朝夕的干劲实践着“老西藏精神”,为民族富强搭建人才之梯。那些远去的和这些现在的他们,都以不同方式谱写着对西藏的热爱,对祖国的忠诚,对“老西藏精神”的崇尚。

面对莽莽高原,生命显得那般脆弱渺小,如一滴水、一粒沙。也正是这一水一沙,把青春、时光、血汗凝聚成“老西藏精神”,积淀成荡气回肠的西藏岁月,没有半点虚伪和空洞。

三年来,丛书编辑部的同志们,就是在这种精神的感召和激励下,一次次直面困难,一步步在艰难中前行……垫付的数万元编辑费,至今还不知由谁偿还,但从未有人提起。想想这些,算不算是做书和做人的一种境界呢?

在西藏生活和工作,是大自然与人格和意志的较量;为西藏做事,是战胜自我、提升境界、净化灵魂的历程。一代又一代“老西藏”和西藏各族人民,抱着这种理想信念和政治情感,以鲜血和生命及子孙后代的幸福为代价,在得与失、荣与辱、生与死、苦与乐的考验面前,不改初衷,默默奉献,在世界屋脊上构筑了一个英雄群体。应该说,“老西藏精神”同“井冈山精神”、“长征精神”、“延安精神”、“西柏坡精神”一样,都是中国革命精神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中华民族精神的具体体现。

掩卷深思,作为一名读者、作者、编者,除了对“老西藏精神”的种种感慨,还有更多的感动无法忘怀。

《西藏岁月系列丛书》欣然面世,首先应感谢西藏自治区原党委书记阴法唐和夫人李国柱(首批进藏女兵之一)一直以来的关心,感谢在北京七月的酷暑下,老书记为丛书题写序言;感谢丛书编委会顾问、西藏自治区原党委常务副书记、自治区人大常委会主任、党组书记、第十一届全国人大常委会民族委员会副主任委员列确一直以来的关心;感谢西藏自治区党委常委、拉萨市委书记齐扎拉的支持;感谢1976年进藏大学生、时任西藏自治区人大常委会副主任张跃平给予我们的热情鼓励;感谢中国文联副主席丁荫楠、中国少数民族文物保护协会秘书长杨华山、中国音像出版社常务副社长丁涛等领导同志的大力支持与指导,他们同是这套丛书的奠基者,也是西藏人民的好朋友。

这套丛书的完成,离不开北京市对口支援和经济合作工作领导小组西藏拉萨指挥部领导在经费协调方面给予的大力帮助;离不开西藏自治区党委直属机关工委常务副书记林清海、原常务副书记高文庭、副书记彭宏(中央国家机关工委第五批援藏干部)等领导的厚爱和关怀;离不开时任工委宣传部部长唐荣科在方案策划、工作实施、人力安排等方面给予的全力支持与帮助。

中共大连市委组织部、宣传部的领导甘为西藏办好事,成为丛书编辑工作的精神后盾。第五批援藏干部、现大连市旅顺口区教育局副局长马殿文同志虔诚的西藏情愫令人感动,他为丛书后期制作排忧解难,为丛书出版起到了重要的助推作用。

还有丛书的合作伙伴——大连出版社的领导、同志们,表现出孜孜不倦、爱岗敬业的职业精神,是我们永远学习的榜样!

在此,丛书编辑部及丛书作者、广大读者对所有给予丛书以关注、支持、帮助的各位领导、各位同仁,表示衷心的感谢!

西藏,神圣的世界屋脊,离太阳最近的地方,我们的西藏岁月记载着沧桑,刻录着风华。西藏岁月,是无数西藏人环境与精神、磨砺与意志互相较量的历程。但西藏岁月的与众不同,不只是环境的恶劣、磨砺的艰难,更是一种人心向善的精神信仰。任云卷云舒,花开花落,“老西藏精神”同美丽的高原一样,将永远成为人们向往的香巴拉。

编者

2013年5月

随便看

 

霍普软件下载网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

 

Copyright © 2002-2024 101bt.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4/4 0:11: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