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软件下载  游戏下载  翻译软件  电子书下载  电影下载  电视剧下载  教程攻略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书名 大明神算师(刘伯温)
分类 文学艺术-传记-传记
作者 张晓珉
出版社 中国工人出版社
下载
简介
编辑推荐

《大明神算师(刘伯温)》(作者:张晓珉)主要是介绍刘伯温千古第一谋臣深不可测的谋略智慧。在刘伯温的指引下,一介布衣的朱元璋得以登基称帝,并在皇帝位置上游刃有余。大明立国后,朱元璋全面采纳刘伯温有关政治、经济、军事、法律、教育等诸多方面的治国方略,开创了大明盛世的百年基业。

内容推荐

《大明神算师(刘伯温)》由张晓珉编著。

《大明神算师(刘伯温)》简介:

刘伯温爷爷的坟墓被称为“天葬坟”,它在一块风水宝地的“龙穴”上,因此刘伯温爷爷坟地的风水那是相当地好!但是,这么一块好的风水宝地,却让邻居刘家给占了。

从出生到考上进士,刘伯温身上有无数的传说。但是,实事求是地说,传说就是传说。它丰富了少年刘伯温的人物色彩,给了时代更多的想象,仅此而已。真正的刘伯温就是一个刻苦用功、天资聪颖的三好学生而已。

通过今天这些残破不堪的金陵城遗址,我们还是能够看出当年这座雄伟皇城的规模与威严。殊不知,刘伯温在协助修建这个皇城的时候,坑死了一个富可敌国的巨富,还留下了一个未卜先知、预知未来的传说。

说到底,不管刘伯温如何地能掐会算,他根本就没从骨子里去认识朱元璋到底是一个什么样的人。这也是导致刘伯温未来仕途之路越走越艰难的一个根本原因。

一个能掐会算、未卜先知的刘伯温,最后连自己的性命都保不住,他到底是一个“博通经史、于书无不窥”的智者,还是一个什么都不是、只是被命运垂青的“庸人”呢?

目录

第一章 书香世家

 故里南田,是个好地方

 横空出世

 刘伯温的祖先们

 感动青田的五世祖

 刘伯温出生,需要的是传说

第二章 初出茅庐

 神童,还是书呆子

 刘伯温名字的由来

 石门书院

 小试牛刀

 难不倒的考生

 元朝大都城

第三章 初入仕途

 三年时间会发生什么

 高安上任,心情不错

 高安的第一案

 年轻就要付出代价

第四章 天下大乱

 权力的诱惑

 大元帝国最后的岁月

 离开南昌

 刘伯温的深度之旅

第五章 二次出山

 干谒之旅

 脱脱的改革

 最后的一搏

 新的工作

 举案齐眉,相见如宾

第六章 重新出山

 石人一只眼

 一生的死敌:方国珍

 又下岗了

 刘伯温的“觉悟”

 弃官归田

第七章 最后的效忠

 重新出山

 处州上任

 再次下岗

 彻底决裂

第八章 天下大势

 《郁离子》

 元末起义

 两路红军

 南征北战

第九章 天下,仅三人而已

 张士诚

 徐寿辉

 陈友谅

 可怕的陈友谅

第十章 天下局势

 霸业的开始

 天下奇男子——常遇春

 九字真言

 计划赶不上变化

 朱元璋一生最大的危机

第十一章 重新出山

 三顾茅庐

 应天府的岁月

 反击的开始

 龙湾的反击

 大获全胜

第十二章 强大的陈友谅

 陈友谅的对策

 救援的结局

 从南昌开始

 血战南昌

 再坚持一个月

第十三章 最强者之间的较量

 鄱阳湖之战

 第二天的较量

 匹夫之勇

 一个离奇的传说

 陈友谅的失策

 鄱阳湖之战的结局

第十四章 开始统一天下

 两个吴王

 杀尽江南百万兵

 讨伐张士诚

 北方的元朝

第十五章 南征

 讨伐方国珍

 马屁精诞生史

 讨伐陈友定

第十六章 北伐,建国

 开始北伐

 讨伐檄文

 报仇雪恨

 帝国双璧

 登基

 建国

 明朝国号的由来

第十七章 金子终于发光了

 刘伯温的重要性

 恢复生产

 建立历法、修筑宫殿l

 大明首富——沈万三

 屯田养兵

 屯田养兵的好处

第十八章 一生最大的辉煌

 制定律法

 《大明律》的真正目的

 绝不留情

 噩梦的开始

 大明最难伺候的皇帝

 明朝的御史们

第十九章 失落的开始

 “蜜月期”的结束

 斩杀李彬

 杀李彬,天必雨

 失宠的真正原因

 案牍是非,全凭个人

 第一次下岗

第二十章 两件大事

 凤阳不可取,王保保不可轻

 北京到底适不适合建都

 朱元璋心目中真正的首都

 王保保不可轻

第二十一章 一步错,步步错

 第一次返京

 回京的悲惨岁月

 君臣论相

 最后一道考验

第二十二章 尽毁一生

 第二次下岗

 第二次回家

 回家的“光辉”时刻

 第二次回京

 最后的岁月

 死因谜案

试读章节

故里南田,是个好地方

咱们都知道,一个大人物出生的地方,总是有很多传说。

刘伯温出生的南田,自古群山围绕、人杰地灵,可算是人们所谓的“风水宝地”,而且在人们不断的口耳相传中,它更是被赋予了一层神秘的色彩。

其实,所谓的风水宝地,往往是统治者为了神化自己,发动御用文人弄出来的把戏。但是,那些不明就里的老百姓,一传十,十传百,越传越玄乎,最后达到了统治者们想要的神化自己和统治百姓的目的。这也就可以解释,为什么历史上帝王将相的祖坟总是在龙脉上,故居在风水宝地里!

当然了,要找到这种风水宝地,其实并不难。古人已经帮我们找好了,不用你花冤枉钱去请那些所谓的风水师拿着罗盘瞎折腾。在刘伯温的《太平寰宇记》里,他就记载了中国七十二个洞天福地,每一个地方都美不胜收,人杰辈出。

刘伯温的故居浙江青田县南田乡武阳村,也就是今天的浙江省温州市文成县南田乡武阳村,正如《太平寰宇记》记载的一样,是一个在万山之中,突然出现的一块肥沃的平地,犹如世外桃源一般美丽。

那么,在这块神奇的土地上,刘伯温的祖先都是什么样的人呢?

横空出世

根据古书记载,刘伯温的老祖宗并不是南田人,而是江苏沛县人。

他们家族怎么到了青田县南天乡武阳村呢?

话说有一年的夏天,刘伯温的祖先刘太公家那里连连遭遇山洪暴雨,房屋被摧毁,衣食也都冲没了,生活实在没有办法过下去了,于是,刘太公一家流落到了浙江丽水。

初来浙江丽水,人生地不熟,衣不蔽体、食不果腹的一家子人可怎么生活下去呢?这个问题着实急坏了刘太公。就在这个时候,暂避浙江丽水一间寺庙的刘太公做了一个梦。

刘太公的梦中出现了一只非常奇怪的鸟,它像杜鹃又不是杜鹃,能吃又不能吃。原来,这是一只神鸟!

在这个神奇的梦中,这只神鸟在碧绿的土地上不停地盘旋,在一望无际的秧田里自由地飞翔。少顷,这只神鸟“嘟嘟嘟”地叫了起来,刘太公细心地数了一下,这只神鸟一共啼叫了“九声”。神鸟之后,刘太公的梦中又出现了一只“肥硕”的绵羊,这只绵羊一直绕着石磨不停地转。当刘太公刚想要靠近它,准备把它当成自己晚餐的时候,这只绵羊神秘地消失了。看来,这也不是一只普通的绵羊,而是一只神羊。

不久,刘太公醒来。没有得到这些“猎物”,他十分纳闷……

为了重新整理一下自己脑子的思路,刘太公走出了这间寺庙。他从井里舀上来一瓢水,冲洗了一下自己的脑袋。

一望无际碧绿的秧田,不就是“青田”吗?

神鸟“嘟嘟嘟”叫了九声,不就是“九都”(发音“南田”)吗?

神羊绕着石磨转,不就是“磨羊”(发音“武阳”)吗?

最后,刘太公将神鸟、神羊给的“密码”串联起来,找到了自己家族赖以生息繁衍、甚至飞黄腾达的地方,那就是青田县南田乡武阳村!

这都哪跟哪呀!

但是,后世子孙不管这个。既然这个故事出自刘伯温的祖先,那么,这样一个颇有神话色彩的传说,为灵秀的南田蒙上了一层更神秘的薄纱。

除此之外,一个地方好,光有神话,光有好山好水是不够的。所谓“人杰地灵”,人杰也是一个地方让人向往的极其重要的因素。

我们常常看到,在中国有一些地方,比如浙江绍兴,杰出的人物层出不穷。杰出人物常常会给诞生他们的地方带来更好的学风。在社会上,一个地方的人杰互相拉抬,成就彼此。于是,那个地方就成了人才聚集地,也就是所谓的“人才辈出”。

在刘伯温之前,南田来了一个了不起的人物了——富韬。

富韬是唐朝人,官拜工部郎中、松州刺史。富韬也不是南田人。在唐朝末年,黄巢起义、朝廷变乱,使朝中许多人纷纷外逃。富韬就在这一拨逃亡的人群中。他带着自己的一家老小,来到南田这个山中宝地避难。

富韬的到来,为南田带来了浓厚的学术气息。

他在南田开办学堂,为乡亲做了许多有建设意义的事情,为当地播下了好学读书的种子。在富韬的教导下,他的子孙在南田这里光宗耀祖、飞黄腾达。

在这些人中,最有名的是富韬的六世子孙富弼。此人为官清廉,政绩卓著,受到了朝廷的重用和赏识,被封为韩国公。

富弼在当时有一副著名的对联:“门前桃李重欧苏,堂上健服推富范。”这更加显示了他无上的荣耀和政绩。

要知道,这副联子中的“富范”指的就是富弼和范仲淹。他们同为著名大词人,朝廷宰相晏殊的得意弟子。由此可以想见富弼在当时的名望和地位。

而富弼的孙子更是官至朝廷权力的最高部门——枢密院。这些后人功成名就之后都回到了南田,富家成了这里最有名望的家族。

我为什么要在这儿讲富氏家族呢?原因很简单,因为南田富家与刘伯温家有着很深的渊源,对刘伯温产生了重要的影响。

根据文献记载,刘伯温的母亲和刘伯温的结发妻子都是南田富氏一族的女子。尤其是刘伯温的母亲,在富家的教导下,知书达理,在教育刘伯温的过程中扮演了很重要的角色。可以说,没有母亲富氏的谆谆教导,刘伯温最终长成什么样,这绝对是一个大问号。P1-3

序言

在中国5000年的历史里,出现了很多的政治家、思想家、文学家,也出现了很多的圣人、贤人,虽然这些人数不胜数,但唯独一类人却并不常见,甚至是这个世界上最稀有的品种。这类人,我们称之为神人。

何为神人?通晓天机,拥有像神一样本事的人。这种本事就是:洞彻天机、经天纬地、神机妙算、未卜先知……

如果您熟悉历史的话,在历史这条长河里,中国只有六个神人,六个通晓天机的人。

这六个人分别是:西周开国元勋——姜太公,战国不老的传说——鬼谷子,汉朝首席功臣——张良,三国第一谋臣——诸葛亮,大唐第一军神——徐茂公。以及元末明初本书的主人公一刘伯温。

作为这六大神人之一的刘伯温,他是否像三国时期的诸葛亮一样,不仅才华横溢、料事如神,还拥有呼风唤雨、预知未来的能力呢?

还别说,刘伯温真有这个本事。

话说,公元1368年某一天的早上,明太祖正在殿内吃烧饼,他才咬了一口。便听到内监传话道:“国师刘基刘伯温,请求觐见。”

太监话音未落,朱元璋突然心想:“都说刘伯温能神机妙算,好比诸葛孔明再世,不妨今日好好地测试他一番。”于是,朱元璋把烧饼藏在了碗中。这才召见了刘伯温。

君臣礼毕,等刘伯温坐定后,朱元璋立刻问道:“先生深明数理,可知碗中是何物?”

刘伯温马上掐指论算,第一时间回答道:“半似日兮半似月,曾被金龙咬一缺,依臣之见,这碗中乃烧饼是也。”

一听这话,明太祖惊叹道:“我朝之中,有如此博学异人之国师,真是、我大明子民之福分。”随后,借着这个烧饼,双方展开了一次愉快的会谈。

这个问题,就是朱元璋百年之后,大明王朝到底是一个什么样子的世界。

于是,在这种背景下,刘伯温那永载史册、预知未来的《烧饼歌》,就这样孕育而出了。

朱元璋问道:“天下后世之事若何?朱家可长享否?”

刘伯温回答:“吾主万子万孙,何足问也?”

朱元璋问道:“自古有枯荣,世间无朽物,天下者非一人之天下也。”

刘伯温回答:“天机泄露,臣罪非轻。”

朱元璋问道:“朕今赐你无罪,但说无妨。”

刘伯温谢恩,随后立刻摊开笔墨,他写了三首诗:

燕子不日飞入京,永享山河乐太平。豪杰更起文墨辈,英雄奉旨看还乡。

北方胡虏害生民,御驾亲征定太平。失算功臣不敢谏,生灵遮掩主惊魂。  国压瑞云七载长,胡人不敢害贤良。相送金龙复故旧,云开边日照边疆。

刘伯温的这三首诗,看似简单无边,实际上却蕴含了三段未来的历史:

第一首诗,燕子就是燕王,指的是朱棣要谋朝篡位,建立一个永乐王朝。

第二首诗,为了驱除鞑虏,明英宗御驾亲征,结果皇帝兵败被俘,明朝也差点亡国。

第三首诗,虽然大明经历了“土木堡之变”的惨败,但还是胜利了,明英宗也回来了,大明王朝也重开了国运。

听到这里,朱元璋迫不及待地问道:“此时天下若何?”

刘伯温回答道:“天下大乱矣。”

朱元璋愤怒道:“朕之天下,有谁乱者?”

刘伯温继续作诗一首,回答道:

天下饥寒有怪异,栋梁龙德乘婴儿。禁宫阔大任横走,长大金龙太平时。

老练金龙精壮旺,相传昆玉继龙堂。任用阉人保社稷,八千女鬼乱朝纲。

在这首诗中,“栋梁龙德乘婴儿”指的是太监张敏把皇子藏在后宫以躲避万贵妃的残杀;“长大金龙太平时”指的是明孝宗即位后大明中兴;“老练金龙精壮旺”指的是明武宗不务正业,就知道吃喝嫖娼;“相传昆玉继龙堂”指的是外戚明世宗即位,直系皇族就此断绝。

最后两句,刘伯温指的“阉人”,不言自明,正是魏忠贤。而他手下的八千徒子徒孙,正是导致大明王国的罪魁祸首。

得知大明局势不妙后,朱元璋继续问道:“八千女鬼乱朕,天下若何?”

刘伯温继续作诗道:

忠良杀害崩如山,无事水边成异潭。救得金龙真骨肉,可怜父子顺难当。

这里指的是,在东林党的保护下,虽然皇权没有旁落,但可怜那“一月天子”明光宗、“木匠皇帝”明熹宗,他们全都英年早逝了。

一听这话,朱元璋好奇地问道:“两子接连陨,莫非是争夺国本乎?”

刘伯温回答:“非也。”随后作诗道:

迁南迁北定太平,辅佐帝王有牛星。传至六百半梦至,岂有玉宇得心惊。

此言一出,朱元璋还挺高兴,说我大明还能相传六百年,朕心足矣。那么,大明王朝最后的结局,是什么样子的呢?

刘伯温答日:

树上挂曲尺,遇顺则止,至此天下未已。

崇祯皇帝上吊,顺治皇帝进京,大可见,刘伯温这首临时兴起的《烧饼歌》,居然完整地预测了大明王朝的历史,并且最终讲到它亡国,这太令人拍案惊奇、不可思议了,而这里面的预言故事,更是比西方《诸世纪》里面的还要神,还要准!明王朝就此结束。

当然了,咱们也要清楚地知道,这种所谓的预测,不过是后人的假托之作,或者是他们的造神运动罢了。其实早在唐朝的时候,李淳风、袁天罡编写的《推背图》,就跟刘伯温的《烧饼歌》有异曲同工之妙了。

那么,在真实的历史中,刘伯温到底是一个什么样的人呢?他到底会不会法术,有没有预知未来的能力呢?

对于这个问题,真相只有一个。可惜的是,绝不是你想象的那一个。

翻看刘伯温一生,这个自幼聪明、少年得志的奇才,他在蒙古人当政期间,一心光宗耀祖、建功立业,且根本无心造反。哪怕在25年的时间里,刘伯温三起三落,他也要出山继续当官,势要跟这个腐朽、没落的王朝共存亡。

那么,历史上的刘伯温,是一个以拯救苍生为己任、推翻暴元的“拯救者”,还是一个屡教不改,只是一门心思想当官发财的“官迷”呢?

至正二十年(1360年),在辅佐朱元璋后,刘伯温开始运筹帷幄、屡建奇功,他提出了先灭陈友谅、再灭张士诚这一基本国策,彻底为朱元璋找到了胜利的方向。

然而,在灭掉天下豪杰、辅佐朱元璋登基称帝后,刘伯温的地位却一落千丈,他先是被朱元璋猜疑,随后被小人挑唆攻击,最后惨败回乡了。

即使这样,这个无功高震主之嫌、无拥兵自重之祸、一心归隐山田的刘伯温,他却无法像张良、范蠡那样,悠然自得、颐养天年。仅仅过了一年,刘伯温就被朱元璋强行召回京城,最后客死异乡,还留下了一个千古死亡之谜。

一个能掐会算、未卜先知的刘伯温,最后连自己的性命都保不住,他到底是一个“博通经史、于书无不窥”的智者,还是一个什么都不是、只是一个被命运垂青的“庸人”呢?

也许,等阅读完这本书,知道了那段波澜壮阔的历史,还原了一个真实的刘伯温后,你就会知道这个答案了。

随便看

 

霍普软件下载网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

 

Copyright © 2002-2024 101bt.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4/2 0:07: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