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软件下载  游戏下载  翻译软件  电子书下载  电影下载  电视剧下载  教程攻略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书名 蟹工船(日汉对照全译本)
分类 教育考试-考试-其它语种
作者 (日)小林多喜二
出版社 中国宇航出版社
下载
简介
编辑推荐

小林多喜二编著的《蟹工船》被认为是代表日本以至整个亚洲无产阶级文学最高水准的杰出作品。小说逼真地描写了日本二十世纪二十年代“蟹工船”上地狱般的劳动场景、工人们的悲惨遭遇及其自发组织的罢工斗争。语言极有特色,鲜活生动,可感可触,极富艺术感染力。时而如石锅蹦豆,简洁明快,时而如响鼓重槌,声震屋瓦。尤其比喻修辞,信手拈来,而自出机杼。大量拟声拟态词的运用,又使文体充满了生机和动感。在阶级文学“简单粗暴”的樊篱中,单刀直入,以素描手法勾勒“博光丸”形态,棱角分明、张力凸显。苦中作乐、举重若轻亦别无选择;伏笔迭出,过剩比喻,多重意象叠加营造出超现实体验;品味“原生态”,嗅着海腥的味道,感受人性的率真流露,触摸那一个个具体鲜活的形象。

内容推荐

小林多喜二编著的《蟹工船》描写失业工人、破产农民、贫苦学生和十四、五岁的儿童被骗受雇于蟹工船“博光丸”号后,长期漂流海上,从事原始、落后和繁重的捕蟹劳动。因不堪监工的残酷迫害,终于团结起来,痛打船长和工头,并举行罢工。虽然由于日本海军的出面镇压而使这场斗争归于失败,但蟹工们并不气馁,在总结教训后,又暗中酝酿着第二次罢工。

《蟹工船》真实地接露了渔业资本家和反动军队剥削、压迫渔工的凶残本质,正确地表现了日本工人阶级从自发反抗到自觉斗争的发展过程,是日本现代文学史上的优秀作品之一。

目录

蟹工船

试读章节

“喂,下地狱喽!”

两人靠着甲板栏杆,眼望如蜗牛伸背一样拥揽大海的函馆市区。渔工连同唾液扔掉一直吸到指尖的烟头。烟头调皮地翻着筋斗,擦着高高的船舷掉了下去。他一身酒气。

轮船有的整个浮起大红肚子,有的似乎正忙着装货,朝一侧倾斜得很厉害,样子就好像被人从海中猛拉一只袖口。加上黄色的大烟囱、仿佛巨大铃铛的浮标、如臭虫一般在船与船之间匆忙穿梭的汽艇、冷冷轰鸣不已的油烟,以及漂浮着面包屑和烂果皮的宛如特殊纺织品的波浪……由于风的关系,烟紧贴波浪横飘过来,送来呛人的煤味儿。绞车的“嘎嘎”声不时掠过波浪真切地传来耳畔。

就在这博光号蟹工船跟前,一艘油漆剥落的帆船从俨然牛鼻孔的船头那里抛下锚来。甲板上两名叼着大烟斗的外国人像机器人一样在同一地方踱来踱去。看样子是俄国船,分明是在监视日本的“蟹工船”。

“老子一分钱也没有了,妈的。喏!”

说着,他凑过身子,抓住另一个渔工的手,按在自己腰间短褂下面的灯芯绒裤袋上,里面好像有个小盒子。

“嘿嘿嘿……”一人默默看着渔工笑道,“花牌!”

前甲板上,将军模样的船长迈着四方步吸烟。喷出的烟从鼻端来了个急转弯四下飘散开去。前舱那里,拖着木底草鞋、手提饭桶的水手急匆匆出来进去——一切准备就绪,只等起航了。

从上面窥看杂工们所在的舱口,只见幽暗的船底床铺上,杂工们就像不时从巢里闪出脑袋的小鸟一样打打闹闹。他们全都是十四五岁的少年。

“你是哪里的?”

“××町。”

全是函馆贫民窑的孩子,无一例外。仅这点就使他们凑在了一起。

“那边的铺呢?”

“南部。”  “这边呢?”

“秋田。”

每张铺都不一样。

“秋田哪里?”

“北秋田。”一个拖着脓状鼻涕、眼皮烂得像翻开似的男孩应道。

“种地的?”

“是的。”

空气直呛鼻子,一股什么水果腐烂的酸臭味儿。加上放有几十坛咸菜的房间就在隔壁,屎臭般的气味也掺在其中。

“再睡觉时爷儿们我抱你睡!”渔工哈哈笑道。

若明若暗的角落那边,一个身穿短褂和扎腿裤、包袱皮在头上扎成三角形的女工模样的母亲正削苹果皮给趴在床铺上的孩子吃,一边看孩子吃一边把一圈圈削掉的苹果皮放进自己嘴里。她说着什么,把孩子身旁的小包袱一次次解开,又一次次包好。这样的母亲有七八个。没人来送的内地孩子们时不时向那边偷看似的看一眼。

一个头发和身上满是水泥灰的女人从糖盒里取出糖球,给旁边的孩子各分了两粒:

“跟我家的健吉一块儿好好干活,好吗?”她的手很大,像树根一样粗糙难看。

其他母亲,有的给孩子擤鼻涕,有的用手巾给孩子擦脸,有的含含糊糊说着什么。

“你家的孩子,身体可真够结实的了!”一个同是母亲的人说。

“嗯,还凑合。”

“俺家的,可就单薄多了,心想怎么是好呢,到底……”

“啊,谁家都差不多,是吧?”

两个渔工从舱口探出脸,舒了口气。两人依然一言不发,当即从杂工住的舱穴闷头返回靠近船头些的梯子形的自己的“窝”。每次起锚抛锚,大家都像被扔进混凝土搅拌机里似的上蹿下跳,互相碰撞。

昏暗中,渔工像猪一样横躺竖卧。实际上也有一股和猪圈没什么两样的臭味儿,几乎马上让人作呕。

“臭,好臭!”

“当然臭,是咱们臭!都腐烂得差不多了,还能不臭!”

一个脑袋如红色石臼的渔工把一升装酒瓶里的酒倒进豁口碗里,大口小口嚼着鱿鱼干喝着。有人一下子仰面倒在他旁边,吃着苹果看封面破得不成样子的故事杂志。

四人正围坐一圈喝着,一个还没喝够的人挤了进来。

“……唉呀呀,出海四个月!心想再干不成这个了,就……”说着,大块头壮汉不时习惯性舔舔下唇,眯细眼睛。“瞧,钱包成这样子了。”

他把瘪成柿子饼似的钱包举得和眼睛一般高,晃了晃。

“那个小娘儿们,别看身子那么小,可真有两下子!”

“喂,算了,算了!”

“妙,妙,接着说!”

对方嘿嘿笑个不停。

“看,快看,真有他的!是吧?”另一个人把醉眼盯在正对面的铺位下面,用下巴一指:“喏!”

渔工正把钱交到老婆手里。

“看、看呀,快看!”

两人把皱皱巴巴的纸币和硬币摆在小箱子上数了起来。男的不断舔着铅笔往小本子上写什么。

“看啊,喏!”

“我也是有老婆孩子的!”谈起小娘儿们的渔工突然气恼似的说。

“本想再不上船来着,”稍离开些的床铺那里,一个喝得隔夜醉的脸色发青浮肿留着额前长发的年轻渔工大声说道,“可给中介拉得团团转,身上分文不剩!又得豁出命来干些日子了!”

一个背朝这边的看样子同一地方来的汉子对他悄悄嘀咕什么。

舱口现出一双罗圈腿,一个身背“呼噜噜”作响的老式大布袋的汉子爬下梯子,站在舱板四下打量。发现有空位,就爬上铺来。

“你好!”说着,朝旁边的人低头致意。他脸上好像给什么染过,油光光黑乎乎的。“让我做个伴吧。”

P149-152

序言

小林多喜二和他的作品

林少华

如今读《挪威的森林》等村上春树作品的中国年轻人,想必不会有多少人记得小林多喜二,记得他的《蟹工船》了。别说年轻人,即使对我这个早已不年轻的“老林”,小林和他的《蟹工船》也早已消失在记忆的深处。也是因为这个原因,当编辑打电话要我翻译《蟹工船》的时候,惊愕之余,我一口回绝——回绝得甚至有些气急败坏——眼下都什么年代了,还翻译出版《蟹工船》?

实际翻译起来,我也深切感到,无论故事情境还是语言风格,村上春树和小林多喜二之间横亘着何等辽远的开阔地带,不啻于从东亚到南极。这里再没有酒吧窗外“以淋湿地表为唯一目的”的霏霏细雨,没有夜幕下从“列车窗口望见远处农舍的小小灯火”,没有“如同夏日傍晚树丛间泻下的最后一缕夕晖”般的微笑,没有“如同做牙刷广告一样迎着粲然而笑”的女孩们,更没有玛莎拉蒂、“甲壳虫”、阿玛尼和星巴克——没有那些“高度发达的资本主义”(村上语)或后现代的劳什子及其酿造的所谓“小资”情调。那么,这里有什么呢?有作为能够移动的蟹肉罐头加工厂的“蟹工船”,有浪头“活像饥肠辘辘的狮子猛扑过来”的堪察加海,有穷凶极恶的监工和被其任意凌辱打骂的劳工们:

杂工被监工剥得只剩一件衬衣,塞进两个厕所中的一个,从外面上了锁。最初大家都不愿意上厕所,邻厕里的哭叫声实在让人听不下去。第二天声音嘶哑了,“唏唏”抽泣。后来呻吟声开始时断时续。一个干完活的渔工放心不下,马上走去厕所那里,但里边已不再有敲门声传出了。从外面招呼也无反应。那天晚些时候,宫田被抬了出来。他一只手搭在厕所蹲坑盖板,头扎进手纸篓,整个人趴在地上。嘴唇像涂了蓝墨水一样发青,已经奄奄一息了。

这就是“蟹工船”上的场景。而 “蟹工船”以外的陆地上的场景也同是人间地狱。例如修国道和铺铁路工地上被虐待致死的劳工“比虱子还多”:

有的因不堪虐待而逃跑。抓住后,将人绑在木桩上让马用后蹄踢或在后院里让土佐犬(狼狗)咬死。而且是大家眼皮底下干的……晕过去就泼水激活,如此反复不止。最后由土佐犬强有力的脖子像甩包袱一样甩死。软沓沓扔在广场一角不理不睬之后,身体仍有某个部分一下下抽搐。至于用火筷子突然烙屁股或用六棱棍打得直不起腰来,那更是“日常性”的。

这种骇人听闻的场景并非纯属虚构,而大体实际发生在上个世纪二十年代的日本,发生在处于资本原始积累时期的日本北海道。作为相关典型事件,一九二六年四月二十六日“秩父号”蟹工船因遭遇海上风暴即将沉没,而收到求救信号的“英航号”蟹工船却未前往施救,致使船上二百五十四人中有一百六十一人遇难。同年九月,媒体披露蟹工船“博爱号”“英航号”劳工的悲惨遭遇。于是,在银行工作的小林多喜二从翌年三月开始就此调查,一九二八年十月着手创作《蟹工船》。一九二九年三月脱稿后在无产阶级文学杂志《战旗》上连载,不久被当局禁止发行,直到日本战败都是“国禁书”。

毫无疑问,《蟹工船》不仅是小林多喜二本人的代表作,而且是代表日本以至整个亚洲无产阶级文学最高水准的杰出作品。日本著名无产阶级文学评论家藏原惟人认为《蟹工船》是“无产阶级文艺划时代的作品”。在中国,鲁迅主编的《文艺研究》评价说:“日本普罗列塔利亚文学迄今最大的收获,谁都承认是这部小林多喜二的《蟹工船》。”夏衍也称赞“《蟹工船》是一部普罗列塔利亚文学的杰作”,他的《包身工》的创作显然受其影响。可以认为,《蟹工船》所以取得这样的成功,主要在于它的主题或思想性——它脱胎于“蟹工船”但不止于对“蟹工船”特殊劳动形态的平面描述,而将其犀利的笔锋伸到蟹工船背后复杂的社会结构以至国际关系之中。以更广阔的视野、更超拔的思想高度、更敏锐的政治洞察力和大无畏的勇气发掘了具有普遍性的阶级元素和资本主义社会的实质。作品“深刻地剖析了带有浓厚封建性的日本资本主义的剥削关系,科学地揭示了帝国主义阶段的资本主义的实质,同时无情地揭露了日本帝国主义发动侵略战争的总根源,从而把蟹工船上的渔工们为改善劳动条件和生活待遇的经济斗争,引向反对天皇制的政治斗争。”(叶渭渠语)

自不待言,作为一部文学作品,仅有思想性是不够的,还必须兼具艺术性。换言之,《蟹工船》的成功,除了深刻的主题,还有赖于其出色的文体或语言风格。坦率地说,最初我所以拒绝翻译,也是出于我的成见——认为无产阶级作品往往政治观点先行,文体或语言相对粗糙。而着手翻译过不久,我便开始为自己的偏颇感到羞愧。小林其实是极具文学天赋的作家。《蟹工船》的语言极有特色,鲜活生动,可感可触,极富艺术感染力。时而如石锅蹦豆,简洁明快,时而如响鼓重槌,声震屋瓦。尤其比喻修辞,信手拈来,而自出机杼。大量拟声拟态词的运用,又使文体充满了生机和动感。记得去年初秋偶尔同以《在世界中心呼唤爱》而声名鹊起的片山恭一谈起小林多喜二,他说小林多喜二所以“活到今天”,一个重要原因是他的文体好。同行之见,良有以也。也正是在这个意义上,这次才将《蟹工船》选入旨在供大学生课外学习语言文学的中日对译读物。

这里还要提及的是《蟹工船》后来的命运。由于我国社会情况出现了人所共知的巨大变化,它在当下中国姑且偃旗息鼓。但在日本忽然卷土重来。二○○八~二○○九两年间,《蟹工船·为党生活的人》在日本列岛行销近一百万册之多(若从初版算起,总销量逼近二百万册)。读者大多是被称之为“失去的一代”(Lost Generation)的二三十岁年轻男女。究其原因,从根本上说,在于“格差社会”(贫富相差出格的社会)的出现。导致“格差社会”出现的直接起因是日本经济长期低迷和“新自由主义”就业政策造成的就业形势的急转直下。“日经联”(日本经营者团体联盟)积极倡导“柔软型雇用制”——以无晋升希望的临时工为主的非正规雇用制,使得以“终身雇用”和“论资排辈升迁制”为特点的传统雇用制逐渐崩溃。据统计,非正规劳动者一九八四年约为15%,二○○七年升至35.5%。这部分人劳动强度大而收入低,加之没有职业安全感和未被纳入相应社会保障体系,他们不得不过着“穷忙族”生活,有的甚至沦为夜宿网吧的“网吧难民”。不妨说,如此状态的“格差社会”同“蟹工船”世界并无实质性差别。

关于这点,日本文艺批评家、菲丽丝女学院大学教授岛村辉一针见血地指出:“较之当时,日本今天的国际关系和产业形态表面上似乎发生了很大变化,但当时造成蟹工船那种状况出现的世界性资本主义并没有从根本上脱胎换骨,而以更大的规模覆盖着当今世界,并将它带来的种种矛盾和不幸巧妙遮掩起来。当代劳动者们以不同于‘蟹工船’的意义处在‘生死关头’,有不少人被迫自杀或得了抑郁症。《蟹工船》促使他们逼视和反抗这一现状并认识到这样做的重要性——在这一点上,应该说,这部作品不仅没有完全失去生命力,其深刻的洞察力在今天反而获得了评价机缘。”

日本著名学者、社会活动家、东京大学教授小森阳一也在为漫画版《蟹工船》中译本写的推荐语中指出:“不尊重劳动者做人的尊严,当他们的利用价值被耗尽之后便弃若敝屣。这就是当前在世界范围内蔓延的新自由主义全球化的本质特征。中国的青年人,也一定能认识到这样的现实。”

无独有偶,村上春树也曾在《边境·近境》这样写道:“我无论如何也无法从我们至今仍在许多社会层面正作为无名消耗品被和平地悄然抹杀这一疑问彻底挣脱出来。我们相信自己作为人的基本权利在日本这个和平的‘民主国家’得到了保证。但果真如此吗?剥去一层表皮,其中一脉相承呼吸和跳动着的不仍是和过去相同的那个封闭的国家组织及其理念吗?”后来在同河合隼雄对谈时村上再次强调:“现在的日本社会,尽管战争结束后进行了各种各样的重建,但本质上没有任何改变。”

在这个意义上,“蟹工船”并未消失,它仍在航行。村上春树笔下的世界同小林多喜二作品中的场景也并不像从东亚到南极那般辽远——村上春树描写的不过是“高度发达的资本主义”阶段的“蟹工船”罢了。换言之,事物的发展采取了另一形态。村上春树也好,岛村辉和小森阳一也好,尽管职业不同风格不同,但他们都是那一形态的跟踪者和批评者。跟踪,并不断提出忠告和警告。相反,曾被小林多喜二满怀深情地视为“走同一条道路的中国同志”的我们,其中一部分人却有可能失去了那种可贵的警醒和跟踪批评的能力。

或许多余,但我还是想就作者介绍几句。小林多喜二,一九。三年十月生于日本秋田县一户贫苦农家,后随父母迁居北海道小樽市。在小樽商业学校和小樽商业高等学校(现小樽商科大学)就读期间开始文学创作。一九二四年毕业后进入北海道拓殖银行工作。在此期间创作了《防雪林》《一九二八年三月二十五日》《蟹工船》《在外地主》等无产阶级代表作。一九二九年十一月因创作《在外地主>被拓殖银行解雇。其后移居东京,连续发表《工厂支部》及其续篇《组织者》《单身牢房》《为党生活的人》《地区的人们》等作品。一九三三年二月二十日由于叛徒出卖被特高警察逮捕后拷打致死。牺牲时不满三十岁。鲁迅为此发去唁电:“日本和中国人民是弟兄,资产阶级用血在我们之间划了界线,而且现在还在划着。但是无产阶级和它的先锋队却用血洗去这种界线。小林多喜二的死,就是最好的证据。我们知道,我们不会忘记,我们将坚决踏着小林同志的血迹,携手前进!”

小林多喜二是日本共产党的党员,而且是在“九一八”事变后日共处于“非法”状态时毅然加入的,并为此贡献了自己的全部文学才华,直至献出年轻的生命。从《蟹工船》中可以看出,他对社会底层的贫苦人民怀有发自内心的同情,对资本家和资本主义、帝国主义的本质具有清醒的认识和强烈的憎恶。更为可贵的是,他为推翻那种不公正的社会而不惜放弃待遇优厚的银行工作,全然不顾个人得失和生命安危。这样的人、这样的人格的确值得我们敬重和怀念。正如鲁迅所说,“我们不会忘记”。今年是他诞生一百一十年、牺牲八十年之年,重新翻译出版《蟹工船》,无疑是对他最好的纪念。也可以使我们重新意识到曾经的苦难、曾经的激情、曾经的无产者身份,确认革命的理由及其艰难过程。这点即使在今天也不失其特殊意义。

最后说一下译本。《蟹工船》最初的中译本出自潘念之译笔,一九三。年由上海大江书铺印行,收有小林多喜二专门为中文版写的序言。其后有一九五五年作家出版社楼适夷译本(一九六二年上海人民美术出版社据此改编出版同名连环画),有一九七三年人民文学出版社叶渭渠译本(二○○九年译林出版社重印),有二○○九年人民文学出版社应杰、秦刚译本(含漫画版)。如果说拙译多少趋于精确和有自己的风格,那么应首先归功于以上译本的存在。在文化上,理应对先行者保持相应的敬意。注释则是基于我个人三十年日语教学实践,以大体具有本科三年级上学期日语水准的读者为对象斟酌选取的。语法解说、语汇释义等非我强项,不当之处,请以专业书籍和辞典为准。关于这篇小序,撰写当中参考了新版叶渭渠译本序、秦刚译序《罐装了现代资本主义的<蟹工船>》、岛村辉《漫画<蟹工船>解说>及其论文《作为“格差”世界的映像——中国语境中的<蟹工船>》。在此一并致以诚挚的谢忱。

2013年1月6日于窥海斋

时青岛旭日临窗积雪初融

书评(媒体评论)

日本普罗列塔利亚(无产阶级)文学迄今最大的收获,谁都承认是这部小林多喜二的《蟹工船》。

——鲁迅

《蟹工船》是一部普罗列塔利亚(无产阶级)文学的杰作。

——夏衍

《蟹工船》是“无产阶级文艺划时代的作品”。

——藏原惟人

随便看

 

霍普软件下载网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

 

Copyright © 2002-2024 101bt.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4/6 3:57: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