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月份的一个黄昏,在肯塔基州P城一栋房屋的豪华餐厅里,两位绅士坐在桌边喝着闷酒。这时没有仆役在旁,两位绅士把座椅拉近,似乎正在认真地讨论什么问题。
为了叙述方便,我们在这里说的是两位绅士。不过,严格说来,其中的一位,似乎不应归人绅士之列。
他是一个四肢粗短,其貌不扬的人。从他那夸夸其谈的样子来看,分明是个下流社会出身,正力图挤进上流社会圈子的人物。
他衣着浮夸,穿一件花花绿绿的背心,围一条滴满黄色污点的蓝色餐巾,打着一根华而不实的领带,与他这种人的身份正相吻合。
他的两只手又粗又大,手指上戴满了戒指;胸前挂着一条沉重的金表链,上面缀着一大串怪异的印章和各种奇形怪状、色彩斑斓的饰物——在他兴高采烈谈话的时候,便习惯性地炫耀着这些饰物,发出叮当的响声,满足之情溢于言表。他的谈话漫无边际,无视默里。的语法,还随意插入一些不三不四的俚语,出口的脏话甚至使我们都不好意思在此转述。
他的酒伴谢尔比先生,才是一副真正绅士的派头。从屋子舒适的布置和管理状况来看,表明这个人家家境不错,可说还颇为富裕。正如我们上面所述,这两人正在认真地谈着话。
“这事儿就这样定了。”谢尔比先生说。
“我不能这样做生意——肯定不能,谢尔比先生。”他的谈话对手眯着眼睛举起一杯葡萄酒说。
“喂,说实话,哈利,汤姆是个难得的伙计。不管在什么地方,他肯定值这个价钱——他稳健、诚实、能干,把我的农场管理得像时钟一样有条不紊。”
“您说的诚实,不过是黑奴的本性罢了。”哈利说,又端起一杯白兰地喝起来。
“不。我的意思是说,汤姆的确是个优秀、稳健、明智、尽责的伙计。四年前,他在一场露天布道会上人了教;我相信,他真的信教了。从那时起,我就信任他,每件事都让他去干——不管钱财、房子还是马匹,都交给他管理——并让他在这个国家自由来往;我发现,他每件事都做得踏踏实实又一丝不苟。”
“有些人是不相信人教的黑鬼的,谢尔比。”哈利大手一挥说,“不过我相信。呶,今年早些时候,我在奥尔良”买了一个家伙——呶,真的,听听这个家伙的祈祷,真的就像有那么回事儿似的;他的性情的确很温和、文静。我用好价钱把他买到手。因为有人急着抛售他,让我捡了个便宜,才花了600美元。是的.我想一个入教的黑奴,要是真正信教的话,是不坏的。”
“啊,如果说黑人有人信教的话,汤姆就是个真正的信徒。”对方又接上了话头,“喂,去年秋天,我让他单独到辛辛那提。去办事,收回500美元欠债。我对他说:‘汤姆,我相信你,因为我相信你是个基督徒——你是不会骗人的。’汤姆回来了,真的够诚实的,我信得过他。有些下流的家伙曾对他说:‘汤姆,你为什么不跑到加拿大‘。去呢?’人们告诉我他是这么回答的:‘啊,主人信任我,我不能这样做。’
“我得说,跟汤姆分手我很难过。您必须让他平了这笔债务;哈利,要是您有良心的话,您就得这么做。”
“喂,我的良心,跟任何一个生意人一样多——不过您知道,只有一点点,就像他们发誓说的那么多。”人贩子哈利打趣地说,“因此,这么说罢,我准备做点牺牲交交朋友。不过在这个年头,您明白,是个有电(点)艰难的年头——有电(点)艰难。”人贩子沉思着叹了口气,又喝了一大口白酒。
“啊,这么说,哈利,这笔生意怎么做法?”谢尔比先生心神不宁地沉默一会儿之后,问道。
“喂,除了汤姆之外,您不能再贴上个男孩或者女孩什么的吗?”
“哼!——我不能再贴补什么了;说实话,实在是出于无奈我才会卖掉他。事实上,我不愿意跟我任何一个下人分手。”
这时门开了,一个四五岁的混二代非裔。小男孩走了进来。他长得很漂亮可爱,黑色的头发,就像黑丝一样柔软,卷卷曲曲地绕着他浮着酒窝的圆脸蛋;一对大大的黑眼睛,在那浓密的长睫毛下面,发出温柔的熠熠亮光,好奇地窥视着房间里的情景。他身穿一条红黄相间的格子花呢长袍,显得整洁合身,更衬托出这个黑小孩的可爱;而他脸上露出的那种羞赧的带着些滑稽味道的表情,表明他习惯于主人的宠爱和关注。
“哈喽,小乌鸦!”谢尔比先生一边吹着口哨,一边抓起一巴葡萄干向他撒过去说,“捡起来吃,呶!”P3-5
美国作家马克·吐温在哈特福的寓所,看上去就像是一艘红色的蒸汽船飘荡在绿海洋上,似乎在告诉人们:这座房子的主人就是密西西比河上那位最有航行经验的水手。而在马克·吐温的寓所对面,是一座有着17个房间的大房子,里面的主人就是“因为一本小说而引发了一场大战争的小女子”斯陀夫人。这本小说,就是经典名著《汤姆叔叔的小屋》。
据说,斯陀夫人写《汤姆叔叔的小屋》时,有时候写累了,就会走到邻居马克·吐温的院子里,愉快地摘回一大把鲜花,插在自己客厅的花瓶里……这无疑是美国和世界文学史上最美丽的一幕。
那么,《汤姆叔叔的小屋》到底是一本怎样的书呢?为什么一本书能够引发一场战争?
《汤姆叔叔的小屋》原书还有一个副书名:“低贱者的生活”。作者斯陀夫人本名哈丽雅特·比彻·斯陀,出生在康涅狄格州。她本是哈特福德女子学院的一名教师,也是一名坚定和积极的废奴主义的拥护者和支持者。1850年,美国通过了一部《逃亡奴隶法案》,其中有一项规定:凡是协助奴隶逃亡者,将视为非法行为而予以惩处,同时也限缩逃亡者与自由黑人所拥有的权利。正是为了抗议这部“奴隶法案”,斯陀夫人怀着一种强烈的义愤,奋笔写出了这部小说。
据说,她的一部分创作灵感,来自一位名叫乔赛亚·亨森的黑人男子的自传。亨森曾是一个烟草种植园主所拥有的一名黑人奴隶,一直在烟草种植园里劳动和生活。1830年,亨森瞅机会逃出了种植园,他逃到了加拿大,终于摆脱了奴隶的身份;之后,他又协助了一些奴隶逃出了种植园,让他们也过上了自由的生活。后来,他把自己的经历写成了一本回忆录。
斯陀夫人的小说,受到了这本回忆录的启发。有意思的是,当《汤姆叔叔的小屋》问世后,很快就成为了一本畅销书,亨森也跟着把自己的回忆录更名为《汤姆叔叔的回忆录》。20世纪40年代,亨森当年居住的小屋,被改作一个博物馆,并根据斯陀夫人的小说命名为“汤姆叔叔的小屋遗址”,供读者前来拜谒和参观。
小说围绕着一位久经奴役和苦难的黑奴汤姆叔叔的故事展开,也讲述了发生在他身边的奴隶和奴隶主的经历。
汤姆从很小的时候起就侍奉主人,后来有几次被转卖,落到了极端冷酷和残暴的奴隶主莱格尔手中。汤姆心地善良,为人勤劳,每天从事着牛马一样繁重的劳动,却受尽了凌辱和剥削,人格上得不到半点尊重。残暴的奴役使他变得逆来顺受,不敢奋起反抗,只能默默地服从着命运的摆布,听任奴隶主把他当牲口一样地卖来卖去的。后来,善良的汤姆为了掩护两个女奴逃跑,竟然被凶恶的奴隶主毒打而死。
从汤姆叔叔的身上,我们看到了当时美国的广大黑人奴隶的悲惨命运。汤姆是一个不敢反抗、顺从了不公正的命运的黑人奴隶的典型形象。斯陀夫人对汤姆这个形象寄予了无限的同情。她的本意是要把汤姆叔叔塑造成一位“高贵的英雄”:即使忍受着非人的盘剥带来的痛苦,即使命运对他再不公平,他依然始终坚持着自己的信仰。甚至到了生命最后,连他的对手也不得不对他肃然起敬了。
斯陀夫人用这个形象和这部感伤的小说,彻底揭露了美国南方蓄奴制度的罪恶和野蛮性,揭示出了奴隶制度残酷的剥削本质。小说自始至终贯穿着这样一个主题:奴隶制度是罪恶、野蛮和不道德的。她在作品里表达了她的谴责和义愤。小说里有这样一个情节:在载着汤姆前往南方的轮船上,有一名白人女子这样说道:“在我看来,奴隶制的最可怕之处,就是它践踏人类感情和友爱的暴行——例如,拆散人家的骨肉。”
作者也把逆来顺受的汤姆的命运遭际,与伊莱扎和她的丈夫两种性格迥然不同的奴隶的命运做比较,向所有的黑人奴隶宣告了一个真理:逆来顺受、听任奴隶主摆布的奴隶,最终总是难逃悲惨的命运,只有敢于起来反抗不公平的命运,奴隶们才能得到自由和新生。
当然,斯陀夫人在揭露蓄奴制度拆散他人家庭的罪恶的同时,也宣扬了自己心目中的基督之爱。她认为,基督徒的仁爱,最终可以战胜由奴役人类同胞所带来的种种伤害。小说里有这样的细节:当伊娃死后,汤姆叔叔恳求深爱着她的圣·克莱尔去回望耶稣;汤姆死后,乔治·谢尔比不断回想着汤姆临死前说的那句话:“做个基督徒是多么光荣的事啊!”所有这些,都是斯陀夫人对自己所热爱的基督精神的传播和颂扬。
在小说里,斯陀夫人还对人类的母性之爱,对女性的伟大,给予了宣扬和赞美。“女性的道德力量和圣洁品质”,是这部小说的另一个主题。
她认为,伟大的母性,是所有美国人生活中的道德与伦理模范,只有女性才拥有把美国从奴隶制的恶魔手中拯救出来的道德权威。小说中的伊莱扎,一位带着小儿子逃亡、最终与全家人团聚的女性形象,还有小伊娃这个被她视为“理想的基督徒”的形象,都体现了斯陀夫人想要表达的一个观点:只有伟大的女性能够拯救她们身边的人,即使是最不道义的人。
《汤姆叔叔的小屋》问世后,立刻受到广泛的欢迎,以至于成为19世纪最畅销的小说之一,其畅销的程度,仅次于《圣经》。
这本小说的问世,也点燃了全世界反对蓄奴制度的烈火,被认为是促使美国在1850年掀起废除奴隶主义运动浪潮的一大原因,以致在美国南北战争爆发的初期,当时的林肯总统就接见斯陀夫人说:“原来你就是那位引发了一场大战的小妇人。”后来,人们竞相引用林肯的这句名言,来高度评价斯陀夫人和《汤姆叔叔的小屋》。
美国诗人朗费罗也由衷地赞美说:“斯陀夫人的《汤姆叔叔的小屋》,是美国文学史上最伟大的胜利。”另一位学者詹姆斯则如此评价:“《汤姆叔叔的小屋》搅动了美国文学、艺术界的平静,不仅引起了一场骚动,而且宣告了一个特殊时代的来临。”
自从《汤姆叔叔的小屋》这本小说问世以来,无论是舞台剧、音乐剧、电影、电视,甚至动画片,都不断地在取材于它,改编和移植它的故事情节。据说,《汤姆叔叔的小屋》是世界上被拍成电影次数最多的小说名著之一,可见它受人们欢迎的程度。斯陀夫人也仅仅凭借这一部小说,就跻身在美国和世界文学史上杰出的作家行列之中。
《汤姆叔叔的小屋(全译本)》的主人公黑奴汤姆叔叔信奉基督教,逆来顺受,并不愿反抗奴隶制,最后惨死在奴隶主雷格里的手下。而他的朋友,黑奴伊莉莎和她的丈夫哈里斯,从一开始就具有反抗精神。为了不让自己的儿子被卖掉,伊莉莎带着儿子逃跑了,最后,在废奴组织的帮助下,他们逃到了加拿大。这部小说据说引发了美国南北战争。后来,林肯接见《汤姆叔叔的小屋(全译本)》作者哈丽雅特·比彻·斯陀时曾说她是“引发了一场大战的小妇人”。
《汤姆叔叔的小屋(全译本)》是美国女作家哈丽雅特·比彻·斯陀于1852年出版的一部反映黑奴制度的巨著。这部小说的出版,掀起了美国废奴运动的高潮,对美国南北战争的爆发起了很大的推动作用。它在100多年间被译成多种文字,对世界人民反对种族歧视、争取自由民主产生了深远的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