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软件下载  游戏下载  翻译软件  电子书下载  电影下载  电视剧下载  教程攻略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书名 在上海寻找上海
分类 文学艺术-文学-中国文学
作者 惜珍
出版社 文汇出版社
下载
简介
编辑推荐

《带有神秘色彩的老房子》;《法国风情浓郁的凡尔登花园》;《繁华都市中的神秘花园》;《风花雪月曾与霜冷雨寒相伴的路》;《凤凰欲飞的新文化广场》;《沪上时尚生活发源地张园》;《花园马路上的外国弄堂》;《邬达克用乡愁酿就上海的洋味道》;《老上海的“洋人街”》……《在上海寻找上海》是上海女作家朱惜珍走访上海各个角落的摄影和文字作品集。

内容推荐

《在上海寻找上海》是上海女作家朱惜珍走访上海各个角落的摄影和文字作品集,用文艺的笔法和视角独特的照片介绍了上海几十处值得去的地方,有老洋房、旧里弄,也有新的艺术工场,值得让读者拿着这本《在上海寻找上海》去用心寻找、细细品味。

目录

“上海传奇”开始的地方

把上海视为自己家乡的英国人

被悄然唤醒的沉睡美人

藏在弄堂深处的豪宅

承载民族工业历史的秀场

宠辱不惊的马当路

带有神秘色彩的老房子

法国风情浓郁的凡尔登花园

繁华都市中的神秘花园

风花雪月曾与霜冷雨寒相伴的路

凤凰欲飞的新文化广场

沪上时尚生活发源地张园

花园马路上的外国弄堂

邬达克用乡愁酿就上海的洋味道

老上海的“洋人街”

保留海派生活风味的静安别墅

陆家嘴中心绿地的文化枝叶

南京西路的后街

洒落几多风云碎片的大胜胡同

上海的塞纳河左岸

石库门的另类表情

世外桃源般的叶家花园

宛若欧洲小镇的武定西路

法国梧桐掩映下的衡山路

武康路的前世今生

襄阳公园、圆顶教堂和首席公馆

一条与话剧有关的路

艺术与生活联姻的田子坊

幽幽绿荫里的乡村别墅

与山林湖泊为伴的现代雕塑

载满昔日繁华盛况的外滩源

在徐家汇源寻觅历史文化遗存

奏响时间乐章的诗意之路

申城首座活水公园——梦清园

绿荫缠绕的滨江大道

黄浦江畔的工业记忆

后记

试读章节

“铺”是地片的名称之一。清道光年间,上海县城厢内外划分为二十四铺。其中,县城东南为十五、十九铺,西南为二十铺,城北为十二铺,西北为八铺,东北为四铺,城东宝带门(今小东门)外为十六铺,其余铺区均在城厢内。十六铺区片的东首是今东门路轮渡站,但其范围并非仅指东门路以外沿江的一小段,而是涵盖复兴东路以北、中华路(新开河南)以东和方浜东路、阳朔路这一带的街巷里弄。其中,沿江的外马路一带建筑多为码头、仓库。1909年.上海县实行地方自治,“铺”被取消,然而,由于十六铺地处上海港最热闹的黄浦江边,国内客、货运航线集中于此,码头林立,客流量极大,来往旅客和上海居民口耳相传,仍将这里称作十六铺,并沿用至今。

位于新开河路至东门路之间的十六铺客运码头名闻遐迩,它的前身原名金利源码头。

19世纪50年代,金利源、金方东、金永盛和金益盛等4位金姓船主,先后在十六铺沿江一带建造了踏步式砖木结构的简易码头,用于停靠船只、上下旅客和装卸货物。在沪经商的美国人见了十分羡慕,便在十六铺北首租地建造码头,于清同治初年(1862年)建造了旗昌轮船码头,用以停靠吃水较深的沿海和航运长江的船舶,开展水上客运和陆上仓储业务。19世纪70年代,随着航运事业的发展,清政府于清同治十二年(1873年)在十六铺东北角(今中山东二路、新开河南路处)成立了轮船招商总局,并于光绪三年二月(1877年3月)将旗昌轮船码头收购,之后,又将金姓四个码头并人招商局,统一定名为金利源码头。如是,北自新开河南路、南至东门路的江岸被招商局连成了一线,并在江滩建造了13座浮码头,供长江和近海客轮旅客上下和装卸货物。

开埠之后的十六铺,外资、中资的航线均集中于此,成为中国轮船业的大本营。除去南北商品的运输外,每逢天灾人祸,各地的难民都乘船经十六铺来到上海。十六铺,是那个时代上海的门户,也是上海最混乱的地区之一,公开的烟、赌、娟之外,还有地下的清、洪帮会。如果说“十里洋场”是外国人的“冒险家乐园”,十六铺就是中国人的“创业者天堂”。上海帮会中最显赫的人物杜月笙,就是在十六铺船上船下卖水果出身。据说,杜月笙削水果不仅皮一根不断,而且削下的皮中不带一点果肉。

1937年,上海沦陷前夕,国民政府为了避免一旦撤兵码头即为日军使用,便由招商局将产业移交美国卫利韩公司代管,以便利用中立国名义,继续经营业务。金利源码头随即悬挂美国旗,改名为罗斯福码头。太平洋战争爆发以后,被日本侵略军霸占,改名为江西码头。直到抗战胜利,才由招商局收回,再改名为招商局第三码头。1952年11月,历经沧桑、满目疮痍的金利源码头正式定名为十六铺码头。十六铺客运码头在鼎盛时代,每天进出的旅客有4万多人次,白天航班半小时就开一班,由此奠定了其航运中心的地位。

1982年,十六铺码头改建为客运专用码头,并建造了十六铺新客运站。上世纪80年代,该码头最多拥有20多条航线,一天旅客的发送量可达4万多人。随着高速公路兴起、火车提速,不少航线停航了。以往人声鼎沸的客运大楼变得越来越冷清,一层还改作了家具商厦。2003年9月25日,从定海来的“紫竹林”号载着263名乘客缓缓靠上十六铺码头,这是停靠十六铺的最后一条客轮。以后,十六铺码头巨大仓库里的水果交易市场连同空气里发酵的甜味也都随风而去了。2004年9月,十六铺客运码头定期航线全部被迁至吴淞客运中心,十六铺的故事从此也就成为老上海人口口相传的民间记忆了。

世博会在上海举办,十六铺码头再次华丽转身,150年历史的十六铺码头成为上海世博会的水门。岸上布置了3座体量小巧、线条简洁、层高不超过4层的小楼。设计师们运用最为坚硬的材质,在岸边打造出有柔和优美线条的四组钢结构玻璃棚,称之为“浦江之云”,它们和青翠的树木、鲜艳的花草一起构成了极富现代气息的大型公共滨江绿地。特别设置的亲水平台是浦江两岸唯一能近距离摸到黄浦江的地方,站在那儿,能感到江水起伏。二楼是景观观光平台,在向黄浦江凸出的每个圆弧形平台下方,还有“水幕瀑布”。夜晚,它们被打上了白色灯光,更加璀璨夺目。浦西和浦东两岸夜景交相辉映,成就了上海滩最美丽的夜晚。原先停靠客轮的江边停靠着游轮,游客徜徉在宽敞的平台上,江水粼粼,笛声阵阵,浦东陆家嘴的金融区风采、浦西百年外滩的万国建筑尽收眼底。新十六铺不仅恢复了航运功能,并通过环境的创造性设计,把历史、文化、城市风光集于一身,提升了上海的城市品质。

长长的黄浦江两岸码头众多,在旧上海,它们大多数都掌控在洋人手里,唯独复兴东路以南的复兴码头地区这一段是中国人自己的地盘。

1846年,复兴码头从一个斜坡、一块跳板发展到了一个真正意义上的木质结构浮码头。当年,中资公司经营的内河、长江航线犹如密密麻麻的毛细血管渗透到外资公司难以到达的地方。内地的鸡鸭鱼肉、水果蔬菜、山珍等农副产品在这里疏散,上海聚集的鸦片、棉布、香烟、火油、火柴和各种日用工业品经这里运往各省,遇到战乱饥荒的外省难民也乘船大量涌人上海。久而久之,来自五湖四海的生意人在这里孕育出了独特的“码头街市文化”。P4-6

后记

这是我写上海的第八本书。和前七本不同的是,它没有明确的主题,如单纯写保护建筑的或是写历史文化风貌区的或是写马路或者园林的,在我的这本书里面,糅合了怀旧和时尚、建筑和创意,我试图呈现给读者的是一个既熟悉又陌生的上海,它不仅仅属于像我这样土生土长的上海人,更是属于全中国甚至全世界的人们。

也许,正是这样看似矛盾却又是和谐的混搭,才塑就了_上海作为国际化大都市独一无二的特质。“海纳百川”是这座城市最基本的品质,惟其如此,上海拥有了丰富而又跌宕多姿的表情。

在上海寻找上海,是一件很有意思的事情。我出生在上海的新天地一带,后来又相继在四川北路附近以及提篮桥霍山路一带的昔日犹太人居住区住过,现在住在静安寺附近,亲眼目睹了上海的沧桑巨变。近十年来,我带着我的数码相机,走遍了上海的大街小巷,试图用我的视角为这座城市留下一些印痕。寻找中不断收获惊喜,也难免会有感伤,一切都源于我太爱这座生我养我的城市。

感谢《劳动报》副刊部主任胡绳梁先生,他是这本书的催生者。2010年,胡先生向我约稿,说是他希望我能在他主编的《品位》周刊上开一个写上海城市风情的专版,并把专版的名字定为《城市穿越:追寻上海的光与影》,每周日在《品位》周刊的“寻访”专版上刊载。专版从1月10日开始,刊出后在读者中弓l起了不小的反响。胡先生告诉我,“世界杯”期间,因版面调整该专版停载数期,就有许多读者致电报社询问为何少了这个精彩版面。到2010年12月26日,共刊发了36篇,将近300幅照片。胡先生觉得这些文章可以结集出版,并热心地为我联系了素负盛名的文汇出版社,得到了出版社社长、总编桂国强先生和副总编张衍先生的热情支持。

于是,在此基础上,我着手选择文章、增加新的内容,以不负厚爱我的读者和帮助它诞生的朋友们。为了配发图片,我的相机也和我一起开始了又一轮的风尘仆仆。

幸运的是,我遇到了一位极其出色的美编。文汇出版社的周夏萍女士对于我所拍摄的照片的鉴赏和感悟能力令我感动,我感觉她似乎比我还要能读懂我的镜头语言,使我顿生高山流水遇知音之感。周夏萍是学美术的,会画画,有着不俗的品位,而我,也曾经学过油画,这使我们之间的沟通变得非常愉快。她的设计十分大胆前卫,书中的图片大到铺满整页,小到一页上可以用十几张照片,这样不但具有了极强的视觉冲击力,而且无形中也增加了信息量。我拿到样稿时顿生喜出望外之感。当周小姐和我商量是否根据文章内容调整一些照片时,我欣然同意,因为我知道她已经非常细致地读懂了我的文章,而且她的这些建议本身就具有非凡的创意。事实上,周小姐已经不仅仅是在做一本文学类的书,我感觉她是在做一本精美的画册,她说她希望读者拿到这本书会舍不得放下。而我,作为作者,拿到清样时已经是不舍了。

与此同时,我还应该感谢我的责任编辑陈润华女士。从一开始,她就对这本书的装帧、版式等给予了我十分细致周到的意见,周女士也是她坚持推荐给我的,仅为此,我们就磨合了好几个月。而且她们两位都非常忙,尽管因此错过了2012年8月的书展,但我却觉得是值得的。

我有好几本书都是在晚秋或是初冬时节完稿撰写后记的,我写过窗前盛开的腊梅和山茶,我也写过暗香涌动的瑞香,而现在,陪伴我的还有一盆蟹爪兰。它是我在花鸟市场闲逛时不经意中发现的。这棵蟹爪兰嫁接在一株仙人人掌上,它的每一片叶子的顶端都有一个猩红的花蕾,沉甸甸的,这使它看上去像是盛开在仙人掌上的一枝含苞欲放的牡丹花,下面的仙人掌默默地托着它,任它绽放这一季的美丽。我在这棵蟹爪兰面前驻足良久,怀着对养育它、呵护它的仙人掌的敬意,我把这棵正在不断绽放的蟹爪兰带回了家,日日面对,看着每一朵花蕾怀抱着对仙人掌的感恩之情慢慢盛开。

最后要说的,和这本书的照片有关。在上海寻找上海,我的镜头中常会有让人惊喜的构图,一抹浓绿、一扇旧窗、一条小路……而让这些小景活起来的,往往是人——在上海寻找上海的人。感谢这些寻找上海的人们,你们让我的镜头温暖而鲜活。当我把这些镜头变成照片并放入书中时,才发现,镜头中的人们已无从找寻,心中不免怅然。你们若埋怨我擅自把你们摄入镜头,可以和我、和出版社联系,我们将奉上薄茶一杯,感谢你们为这本书带来的生动。

随便看

 

霍普软件下载网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

 

Copyright © 2002-2024 101bt.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4/30 20:04:3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