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小说主要以南诏鼎盛时期即公元754年至794年间的重大历史事件天宝大战、西开寻传、东定昆川、苍山会盟、铁桥大战等展开了波澜壮阔的画卷,通过一个个感天动地的故事,表现了诏王至奴隶,以及唐朝和吐蕃的重要人物的悲欢离合。
本书是长篇历史小说。小说描写南明最后一个王朝——永历政权的建立与覆灭,以揭示历史潮流不可抗拒,国家统一是历史的必然。
网站首页 软件下载 游戏下载 翻译软件 电子书下载 电影下载 电视剧下载 教程攻略
书名 | 红土地(南明遗恨上下云南史诗三部曲) |
分类 | 文学艺术-文学-中国文学 |
作者 | 栗标 |
出版社 | 云南人民出版社 |
下载 | ![]() |
简介 | 编辑推荐 本小说主要以南诏鼎盛时期即公元754年至794年间的重大历史事件天宝大战、西开寻传、东定昆川、苍山会盟、铁桥大战等展开了波澜壮阔的画卷,通过一个个感天动地的故事,表现了诏王至奴隶,以及唐朝和吐蕃的重要人物的悲欢离合。 本书是长篇历史小说。小说描写南明最后一个王朝——永历政权的建立与覆灭,以揭示历史潮流不可抗拒,国家统一是历史的必然。 内容推荐 明朝末年,内忧外患,中国命运面临抉择的关键时刻,一群凶残的土司杀入昆明,焚掠全省,云南开始了四十年战乱,昆明五华山一次又一次承载着兴亡。 南明十四年抗清,吴三桂八年反清,土司土酋叛降无常,兵荒马乱的历史演绎着血泪传奇。 皇帝、王爷、国公、将军、土司、公子、幕僚、贤达、江南花魁、冷袍女侠,各色人等,在历史漩涡中既为云南历史涂下或红或黑,或浓或淡的一笔,也为个人写就了或悲或壮的人生。 四十年战乱,使滇中红土地浸透了血泪,育出山茶花杜鹃花红艳如血,闪耀着高原的人性美和人情美。 目录 古歌 主要人物表 第一章 天翻地覆睥睨间 第二章 道远任重难回天 第三章 南疆驰骋展宏图 第四章 云贵蹉跎苦颠连 第五章 滇山滇水情无限 第六章 异国异乡恨绵绵 第七章 春城春梦春宵短 第八章 血洗滇池万人冤 尾声 后记 试读章节 第一章 天翻地覆睥睨间 一、段四将军 崇祯十七年(公元1644年)九月九日。 大理古城秋高气爽,晴空万里。 日出以前,段钟秀已经打开了自家经营的茶铺大门。这么早,茶客不会就来光顾,他是要等候姐夫和甥女的到来。姐夫在省城黔国公府当差,昨半夜方来到大理,让衙门安排在城南官驿下榻,今日一早便派侍卒前来报信,说将先去衙门公干,公事办妥就回家看望岳母与舅爷。报信侍卒还告知甥女也跟着姐夫来了,段钟秀心里分外高兴,只盼早早相聚。 如今大理古城是辖四州三县的大理府府城。在唐宋两代古城曾是王都,经过元初、明初两次大战,已被彻底毁坏;二百六十年前,明军重筑城墙,长宽各三里三,只有原来王城十分之一的面积。此城西距苍山三里,东距洱海五里,雄踞坝子中央。青砖城墙高二丈四尺,有雄伟的四座城门,十五座敌楼,三十九处铺所,是云南省仅次于省城昆明的第二大城。 大理城北门名“安远门”。往北而去,是通往藏区的茶马古道。明初占领大理的汉人将军以为会有令人不安的大事出在北面远方,才有此命名。百姓们直呼北门为“三塔门”,因为往北三里便是唐代以来著名的古寺崇圣寺。崇圣寺有三塔鼎足而立,又称三塔寺。不知从什么时候开始,安远门城楼上塑起了都天太岁的神像。道士和神汉们对汉人和白人百姓宣讲:三头六臂、青面獠牙的都天太子是封神榜上殷纣王的儿子殷郊,是驱邪去疾保平安的大神。承平日久,武备早废,城楼上已不驻官兵,只有一位老庙祝自告奋勇为神“服役”。城墙内侧有一条两丈宽的巷道,一部四尺宽的石楼梯供香客上下。巷道对面便是段钟秀家的茶铺。 段家这茶铺在通城主街北端,东面面对主街,北面面对城楼内侧巷道,两面五间相连,左右逢源,出入城门的行人和朝拜都天太子的香客络绎不绝,都喜来这茶铺光顾,可算占尽了风水。段家勤谨,又将茶铺扩建为前店后院,除自家人居住外还可接待十来个旅客,五六头牲口,一家人倒也丰衣足食。钟秀父亲早逝,老母在堂,一妻一子,全家四口,又请了三名伙计。 那时,大理城中百姓,除根在乡下的白人外,已有许多从四川、湖广和江南迁来的汉人,各地的饮食文化和茶文化也相继流入。大理人喝茶休闲有两种去处:一日茶铺,二日茶苑。前者位于闹市中,当街上,大都陈设朴陋——白木桌凳、大火炉上架几把大铜壶;客人喝茶用土陶壶和半陶半瓷小杯,由几个长裤短衫的小厮忙来忙去加水侍候。有的茶铺延请艺人说书,戏子清唱,以招徕顾客;又备些干果、蜜饯供客人佐饮。出入茶铺的客人多是歇脚解渴的过路人,做生意的零商小贩,消磨光阴的闲散市民。每逢一月中四个赶集日,茶铺便当街伸出个布棚,备下大桶凉水,摆好三五个陶碗,专供贫苦的赶集人解渴,一般茶铺一文铜钱供一人喝个够,全城中只有北门段家茶铺喝凉水不收钱。茶苑则位于城中幽静处,大都花木掩映,曲径通幽,流水淙淙,各成小院。院内大理石桌子有大有小,周围摆可折叠的麻布躺椅。上茶用江西瓷盖碗,供应茶水和小食的是整齐的男女小童,穿绸戴花,打扮得像观音莲台前的金童玉女。爱出入茶苑品茗清谈的有官府书吏、文人学士,自然也有爱充风雅的三教九流。客人们各在一小院,举止斯文,轻言细语,互不来往。 二百六十年前,大明朝三十万大军征伐云南,血淋淋地攻灭大理。悍将骄兵虽然没有将白人贵族斩尽杀绝,却也竭尽欺凌、侮辱和迫害。侥幸存活下来的白人贵族东躲西藏,改名换姓,茹苦含辛,苟延残喘。明朝在云南推行军屯、民屯、商屯,成千上万的汉人来到云南。为了躲过迫害,许多聪明而又软弱的白人冒籍自称为汉人之后。谁也查不清芸芸众生的家世,数十年后,大理城中汉人已有半数左右。五六十年后,朝廷对白人的禁锢和压迫松动了,但是“汉人贵,白人贱”的意识却是根深蒂固的。自尊的白人内心不承认这种贵贱之分。明朝中期以后,白人发明了“民家人”的自称,用于与外族的交往,白人内部则互相以“白子白女”亲切地自称。那意思是白人是“民家人”,汉人是“官家人”,只有官民之别,并无贵贱之分。段钟秀一家是从剑川回迁来的民家人。他家在剑川姓杨,迁回大理后追谱溯源,恢复段姓。段钟秀是民家人,出入于他的茶铺的客人也是民家人居多。 段钟秀身材颀长,英俊的紫檀色长方脸,剑眉挺秀,风眼闪光,胡须又黑又硬。他从来只想平平实实过日子,苦讨苦吃度光阴,没有想望有什么富贵的根基。偏有好事者自作多情,考证出他是大理国皇室的嫡传。他们说,洪武十八年沐英的爪牙在永昌秘密杀害段世的所谓儿子段聪,以为段世的嫡系在云南已经绝种;其实段世好友杨朝彦早将自己的儿子与段聪调换,使段聪以杨姓子弟身份在剑川活了下来,到段(杨)钟秀又传了十代。段王爷家男子汉相传十代,已发展了百余人,但仍然保持着点苍山一样雄秀的长相。 于是许多人在背后指指点点,偷偷议论: “你看人家魁梧如金刚,鼻高额圆,眼如丹凤,耳如轮珠,坐有虎相,走若狼形,一看就是龙种!” “水之有源,其流必远;木之有根,其叶必茂;总有一天,段家又要大发大旺!” “龙人浅潭遭虾戏,虎入牢笼受犬欺。这是什么世道?龙子龙孙来开茶铺,侍候孬种贱人!” 段钟秀在大理城中结得人缘并不全因为那传说中的高贵出身,更主要靠他的热忱、善良和与生俱来的豪爽之气。段钟秀为人光明磊落,仗义疏财,扶弱济贫,常常为乡人排忧解难。闻别人负屈含冤,他愤愤不平,怒目挺拳,千方百计伸张正义,为人讨回公道。四邻乡里,若有纠纷,都爱找他公断是非;他的评判总是令人心服口服,比衙门里的大老爷更有权威。段钟秀家并不富裕,无力周济穷困,但只要真有为难求他救助,他宁愿自家节衣缩食,也要尽力帮助你。贫穷乡人进城赶集,喝不起三文钱的热茶,他那北门茶铺就舍水,不收钱让人喝个够。穷人在铺中歇个脚,听一阵评书清唱,他家小厮不追不赶,笑脸相迎。 段钟秀排行第四。民家人不重男轻女,在计算孩子的排行时往往男孩女孩混在一起。钟秀大哥因病早逝,两位姐姐一嫁剑川农家,一嫁昆明义兄杨家,他是老四。乡人觉得直呼大名不敬,有人就给他起了个有趣的外号,叫“段四将军”。这外号越叫越响,越传越远,很多人倒忘了他的大名。这名号也自有来由:一是他有一身绝世武功,数百里内还未逢过敌手;二是他结交的朋友多不文不武,亦文亦武。大理城内的流氓恶少,提起段四将军便会颤抖,看见他的雄姿便躲到阴暗的角落里。大理早就流传着南诏、大理国许多段姓大将军的故事,如今又出一位段四将军,自然又该有新的传奇。 几天前,段钟秀的两位师弟来大理拜访他。兄弟们常来常往,每年要相遇几次。这时恰好从昆明传来信息,他姐夫要来大理公干。姐夫杨世英在黔国公沐天波府中任武教练,是国公爷不离左右的心腹,也是与段钟秀等三人同师学艺的大师兄,所以两位师弟便留在段家等大师兄到来。 段钟秀师弟杨祖诒,字杏孙,剑川人。其父杨栋朝是万历癸丑年进士,官至南京礼部给事中。因为疏劾宦官奸贼魏忠贤罢官归乡。魏忠贤倒台后复出,任光禄寺卿。告老还乡后,乡人称为杨光禄。杨祖诒少年时父已去世,中原又呈纷乱,他无心仕进,在家练武习文。另一师弟杨国训,字应元,邓川人。其父杨文靖于天启初年中进士,改庶吉士,授官检讨,不幸在任上因病去世。杨国训也在家务农,以读书练武为乐。 说起来,段钟秀与三位杨姓子弟相识相交也是天缘巧合。大理城北五里的无为寺传习武术始于晚唐,已有数百年历史。明军灭大理,对于白人集群习武十分疑忌,明令禁止,使无为寺荒废已有二百余年。崇祯三年(公元1630年),有一位法名海量大千和尚云游至大理,闻无为寺大名,到寺中暂住。和尚为河南南阳人,有绝世武功,尤以轻功和达摩、七星剑术最精。消息不胫而走,传至段钟秀茶铺,他得悉便赶到无为寺苦苦哀求拜师。继而一位已经略有功底的昆明士子杨世英追踪而来,杨祖诒、杨国训也闻风而至。四人虽遭到大干回绝,但仍每日前往恳求。大千怕官府为难,不肯收徒,已经打发走许多前来投师的青年,见这四人为人诚实,志向坚定,心中不忍,便将他们带到洱海东北七十里的鸡足山教习了八个月。大干在一个夜晚飘然而去,再不见踪影,再不闻消息。四人寻不见师父,大哭一场,就在鸡足山金鼎指天指地,八拜结义。杨世英建议,四人再在大理相聚一时切磋武艺,便又在段家住了半年。段钟秀母亲看上杨世英人品,将二女嫁他。杨祖诒、杨国训家离大理不远,所以常来常往,比亲弟兄更亲。 段钟秀将杨祖诒和杨国训安顿在后院客室中居住。清晨,店内小厮服侍他们盥洗以后,段钟秀便陪他们用早餐。廊下摆有一张小方桌,四条二人凳,是一家人日常用餐的地方。因为临街的茶铺是单层房,从走廊往北望去,城墙和城楼都在铺房屋脊之上,可以看得清清楚楚。 段钟秀的两位义弟与他相依为命,但长相和性格完全两样:杨祖诒个子矮小,略显粗壮,一副圆脸,平日冷静深思,不苟言笑;杨国训身材细高,一张长脸,为人热情急躁,风趣开朗。 民家人早餐照例简单,平时就粑粑、饵快、饭团、汤面只任选一种,不求吃饱,所谓“打个点”。今日两位少爷是客,段妻张氏为他们每人煮了两个荷包蛋、一碗炸酱面,他们吃得津津有味。 一面用餐,段钟秀一面说:“姐夫昨晚是子时才到,安顿在南门馆舍。今日一早要先到县衙公干,事毕才能来家。” 杨国训随口应道:“县署在安仁坊,离这儿不到一里。但伯英(杨世英字)兄此来既受命于国公爷,知府大人为何不接见?” 段钟秀回道:“知府大人因病告假,安福里冷冷清清有些时候了。再说姐夫喜欢王县丞为人豪爽,是位爱民好官,找他办事要扎实些。” 说话间,只见城墙城楼上熙熙攘攘,人声喧哗。上城楼的石楼梯上拥上一群群人,男女老幼皆有,他们互相呼唤,频频议论,大声喝彩,似乎都被突发的异事所激奋,又惊奇,又开心。三位用餐人的目_光都被吸引过去。 P1-6 后记 我写作“云南史诗三部曲”开始于二○○三年六月十八日,至二○○九年六月脱稿,历时六年。其间,夜以继日,可谓废寝忘食。回忆起来,创作素材的搜集积累始于上世纪六十年代,至一九八一年拟写写作提纲后,感到素材尚不够丰富,于是又继续搜集积累素材,直至动笔前的业余时间差不多都打发在上面了。 在我过去的人生旅程中,有两件事情使我与云南文史结下不解之缘。 一九六三年二月,我有十七岁,一个偶然的机会认识了大理感通寺第十一代住持传慧(又名智通)长老。在请教他一个佛学疑问时,一见如故,从此结成忘年交。记得那时他已有五十九岁。当时我在大理一居民泥木社当一名解板匠,工作艰辛,收入微薄,还被居民委员在大会上点名,宣布为监督改造的对象。长老慈悲,鼓励我坚持自学,希望我不要荒废青春。那时他正在编撰《云南佛教史稿》,因目力衰退,要我帮忙抄录整理。后来他又提出由他提供素材,要我写成初稿……在三年多的时间里,我有条件阅读了大批云南文史资料。一九六六年冬,红卫兵横冲直撞,我被关在大理一中一间小破房中监督劳动,一个月后才知道长老在侮辱和折磨中含冤去世。这位扶掖后进的义学高僧给我留下长久的悲愤和悠远的忆念。 另一件难忘的事开始于一九六三年三月。大理供销社要招几名采购木料的临时工,来居委会寻人,见我能写会算,便“破格”录用。每日六角工资不够伙食开销,我想不去却又不敢,生怕激怒决定我一家六口命运的居民委员大人。出乎意料,我却得到了两年多最开心的工作:先在大理县凤仪三哨,后在洱源县牛街,每天只消用一二小时验收山民送来的木料,其余时间都可以自己掌握;每月只消外出一二次到木场看看,或到山村去清理旧账,使我得以在小棚中读了上百册书,写下二千多页读书笔记。 那一段时间,我曾经踏遍大理、巍山、永平、剑川等地的许多山村,与伐木人、赶马人和山村青年交为好友。那时是大跃进和困难时期以后,阶级斗争大风大浪略有静息,许多古老的民风民俗又活跃起来。我有幸应邀参加了许多踏歌会、庙会和婚宴;在与运送木料马帮同行的路上,听老者讲故事,听年轻人唱情歌爱调,使我忘记了世间还有迫害和苦难。在我的面前展现的是一幅幅美丽的风俗画。正如高尔基的名言:“古老的风俗在含情脉脉对着我微笑。” 最令人难以忘怀的是一九六四年农历二月八日,我被巍山县永建公社水资路村邀请去过踏歌节。这是一个全山寨狂欢的日子,我竟成了全村的客人。先是一伙彝族青年搂着我走村串寨,有的要与我“打老友”,有的要让初生婴儿拜我为干爹,有一名叫苴国安的青年要我去认识一位村中长得最好的姑娘,要我把她领回家做媳妇,急得我东躲西藏。太阳偏西各家开始晚宴,我在一家做客,才吃了几口,便有另一位热情的家主站在我身后准备“抢客人”。我被“抢去”吃过八家酒菜,灌下不少于一斤老白干,天未黑已不辨东西。天黑后闻村外一声枪响,村民们争先恐后来到歌场,围着篝火踏歌而舞……半夜,老人归家,对对情侣打着火把向密林深处而去,队长苴向华陪着我坐在篝火旁的草地上,慢悠悠讲着有趣的故事。他说“水资路”是彝语是“厄此路”的变音,意思是出圣水的宝箐;附近五六个村寨“自”、“茶”、“苴”三姓人都是南诏王室的后裔;他又约我次日到北山瞻仰供奉凤迦异王子的土主庙……那时我便有一种冲动,我为什么不把这些感人的事物和场景写下来?在人们互相仇杀和互相蹂躏的岁月里,乡亲们的人性美和人情美是多么珍贵!从那时起,我的笔和小本子再也没有闲过:民间故事、民歌情歌、谚语俚语、民风民俗、碑碣楹联、族谱家史都成为我寻觅和记录的对象。这是一个苦难中的“小反革命”在自寻安慰。 一九八一年我被吸收为公务员,生活已经比较安定。清理旧时杂乱的文稿,将那充满感伤情调的短篇小说、回忆录等习作舍去,还有积累素材的卡片两千多张,脑海里便浮现出“云南史诗三部曲”的雏形。我用一个月的业余时间写出了一个写作提纲。待冷静下来,我很快感到素材还不够厚实,如果就动笔写作,作品难以到达自己的预期,便强抑创作的冲动,仍旧利用业余时间研读古今的相关著述,对相关重大历史事件的遗址开展调查研究。在以后的二十年间,日常工作十分繁忙,积累素材的工作却没有停止过。 二○○三年离开政府工作岗位,有条件集中精力来完成写作的夙愿时,积累素材的卡片已达六千多张,包括从正史、稗史、地方志和碑碣摘抄的史料,民俗和民间文学资料,重要遗址的调查材料,家族史和家谱资料,现代学者研究民族学、民族史和民俗学的成果,以及三次到内蒙古,一次到西藏,多次到四川、贵州、湖南,向一些专家请教有关民族历史和风俗的疑问,同时考察相关古战场遗址的记录。诚然素材的搜集积累漫长而艰辛,但是如果没有多年来素材的搜集积累,我绝不可能坐在书斋中完成这部著作。 我没有深入学习过文艺理论。在我开始有“云南史诗三部曲”创作意图时,也没有读过几部历史小说。记得在十五六岁时读过列夫·托尔斯泰的《战争与和平》和阿·托尔斯泰的《彼得一世》的中译本。这两部大作史诗般壮丽的场景、个性鲜明的人物形象以及对历史背景、社会环境、人情风俗的生动细致的刻画深深打动了我。我一直把它们当作写作的样本。上世纪八十年代以后,中国文坛上历史小说创作开始繁荣,众多“主义”与“品类”纷纷登场。诸如什么是历史小说,历史小说创作应该遵守哪些规则,如何把握考据与虚构的关系等等成为热议的话题。虽然我无意加入这类争论,但因为许多朋友的关心质疑,也想借此机会将我的粗浅认识简单说上几句。 首先我要说明,“云南史诗三部曲”写作的目的并不是普及或宣传历史知识。这方面的工作已经有许多学者卓有成效地去做,出版过许多好书。我强调我写的是小说,是一种艺术创作。众所周知,文艺作品是通过艺术形象的塑造才有感染力和美学价值。别林斯基说过:“没有虚构,便没有小说。”如果一部小说缺乏想象力和创造性,谁还乐意去读它?世界上又何曾有一位历史学家可以将历史人物的面貌、性格、动作、表情、语言和心理活动完整地记述下来?但是另一方面写历史小说不可以随心所欲任意虚构,它必须有历史感,合乎历史的逻辑,这是历史小说与现代题材小说的基本区别。 我认为历史小说的作者应该尽可能深入地研究历史,合情合理地重建历史场景,使作品的情节和人物符合当时的社会历史条件。我通过大量补课,学习经济、文化、艺术、建筑、民俗、服装等各类专史,力图准确地把握各个时代不同时期不同地域的社会风貌特征;同时通过对各民族近现代生活和风俗的调查研究,用解剖活化石的方法去推敲其先民的生活方式、民俗特征和心理素质。 有朋友关切地问:“你的小说几分实,几分虚?”我从来没有思考过这个问题,我觉得这种定量的考核无从着手,也没有意义。我希望比较准确地认识我所描写的时代和历史人物,在重大历史事件方面尽可能了解史学界的各种观点,对主要历史人物的经历进行认真的考证,在此框架内进行典型环境中的典型形象的塑造。在创作中,民间传说,现代人的民俗活动,许多难以考证其真伪的家谱,往往成为诱发我的创作灵感的源泉。 “云南史诗三部曲”所描绘的历史事件和历史人物跨越盛唐至清初千年历史,涉及历史事实、典章制度、名物风俗以及民族学和民族史的问题实在太多。时至今日我已将大部分精力和时间用于工程学实践,在文史方面根底甚浅,作品中一定有许多贻笑大方之处,乞方家、朋友和各位读者指正。 在搜集积累素材的几十年间及写作的六年中,曾得多许多朋友的关怀和大力帮助。这里,我特别要感谢以下几位好友: 原大理州政协主席 赵有生 大理经济开发区管委会主任 李坚 大理旅游度假区管委会主任 杨辉 大理旅游集团公司总经理 和佳轶 大理经济开发总公司总经理 周伟 没有他们的大力帮助,“三部曲”不可能与读者见面。 我尊敬的语文老师,原下关一中校长贺德金对三部曲的第一部进行了细心的评审,使我后来的创作得到深刻宝贵的教益。 云南人民出版社的沈正德老师有渊博的学识、很高的专业水平和一丝不苟的敬业精神,六年如一日,为提高本书的质量兢兢业业工作,使作者受益匪浅。 再一次对关心和帮助本书创作的朋友和读者致以衷心的感谢! 栗标 2009年6月20日 |
随便看 |
|
霍普软件下载网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