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尚恒、郑玲编著的《安徽藏书家传略》以时代、地域为编,辑录了宋前、宋、元、明、清代以及辛亥以来安徽历史上270余位藏书家的行藏,并撰写藏书家的专论,同时附录历史上安徽私家藏书楼记、书目序跋。为便于读者检索,书末附以综合索引,将人名、书斋室名统一编成首字笔画索引。
网站首页 软件下载 游戏下载 翻译软件 电子书下载 电影下载 电视剧下载 教程攻略
书名 | 安徽藏书家传略 |
分类 | 文学艺术-传记-传记 |
作者 | 刘尚恒//郑玲 |
出版社 | 黄山书社 |
下载 | ![]() |
简介 | 编辑推荐 刘尚恒、郑玲编著的《安徽藏书家传略》以时代、地域为编,辑录了宋前、宋、元、明、清代以及辛亥以来安徽历史上270余位藏书家的行藏,并撰写藏书家的专论,同时附录历史上安徽私家藏书楼记、书目序跋。为便于读者检索,书末附以综合索引,将人名、书斋室名统一编成首字笔画索引。 内容推荐 安徽素称文献之邦,现存古籍数量,就著述者籍贯分省统计,仅次于江苏和浙江。刘尚恒、郑玲编著的《安徽藏书家传略》以时代为经,地域为纬,系统考证出从汉唐迄至近代安徽私人藏书家五百二十四人,其中明清两代四百人,这是对安徽私家藏书“面”的介绍。除此之外又选取不仅在安徽,乃至全国都颇其影响的著名藏书大家,如鲍廷博、倪模、萧穆、徐乃昌、刘世珩、周叔弢等人,进行深入研究和探讨,这是“点”的介绍,《安徽藏书家传略》通过“点”与“面”的结合,全面深入揭示安徽私家藏书的概况。 目录 代序 江淮本是书香地,更待后人胜前人 第一章 安徽私家藏书述略/1 一、私家藏书概况/1 二、私家藏书特点/5 三、私家藏书之散佚/7 第二章 传略/10 第一节 宋前安徽藏书家/10 第二节 宋代安徽藏书家/14 第三节 元代安徽藏书家/23 第四节 明代安徽藏书家/28 一、合肥、安庆、徽州地区/28 二、藩府及其他地区/38 第五节 清代安徽藏书家/52 一、徽州六邑/52 二、徽州旅外/66 三、安庆地区/80 四、宣城、芜湖、池州地区/91 五、合肥及皖中地区/100 六、阜阳及淮北地区/107 第六节 辛亥以来安徽藏书家/111 一、合肥、安庆、皖中及皖北地区/111 二、皖南地区/118 第三章 安徽私家藏书专论/130 第一节 阜阳私家藏书述略/130 第二节 关于天都陈氏承雅堂藏书/135 第三节“知不足斋奚不足,渴于书籍是贤乎”——一代书宗鲍廷博/137 一、鲍廷博其人/138 二、鲍氏知不足斋藏书/140 三、鲍廷博的校勘/144 四、鲍廷博的刻书/147 五、鲍廷博的著述/152 六、简短结语/154 第四节 “好古不妨钱有癖,买书那管俸无支”——倪模和他的藏书/158 一、倪模其人/158 二、倪模的藏书/160 第五节 家族藏书重教与家族人才成长——清代中期泾县朱氏培风阁藏书/165 第六节 一介寒儒出荒乡,满腹经纶名沪滨——记清末文献学家萧穆/177 一、萧穆其人/177 二、萧穆的藏书/179 三、萧穆的校勘/181 四、萧穆在文献学方面的贡献/183 第七节 “远碧、苌楚”两书楼,父子昆仲一脉流——庐江刘氏藏彝述略/187 一、豪门家族收藏传统/187 二、一意著述的刘体信/189 三、热衷收藏的刘体智/189 四、家族收藏绵延不断/190 五、藏品悉数转让国家/191 第八节 收藏冠冕皖南,学问博极风雅——徐乃昌的收藏与刻书/192 一、徐乃昌的收藏/193 二、徐乃昌的刻书/196 三、徐乃昌的古籍编纂/198 第九节 “古今双《玉海》,大小两忽雷”——近代收藏出版家刘世珩/202 一、刘世珩其人/203 二、刘世珩的藏书/204 三、刘世珩的刻书/207 第十节 业儒世家出丹溪,南社风流是中砥——泾县胡氏世泽楼藏书/211 第十一节 书林巨擘,功在国家——记周叔弢先生的藏书事业/219 一、周叔弢先生的藏书经过/220 二、周叔弢先生藏书之特色/223 三、周叔弢先生的校刻活动/226 四、周叔弢先生的藏书印/227 五、化私为公,利在国家/233 第十二节 民国小藏家,展现大人生——记文献学家王立中/235 一、王立中其人/235 二、王立中的藏书/235 三、王立中在文献学上的成就/236 第十三节 安徽私家藏书楼(室)名释义/239 第十四节 徽州藏书昌盛原因探析/245 主要参考文献/252 附录一 安徽私家藏书楼(室)记、书目序跋选录/253 闵氏尊圣阁 隐微斋记 东野书房记 樊氏读书堂记 丛书堂记 耕读堂记 腾云楼记 余氏环山楼记 万卷堂家藏艺文自记 刊万卷堂书目序 万卷堂书目叙 好古堂书目序 《好古堂书目》影印本序 振绮堂书目跋 文瑞楼书目序 文瑞楼书目跋 丛书楼记 桂宦藏书序 赐书堂记 江上云林阁书目自序 培风阁藏书记 培风阁记 培风阁藏书目录序 小万卷斋记 积学斋藏书记序 苌楚斋书目自序 庐江藏书二家 附录二 综合索引/281 后记 试读章节 二、私家藏书特点 明胡应麟谓私家藏书有二等:一为好事家,一为赏鉴家(见《少室山房笔丛·经籍会通一》)。清洪亮吉谓有五等:即考订家、校雠家、收藏家、赏鉴家、掠贩家(见《北江诗话》卷三)。近人叶德辉则合洪氏之考订家、校雠家为著述家,谓专事刻书者为校勘家(见《书林清话》卷九)。从安徽私家藏书的历史看,绝大多数私人藏书家,同时或是著述家,或是校勘学家、目录学家,或是刻书家,他们对我国古代典籍的保存和流传,都有巨大的历史功绩。具体地说,安徽私家藏书至少有以下几个特点: 第一,藏书与流通相结合。人们在研究图书馆事业史时,常以“重藏轻用”的说法来评价封建社会藏书楼,其实不尽然。从安徽私家藏书历史看,他们的藏书,一是为主人及其子孙读书用,二是为主人的亲朋学友用,三是为本地文人学士用。譬如宋代歙县吴豫的延芬堂,储书万卷,不仅“许比闾俊彦观摩丽习”,而且“仿陶弘景为三层楼,以娱宾客”。宋代汝阴王莘“藏书逮数万卷,皆手自校雠,贮之乡里,汝阴士大夫多从借读”。元代黟县汪泰初构有遗经楼,多集经史,以便来学之士。他礼请倪士毅(字道川)为诸子师,“日与诸子讲明朱子之学,一时名儒如陈定宇栎、赵东山汸、汪环谷克宽,皆与游”。遗经楼成了元末明初徽州理学家的学术活动中心。明代芜湖李永的雅积(集)楼,贮书万卷,“汤临川(显祖)过芜,寓斯楼,撰《还魂记》”。到了清代,学者们得助于私家藏书,从事学术著述的例子更多,如歙县黄修溥(字伊在)“筑黄山楼,贮书万卷,饷遗学者”。其他如戴名世从桐城潘江处借读藏书,并且受潘氏的遗民思想颇深;黄宗羲向歙县郑侠如的丛桂堂借抄稀有书籍;朱彝尊辑《词综》,得助于休宁汪森的裘抒楼藏书;戴震、汪肇龙、程瑶田都曾在歙县汪梧凤的不疏园诵读藏书;全祖望、蒋士铨、厉鹗、金农、惠栋,皆从马日璐的小玲珑馆借读藏书。至于鲍廷博与江浙著名藏书家如赵昱(小山堂)、吴焯(瓶花斋)、汪启淑(飞鸿堂)、孙宗濂(寿松堂)、郑竺(二老阁)、金德舆(桐花馆)参合有无,互为借抄,早就成为藏书史上的美谈。当然,由于时代的局限,封建社会的私家藏书,不可能像今日公共图书馆那样向全社会开放,然而这种有限的开放,就当时的历史条件说,是难能可贵的。 第二,藏书与刻书相结合。藏书家刊刻书籍,大体有两大特征:一是刊刻自己所藏的罕见珍贵图书,特别是抄稿本;一是利用自己的丰富藏书来校勘、辑纂图书。譬如明代歙县吴勉学的师古斋刻有《毛诗正义》、《周礼》、《仪礼》、《春秋大传》、《性理大全》、《古今医统》、《近思录》、《资治通鉴》、《唐诗正声》等经史子集数百种;吴琯的西爽堂刻有《古今逸史》、《山海经》、《水经注》等。其他刻书的如汪廷讷的环翠堂、鲍宁的耕读书堂、吴养春的泊如斋、吴元维的树滋堂。休宁的金德玹也刻书三十馀种,而胡正言的十竹斋所刻的画谱、笺谱,开我国馑版印刷和拱花印刷的先声。清代安徽私家所刻图书更较明代昌盛,除闻名全国的鲍廷博的知不足斋、汪启淑的飞鸿堂、马日璐的小玲珑山馆、马曰琯的丛书楼外,还有歙县张潮的诒经堂、汪立名的一隅草堂、泾县赵绍祖的古墨斋、六安晁贻端的待学楼、涂宗瀛的求我斋、合肥李国松的望云草堂、清末民初南陵徐乃昌的积学斋、贵池刘世珩的唐石移等,都是著名的藏书处。 第三,藏书与著述相结合。安徽的私人藏书家几乎都是著述家,都有数量不等的著述,或撰著、或注释、或考订。自然,他们丰富的藏书便是他们著述的资料宝库。譬如明代休宁程敏政即著有《篁墩文集》、《行素堂类编》,纂辑有《新安文献志》。宣城梅鼎祚“博学强记,长于编纂,取上世以来诗文各以类记,下及杂记传奇,并辑撰多至千馀卷”。清代歙县汪立名,除自著《青斋诗集》外,还辑有《钟鼎字源》、《今韵笺略》、《王柳韦孟四家诗》、《中州文表》,特别是辑刻《白香山诗集》,考据精确,论列允当,历来为学者视作研究白居易诗作的善本。黟县的汪文台著有《脞稿》、《说文校字录》、《小学札记》、《夜馀录》、《思问录》、《红毛番英吉利考略》,辑有《后汉书》、《续后汉书》。其中《红毛番英吉利考略》,是汪氏于道光中鉴于英人不断侵犯海疆,而国人不识夷情而作。汪文台可谓安徽放眼世界的第一人。 第四,藏书与校勘整理相结合。安徽私人藏书家们坐拥书城,朝夕摩挲,丹铅甲乙,部别次第,形成一批精通版本目录的校勘家。譬如鲍廷博“生平尤嗜书籍,每一过目,即能记某卷某叶某伪字,有持书来问者,不待翻阅,见其版口,即日此某氏版,某卷刊伪若干条,案之历历不爽”。“凡某书美恶所在,意旨所在,见于某家目录,经几家收藏,几次抄刻,真伪若何,校误若何,莫不矢口而出”。黟县俞燮“拥书数千卷,手翻不辍,辍已成诵,凡地人名称,事迹本末,见某庋某册某篇行,语辄中”。望江倪模“得秘本,必假校雠”。其他如黟县胡德藩、休宁金德舆、歙县吴绍浣等,皆精于鉴别。与此同时,相应地产生一批私家藏书目录,如宋沈立的《万卷堂书目》二卷,明朱权《宁藩书目》一卷,怀宁任之璟《拙庵书目》,怀宁马守愚《行素居书目》。清歙县姚际恒《好古堂书目》,程锡类《见闻传闻录》一百二十四卷,历阳陈廷桂《香草堂藏书目录》二卷,望江倪模《江上云林阁书目》,休宁金檀《文瑞楼书目》十卷,庐江刘体智《远碧楼书目》三十二卷,南陵徐乃昌《积学斋善本书目》、《金石拓本书目》等。 第五,综合收藏与专藏相结合。安徽私人藏书家除了网罗经史百家书籍外,还专事收藏某一门类的著述。譬如宋休宁宋松年耽嗜史学,尤精唐代史事,他的藏书楼绌书阁,除网罗百氏之书外,尤富于唐代文献资料收藏。元无为有个道士,于唐人文集无不备。明代繁昌姚孟昱于佛道二藏皆购置之。歙县吴桢、吴国廷专藏历代名家法帖。清潜山葛修萃藏医书数千卷。歙县吴绍浣、鲍树棠、黄熙,休宁查士标,收藏名画甚富。歙县江观涛藏清人诗集多至一千二百馀种。历阳陈廷桂、泾县赵绍祖收藏邑人著述和地方乡土文献很多。歙县鲍廷博、江恂、汪善孙,休宁胡珽,晚清南陵徐乃昌,均以收藏宋元善本著名于世。 P5-7 序言 江淮本是书香地,更待后人胜前人 刘尚恒 季羡林先生说过:中国是个爱读书、爱藏书的国度。这话看似简单,可是没有多年沉浸在书籍海洋里的阅历,没有对中华文化底蕴的彻悟,恐怕是难以说出来的。 中国书籍起源早,“惟殷先人有册有典”;门类庞杂:经、史、子、集、丛五大部,上至天文,下至地理,中及人事,乃至草木鱼虫,无所不包;涵盖时空广:国有史,地有志,家有谱,纵横交错,相互验证;形态多样:有汉民族文字的,有少数民族文字的,简牍帛书,雕版活字;数量繁复:至今传下的书籍至少有12万—16万种(一卷书和万卷书均作一种),浩如烟海,汗牛充栋,让人叹为观止,世界上任何一个民族和地区无法比及,充分证明中国是一个历史悠久的文明古国,这是我们的骄傲。 书籍是人类社会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是物质文明与精神文明的结晶,依靠它人们继往开来,推动历史向前。 书籍的保存和传播依赖于收藏、流通。中国藏书史源远流长,虽然时聚时散,更替不常,但从未中断、缺失过。历史上的官私典藏者,又几乎无不是学有专长、博极群书的学者、诗人、版本目录学家等等。他们对保存和传播中华民族文化的贡献,其功至伟。 安徽襟江带淮,地处祖国东南,正是中原文化与长江中下游文化汇合处、切合处,从汉唐至近代,于文献可考的私人藏书家多达524人(实际数字当远不止此数),这较之素称人文繁盛的江浙地区毫不逊色,甚至难分伯仲,不愧为历史上的文献之邦。书籍哺育历代文人,名家辈出,远至春秋时代的老子、庄子,魏晋时代的“三曹”不说,宋元明清以下,新安理学的代表朱熹、桐城文派的代表方苞、皖派经学的代表戴震等,无一不是蜚声全国的学界名流。我们作为安徽后生应该责无旁贷地担起表彰先人功绩的历史责任,这就是本书纂辑的初衷。 《安徽藏书家传略》(以下简称《传略》)起稿于上世纪80年代初,时我供职安徽师范大学图书馆,因为参与全国地方志专著编撰,有机会接触大量安徽地方志,遂留心各代各地的私人藏书家。1982年夏,我寄宿在韩干祥学兄家,吃在食堂,前后十馀天时间,在逍遥津公园边上的安徽省图书馆古籍书库查阅图书。在江焕文主任、吴海若等老先生的支持帮助下,大体完成方志中安徽私人藏书家的资料搜集,再加上后来从书目、版本、杂著中搜集的资料,全书的架子就搭起来了。1987年我北调津门,其间《传略》虽有补录,但整体搁置下来了,而心中的情结难以抹去。新世纪初,有幸结识安徽大学图书馆的郑玲同志,她年富力强,与我既是“一个战壕里的战友”,又有共同的藏书文化专业爱好,于是我主动邀她合著,由她补写所缺的近代安徽藏书名家数篇,并担任《传略》联系出版、编校工作,如今这一设想在黄山书社和众多朋友的关怀、支持下实现了。《传略》终于三十年后有机会面世,此作者之大幸,亦读者之幸,甚或安徽历史文化之幸。 中国藏书文化深厚精湛,丰富多彩。自从叶昌炽开创纪事诗体后,踵之者有王謇、伦明、吴则虞、刘声木等诸家。如今不但有了《中国藏书史》(谢灼华主编,浙江宁波出版社2002年版)、《中国藏书楼》(任继愈主编,辽宁人民出版社2001年版)等通史通论,还有不下数十种以省、地市为范围的地域藏书专史专论,藏书文化已经成为传统文化研究中的热门话题,方兴未艾。 今之藏书者与昔日大有不同,宋椠元刻、名家精校精抄本,早已放置在国家、省市、高校等大型图书馆中,外界罕有,如凤毛麟角,寥若晨星。明代就有宋版书以叶计价,今日即使有钱也难有市了,然而藏书并未停止。清末以来学者们从传统的经史收藏拓宽到小说、戏曲收藏,今日藏书路子又一再拓宽,30年代的旧版平装、精装书、名家著述初印本、连环画(小人书)、名家书札函稿、重要报刊杂志创刊号等等,都是收藏的对象。我还可以预言:随着电脑电信突飞猛进的发展,五十年后手写的普通信件,也将成为难得的藏品。 当前国家政治稳定,经济腾飞,文化大发展、大繁荣,各地的藏书家庭、藏书状元的评选活动,昭示中华民族文化光辉灿烂之前景。 常言道光阴似箭,日月如梭。三十年过去了,改革开放带来家国巨变,岁月的风霜将我铸成古稀老人。干祥、焕文、海若先后谢世,助我者如蒋元卿等老先生也归道山多年,我当然也来日无多,这是无法抗拒的自然规律,唯物者毋庸讳言,更无须悲伤,生活的阳光依然灿烂,百年之后含笑九泉亦怡怡。 简末缀以俚语,聊表我之心情,文曰: 待字闺中三十年, 佳丽迟暮亦改颜。 今朝有缘天作合, 抱琴掩面出绣帘。 画眉何须问夫婿? 十字街头任说评。 江淮本是书香地, 更待后人胜前人。 2012年5月于津门,时年七十又五周岁矣 后记 我们撰写《安徽藏书家传略》的目的,是为彰显历代安徽藏书家的。众所周知,藏书史的研究有助于历史文化的进一步弘扬。近十馀年来,藏书文化已经成为中国传统文化研究的新热点,目前已知涉及地域藏书史的专著不少于三十种,如浙江、江苏、山东、山西、福建、湖北、河南、上海等省、直辖市,乃至地级市的南京、苏州、常熟、宁波等地。刘尚恒先生80年代初供职安徽师范大学图书馆时,参与编写《中国地方志总论》和《中国地方志分论》中安徽部分,大量检阅安徽地方志书。他一方面注意方志编纂体例、内容、特点及历史,另一方面专门搜集志书中记载的藏书家,安徽每个府州县的志书都翻阅一种以上,这样一部《安徽藏书家传略》就草成了大概。1987年秋冬,刘先生全家北调天津,其间虽时有补辑,但《安徽藏书家传略》书稿整体被搁置下来了。 早在1990年7月,徐雁、王燕均先生主编的《中国历史藏书论著读本》,其《文献录》中即录有《安徽藏书家传略》条目,并注明“稿本”。由于安徽乃历史上文献之邦,其藏书家为世人瞩目,故刘先生承蒙安徽省图书馆胡家柱、梁垣祥及诸编辑厚爱,从1998年1月起至2001年6月止,在安徽省图书馆学会会刊《图书馆工作》连载十三期,将其主要内容摘要刊完。这期间山东大学杜泽逊先生十分关注《安徽藏书家传略》的出版,多次与省某高校古籍整理基金会联系,无奈事未果。2009年初,阜阳市地方志办公室王秋生先生主编《志鉴》,该刊发表了刘尚恒先生撰写的《(安徽藏书家传略)补遗》,辑补了部分安徽藏书家。 刘尚恒先生近几年陆续出版几部专著,但是《安徽藏书家传略》一书未能出版,一直颇为遗憾。与刘尚恒先生结识源于我点校的《鲍以文先生年谱》,该谱是安徽黟县王立中撰写的稿本(今藏安徽省博物馆),经我点校后收入《清代徽人年谱合刊》(黄山书社2006年版)。我写了一篇《(鲍以文先生年谱)的史料价值》发表在《天一阁文丛》(2007年第5辑),来新夏先生颇为赏识。刘尚恒先生在读了王立中著的《鲍以文先生年谱》后,决定新作《鲍廷博年谱》,约请我负责《乾隆开四库馆鲍家进呈书目》的辑编工作,且注明收人《四库全书》及《四库全书总目·存目》情况。鲍家进呈书目虽有《四库全书采进书目》及《四库全书档案》可稽,然并非完全实际情况,其具体数字,尤其是收入《四库全书》及《四库全书总目·存目》的数字,诸家众说纷纭。经过反复仔细查对,三易其稿,我最终核定鲍家进书718种,其中收入《四库全书》249种,录入《四库全书总目·存目》为131种(计录入《四库全书总目》为380种)。 2009年刘尚恒先生来信提及《安徽藏书家传略》一书出版事宜,约请我补写《传略》中的部分专论,如刘世珩、徐乃昌、庐江刘体智和刘体信昆仲、泾县胡氏家族世泽楼、黟县王立中等数篇,希望此书更为完善,并担任全书编校、联系出版工作。 根据刘尚恒先生的建议,《安徽藏书家传略》的主要内容分为三个章节:第一章为《安徽私家藏书述略》,系总论安徽私家藏书概况、特点、散佚,以提挈全书;第二章《传略》,是以时代为经、地域为纬,介绍汉代至近代安徽私人藏书家524人,这也是对安徽私家藏书“面”的介绍,此部分依据文集、书目、地方志、杂著等所载,皆一一注明资料来源,以备读者稽查和深入研究;第三章为《安徽私家藏书专论》,选取不仅在安徽,乃至全国都颇具影响的著名藏书大家作深入研究和探讨,这也是“点”的介绍,我们希望通过“点”与“面”的结合,全面深人地揭示安徽私家藏书的概况。全书有两个重要附录,一是将安徽私家藏书楼(室)记、书目序跋选录进行整理点校,这也是原始文献,给读者以真实的历史面貌;二是将本书中涉及的藏书家、藏书楼(室、阁等)作综合索引,以备读者检索之需。 我们精诚合作,希望《安徽藏书家传略》一书为传扬安徽历史文化,特别是弘扬中国藏书文化,贡献绵薄之力,其他并无所求。 感谢安徽省古籍整理出版基金会对本书出版的资助,其宗旨是“整理出版安徽古籍,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天津图书馆季秋华老师提供部分图片及书影,也谨在此表示诚挚地感谢! 刘先生和我都是图书馆人,即现代书僮者也。学识有限,精力也难济。书中难免存在的错谬,恳请大家批评指正。 郑玲 2012年6月30日 |
随便看 |
|
霍普软件下载网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