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假如给我三天光明》是海伦·凯勒的代表作。作者以一个身残志坚的柔弱女子的视角,告诫身体健全的人们应热爱生活,珍惜生命。本书系统而完整地介绍了作者丰富、生动、真实而伟大的一生。
《假如给我三天光明》是本书中最精彩、也是影响最为深远的篇章。在文中,作者希望在这假想的三天时间里,能看见自己的老师、朋友;能去参观自然史和艺术博物馆;能看看纽约城和日常世界;最后还要去看一场戏剧。三天的活动,内容涉及生活的各个方面,既表现了作者对生活中美的追求,也表达了作者对人类创造的高度赞美。她还以自己的痛苦经历和美好渴望,劝诫世人要珍惜光明,珍惜光阴。
《假如给我三天光明》是美国当代著名作家海伦·凯勒的散文代表作,被称为“世界文学史上无与伦比的杰作”。海伦·凯勒以常人无法想象的勇气和毅力,不断努力奋发向上,挑战生命极限,不仅学会了说话,还学会了多种语言,成为世界上第一个完成大学教育的盲聋人。在《假如给我三天光明》这部散文集里,她以一个身残志坚的聋盲人的视角,描述了自己身处黑暗和寂寞世界里的经历和感受,并告诉身体健全的人们应珍惜造物者所赐予的一切。
一、初生的光明
有一天,我睁开眼睛,眼前却是一片黑暗,我发现自己竟然什么也看不见时,就像在噩梦中一样惊慌失措,那种巨大的悲哀我永远难以忘怀。
1880年6月27日,我出生在美国亚拉巴马州北部一个美丽宁静的小镇——塔斯喀姆比亚。
我的祖先是瑞典人,他们移民到美国后住在马里兰州。有件不可思议的事,我的瑞士祖先中有一位是苏黎世最早的聋哑人教师,他曾经写过一本关于如何教育聋哑人的著作。每当我想到这里,心里禁不住就会大大地感慨一番,命运真是无法预知啊!
我的祖父,也就是卡斯帕·凯勒的儿子,来到亚拉巴马州,开垦了一大片土地并定居下来。当时的塔斯喀姆比亚镇是一个偏僻的地方,祖父每年都要特地从塔斯喀姆比亚镇骑马到760英里外的费城,购置家里和农场所需的农具、肥料和种子等。每次祖父在去往费城的途中,总会写家书回来报平安,信中对西部沿途的景观,以及旅途中所遭遇的人、事、物都有清楚且生动的描述。姑母至今还珍藏着他当时写的许多家信,直到今天,大家仍很喜欢一而再再而三地翻看祖父留下的书信,就好像是在看一本历险小说,百读不厌。
我的祖母凯勒是拉斐特一名官员亚历山大·莫尔的女儿,她的祖父是维吉尼亚早期殖民政府长官并曾任皇家总督的亚历山大·斯波茨伍德,同时她还是罗伯特·李的堂姐。
我的父亲亚瑟·凯勒曾经在南北战争时担任过南方军的上尉,我的母亲凯蒂·亚当斯是他的第二任妻子,比他小几岁。母亲的祖父本杰明·亚当斯与苏姗娜·古德休结婚,居住在马萨诸塞州东北部的纽伯里波特市。他们在那里生下一子叫查理·亚当斯,以后又迁居到阿肯色州的赫勒拿,他是南方军队的人,后来被提拔为准将。当南北战争爆发时,他与露茜·海伦·埃弗雷特成婚(与爱德华·埃弗雷特·黑尔属于同一个埃弗雷特家族),在战争结束后举家搬迁到了田纳西州的孟菲斯。
在我还没丧失听力和视力的时候,我记得我们家的屋子很小,一共只有两间,一间正方形的大房子和一间供仆人住的小房子。按照南方的习惯,人们往往会在宅基地上建一所附属的小宅,以备不时之需。南北战争之后,父亲也盖了这样一座屋子,他同我母亲结婚之后,住进了这个小屋,房屋虽小,却是个美丽的地方。屋子的小阳台被葡萄、蔷薇和金银花装扮着,从花园中望去,仿佛是植物的藤架。这是蜂鸟和蜜蜂的乐园。
祖父和祖母所住的老宅离我们这蔷薇小屋不过几步路,由于被茂密的树木、绿藤所包围,邻居们都称我们家为“绿色家园”。这里是我童年时代的天堂。
在我的家庭教师莎莉文小姐到来之前,我经常独自一人,抚摸着围成方形的黄杨木树篱,慢慢走到庭园里,凭着嗅觉寻找刚刚开放的紫罗兰和百合花,深深地呼吸着那清新的芳香。有时候遇到心情不好的时候,我也会独自到这里来寻找安慰。我把火热的脸埋在树叶和草丛里,让沁人心脾的清凉气息渗进我那烦躁不安的心。
置身于这个绿色花园里,真是让人心旷神怡。这里有在地面上延伸的卷须藤和低垂的茉莉,还有一种叫作蝴蝶荷的花,这是一种十分罕见的植物。因为它那容易掉落的花瓣很像蝴蝶的翅膀,所以被叫作蝴蝶荷。这种花会散发出一阵阵甜丝丝的气味。花园里最可爱美丽的要数蔷薇了,我在北方从来不曾见花房中有如此赏心悦目的蔷薇。这是一种爬藤蔷薇,它到处攀爬,它那长长的绿色枝条倒挂在阳台上,散发着芬芳,没有一点尘世烟火的气息。每当清晨,未干的朝露还停留在它的身上,摸上去是何等柔软、何等高洁,使人陶醉。我不由得时常想,上帝花园里的那些花草,也不过如此吧!
我生命的开始像大多数人一样简单而平常,从来到这个世界,到观察这个世界再到开始人生的旅途,我与任何一个新生儿都是一样的,并没有什么差异。就像每一个家庭迎接第一个孩子的诞生时一样,为了给第一个孩子起一个满意的名字,大家绞尽脑汁,家里每个人都想插上一句嘴。他们为我命名照例也经过了一番繁琐的讨论。
P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