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岱一生的浮华与苍凉,在梦与忆的交错摆荡之间,隐隐浮现。史景迁书写张岱的一生、内心转折及过往追忆的同时,更深层探讨张岱身为知识分子是如何借由回忆以及修史确立自身的存在价值的。在得与失之间,唯有捕捉消逝的回忆,以书写对抗遗忘,才能坦然面对、甚或抵抗世事的变迁与生命的无常。
网站首页 软件下载 游戏下载 翻译软件 电子书下载 电影下载 电视剧下载 教程攻略
书名 | 前朝梦忆(张岱的浮华与苍凉)(精) |
分类 | 文学艺术-传记-传记 |
作者 | (美)史景迁 |
出版社 | 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 |
下载 | ![]() |
简介 | 编辑推荐 张岱一生的浮华与苍凉,在梦与忆的交错摆荡之间,隐隐浮现。史景迁书写张岱的一生、内心转折及过往追忆的同时,更深层探讨张岱身为知识分子是如何借由回忆以及修史确立自身的存在价值的。在得与失之间,唯有捕捉消逝的回忆,以书写对抗遗忘,才能坦然面对、甚或抵抗世事的变迁与生命的无常。 内容推荐 明朝灭亡时,张岱四十八岁,尔后他得去面对一个残酷的事实:让他活得多姿多彩的辉煌明朝,被各种竞逐的残暴、野心、绝望、贪婪力量所撕裂,土崩瓦解,蒙羞以终。他反复追思回想,事情愈是清晰:如迷雾笼罩的路径,于眼前重现,诸多以往的嘈嘈低语,也咆哮四起…… 目录 总序 妙笔生花史景迁 中文版序 前言 第一章 人生之乐乐无穷 第二章 科举功名一场空 第三章 书香门第说从头 第四章 浪迹天涯绝尘寰 第五章 乱世热血独怆然 第六章 王朝倾颓乱象生 第七章 散尽家产留忠心 第八章 繁华靡丽皆成空 第九章 寄诸石匮传后世 参考书目 试读章节 张岱居处前有广场,入夜月出,灯笼亮起,令他深觉住在此处真“无虚日”,“便寓、便交际、便淫冶”。身处如是繁华世界,实在不值得把花费挂在心上。张岱饱览美景,纵情弦歌,画船往来如织,周折于南京城内,箫鼓之音悠扬远传。露台精雕细琢,浴罢坐于竹帘纱幔之后,身上散发茉莉香气,盈溢夏日风中。但见妩媚歌伎,执团扇、着轻纨,鬓髻缓倾。灯笼初燃‘,蜿蜒连蜷于河道之上,朦胧如联珠,“士女凭栏轰笑,声光凌乱,耳目不能自主”。一直要到夜深,火灭灯残,才“星星自散”。 灯笼、河道甚教张岱神往,他所留下对年幼的追忆也与灯笼、河道有关。张岱三岁的时候,家中老仆带他到王新的屋外去赏灯。王新是名鉴赏家、古玩收藏家,也认识张岱的母亲。小小年纪的张岱坐在老仆肩上,四周景物尽收眼底:灯笼晶莹剔透,彩花珠灯,羊角灯外罩缨络,描金细画,穗花悬挂,张灯百盏。张岱后来回忆此景,觉得虽是流光夺目,当年看来却是觉得有所不足。灯笼不够亮,也不够密,灯笼之间仍有烛光不及的暗处,往来行人必须小心摸索,甚至得自己提着灯。赏灯虽是一大盛事,但总会听到有人抱怨诸多不便。 张岱一族住在绍兴,绍兴人几乎生来就会品赏灯笼,盖因此地富庶繁荣,住起来舒适惬意,多能工巧匠,亦不乏识货之人。张岱曾说绍兴人热衷造灯,不足为奇,“竹贱、灯贱、烛贱。贱,故家家可为之;贱,故家家以不能灯为耻”。每逢春节、中秋,从通衢大道至穷檐曲巷,无不张灯生辉。绍兴人通常把灯挂在棚架上,棚架以竹竿立于两端,中间以横木固定,简单而结实。横木可挂七盏灯——居中之大灯唤作“雪灯”,左右各有三个圆灯,称为“灯球”。 这类往事栩栩如生,深深烙在张岱的心中:“从巷口回视巷内,复叠堆垛,鲜妍飘洒,亦足动人。”绍兴城内的十字街会搭起彩绘木棚,棚子里头悬挂一只大灯,灯上画有《四书》、《千家诗》的故事,或是写上灯谜,众人挤在大灯之下,抬头苦思谜底。庵堂寺观也以木架作灯柱挂灯,门楣上写着“庆赏元宵”、“与民同乐”。佛像前有红纸荷花,琉璃火盏,熠灯生辉。附近村民都会着意打扮,进城东穿西走,团簇街头,挤挤杂杂买些东西。城内妇人女子或是挽手同游,或是杂坐家户门前,嗑瓜子、吃豆糖,至夜深才散去。’ 张岱对河道最早的印象也是来自幼年经验。张岱五岁曾随母亲至绍兴城东的曹山庵礼佛。曹山庵居高临池,这处水池是三十多年前张岱外祖父为放生所凿。那天天气燠热,张岱母子泛着小舟,浮于池上,四只西瓜置于竹篮内,浸在水中,使其冰凉。张岱记得,有条“大鱼如舟”,突然冲撞舟底,小舟几欲倾覆,舟上香客船夫魂飞魄散,但见大鱼将四只西瓜悉数吞去便迅速潜没,留下水面上一道波纹。 多年之后,当年场景再度上演,但这次更为惊心动魄。此时张岱四十一岁,到杭州城外不远处吊祭故交,有人约他去观海潮。张岱久闻观潮乃当地一大盛况,值得一看,海潮自江口汹涌而来,当地文人墨客无不颂赞。但是张岱亲眼见过之后,却总是失望而归。不过,张岱这次还是去了,两个朋友尾随而至,攀爬到塘上,但见滔天巨浪,奔腾而来,令张岱大开眼界。 张岱这么写着:“见潮头一线从海宁而来,直奔塘上。稍近则隐隐露白,如驱千百群小鹅,擘翼惊飞。渐近,喷沫水花蹴起,如百万雪狮蔽江而下,怒雷鞭之,万首镞镞无敢后先。再近则飓风逼之,势欲拍岸而上。看者辟易,走避塘下。潮到塘,尽力一礴,水击射溅起数丈,着面皆湿。旋卷而右,龟山一挡,轰怒非常,破碎龙湫,半空雪舞,看之惊眩,坐半日,颜始定。” 潮水从海宁方向过来,远则有如受到惊动而振翅飞起的千百小鹅,近则如百万白狮奔腾。潮水再接近,则刮起大风,看的人都赶紧走避。等到潮水以雷霆之势打到堤岸,溅起数丈水花,在半空飞舞,看得张岱心惊目眩,坐了半天,心神才稍定。 凡有往事袭上心头,无论大小,总能教张岱逸神,琢磨个中况味。他随笔记下:“甲寅夏,过斑竹庵,取水啜之,磷磷有圭角,异之。走看其色,如秋月霜空,暝天为白。又如轻岚出岫,缭松迷石,淡淡欲散。”张岱心想,不知以此水煮茶,滋味如何?于是试了几回,发觉泉水若置放三宿,待石腥味散去,而后用来煮茶,更能烘托茶香。若是取水人口涡卷,以舌舐颚,泉水特有的味道更为明显。 张岱的三叔张炳芳饱历世故,品味精纯。叔侄二人切磋品鉴,百般调配,以各处名泉煮各地名茶,找出最能相配的茶与泉。这对叔侄的结论是:取斑竹庵泉水,放置三宿,最能带出上等茶叶的香气,再注入细白瓷杯,茶色如箨方解,绿粉初匀,举世无双。至于茶叶应否杂入一两片茉莉,叔侄二人意见不一,但都认为最好是先将沸水注入壶中少许,待其稍凉,再以沸水注之:看着茶叶舒展,“真如百茎素兰同雪涛并泻也”,遂将此茶戏称为“兰雪”。 张岱总是想尝试各种新奇口味,还钻研各种兰雪茶的饮法。张岱曾养过一头牛,研制做奶酪的方法。张岱取乳之后,静置一夜,等到乳脂分离。以乳汁一斤、兰雪茶四瓯,掺和置于铜壶,久煮至既黏且稠,如“玉液珠胶”。待其凉后,张岱认为其吹气胜兰如“雪腴”,沁人肺腑似“霜腻”。张岱还拿它做更多的尝试:以当地佳酿同入陶甑蒸之,或掺人豆粉发酵,或煎酥,或缚饼,或酒凝,或盐腌,亦可用蔗浆霜温火熬之、滤之、钻之、掇之,印模成带骨鲍螺状。无论何种料理妙方,张岱都将烹调秘诀锁于密房,“以纸封固,虽父子不轻传之”。 不出五年,也就是约万历四十八年(1620),张岱和三叔张炳芳命名的兰雪茶已经甚受名家青睐。但是却有不肖商贾以兰雪之名,在市场上哄售劣质茶,而饮者似乎并不知道。后来,就连斑竹庵禊泉的水源也不保。前有绍兴商人以此泉酿酒,或在泉水旁开茶馆,后又有地方贪官一度封泉,想将泉水据为私有。这反倒让斑竹庵禊泉的声名更大,引来无赖之徒,向庵内僧人讨食物、柴薪,若是不从便咆哮动粗。最后,僧人为了恢复昔日宁静,就把刍秽、腐竹投入泉水,决庵内沟渠以毁泉水。张岱三度携家仆淘洗,僧人三度在张岱离去后毁泉。张岱最后只好作罢,但说来讽刺,一般人还是难挡“禊泉”的昔日名气,继续以斑竹庵不洁的水来煮茶,还盛赞水质甘洌。 但是,这种事情张岱也看开了,而且他也深谙水源流通之理。他写到另一处清泉时说:“惠水涓涓,繇井之涧,繇涧之溪,繇溪之池、之厨、之湢,以涤、以濯、以灌园、以沐浴、以净溺器,无不惠山泉者。”所以,张岱认为,“福德与罪孽正等。 张岱愈是发展某种感官,品味也愈是因而改变。张岱既然求好灯,自然也会寻访造灯的巧匠。张岱找到一位福建的雕佛师傅。这位师傅雕工极细,抚台曾请他造灯十架,耗时两年才完成。可惜灯还没造成,抚台就已辞世;当地一名李姓官员也是绍兴人,将灯藏在木椟中,带回绍兴。李某知张岱好灯,便把灯送给张岱。张岱不愿无端受礼,当场就以五十两白银酬谢李某。五十两不是个小数目,但是张岱认为这还不及真正价值的十分之一。在张岱心中,这十架灯成为他收藏的压箱宝。 其他巧匠的作品也充实了张岱的收藏。绍兴匠人夏耳金擅长剪彩为花,再罩以冰纱;张岱大叹巧夺天工,“有烟笼芍药之致”。夏耳金还会用粗铁丝界画规矩,画出各种奇绝图案,再罩以四川锦幔。每年酬神,夏耳金一定会造灯一盏,等到庆典结束,常常以张岱所出的“善价”卖给他。张岱还办了龙山灯展,为此向南京巧匠赵士元购灯。赵士元精于造夹纱屏与灯带,当地匠人无人能及。张岱的收藏品日丰,他也发现家中有一小厮很会保养灯,“虽纸灯亦十年不得坏,故灯日富”。 张岱的癖好常常变来变去,难以持久,但是他写到这些癖好时,却仿佛是入迷极深,足以为安身立命的依托。张岱开始尝试各种泡制兰雪茶之后过了两年,他又迷上了琴。万历四十四年(1616),时年十九的张岱说动了六个心性相投、年纪相近的亲友跟他一同学琴。张岱的说法是,绍兴难求好琴师,如果不常练琴的话,琴艺就无法精进。张岱写了一篇雅致的小檄文,说缔结“丝社”的目的是要社员立约每月三会,这比他们“宁虚芳日”要好得多。若能定期操琴,便能兼顾绍兴琴歌、涧响、松风三者;一旦操练得法,“自令众山皆响”。这些念头常放在心里,便能“谐畅风神”,而“雅羡心生于手”。 张岱的陈义高蹈,并不是人人能及,张岱的堂弟燕客曾参加丝社,但仍是不通音律。范与兰虽然有兴趣,但是进步仍然有限。范与兰有一阵跟某琴师学琴甚勤,努力得其神韵,后来改投另一琴师门下。没过多久,范与兰尽弃所学,又拜师从头学起,如此复始数次。张岱写道:“旧所学又锐意去之,不复能记忆,究竟终无一字,终日抚琴,但和弦而已。”张岱认为自己比较高明,拜各家名师学艺,勤加练习而至“练熟还生”,能刻意奏出古拙之音。张岱有时会同一位琴师和两位琴艺最精的同学于众人前合奏,“如出一手,听者皆服”。 到了天启二年(1622),二十五岁的张岱又迷上斗鸡,与一千同好创斗鸡社。斗鸡的风气在中国至少盛行两千年,早有一套磨炼斗狠的秘技。斗鸡通常进行三回合,斗到鸡死方休。据说斗鸡名师能把斗鸡调教得静如处子、动如脱兔,对声响、阴影无动于衷,临阵对敌不露情绪。上品斗鸡应如机械,教对手望之丧胆却走。文献记载,训练有素的斗鸡“羽竖、翼鼓、嘴尖、爪利、沉着、冷静克敌”。上品斗鸡一看外观便知:羽毛疏目短,头壮且小,眼窝深凹而皮厚。 张岱创丝社写檄文,创斗鸡社也是如此;不过张岱此举已有先例,8世纪的唐代诗人王勃写过斗鸡檄文。张岱的二叔张联芳在古玩、艺术品的收藏方面很有名,他也是斗鸡社的基本成员。叔侄两人下重注斗鸡,赌金有“古董、书画、文锦、川扇”。根据张岱的记述,张联芳十赌九输,愈输愈恼。最后,张联芳竟然把铁刺绑在斗鸡的爪上,还在翅膀下洒芥末粉——这是自古以来就有的训练方法,也为斗鸡所容许。樊哙是汉代斗鸡名家,张联芳还派人暗中寻访他的后代,但是并无收获。后来,张岱知道自己与唐玄宗命盘相同,而唐玄宗好斗鸡又亡其国,于是张岱便以斗鸡不祥为由,结束了斗鸡社,叔侄俩才又和好。 P15-21 序言 话说五十年前在耶鲁大学研究所,我开始师从芮玛丽(Mary Wright)读了点中国史,很快就对满人在17世纪中叶入主中原感到着迷。博士论文选择研究曹家(曹雪芹家族)与康熙皇帝,是因为我特别发现,曹寅跟康熙的关系很亲,而康熙身为皇帝对政事与日常生活写下的文字记录竟是出人意料地直白写实,所以曹寅成为我第一本书的主角。后来,我用更多的著作研究康熙与其子雍正,以两位皇帝的奏折为史料,试图厘清他们眼中的统治为何物。整体而言,这两人无疑皆为意志刚强的明君,虽然有时担忧汉人百姓威胁其帝位不免偏执,但对我来说,1661年至1735年两人在位时期,是中国漫长历史中难得一见的盛世。 我因而慢慢对清之前的明朝感兴趣,试着研究明亡的原因,也愈来愈想了解明朝士绅阶层失落的是什么,因为如不是十分珍贵,他们也不会宁可自杀(甚至是全家人寻死),也不愿受清朝统治;同时,原来的社会一定非常富足,让他们的生活太值得去玩味。或许这也间接证明了晚明是中国史上文化最繁华的时期。为了思考朝代之更迭,我需要新的着力点,但遍寻不得。直到接触到张岱的《陶庵梦忆》,我明白我已找到方向,能帮助我去思索四百年前的生活与美学。当然,张岱的渊博知识与文化涵养实非我所能及,然而试图理解他却是愉快的经验,即便并不轻松。当我在全书告罄之际跟他道别,我感觉到,因为有他,这本新近的书又把我拉回多年前最初的志趣。 |
随便看 |
|
霍普软件下载网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