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书是一部别开生面的文化随笔,是一部不同寻常的血色传奇。是一部中国历史上各少数民族兴衰更替、发展演变史。
本书以民族团结为主题,用通俗的语言、翔实的史料、丰富生动的历史故事叙述了中国历史上各少数民族的兴衰更替和发展演变,内容丰富全面,民族历史脉络清晰,历史故事引入入胜,读者可以在阅读欣赏过程中,更深切地体味到中国各民族共同开拓祖国辽阔的疆域,共同创造辉煌灿烂的中华文明的历史过程,进一步增强维护民族团结和祖国统一的思想观念。
网站首页 软件下载 游戏下载 翻译软件 电子书下载 电影下载 电视剧下载 教程攻略
书名 | 另一半中国史 |
分类 | 人文社科-历史-中国史 |
作者 | 高洪雷 |
出版社 | 文化艺术出版社 |
下载 | ![]() |
简介 | 编辑推荐 本书是一部别开生面的文化随笔,是一部不同寻常的血色传奇。是一部中国历史上各少数民族兴衰更替、发展演变史。 本书以民族团结为主题,用通俗的语言、翔实的史料、丰富生动的历史故事叙述了中国历史上各少数民族的兴衰更替和发展演变,内容丰富全面,民族历史脉络清晰,历史故事引入入胜,读者可以在阅读欣赏过程中,更深切地体味到中国各民族共同开拓祖国辽阔的疆域,共同创造辉煌灿烂的中华文明的历史过程,进一步增强维护民族团结和祖国统一的思想观念。 内容推荐 我们很幸运地走在国家强盛、民族复兴之路上,但我们还需要一盏灯,当夜幕降临的时候,照亮前方的路,这盏灯就是文化传统和民族智慧。“另一半中国史”只用六个汉字就涵盖了中华文明的独特气质,因为,在汉文化为主流的文化长廊中,永远镌刻着中国多民族文化的绚丽身姿。更为重要的是,当我们依稀记起匈奴、柔然、乌孙和楼兰等等古民族时,在《另一半中国史》里,令人惊奇地看到了他们的生离死别和爱恨情仇……“另一半中国史”是一个智慧而大胆的论断,当我们不能从史学家的著述里找到这个概念时,就有理由说它是独一无二的。由此我们应该向作者致敬,他没有史家、民俗学家和作家的光亮头衔,也没有“隐者”那般高深莫测,但他却是一个用心阅读、勤于思考的思想者,他对中国文明的起源充满崇敬和率直的拷问。在“文化喧嚣”的时代,坚守、沉静、思索和高雅的情趣成就了高洪雷先生这部经得住历史检验的著作。 目录 序言 引子 第一章 匈奴——第一个胡人的故事 第二章 乌桓与鲜卑——前赴后继的东胡兄弟 第三章 柔然——昙花一现的游牧帝国 第四章 白匈奴——真的是匈奴人吗 第五章 突厥——从大草原走向东罗马 第六章 回鹘——大唐帝国的亲密兄弟 第七章 契丹——风云一时的大辽国 第八章 靺鞨——从白山黑水出来 第九章 羌——西部牧羊人 第十章 吐蕃——盛开在雪域的格桑花 第十一章 氏——兵败淝水的历史童话 第十二章 月氏——印欧人伸向东方的箭头 第十三章 蒙古——席卷欧亚的黄色狂飙 第十四章 乌孙——名副其实的流浪汉 第十五章 越人——从句践“卧薪尝胆”说起 第十六章 西南夷——大理国的另类传奇 第十七章 濮人——被历史冤屈的夜郎王 第十八章 楼兰——沉睡千年的绿洲神话 后记 试读章节 九、一只翅膀的天使 听说叔叔慕容垂举起了反秦大旗,慕容暐的弟弟慕容泓也纠集几千鲜卑子弟起兵响应。后来,在平阳起兵的弟弟慕容冲前来投靠自己。眼看两股小溪并成了一条大河,他萌发了扬帆远航、割据自立的野心。 哥哥慕容暐尽管被软禁在长安,但他毕竟是前燕皇帝。于是,慕容泓派人前往长安请示。第二天一大早喜鹊在枝头乱叫,不一会儿手下便带回了哥哥的口信:“为了燕国复兴,你可以称帝。” 经过一番精心准备,他于太元九年(384)宣布为王,历史上的西燕对外开张。但他命运不济,两个月后就因为用法苛刻被手下刺杀。 弟弟慕容冲走上前台。这位少年与前秦苻坚有着不解之缘。早在14年前前秦灭燕时,12岁的他便和14岁的姐姐清河公主一起被押送长安,因为姐弟都眉清目秀,所以都被苻坚纳入了后宫,一为女宠,一为男伴。 今非昔比,如今的他已经是上万人部队的统帅,而且占领了长安附近的阿房宫。就在这个被项羽放过火的地方(最近考古发现阿房宫根本没有建成),他代替哥哥成为西燕皇帝。 一天,苻坚听说有人围攻京城,便亲自登上城头。结果发现,大军的统帅是自己从前的男伴慕容冲。他赶忙命令手下送去一件锦袍,希望男伴看在过去的情分上退兵。 慕容冲不仅把锦袍扔在地上,而且高声要求苻坚把皇位让给他。气得苻坚几乎吐血。 苻坚弃城逃走,西燕攻陷长安。听惯了草原风声的鲜卑将士归心似箭,纷纷要求东归故里。而皇帝却贪恋长安的繁华与气派,迟迟不愿东归。于是,民间传唱起一首歌谣:“凤凰(慕容冲的小名)凤凰止阿房,凤凰凤凰,何不高飞还故乡,无故在此取灭亡?” 果然一谣成谶,“凤凰”在太元十一年(386)的内讧中被“猎杀”。 之后一个月内,国家先后换了四任国王,分别是燕将段随、慕容■(yi)、慕容瑶(慕容冲的儿子)、慕容忠(慕容泓的儿子)。 军队终于安定下来,大军向故乡的方向进发。在到达今山西闻喜时,前方传来了与地名截然相反的坏消息:慕容垂已经建立后燕,前面就是后燕的地盘。于是,部队就地扎营。 新皇帝仍然是一位傀儡。尽管他处处小心,仍难称人心。过了三个月,他也被找了个理由杀掉。直到这时,真正的后台老板慕容永才羞羞答答地公开亮相,被推举为大将军、大单于。 他没有立即称帝的原因,是需要一场胜利作为铺垫。那好,就拿人见人欺的后秦国君苻登作为试金石吧。在定襄,西燕抓住后秦军队一顿暴打,一直追得后秦军人无影无踪,今山西长治的长子城被西燕占据。就在这里,慕容永登上了皇位。 眼前剩下的对手,只有同根相生的后燕了。这时的东、西两个燕国,必须回答同一个问题:是互相对峙,还是共谋中原。 人是只有一只翅膀的天使,只有拥抱着才能飞翔。但两者都不明白这一道理,一场兄弟大战在太元十八年(393)爆发。5万西燕精兵冲向后燕阵地,可是追了半天连个人影也没有追到。正当他们犹豫不决、东张西望的时候,后燕伏兵从四面八方发起冲锋。西燕遭遇空前惨败,慕容永狼狈逃回首都。 首都被后燕皇帝慕容垂团团围住。 死神停栖在长子城头,像黑色的沙鸥向日暮前的海岛云集。心急如焚的慕容永派人出城向东晋和北魏求援。可惜,援兵未到,慕容永的一位堂兄就打开城门把敌人放了进来。很快,皇帝就掉了脑袋。 西燕这个未满10岁的“少年”突然夭折。 十、祸起音乐 在慕容家族中最无野心的除了慕容恪,就数慕容德了。 身为燕国范阳王的他本无心称帝,眼看着侄子慕容宝被北魏追得屁滚尿流,极度失望之下,他率领邺城10万军民流浪到东晋境内,并在滑台(河南滑县)宣布独立。 但滑台地处中原腹地,周边都是慕容鲜卑的百年世仇,实在无险可守。为在乱世中保存慕容家族最后的香火,他开始寻找新的支点。 儒家文化源远流长的齐鲁大地,不仅人杰地灵而且物华天宝,是休养生息、积存实力的绝佳地带。东晋安帝隆安四年(400),慕容德将都城移往广固(山东益都,今山东青州市),正式向天下宣布自己为帝,名字也改为慕容备德。历史上的南燕从此诞生。 生命,不管情愿与否,总是日渐靠近某个可知或未知的终点——有花开就有花谢,有日出就有日落,有起点就有终点。就在东晋安帝义熙元年(405)草木摇落的季节,慕容备德随之凋零。 一位21岁的美少年走上宝座,他叫慕容超,是老皇帝的侄儿。 这是一位音乐爱好者,他几乎有一多半的时间坐在宫中,听那经过长期培训的宫廷乐队演奏音乐。随着那美轮美奂的旋律,他心摇神驰,如痴如醉。 时间一长,他对音乐的感悟达到了非凡的境界,乐师们在他的督促下不断探索与创新,因而南燕宫廷乐队名声大噪,誉满海内。 他又是一位孝顺和重情的人,为了赎回被后秦姚兴长期软禁的母亲和妻子,他派人与姚兴谈条件:赔钱也行,割地也行。但对方偏偏也爱好音乐,而且听说南燕有一支一流的宫廷乐队,因此放出话来:“除非将宫廷乐队作为交换,否则一切免谈。”犹豫再三,他还是忍痛答应了对方。 义熙五年(409)元旦,他在东阳殿接受群臣朝贺。按照惯例,宫廷乐队奏起了吉祥祝福的音乐。年轻皇帝生气了,因为新招募的乐师无论技艺还是风度都与昔日的乐师相去甚远。于是,他颁布命令,从东晋控制区抢劫仕女进行音乐培训,重建天下一流的宫廷乐队。 这时的东晋可惹不起,因为实际当政者是叱咤风云的刘裕。而刘裕当时的进攻方向是岭南和四川,如果不是发生南燕抢人事件,刘裕或许不会难为这位关系不错且威胁不大的小邻居的。 “既然想自取灭亡,我就设法成全你!”刘裕征调大军从建康出发,经淮河入泗水。在临朐与临阵指挥的慕容超相遇。几个回合下来,慕容超丢下玉玺、御辇和仪仗,狼狈逃回都城。 广固被团团围住,水源也被切断,在勉强支撑四个月后,慕容超趁着夜色弃城逃跑。不幸,被晋军半路生擒。 爱好音乐的皇帝被囚车押送到建康,公开处斩在闹市区,死时年方26岁。据说,临刑时他还问监斩官:“为什么听不到音乐伴奏?” 之后,3000名慕容家族成员被全部斩首,这个曾经是中国最具影响力的慕容家族从此销声匿迹,金庸笔下那个一心复国的慕容复不过是虚构的文学形象而已。 因为音乐而亡国,慕容超恐怕是第一人。 无论是金刚怒目地红一回,还是如蝶翩翩地飞一回,落叶对待秋风如同人类对待命运,选择了不同的甚至另类的方式,起码会让秋天多一份斑斓的景致。慕容超的结局何尝不是如此? P55-57 序言 最近,一股文化热正在祖国大地上悄然兴起,普及性的历史读物日渐增多。遗憾的是,有关我国少数民族历史的通俗读物相对较少,在许多书店难觅踪影。因此,看到这部书稿,我自然十分高兴。 这部作品,以生动活泼的文笔,简明扼要地勾画出我国众多少数民族的历史脉络。书名叫做《另一半中国史》,既形象而又寓意深刻,点明少数民族历史是中国历史不可或缺的有机组成部分,充分肯定了少数民族对祖国的缔造和发展的巨大贡献。 众所周知,我国自古是多民族的国家,从秦汉起便以统一的多民族国家屹立于世界。如今汉族人口之所以占到绝大多数,一个重要原因是在长期的历史进程中,大量吸收了其他民族的成分,如雪球一般越滚越大。同时,汉族在不同历史时期,也曾有不少人融合到其他民族里去,为少数民族注入了新的血液。可谓你中有我,我中有你。一部悠久漫长的中国历史,就是由汉族和少数民族共同谱写的。作为我国的主体民族,汉族在各个历史时期的经济、文化处于优势地位,对祖国的缔造和经济、文化的发展起着主导作用。但各个少数民族,在政治、经济、文化上都有着自身的特点和长处,对祖国的缔造和经济、文化的发展同样功不可没。 譬如,我国历史上规模空前的大统一,是由蒙古族建立的元朝实现的;我国辽阔的历史疆域,则是满族建立的清朝最终确立的。对隋唐经济推动巨大的均田制,即源自鲜卑族所建的北魏、北周;元朝实施的行省制度,,则是我国省级行政区创建之肇始。从春秋战国时起,北狄、匈奴和西域的大批马骡就源源不断地输人中原;流落海南的黄道婆拜师于黎族妇女,才在元初使得长江中下游成为世界棉纺织中心。胡笳、羌笛、羯鼓、腰鼓、横吹、三弦、箜篌、唢呐、铜钹等乐器,无不源于边疆少数民族;南北朝时期著名的《敕勒歌》和《木兰辞》,乃是北方草原民族智慧的结晶;清代满族作家曹雪芹创作的《红楼梦》,更是把我国的长篇小说创作推向了巅峰。 综上所述,我国少数民族的内涵是多么的博大精深,多么的瑰丽奇绝。至于目前少数民族史的普及读物数量较少,我想,除了受到少数民族历史研究相对薄弱的制约之外,可能还同一些作者及出版社不很了解我国的民族政策有关,担心弄不好,会惹出麻烦来。 写作少数民族史,必须以唯物史观为指导,从维护国家统一和民族团结的高度出发,坚持民族平等原则。这就要求我们摒弃大汉族主义和地方民族主义,平等地对待历史上的各个民族,肯定汉族和少数民族都是中华民族大家庭的成员,都是中国的历史主人,并且以此为出发点来阐述其历史地位,评价其历史活动,分清是非曲直,而不厚此薄彼。有些论著之所以出现问题,一大原因就是把汉族及其建立的中原王朝等同于历史上的中国,把中原王朝的历史等同于整个中国历史,而把少数民族及其建立的政权或王朝视为“异族”或“外国”,排除在中国历史之外,从而违背了民族平等的原则。 为此,有必要谈谈“中国”一词的古今变化。作为世界文明古国,中国人的历史舞台是世界上最开阔、最古老的舞台之一,它位于亚洲东部,介于惊涛万里的太平洋和高耸入云的帕米尔高原之间。中国古人自以为居于世界中心,所以自称中国,意思是位于世界中心的国度。又以为脚下的土地最为美丽可爱,所以自称中华。中国历代王朝虽然都有国号,但并不冠以“中国”二字。当时的“中国”通常只是一个地域的、文化的概念。殷周之时,它一般指京师或国中。到了春秋战国,才逐步扩大为华夏诸侯国所在的中原地区的通称。秦汉以后,它又用来泛指中原王朝的管辖区域,不仅汉族中原王朝以“中国”自居,少数民族政权也不自外于中国。五胡十六国时期,逐鹿中原的匈奴人刘渊就自称“汉王”,声称自己是继承汉朝法统的中国皇帝;建立夏政权的匈奴人赫连勃勃,则自称“朕大禹之后”。辽、宋、夏、金对峙时期,各个少数民族政权都以中国自居,指斥对方是“蛮夷”、“僭伪”。清代康熙帝诗云:“卜世周垂历,开基汉启疆”,也认为其祖先继承的是周朝开创的法统,汉朝开辟的疆域。 显然,古代“中国”并不是一个正式的国家称号。古代史籍中的所谓“国”,指的是某个奴隶制或封建制国家政权,并不包含当时我国的所有民族和疆域。这些前资本主义性质的“国”,和近现代意义的国家概念不同。现在的国家概念,乃是资本主义上升时期经济发展的产物,是指把境内的各个民族、各个地区结合成为一个拥有统一政府、统一法律、统一民族利益和统一关税的国家。在我国,只有到了辛亥革命推翻大清,建立“五族共和”的中华民国,特别是共产党领导各族人民建立起民族平等的中华人民共和国,作为简称的“中国”才最终成为具有近现代意义的正式国名,涵盖了我国的所有民族和疆域。因此,我们不能把汉族建立的中原王朝与历史上的中国画等号,把其管辖之外的少数民族及所建立的国家政权排除在中国之外。1840年遭受西方列强侵略以前的清代疆域,是中国的历史疆域,凡是在此疆域内繁衍、生息、活动的民族,都是中国的民族,其所建立的国家政权,都是中国的国家政权。尽管在互相对峙之时,这些民族和国家政权彼此视为异族、外国,但这里的异族、外国是相对于另一方而言的;如果对中国而言,它们就都是中国的民族和国家政权。所以,这些少数民族的兴衰史,就理所当然是中国历史的组成部分了。 洪雷同志较好地把握了民族平等的原则。他的这部作品,从民族团结的视角来考察历史,试图引导读者在各民族兴替沉浮成败荣辱中思考人生。他坚信,“只有系统完整地反映各少数民族从洪荒落后到繁盛文明的发展历程,才能使读者真切地感受到少数民族发展进程的曲折与凝重,进而深深地体会到一个孤立民族的涓涓细流在历史的长河中是多么微不足道,各民族团结互助汇成滔滔江河结伴前行,才能抛弃历史的包袱,超越现实的阻隔,奔向未来的大海”。整部作品立意高远,而又写得形象生动,通俗易懂,熔科学性与趣味性于一炉。相信它的出版,会受到普通大众的欢迎。 希望我们的专家、学者、作家,多写有关少数民族历史的雅俗共赏的普及读物,并能“飞入寻常百姓家”,让人们受到历史的熏陶,智慧的启迪。 陈梧桐 2008年4月21日晨于北京 后记 以民族政策为准绳,以民族团结为主线,勾勒各民族成长、成熟、定型的不朽雕像,挖掘中华民族日渐富强、民主、文明的本原,向当代年轻人逐一介绍我国民族大家庭的成员,试图引导大家在各民族兴替沉浮成败荣辱中感悟历史、认知社会、思考人生,是支撑我用近2000个夜晚写作这部书的全部精神源泉。 应当承认,如果少数民族历史是一片瀚海,我只写出了一滴水的几丝光色;如果它是一片森林,我只写出了一棵树的少许枝叶。因为那里承载了太多的春花秋月,太多的风霜雨雪,太多的潮起潮落,太多的阴晴圆缺,我即便是搜肠刮肚,也难以将各民族悠远交错的脉络理清;即便是绞尽脑汁,也难以将各民族博大精深的底蕴参透。 但水滴虽小,却能反映大千世界;树木枯荣,也能唱高季候冷暖。好在,尽管历史是睡着的,而读者却在醒着。每一个读者都可以随我一起进入尘封的历史殿堂,以历史的视野、辩证的思维、开阔的胸襟和个性的视角去解读和参悟她。 因此,我的故事长短与否变得不太重要了,重要的是学会了在历史的悲剧中记取训诫,在前人的成功中吮吸养料,在偶尔的闹剧中体验幽默,在旷古的疑问中独立思索,在独立的思索中感悟人生。 在和读者说再见的时刻,我要特别感谢历史学家、中央民族大学教授陈梧桐为本书作序,鸣谢国家民族事务委员会政法司、宣教司对本书的审读,还要告诉大家为本书面世付出了艰辛和智慧的名字——李恩祥、侯健飞、刘静、宗良煜、索郎央金、刘焕立、王红勇、乔新家、洁如和天成。 作者 2009年12月19日 书评(媒体评论) 《另一半中国史》一书以民族团结为主题,用通俗的语言、翔实的史料、丰富生动的历史故事叙述了中国历史上各少数民族的兴衰更替和发展演变,内容丰富全面,民族历史脉络清晰,历史故事引入入胜,读者可以在阅读欣赏过程中,更深切地体味到中国各民族共同开拓祖国辽阔的疆域,共同创造辉煌灿烂的中华文明的历史过程,进一步增强维护民族团结和祖国统一的思想观念。 ——张若璞 以往的大部分中国史就像“单声音乐”一样,虽然旋律跌宕起伏、充满魅力,但有了这“另一半中国史”,中华民族的历史才构成了一部多声部交错、和声饱满的交响乐。 ——音乐学家 田青 《另一半中国史》,既形象而又寓意深刻,点明少数民族历史是中国历史不可或缺的有机组成部分,充分肯定了少数民族对祖国的缔造和发展的巨大贡献。 ——历史学家 陈梧桐 粗粗一看,作者似乎在回味少数民族的昨日留影,但他的笔触却又时时不忘敲凿中华民族由洪荒到繁华的不朽雕像,并注意揭示着我们民族日渐富强、民主、文明的本原——这,凸显了作者维护民族大统一的苦心、深意。 开凿每一个民族的历史隧道,常是一件很枯燥的事。但作者能在故纸堆里披沙拣金,钩沉发微,并巧妙伴以有趣的故事、传说、轶闻、掌故等,虽洋洋数十万言,但读来并不觉得累。 ——作家 濮继红 |
随便看 |
|
霍普软件下载网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