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道道曲折幽深的沟壑,将乌禽嶂分隔成道道屏障,深邃而厚重。
《乌禽嶂下的中国好人--一个乡村教师37年的坚守》的体裁为文学类作品。作者(刘明霞)以散文式的笔触描写了一个山村教师默默耕耘无私奉献的感人故事。《乌禽嶂下的中国好人--一个乡村教师37年的坚守》的语言优美而感动,可读性较强,有一定的出版价值。
网站首页 软件下载 游戏下载 翻译软件 电子书下载 电影下载 电视剧下载 教程攻略
书名 | 乌禽嶂下的中国好人--一个乡村教师37年的坚守 |
分类 | 文学艺术-文学-中国文学 |
作者 | 刘明霞 |
出版社 | 广东人民出版社 |
下载 | ![]() |
简介 | 编辑推荐 一道道曲折幽深的沟壑,将乌禽嶂分隔成道道屏障,深邃而厚重。 《乌禽嶂下的中国好人--一个乡村教师37年的坚守》的体裁为文学类作品。作者(刘明霞)以散文式的笔触描写了一个山村教师默默耕耘无私奉献的感人故事。《乌禽嶂下的中国好人--一个乡村教师37年的坚守》的语言优美而感动,可读性较强,有一定的出版价值。 内容推荐 刘明霞编著的《乌禽嶂下的中国好人--一个乡村教师37年的坚守》立体地展现了山村教师——“中国好人”古槐基,37年坚守深山教书育人的事迹:在南方一个偏远的小山村梅坪,因地处偏远,交通不便,村子里唯一的学校,老师来一个走一个,孩子们无法正常上课。古槐基却为了一个承诺,坚守深山37年教书育人,践行自己的职业信念和高尚师德,用“中国好人”的标准并一生的坚守,演绎着非凡的人生,让200多个孩子走出偏僻的小山村,放飞梦想。《乌禽嶂下的中国好人--一个乡村教师37年的坚守》中还介绍了惠东地区的风土人情与历史典故。 目录 引子 第一章 大山深处 第一节 进山难,难于上青天 第二节 这是一片红色的土地 第三节 古槐基讲述乌禽嶂的故事 第四节 “麻雀学校”非常缺年轻老师和专业教师 第二章 不悔选择 第一节 “有子不读书,不如养大猪” 第二节 学雷锋是战士间最流行的时尚 第三节 “你是村里文化最高的人,我们也只能找你了” 第四节 在偏远山村当教师意味着选择安贫乐道 第五节 “外面的世界很精彩,可我丢不下这些孩子” 第三章 守望梦想 第一节 老师家的门厅,就是孩子们的学校 第二节 古槐基的一天 第三节 孩子们渴望放飞 第四章 一个不少 第一节 那一天,更坚定了他这一生的守候 第二节 古槐基和村民们用肩膀“挑”出了两间教室 第三节 一个都不能少!梅坪每年适龄儿童入学率达100% 第四节 他既是老师,又是“保姆”和“校医” 第五节 要给学生一碗水,自己得有一桶水 第五章 传道者说 第一节 一首儿歌《一分钱》,在这个小山村唱了几代人 第二节 “你不经意的一句话或一个动作会影响学生的一生” 第三节 古槐基开玩笑说“现在才知是‘非法行医’” 第四节 教出200个学生就等于他一个换了200个,这笔账得这么算 第六章 犹豫时刻 第一节 骑了25公里的自行车到镇里给老战友打电话,表示要留在山里 第二节 “我走了,改变的仅仅是我的命运;我不走,可能改变很多人的命运” 第三节 妻子没有乞求古槐基能给太多的物质待遇/113 第四节 就着咸鱼青菜,甘过“单身生活” 第五节 “这些年来,亏欠他们太多了” 第七章 幸福的人 第一节 深山里的“普罗米修斯” 第二节 几辈梅坪人的期盼和梦想 第三节 “工程人员住你家,反正你家是接待站” 第四节 “古老师几好人啊!” 第五节 “我是大山深处最幸福的人” 第八章 桃李之歌 第一节 “你们在学校多学点知识,走出深山,回报社会,我再辛苦,也值得” 第二节 “从小学到大学,古老师一直关心着我的学习和生活” 第三节 “我愿意回到梅坪,回到您坚守了37年的讲坛” 第四节 “他不仅让我们学到了知识,还给我们的童年增添了无限的乐趣” 第五节 “在生意场上混,没沾染上什么恶习,要感谢古老师当初的教诲” 第六节 “古老师退休后,我要带他去北京、西安旅游” 第九章 身边榜样 第一节 一篇报道引发的连锁反应 第二节 “把学生交给他,我们放心” 第三节 “他是我们的一面镜子” 第四节 曾天养的三句心里话 第五节 关注梅坪教育的人更多了 尾声:“好人”像蒲公英的种子一样,飞扬在惠州大地 后 记 翻过新闻与文学那堵墙 ——评刘明霞长篇报告文学《乌禽嶂下的中国好人》 试读章节 第一章大山深处 就是这样一条2米多宽车道的盘山村路,也是在2009年7月下旬才修通的,之前是一条羊肠小道,每逢下大雨,常发生山体滑坡,道路泥泞,村里人有时几个月都不能外出。即使是今天,人们要想出山,都要步行6公里下山才能搭摩托车去赶班车。 惠东县教育局领导说:在撤并“麻雀学校”以前,古槐基这样的老师显得尤为重要,是教师队伍的中坚和脊梁。教育部门曾向梅坪派出过多名教师,但是他们都在那里待不下去,最多待一年半载就往回跑。 第一节进山难,难于上青天 2012年3月10日,冷雨霏霏,寒气袭人。 我们第一次采访古槐基。 早上8点,我们驱车从惠州市区出发,目标是100多公里外大山深处的惠东县安墩镇水美村民小组梅坪村。这个古槐基任教的梅坪教学点,是安墩镇最偏远的一个客家小山村,就在海拔1186米的乌禽嶂下。 梅坪,一个诗意的名字,让人浮想联翩。 当天是周六,在惠东县城平山接到古槐基老师吃过午饭后.一行人马不停蹄向安墩方向奔去。 公路两旁,田野、农舍、沟壑、山峦,在初春的冷风中伫立,一派葱绿。荔枝、芒果、龙眼……顶着一树树米黄色的碎花开得旺盛。从车窗看出去,树上麻黄黄的一片,令人憧憬着枝头挂满累累果实的美丽图景。 路面先还好走,渐渐便显崎岖。时逢这条乡间公路正在翻修,车子不时要下到便道上行走,扬起的灰尘使近处的树木蒿草上都蒙上厚厚一层灰。据说这条路两年前开始重修,至今还是半拉子工程。 正是梅雨季节,湿润的泥巴路坑坑洼洼,不是泥塘就是沙石,有的地方被新挖出的泥土堆堵住,车只得后退,从杂乱无章的草堆泥泞中开过。面包车开得像颠轿,车轮带起的碎沙石砸在车底盘上,发出乒乒乒的响声,遇到两车相错时,车像喝醉酒一样左右摇摆。吓得车上的人提心吊胆,好在开车的是熟练的老司机了。 难走的路还在后头。从安墩镇到梅坪村必须要经过一段约6公里长的盘山路,崎岖狭窄,道路一边是峭壁,另一边是几十米高的悬崖。车拐上崎岖而狭窄的山道,感觉就像是爬天梯,而且弯特别急,一个接一个180度的大弯,只说山路十八弯,这里不知道有多少个十八弯呢。车身又颠又转,折腾得人五脏六腑像错了位,有人被颠出了状态,赶紧扯了车上的塑料袋背过身去呕,引得不呕的人也跃跃欲呕。 梅坪,这个地图上几乎被忽略的地方,它被严严实实地包裹在大山深处。 迎面是山,一座比一座陡峭,一座比一座高耸。路很窄,只有2米多宽的车道,逢对面来车怎么办啊?担心的事终于发生了。我们的车只好后退,一直退到山边有一辆车位宽的草丛中。再遇一辆车时,我们的车被逼往右靠到极限。车轮擦着几十米高的悬崖。车上的人都不敢吭气,屏气凝神希望快点错开。 古槐基告诉我们,就是这样一条2米多宽车道的盘山村路,也是在2009年7月下旬才修通的,之前是一条羊肠小道,每逢下大雨,常发生山体滑坡,道路泥泞,村里人有时几个月都不能外出。即使现在,人们要想出山,都要步行6公里下山才能搭摩托车去赶班车。 1994年,大约在从村口出去1000米的地方,一场大暴雨后,泥石流从半山腰冲下来,把路全部都堵死了,人走不出去,进不来。后来村里动员村民去修,先派几个人去,把拦在山路上的树砍掉,然后全村男女老少都出动,拿锄头和镰刀去抢修。村民们有的清除淤阻路面的树枝淤泥,有的挖土铲草,有的搬来沙砾石块填补坑洼路面,村里“全民动员”修了一天多时间,才把路疏通。 古槐基居然在这样的地方坚守了37年,他难道不知道山外的世界很精彩吗?不由肃然起敬,钦佩他用瘦弱的双肩,挑起了大山一样沉重的教育事业。 有人说:哪里有阳光,哪里就有客家人;哪里有一片土壤,客家人就在哪里聚族而居,艰苦创业,繁衍后代。在崎岖幽邃的山间,我们领略和感受到客家人辗转千万里却连贯一致的气息,那气息穿透大山的冷漠与荒芜向前延伸。 当初客家人从中原筚路蓝缕迁徙过来,他们所落居的地方都是山区、人烟稀少的荒山野岭,山高林密。残酷的生存法则锤炼出客家人骨子里的坚毅性格,他们勤劳、纯朴。 眼前的古槐基,就是这个族群中一个代表性的人物。 从惠东到安墩54公里,从安墩到梅坪25公里,区区70多公里路,我们足足走了3个多小时。从中午1点过出发到下午4点多钟才到梅坪。 临近梅坪的时候,山势渐渐围拢过来,山体层次浓淡分明,结构雄奇,茂盛的植被,树木层峦叠嶂。润泽的细雨为山问增加了几分诗情画意,入村口成了一道夹皮沟。一拐进村子,豁然开朗。P1-4 序言 这里是远离广东省惠州市区100多公里,海拔1186米的乌禽嶂。 一道道曲折幽深的沟壑,将乌禽嶂分隔成道道屏障,深邃而厚重。在屏障深处的梅坪村,栖居着日出而作、日落而息的10来户人家。 这个自然的小山村因座座山崖围合,与外界自然分开,是惠东县安墩镇最偏远的一个客家小山村。 清晨的雾霭渐渐散去,当乌禽嶂的山间渐渐地露出一丝鱼肚白,小鸟早在林间“唧唧喳喳”叫开了,随着几声鸡鸣狗吠,村子里的炊烟袅袅升起。田间村道行走着扛着锄头,挑着箩筐,牵着牛儿步履匆匆的农人。梅坪小山村新的一天又开始了。 山边上一栋老旧的客家大屋的门“吱”的一声打开,一个60来岁的乡村教师已经煲好开水,向小河对岸张望,迎接5个孩子来上学。 7点后,琅琅的书声在山间响起:“裁,‘裁决’的‘裁’。载,‘载体’的‘载’。嘱,‘嘱咐’的‘嘱’。属,‘属于’的‘属’……” 教师家门厅10来平方米的地盘,就是他任教的梅坪教学点。为了孩子们有间教室,10多年前他曾带领村民用肩膀“挑”出了两间瓦房,老旧的瓦房损坏后,他又四处呼吁,在县里的支持下,如今新建的教室马上就要完工了。 他,很弱小。只是一名深山里的乡村教师,在那层峦叠嶂、沟壑纵横的大山深处,就着咸鱼青菜,甘过“单身生活”,平凡得像路边的一颗石子,普通得像山间的一棵树。 他,很强大。为了一个承诺,放弃调动的机会,坚守深山37年,以毕生的精力和智慧,驱逐愚昧;以赢弱之躯,一己之力,启蒙200多名山里孩子,放飞孩子们的梦想。 他还为村里的“民生大计”献计献策,奔波劳碌,使这个封闭一世的小山村通电、通路、通信息。他就是山里的“普罗米修斯”,把知识和智慧的火种撒遍山村。 他,又是一个普普通通的客家男人,身高一米六左右,皮肤微黑,面容和善,双眼闪烁着坚韧与睿智,说话匀速而沉稳,给人感觉是个实在人。 他,就是古槐基。 一个村民公认的好人! 一个孩子拥戴的好人! 一个妻子钟意的好人! 如今,他又被官方命名为“广东好人”、“中国好人”! 2012年3月2日,这一天,惠州阴雨绵绵,湿润如酥,树色青绿翠黄,西湖边,东江畔,一树树红艳艳的木棉、粉嘟嘟的羊蹄甲灼灼枝头。 这一天,一场活动如一道彩虹划过惠州人的心上——上午10时,“广东好人”古槐基事迹宣讲会暨惠州市学雷锋志愿服务行动月启动仪式在市区江北会议中心举行。 这次活动是由省文明办、南方报业传媒集团、惠州市委市政府主办,省委南方杂志社、南方周末报社、惠州市委宣传部、惠州市文明城市工作局等单位承办的。活动的由来是,2012年初,广东省文明办与广东省委南方杂志推出“广东好人”系列报道,惠东县安墩镇梅坪村教师、“山乡烛光”古槐基成为第一个报道典型,首获“广东好人”殊荣。古槐基37年来坚守深山教书育人,先后获得“感动惠东人物”、“感动惠州人物”称号,2012年获得“广东十大新闻人物”称号。 这一天,人们从四面八方涌到会议中心,机关企事业单位的干部职工来了,学生们来了,志愿者们来了,普通市民来了…… 今年60岁的古槐基老师站在惠州市文化艺术中心的舞台上,面对闪亮的聚光灯和无数的镜头,他显得有些拘谨。他说,“虽然我没有离开大山,却能将一批批孩子送出山外,比我走得更远。这笔账,现在看来实在很划算。值!” 听众被深深打动了,会场唏嘘有声,掌声不断。广东省航运集团、广东教育出版社、南方分级阅读研究中心、惠州移动四家爱心单位当场为古槐基老师所在学校捐赠了一批电脑、书籍及教学设备,而另一家爱心单位中山大学第三附属人民医院则做出承诺,免费为古槐基老师提供脊椎病诊疗。 最令人感动的一幕出现在最后,当古槐基说到自己即将退休,还没有人来接班时,他曾经的学生——正在广东石油化工学院高州师范学院就读的古伟强走上了台,他大声地说:亲爱的老师,我愿意!我愿意回到梅坪,愿意接过您的教鞭…… 一瞬间,全场沸腾了,掌声就像暴风骤雨,经久不息。 一场报告下来,令人涕泪横飞,心灵震撼。 在这个物欲横流的世界,在信仰崩塌的年代里,此情此景,是多么难能可贵! 2012年5月,喜讯再次传来,古槐基荣登“中国好人”榜! 由中央文明办主办、中国文明网承办的“我推荐、我评议身边好人”评选,分为“助人为乐”、“见义勇为”、“诚实守信”、“敬业奉献”、“孝老爱亲”5个类别。本次广东省共有4人进入“中国好人”榜,“广东好人”古槐基荣获“敬业奉献”类“中国好人”称号。 一个人做一件好事不难,做一辈子好事可能也不难,而一辈子做同样一件好事就更不容易了。然而,好人古槐基却为了一个承诺,坚守深山37年教书育人,践行自己的职业信念和高尚师德,用好人的标准并一生地坚守,演绎着非凡的人生! 后记 去年3月的一个周末,我接到惠州市文联的通知,要我写一篇关于“广东好人”古槐基的报告文学,并安排好让我第二天到古槐基任教的梅坪村采访。梅坪村属惠东县安墩镇水美村民小组。 当时,“广东好人”古槐基事迹宣讲会暨惠州市学雷锋志愿服务行动月启动仪式正在市区江北会议中心举行。古槐基为了一个承诺,坚守深山37年教书育人的事迹,令人心灵震撼。这个题材让我产生一种使命感。 安墩是一片红色的土地。60多年前,在这里发动的那场声势浩大的解放战争,“边纵”和“东一支”两个司令部分别设在现安墩黄沙小学和安墩大布村耀岭忠义堂。全省镇一级最大的粤赣湘边纵队纪念公园就设立在安墩镇。梅坪是安墩镇最偏远的一个客家小山村。 当我们冒雨驱车奔向距惠州市区100多公里,海拔1186米的乌禽嶂下的梅坪村去时,我才知道什么是进山难,难于上青天! 从安墩镇到梅坪有一条约6公里长的盘山路,崎岖狭窄,一边是峭壁,另一边是几十米高的悬崖。车拐上崎岖而狭窄的山道,感觉像是爬天梯,而且弯特别急,车身又颠又转,面包车开得像颠轿,折腾得人五脏六腑像错了位,呕得昏天黑地。古槐基居然在这样的地方坚守了37年,把一批又一批的孩童送出大山。不由令人肃然起敬! 除了采访古槐基老师及他的家人外,我还采访古槐基的同事、学生、家长,战友、乡亲等,他们热情地向我讲述了许多发生在古槐基身上的动人故事,使我比较立体地读懂了古槐基。他作为一个普通人的守信践诺及对事业的忠诚,是我们这个时代弥足珍贵的精神财富。 回到惠州后,我即时完成了一篇8000多字的报告文学《深山红烛——广东好人古槐基》,并发表在当月的《惠州文艺》上。古槐基的事迹,激发了我意犹未尽的创作激情,正好又接到我所供职的惠州报业传媒集团的采写任务,要求我把这篇8000多字的报告文学,扩写成一部长篇报告文学。我整理好原先采访到的所有内容后,一咬牙,再次收拾好行李,专门买了一部手提电脑,与摄影记者李松权奔赴安墩采访,报告文学讲求时效性,由于时间太紧张,开始也想与人合作,但考虑到创作思路及风格问题只好作罢。 古老师除了上课外,天天接受我们的采访。因为时间关系,整个采访过程安排得非常紧凑,以至于接受采访的古老师都受不了,出现疲乏、头晕等症状,有时只得停下来让他吃点药,休息片刻。其实,作为采访者四处奔波采访多人的记者同样也有点招架不住,但为了就别人的时间,只得打起精神。而那段时间正赶上雷雨季节,我们时常要在雷雨中奔波赶路,在惠东、安墩、水美、梅坪等地的山间小路上,有时在一阵“轰隆隆”的惊雷中,我们不得不挂断正在联系采访的电话。 在采写这本书的过程中,报社领导和同事给了我很大的支持和帮助,广东人民出版社编辑余正平为本书的创作提出宝贵的修改意见,并与摄影记者李松权、魏云鹤一起多次陪我奔赴安墩采访,电脑编程员高剑也曾有一次陪我到安墩,为我录入了部分资料。惠东县教育局、安墩中心小学的领导和师生、古槐基老师的家人、战友、过去的学生等,都对这部作品的创作给予了极大的关心和支持。惠东县教育局办公室主任俞伟煌、安墩中心小学校长丘道郁、副校长谢锦辉为这本书的采写提供材料,为我们联系采访对象。在大岭、增光、多祝、洋潭、水美几个村镇窄窄的村道上,安墩和岭小学校长陈文清冒着暴雨开着他那辆老旧的私家车摇摇晃晃地接送我们采访。此书在采写过程中还得到文友申平、金建华、李思崇、喻成、刘腾云等的支持和帮助,在此一并致谢! 写这本书的过程,也是我被深深感动的过程。古老师为了一个承诺,独自坚守深山教书育人37年演绎出的故事,一幕幕鲜活地展现在我的面前,我被这片红色的土地及古老师对职业的忠诚深深地感动着。这感动散落在乌禽嶂的深处,散落在梅坪的小河里,散落在狭窄的山道上、散落在黑白的键盘上…… 在完成这本书的初稿后的2012年5月,喜讯再次传来,古槐基荣登“中国好人”榜!由中央文明办主办、中国文明网承办的“我推荐、我评议身边好人”评选,“广东好人”古槐基荣获“敬业奉献”类中国好人称号。 除了之前采访到的部分内容,这本书从采访、写作到完稿,只用了一个月的时间,破了我写作的记录。缘于对一个人和一村庄、一个被称为麻雀学校的教学点的尊重;缘于对一段历史的真实记录,我只有一种态度:深入大山深处,用事实说话。仓促中不管在这话说得是否完满,我恭恭敬敬地把它交给读者。 |
随便看 |
|
霍普软件下载网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