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编辑推荐 《大连接(社会网络是如何形成的以及对人类现实行为的影响)》由尼古拉斯·克里斯塔基斯、詹姆斯·富勒所著,《大连接:社会网络是如何形成的以及对人类现实行为的影响》是继《六度分隔》之后,社会科学领域最重要的作品。作者发现:相距三度之内是强连接,强连接可以引发行为;相聚超过三度是弱连接,弱连接只能传递信息。 本书讲述了社会网络是如何形成的以及对人类现实行为的影响,如对人类的情绪、亲密关系、健康、经济的运行和政治的影响等,并特别指出,三度影响力(即朋友的朋友的朋友也能影响到你)是社会化网络的强连接原则,决定着社会化网络的功能。 3本书提出大量看似不可思议的,却又得到实践检验的观点:肥胖是可以传染的;婚姻可以延长人们的寿命;人们会仅仅因为别人自杀就决定自杀;大多数人的坚果过敏症是由于心理因素造成的;你所以为的自由恋爱其实是包办婚姻…… 内容推荐 每一个快乐的朋友,让你也快乐的概率大约增加9%。每一个不快乐的朋友,让你也快乐的概率减少7%。不仅仅是朋友,甚至朋友的朋友的朋友也会对你的快乐产生影响力。我们所做或所说的任何事情,都会在网络上泛起涟漪。《大连接(社会网络是如何形成的以及对人类现实行为的影响)》作者提出:“三度影响力,社会网络的强连接原则”。这一观点开启了社会化网络研究的新篇章,成为继六度分隔理论后,社会网络研究领域最具影响力的发现。 《大连接(社会网络是如何形成的以及对人类现实行为的影响)》由尼古拉斯·克里斯塔基斯、詹姆斯·富勒所著,本书的两位作者都是研究社会网络的权威专家,他们所做的“肥胖也可以传染”的研究与论断,曾经引起业内广泛关注。作者尼古拉斯·克里斯塔基斯还在2009年,被《时代周刊》评选为“全球最具影响力100人”。 北京大学计算机系教授、网络与信息系统研究所所长李晓明,上海交通大学长江学者特聘教授、上海交通大学致远学院常务副院长汪小帆,中国传媒大学教授沈浩,清华大学计算机系副教授唐杰,中国互联网发展的重要参与者、知名IT评论人谢文,北京云基地首席顾问、云华时代智能科技有限公司董事长郭昕,中国社科院信息化研究中心秘书长、《互联网周刊》主编姜奇平,海银资本合伙人、互联网研究专家王煜全倾情推荐。 目录 中文版序 尼古拉斯与詹姆斯访谈录 引言 我们镶嵌在巨大的社会网络上 人类连接在一个巨大的社会网络上,我们的相互连接关系不仅仅是我们生命中与生俱来的、必不可少的一个组成部分 ,更是一种永恒的力量。正像大脑能够做单个神经元所不能做的事情一样,社会网络能够做的事情,仅靠一个人是无法胜任的。 第一部分 社会网络的形成 第1章 你朋友的朋友的朋友:三度影响力,塑造社会网络的强连接. 我们的连接关系,并不局限于我们认识的人。朋友的朋友的朋友,也可以启动链式反应,并最终连接到我们,就像遥远的波浪最终冲到我们的海岸一样。社会网络传播快乐、宽容和爱。社会网络影响着我们的选择、行为、思想、情绪,甚至是我们的希望。 KEY WORDS 水桶队列、电话树和军队组织 按钮网络 三度影响力 第二部分 社会网络对人类现实行为的影响 第2章 你若微笑,世界将回报以微笑:社会网络如何影响人类的情绪 每一个快乐的朋友,让你也快乐的概率大约增加 9%。每一个不快乐的朋友,让你也快乐的概率减少 7%。与口袋里大把大把的钞票相比,一个素未谋面的三度分隔的人会对你的快乐产生更大的影响。坚持那些产生快乐的行动,让更大的群体快速实现快乐的同步化。 KEY WORDS 同理心 群体性心因性疾病 普鲁斯特现象 第3章 爱不是动词和名词,而是一个连词:社会网络如何影响人类的亲密关系. 68%的人与配偶的相识,都是经由某个认识的人介绍的。而经由“自我介绍”而相识的比例仅为 32%。社会网络就是最有效率的媒人,尽管我们坚持认为,是自己在把握着自身的命运。 KEY WORDS 参照群体 对比效应与同化效应 同类婚 混杂 寡居效应 第4章 你朋友的朋友的朋友是胖子,你就会变胖:社会网络如何影响人类的健康. 互为朋友的两个人,如果其中一个人发胖了,那么,另外一个人也将发胖的风险几乎是原来的三倍。你可能不认识你朋友的丈夫的同事,但是,他会让你变胖。同样,你姐姐的朋友的男朋友,也可能让你变瘦。但一切都是表象,真正流行的是态度。 KEY WORDS 集中化网络与集成化网络 维特效应 第5章 强连接引发行为,弱连接传递信息:社会网络如何影响经济的运行. 市场参与者寻求绕过麻烦的方法,跟一个人寻找不得性病的方法是类似的。重要的不仅仅是你跟谁睡在一起,而是这些人还跟哪些人睡在一起。个别人的理性行为可以导致整个社会的非理性行为,在社会网络的作用下,群体智慧能迅速引发愚蠢行为。 KEY WORDS列维飞行 三度信息流 少数人权力效应 第6章 众口铄金胜过一言九鼎:社会网络如何影响社会的进步. 一个人的投票决定,会增加其他人也投票的可能性。众所周知,当你决定投票时,也增加了你的朋友、家人和同事投票的可能性。技术进步会改变人们在社会网络上的生活方式,并会对人们的自我控制方式与社会的进步产生深远影响。 KEY WORDS多米诺效应 极化作用 第三部分 人类的现实行为对社会化网络发展的强化 第7章 利他与合作,“网络人”的天性:如何增强社会网络的持久性. “我们镶嵌在社会网络上”,我们之所以希望形成连接关系,最根本的原因是我们的基因在起作用。连接行为本身就是自然选择的结果。我们必须与他人合作,判断他们的意图,影响他们或者被他们所影响。自利并不总是有利可图的,与那些只关心自己的人相比,乐意帮助他人的人生存下来的可能性更大。 KEY WORDS 以牙还牙策略 经济人与网络人 社会智力假说 邓巴数 第8章 超连接,开启“第二人生”:如何增强社会网络的互动性. 新的社会现象因互动而生,它们通过充实和扩展个人的体验而超越了个人的体验,对于大家的共同利益来说,这是一件好事。借助于网络,人类就可以收到“总体大于部分 之和”的功效。新的连接方式的出现,一定会增强我们的能量,让我们得到上天原本赋予我们的一切。 KEY WORDS超连接 海神效应 结.语“一切的一”和“一的一切” 文明社会的核心在于,人们彼此之间要建立连接关系,这些连接关系将有助于抑制暴力,并成为舒适、和平和秩序的源泉。人们不再做孤独者,而是变成了超级合作者。我们的给予是维护网络的必需,慷慨将网络紧紧地结合在一起,而网络反过来又孕育了慷慨。 译者后记 试读章节 假设你的房子着火了。虽然恰好有一条河从你的房子旁边流过,但你只有一个人,你必须不停地往返于河与房子之间,一桶一桶地提水灭火。所以你的努力没有任何作用——没有人帮忙,你无法快速运来足够的水将火扑灭。 现在假设你不是一个人,你还有100个邻居,他们都愿意帮助你,而且每个人都有一个水桶。如果你的邻居身体特别棒,他们就能在河与房子间来回奔跑,将水桶里的水浇向大火。毫无疑问,100个人提水灭火的效果肯定比一个人做要好得多。但这样做的问题是,你的邻居在跑来跑去的过程中会浪费不少时间。有的邻居不一会儿就累得不行了,有的邻居由于动作不协调而将很多水洒在路上,还有的邻居提着水却找不到通向房子的路了。如果每个人都各自为政地忙来忙去,你的房子最终还是会被大火烧毁。 不过,你不用担心,这种事情是不会发生的,因为人们构建了一种特殊的社会组织形式:水桶队列。你的100个邻居从河边到房子排成一线,将装满水的水桶传向房子,再将空水桶传回河边。组成水桶队列,不仅意味着人们不必花时间和力气在河边和房子之间来回奔跑,还意味着那些不能行走的人,或是无法提着重水桶长距离行走的人,现在也有事情做了。组成水桶队列的100个人,可以做200个人的工作——如果这200个人各自独立行动的话。 为什么相对于让一群人各自独立行动来说,将这些人组织起来一起行动会更有效率,甚至比更多独立行动的人的效率和还高呢?如果说整体大于各部分的总和,那整体究竟是怎么变多的呢?“多”出来的部分,又是从哪里来的呢?仅仅将一些人以另一种方式组织起来,就能够让人们的效率翻倍,这真是不可思议。如果说将一些人按“特殊配置”组合成群体,就能使他们与各自独立行动时相比,做更多的和不一样的事情,那么“将一些人按‘特殊配置’组合成群体”到底是什么意思呢? 为了回答这些问题,在进入正题之前我们要先对网络理论的几个基本术语和概念做一个说明。我们知道,社会网络对人的影响是方方面面的。了解了这些基本概念,在讨论社会网络影响的惊人力量时,我们就能够把个人的体验和复杂的思想讲述清楚。 我们必须先明确一下群体的含义。“群体”可以按属性来定义,如,妇女、民主党人、律师、长跑运动员,也可以定义为我们能够清楚指认出来的一个特定人群,如“那些人,在那里等待参加音乐会的那些人”。 拯救一座房子的水桶队列是一个非常简单的社会网络。它呈直线,没有分支。每个人(除了第一个和最后一个)都与另外两个人连接,一个在他前面,一个在他后面。对于长距离移动水桶这类重物来说,这是一个很好的组织方式。实际上,如何将100个人构建成最佳的网络组织,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干什么事情。100个人的最佳连接模式,在灭火时是一个样子,在为了军事目的而构建时则是另一个样子。100个士兵组成的连队,通常有10个班,每个班里有10个紧密连接的士兵。每个士兵都认识自己班里的战友,而不仅仅是他身前身后的士兵。部队总是竭尽全力地让每个班的士兵彼此熟识,实际上,士兵也愿意将自己的生命托付给战友。 我们再来看另外一种社会网络:电话树。假设你要快速地通知100个人,告诉他们学校放假了。在现代通讯手段和互联网出现之前,这确实是个挑战,因为人们在家里没办法通过公共资源掌握最新信息(我们可能会想到城市广场上教堂的钟声)。因此,每个人都需要直接联系。虽然电话让这件事容易很多,但如果让一个人去打这100个电话,还是很辛苦。即便某个人已开始这样做了,要打完所有电话也需要很长时间,到那时,有些学生可能已经离开家去上学了。总之,让一个人去打所有的电话,辛苦而又低效。 P17-19 序言 我们镶嵌在巨大的社会网络上 人类连接在一个巨大的社会网络上,我们的相互连接关系不仅仅是我们生命中与生俱来的、必不可少的一个组成部分,更是一种永恒的力量。正像大脑能够做单个神经元所不能做的事情一样,社会网络能够做的事情,仅靠一个人是无法胜任的。 社会网络真是太美妙了,它是如此精致、复杂,而又无处不在,以至于人们很想知道它究竟为何存在。我们为什么镶嵌其中?它是怎样形成的,如何运转的,又是怎么影响我们的? 人与人之间是相互连接的 在过去10年的大部分时间里,我(尼古拉斯)都在苦苦地思索这些问题。开始时,我把关注点放在最简单的社会网络上:由两个人组成的二人组。我最初研究的二人组是夫妻。我曾经是一个医生,负责照顾身患绝症的病人,我注意到了爱人去世对其配偶的严重伤害。于是,我开始对“一个人患病怎样导致另一个人也患病”这个问题产生兴趣。我觉得,如果人与人之间是相互连接的,那他们的健康状况也一定是相互连接的。如果妻子生病或去世了,她丈夫的死亡风险肯定会大增。最后,我意识到可供我研究的二人组有很多种,如两个兄弟姐妹、两个朋友或两个由后院栅栏连接在一起(不是分开)的邻居。 但是,问题的真正核心并不是这些简单的二人组。众多的二人组能形成巨大的连接关系网络,能够延伸至很远的远方。一个男人的妻子有一个好朋友,这个好朋友有丈夫,好朋友的丈夫有一个同事,同事有一个弟弟,弟弟有一个朋友……这些链式枝条就如同闪电,在整个人类社会范围内勾绘出错综复杂的图案。实际情况似乎还要更复杂些。在社会网络上从某个人处每移开一步,与他人的连接关系的数量,以及连接关系的复杂性都将急剧增加。思考这个问题的时候,我开始阅读其他社会学家的著作,他们中有19世纪末、20世纪初的德国学者,也有20世纪70年代富有远见的社会学家。不过,他们研究的社会网络规模只有3~30人不等。但是,我感兴趣的社会网络规模则要有3 000人或者30000人,甚至300万人。 我意识到,研究如此复杂的内容,要是能找个人一起做,更容易出成果。此时,詹姆斯 ·富勒正在从一个完全不同的视角研究社会网络。詹姆斯也在哈佛大学工作,尽管许多年来我与他就在同一座校园的两座毗邻的办公楼里,但彼此并不认识。2002年,我们通过加里·金(Gary King)的引见而相识。加里·金既是詹姆斯的同事,也是我的同事。换句话说,我们以“朋友的朋友”的身份开始了友谊之旅。加里觉得我们两个人在学术上可能会有共同兴趣,而实际情况也确实如此。 人们都连接在一个巨大的社会化网络上 我与詹姆斯因社会网络而结缘,我们都想弄明白:社会网络是如何运转的?为什么会这样?它是如何给我们带来好处的? 詹姆斯这些年一直都在研究人们政治信仰的起源。他还研究一个人解决社会或政治问题的努力是如何影响别人的?人们是怎样联合起来去完成仅靠自己无法完成的任务的?他还与我分享了本书讲述的另一个关键的内容:利他与善意,这两者都是社会网络成长和持久存在所必不可少的。 当我们开始思考“人们都连接在一个巨大的社会网络上”这样一种观点时,我们认为社会影响不会止于我们所熟知的人。如果我们影响了我们的朋友,他们又影响了他们的朋友,那么,我们的行为就有可能影响我们从未谋面的朋友。 我们发现,如果你朋友的朋友的朋友长胖了,你也会长胖;如果你朋友的朋友的朋友戒烟了,你也会戒烟;如果你朋友的朋友的朋友快乐了,你也会快乐。我们终于意识到,社会网络的形成和运转也遵循着一些基本规则。我们的结论是,如果想要研究网络是怎样发挥作用的,必须先弄清楚它是怎样形成的。比如说,一个人不可能与所有的人都结交为朋友。人们在建立社会关系和结交朋友时,受到地理位置、社会经济地位、技术,甚至基因等多种因素的限制。了解人的关键就是理解彼此之间的连接关系。因此,我们将关注点转移到了连接关系上。 对这些问题感兴趣的不只是我们,在过去 10年间,很多其他领域的学者在数学和网络科学方面都取得了进展。当我们开始研究人的连接关系时,工程师正在研究电站网络,神经科学家正在研究神经元网络,基因科学家正在研究基因网络,物理学家也正在研究五花八门的网络。他们的网络可能很美妙,但我们的网络更有意思:更复杂也更重要。毕竟,我们的网络的所有节点都是有血有肉、有思想的人。人能够做出决策,即便镶嵌在网络上并受到网络的影响,仍有可能让网络发生改变。一个由人形成的网络有着不同寻常的生命。 社会网络,人类超个体 不仅科学家对网络的潜在美和阐释力感兴趣,每个普通人也在思考这些问题。这主要是因为随着互联网进入家庭,每个人都开始思考:众多事物怎样才能相互连接在一起呢?人们开始聊起“网”,聊起“万维网”(World Wide Web),更不用说红极一时的电影《黑客帝国》(The Matrix)了。人们开始意识到,自己和计算机一样,也是相互连接在一起的。这些连接关系具有明显的社交意义,这就不难理解为什么现在几乎每个人都熟悉社交网站 facebook和 Twitter。 随着对社会网络研究的更加深入,我们开始将它看做一种人类超个体,它也在不断成长和进化。各种各样的东西都在社会网络上传播。这种超个体有着自己的结构和功能,而我们非常希望能够了解它的结构和功能。 只有将我们自己看成超个体的一个组成部分,我们才能从全新的角度认识自己的行为、选择和感受。如果说我们因镶嵌在社会网络上而受到影响,受到与我们的连接关系或远或近的那些人的影响,我们就不可避免地要失去一些自主决策力。当人们发现他们的邻居,甚至他们不认识的人,都能影响颇具道德意味和社会意义的行为和结果时,这种控制力的丧失就会激起人们特别强烈的反应。但是从好的方面看,借助社会网络,人们可以超越自身的局限性。本书的观点是,我们的相互连接关系不仅是生命中与生俱来的、必不可少的一个组成部分,更是一种永恒的力量。正像大脑能够做单个神经元所不能做的事情一样,社会网络能够做的事情,仅靠一个人是无法完成的。 几十年甚至几百年以来,人们最关心的事情,例如人的生死贫富,或者行为公正不公正等,最终都归结为个人责任与集体责任之争。科学家、哲学家以及其他以研究社会为己任的人,大体上分为两个阵营:一些人认为命运掌握在自己手中,另一些人则认为社会力量(如良好公共教育的缺乏及政府腐败等)能决定命运。 但其实,在这场纷争中还存在第三个因素。通过将研究成果与在生活中的种种经历相结合,我们发现,我们的连接关系对我们有相当大的影响。通过将人们对个体的研究和对群体的研究相结合,社会网络能够对我们的众多感受给出合理的解释。本书的核心内容是人与人的连接关系,以及这种连接关系是如何影响情绪、亲密关系、健康、政治、经济运行、生物进化和技术的。但最最重要的是,对于“究竟是什么让我们成为独一无二的个体”这一问题,本书给出了很好的回答。要想知道自己是谁,唯有弄清彼此之间是如何连接的。 后记 我之所以有幸翻译这本书,是因为图书编辑跟我妻子是同事,因为妻子的缘故我才与编辑建立了二度连接关系。 我们与父母、兄弟姐妹间的关系是一种天然的连接关系,不管你愿意还是不愿意,这种关系都存在着,并影响着我们。 我的一帮健康而快乐的朋友,为我带来了快乐与健康。他们都有着幸福的家庭,因此,我和我的妻子也幸福地“相守着”。我的大多数朋友都不吸烟,喝酒也是适量而止。他们都有着匀称的身材,帮助我不再长胖。在本书翻译过程中,这些朋友的支持、鼓励和各种各样的积极影响给了我莫大的力量,我从心底感激他们:马加、高晓兰、杨振海、张新莲、赵凤山、葛丛梅。 女儿丁丁,是我们家庭幸福的重要力量。无论是她的快乐情绪,还是她不经意间的一句话、一个动作,带给我们的都是无比的快乐。我的翻译工作,就是在这种快乐的氛围中进行的。 在我的社会网络上,还有一位特殊的朋友。她外表黝黑,体态稍胖,睡觉是她的一大爱好。只要醒着,她的目光总是对着你,眼神平静中透着期待。你忙的时候,她从不去打扰你;你想跟她玩儿的时候,她会噌地一下跳到你怀里。对了,她就是我们家的黑色泰迪,名字叫“甜筒”。她是我的朋友,也是我很多朋友的朋友。没有“甜筒”的相伴,完成这样一份略显枯燥的翻译工作是难以想象的。 这本书是有关社会网络及其影响力的。但是,这里所说的“网络”与技术意义上的“网络”是不同的。在古代,人们为了生存需要而集体狩猎,就是一种原始的社会网络。不过那时候,人们的沟通方式是“理毛”和后来出现的“语言”,而没有今天的手机、短信、电子邮件、即时通讯软件、博客、微博、社交网站等。从这个意义上说,社会网络并不是一个新鲜事物。但是,沟通方式的改变往往也是利弊共存的。为了健康与快乐,为了找个好伴侣或找份好工作,编织一个“完美之网”吧! 限于水平,译稿中一定存在这样或那样的缺点和不足,欢迎“板砖”。 书评(媒体评论) 关心社会网络者的必读之作!无论是研究者还是爱好者。《大连接》告诉我们,社会网络不神秘但有学问,社会网络不仅是“网络”更是“社会”。有些书,读者需要下苦功之后才能感到升华;这本书,像小说,使人在轻松愉快之中得到滋养。 ——李晓明 北京大学计算机系教授,网络与信息系统研究所所长 “网络因大而小。”人们的行为只能传播到朋友的朋友的朋友。但如果有一天,社会网络的平均距离变成三度分隔,个体的行为将有可能影响整个网络!《大连接》中的观点看似惊悚却得到了实践的证实。希望了解社会网络如何越来越深刻地影响着人类行为的读者,即使不完全赞同书中的所有观点,也能从中受益。相信本书可以激发读者更深刻的思考,亦或是更深入的质疑,这些思维的火花或许会成为社会网络研究中可以燎原的星星之火。 ——汪小帆 上海交通大学长江学者特聘教授、上海交通大学致远学院常务副院长 在社会网络中,你可以把信息分享给与你相距六度的人,与他们分享生活情趣、流行时尚、工作感受;你可以对与你相距三度的人产生影响,让他们和你一起戒烟、减肥、健身。六度分隔是弱连接,只能传播信息;三度分隔是强连接,可以引发行为。你可以决定你想过什么样的生活,但这种生活一定与和你连接在一起的那些人有关,你们也许素未谋面,但你们一定会通过社会网络的某种信息技术或手段相互影响。你在连接,也在被连接;人天生需要Connected,通过什么方式,期望得到什么结果,由你决定。 ——沈浩 中国传媒大学教授 即使是在真实的物理世界中,我们也不清楚自己到底影响了谁以及正在被谁影响。《大连接》基于网络行为交互,研究用户之间的影响力,提出三度影响力,堪与六度分隔理论媲美。用户连接的强弱和分隔距离的远近决定了用户间相互影响的方式和影响力的大小。无论你是资深研究员,还是初出茅庐的新人,都能从该书中获益。 ——唐杰 清华大学计算机系副教授 很少有人不承认社会对个人的心理、认知、行为和状态会产生影响,但这种影响如何发生、怎样影响、影响多大,却没有什么人能说明白。《大连接》告诉我们,这种影响发生在相互连接的人之间,通过人与人之间的连接关系传播,影响力的大小取决于人与人之间的距离。本书用浅显易懂的语言和实例介绍了社会网络中的连接关系造成的各种影响,小到个人的心理健康和生老病死,大到事业发展和社会进步。这个世界上不存在完全孤立的个人,也不存在大而无当的“社会”,正是相互连接的个人网络,将个人与社会融为一体。弄清其中的道理,对各行业的人而言,都有帮助。 ——谢文 中国互联网发展的重要参与者,知名IT评论人 在企业商业模式转移的大潮中,企业、员工与客户的连接方式发生了质的变化:从纵向串联方式变成了横向并联方式。人们如何把握新连接方式,新的连接方式是否会改变企业领袖的影响力,管理者和员工怎样产生合力,员工和客户如何互动,这些都是我们每天必须面对的问题。《大连接》提出的三度影响力是我们解决这些问题的钥匙。不论未来企业的形态如何变化,管人依然是企业管理的核心,而企业信息化程度越高,越需要充分挖掘人与人之间的影响力,因为它能带来更大的精神和物质回报。 ——郭昕 北京云基地首席顾问,云华时代智能科技有限公司董事长 《大连接》讲的“朋友的朋友的朋友”这种强连接,类似于“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的大同世界模型。与弱连接一样,强连接也是一种连接关系,即点与点之间的扁平关系,不同于点与层(上级或下级)之间的分层关系。《大连接》能够帮助我们理解扁平化与金字塔组织在结构上的不同:一个灵活,一个机械;一个自组织,一个他组织。 ——姜奇平 中国社科院信息化研究中心秘书长,《互联网周刊》主编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