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学家吴伯萧先生、历史学家王毓铨先生及诗人吕剑先生并称为“莱芜现代三贤”。
《王毓铨书影录(莱芜现代三贤书影录)》作者(张期鹏)将王毓铨先生的个人作品的逐一进行介绍与点评,从图书的版别和来历,到每部书的写作过程、主要内容及精彩语句,细节毕现。配以书影图片,图文并茂,异彩纷呈。
网站首页 软件下载 游戏下载 翻译软件 电子书下载 电影下载 电视剧下载 教程攻略
书名 | 王毓铨书影录(莱芜现代三贤书影录) |
分类 | |
作者 | 张期鹏 |
出版社 | 山东大学出版社 |
下载 | ![]() |
简介 | 编辑推荐 文学家吴伯萧先生、历史学家王毓铨先生及诗人吕剑先生并称为“莱芜现代三贤”。 《王毓铨书影录(莱芜现代三贤书影录)》作者(张期鹏)将王毓铨先生的个人作品的逐一进行介绍与点评,从图书的版别和来历,到每部书的写作过程、主要内容及精彩语句,细节毕现。配以书影图片,图文并茂,异彩纷呈。 内容推荐 《莱芜现代三贤书影录》共三册,分别为《吴伯箫书影录》、《王毓铨书影录》、《吕剑书影录》。 张期鹏编著的《王毓铨书影录》为其中一册,不仅较全面地辑录了历史学家王毓铨的著作版本,且按时间顺序逐一介绍、评说,详尽缜密,古朴典雅,蔚为大观,颇有收藏、品评和研究、欣赏价值。实际上,这是传统书影与现代书话、评论的一种结合,是一种全新的成书形式,令人耳目一新。 目录 题记 书影录 王毓铨先生的宋史和秦汉史研究 谨严治学的典范之作 ——《中国古代货币的起源和发展》 明代军事史、经济史研究专著 ——《明代的军屯》 一部自成系统的中国经济史专著 ——《莱芜集》 王毓铨先生史学研究的集成 ——《王毓铨史论集》 中国社会科学院学者文选 ——《王毓铨集》 《中国大百科全书·中国历史》(明史分支) 《中国通史·中古时代·明时期》 《中国经济通史·明代经济卷》 王毓铨与《莱芜集》 附录一 欲知古代货币制度必须研究古钱 汉代“亭”与“乡”“里”不同性质不同行政系统说 ——“十里一亭十亭一乡”辨正 籍·贯·籍贯 明代军屯的历史渊源 附录二 王毓铨传略 王毓铨生平简表 王毓铨著作简目 王毓铨主要主编著作简目 王毓铨主要学术论文简目 后记 试读章节 明代军事史、经济史研究专著 ——《明代的军屯》 网上所购这本《明代的军屯》,是中华书局1965年6月出版发行的,封面上盖有“北京市卫生局毛泽东思想学习班图书专用章”。 此书在2009年又连印两版: 一是2009年7月,作为中华书局编辑出版的《现代史学家文丛》之一再版。网上购得。 列入《现代史学家文丛》的,还有顾颉刚的《史林杂识初编》,洪业《洪业论学集》,童书业的《童书业历史地理论集》、《童书业史籍考证论集》、《中国手工业商业发展史》(校订本)、《童书业古代社会论集》、《春秋左传研究》(校订本)、《春秋史》(校订本)、《先秦七子思想研究》(增订本)、《童书业绘画史论集》、《童书业瓷器史论集》,孙毓棠的《孙毓棠学术论文集》,周一良的《魏晋南北朝史札记》,作者均是史学大家。从中,也可以看出王毓铨先生这本史学专著的价值和分量。 二是2009年9月,作为中华书局编辑出版的《中国文库(第四辑).史学类》著作之一再版。网上购得。 《中国文库》编辑委员会在《中国文库·出版前言》中说:“‘中国文库’主要选收20世纪以来我国出版的哲学社会科学研究、文学艺术创作、科学文化普及等方面的优秀著作。这些著作,对我国百余年来的政治、经济、文化和社会的发展产生过重大积极的影响,至今仍具有重要价值,是中国读者必读、必备的经典性、工具性名著。”“‘中国文库,所收书籍分列于六个类别,即:(1)哲学社会科学类(哲学社会科学各门类学术著作);(2)史学类(通史及专史);(3)文学类(文学作品及文学理论著作);(4)艺术类(艺术作品及艺术理论著作);(5)科学文化类(科技史、科技人物传记、科普读物等);(6)综合.普及类(教育、大众文化、少儿读物和工具书等)。计划出版约1000种,分辑出版。自2004年以来,已先后出版三辑,每辑约100种,分精装、平装两类。2009年时值新中国成立60周年,特将‘中国文库’第四辑作为‘新中国60年’特辑推出,主要收选新中国成立60年来祖国大陆原创性人文社科类名著。”《明代的军屯》名列其中,更进一步说明了它的“经典性”。 这样,《明代的军屯》三个版本共印行10000册。作为一部十分专业的史学著作,这个印数应该不算少了。让人略感奇怪的是,三个版本的字数分别是24.8万字、25万字和29.9万字,作者中间并没有增删、修订的记录,不知何故。 何为军屯?简单地说,就是军队屯田耕种,以供军需。对此,王毓铨先生在《明代军屯的历史渊源》一节,有较为详细的介绍: 中国历史上的军屯大致可以分作两个发展阶段。由汉到宋是一个阶段,由辽金到明是另一个阶段。在清代,它已经没有什么大作用了。在第一个阶段中,军屯主要是以局部驻防军兼营屯种,以供局部的需要。兼营屯种的驻防军几乎全在边镇,不重腹里。那时军士屯种也不是军事制度上的通制,没有通行于全国军伍的屯田法。……中国历史上军屯制度的变化,开始于辽金,发展于元代,完成于明。……明代的军屯制度就是元代制度的延续,同时也是元代制度的发展。到了明代,卫所遍设全国内外各地。每卫必拨军屯种,且有一定比例。……为求得封建统治的“长治久安”,避免“倘或百姓供给不足”的危险,使军士不“骄惰”而兵强食足,明代统治者才集中了历史上军屯经验之大成,通过军户制度和军屯制度,企图建立一个庞大的、维护封建统治的、自给自足的武装力量——人力自给,粮食自给,兵器自给,以免再蹈汉唐以来因赋役亏短人户逃亡而造成的封建国家统治削弱、军伍败坏的覆辙。 全书分上、下两编。上编为“明代军屯的制度和作用”,历数明代军屯的历史渊源、建置、经营、旗军拨屯比例、军余顶种、军屯地土、军屯分地、屯田子粒、军屯作用,等等,整个明代军屯的历史和内涵,可谓一目了然。下编为“明代军屯上的生产关系”,主要是讲承当军差的军户,执行军差的屯军和军余,屯军所遭受的封建政治压迫、经济剥削,以及屯军以怠耕、典卖屯地、投献屯地、逃亡、反抗等形式所进行的阶级斗争。并且,说明阶级斗争是摧毁明代军屯的主力,而屯地的占夺等加速了军屯破坏的趋势。最后,军屯以民田化告终,走向了它的必然归宿。因其内容十分专业,非一般读者能够理解,故而在此不加详述,有兴趣的读者自可研读。 值得注意的是,作为史学研究经典的《明代的军屯》,竟是王毓铨先生明史研究的开端之作,可见其出手即已不凡。 王毓铨先生在1961年4月4日写下的《序》中说: 开始写作本文,还是一九五七年的事。那时初习明史,茫无所知,在研究计划中权且列上了“明代的军屯’’这个专题。原以为这个题目比较具体,范围有限,史料较多较集中,初学容易着手习作。历一年而草稿成。后因其他工作,未及修订成篇,拖延到现在。 了解了王毓铨先生的经历之后,我们就会知道,他原来研究宋史、秦汉史、先秦史(古货币),1955年从历史博物馆调到中国科学院历史研究所后才改治明史,1957年开始研究明代的军屯,历时一年即草成初稿,其中艰辛可想而知。而他之所以能够取得如此成就,与他扎扎实实地从基础文献做起不无关系。P17-21 序言 近年来,期鹏致力于莱芜历史文化的挖掘、整理和研究,取得了良好成绩。继2011年出版专写莱芜历史文化、风土人情的散文随笔集《啊,莱芜……》之后,他又把目光投向了20世纪莱芜的百年历史,悉心研究,精心梳理,并且不遗余力地搜求莱芜籍散文家、教育家吴伯箫,历史学家王毓铨,诗人吕剑的各种著作版本,编著《莱芜现代三贤书影录》,付出了大量的心血。 在不到两年的时间里,他先后编著完成了《吕剑书影录》、《吴伯箫书影录》和《王毓铨书影录》。其中,前两部书影录去年曾以莱芜文联《凤鸣》增刊的形式印行,引起了较大反响。现在,他又将前两部书影录进一步修订完善,连同《王毓铨书影录》,组成《莱芜现代三贤书影录》,由山东大学出版社正式出版发行。这是莱芜文化建设上的一件大事,对于传承乡邦文化、打造书香社会、展示莱芜形象具有重要意义,实在可喜可贺。 莱芜历史悠久,文化灿烂。早在大汶口文化时期,境内就有人类活动的踪迹。我国先秦史研究专家目前也已形成共识,莱芜是“秦之先土”、“赢秦始源”地。历史上有名的长勺之战发生在这里,曹刿论战名传千古,“一鼓作气”成为一种民族精神的象征。春秋战国时期著名的孔子、孟子、管仲、鲍叔牙以及后来的秦始皇、汉武帝,都曾在这里留下遗迹或传说。 莱芜古称“赢邑”,秦置赢县。莱芜之名始于汉代,东汉时期的莱芜长范丹(“长”即县令)、赢长韩韶,都是名载史册的历史人物。隋唐以降,直至北宋时期,莱芜建置多有变化。金元时期,则长期处于战乱之中。在这个漫长的历史过程中,最值得一提的是,由于莱芜境内具有丰富的铁矿石资源,这里的冶铁业日渐兴盛,古称“赢铁”,并且长期居于全国重要的冶铁中心地位,形成了独特的冶铸文化,并且延及明清,直至今天。 明清时期,莱芜之境趋于稳定,文化日益繁荣。仅从科举考试来看,这一时期就诞生了30多个进士。像明代有名的亓诗教、谭性教、朱童蒙,清代有名的张四教、潘绍烈、张梅亭等,他们流传下来的诗文和事迹,使莱芜文化变得日益丰满、厚重。 但是,综观辛亥革命以前漫漫两千多年的莱芜历史文化,因为没有出现具有全国影响的大家,一直没有走出莱芜,走向更加广阔的天地。 清末民初,西风东渐。特别是辛亥革命推翻了满清帝制,历史进入了一个思想、文化空前活跃的时期。这一时期,一大批莱芜的少年才俊走出菜芜,走向全国,甚至走向世界。他们求学创业、救亡图存,积极投身于历史的大潮之中,迅速崭露头角。其中,期鹏称之为“莱芜现代三贤”的吴伯箫、王毓铨、吕剑都是少小离家,他们接受新式教育,经历时代风雨,逐渐成长、成熟,终成参天大树。他们的影响遍及全国,甚至海外,莱芜的文化形象也由此得到了空前的提升。而今,期鹏将他们的著述集中编成书影,并且详加介绍、评说;同时,编人了三人的生平、著作资料,使读者可以对吴伯箫、王毓铨、吕剑有一个比较全面的了解。整个书影录资料翔实,评述恰切,图文并茂;既可阅读,又可欣赏。这番苦功,值得称道。 对莱芜历史文化的挖掘、整理和研究,是一个长期、艰苦的过程,也可以说永无止境。希望期鹏这三部书影录的出版,能够引发新一轮的“莱芜历史文化热”,吸引和激励文化界、知识界、教育界和其他各界更多的有识之士投入到莱芜历史文化的研究之中,多出精品佳作,为传承、弘扬、发展、繁荣莱芜文化多做贡献。希望莱芜的人民群众特别是广大青少年学生通过这三部书影录,进一步增强对家乡历史文化的自豪感,满怀热情地投入到家乡建设的各项事业之中。希望天南地北的莱芜人通过这三部书影录,进一步增强对家乡历史文化的认同感,更多地关心家乡建设,支持家乡发展。也希望全国各地的读者通过这三部书影录,进一步加深对莱芜历史文化的了解,更多地关注莱芜、支持莱芜。 人类的历史,说到底就是文化的沉淀和积累过程;人类的发展,说到底就是文化的传承与创造过程。吴伯箫、王毓铨、吕剑作为20世纪莱芜的文化地标,代表着莱芜历史文化的辉煌。在新的历史时期,他们的卓越成就更激励着人们不断走向未来、走向新的高度。 或许,这正是期鹏撰写《莱芜现代三贤书影录》的初衷。 后记 一年半的时光匆匆过去。这段生命的旅程中,留下了一套《莱芜现代三贤书影录》。关于这套书,我在每一册的《题记》和正文中已经说得太多,在这里就不再饶舌了。读者诸君自可从中见仁见智,如能指出其中的错误,或补充其中未曾收录的资料,那将是笔者感激不尽的。 对我而言,这三本书影录,既是对先贤著作的梳理、介绍,也是我生命存在的一种表现形式。一年半的时间里,我沉浸在这些大多已经泛黄的纸页中,与三位同乡前辈同思索、同探寻、同悲伤、同欢乐,我不敢说已经走进了他们的内心,但至少是走进了他们所创造的文学、史学和思想世界。这是一个博大的世界,在这里会得到知识的滋养、文学的享受;会看到三位前贤的青春、激情和奋斗历程,也会看到他们的挣扎和困惑、挫折和痛苦;同时,还会通过他们,看到一个更为广阔的天地,看到那个天地里的各种人和事,感受人性的美好或丑恶。这是一段有点奇特的精神之旅,让我感悟到了很多平常感悟不到的东西。 在这个漫长而又短暂的过程中,我也体会到了坚持的困难。因为“三贤”离我们毕竟有些遥远,走进他们的世界非常不易。但是,凡是知道我在做这件事的师友亲朋,无不给予了热情的鼓励和多方面的支持,这让我在每次感到懈怠的时候,都重新注入了新的动力。我深深地感谢所有关心、支持和帮助过我的师友亲朋!不过,在这里要请大家谅解,我不能一一列出你们的名字,因为即使列出一个长长的名单,可能还是有所遗漏。 我们彼此相识、相知,心心相印,我想,我的谢意您是能够感觉到的。谢谢!谢谢! 此时此刻,我也想起了1987年7月我的老师、唐宋文学研究专家汤贵仁先生赠送给我的一本薄薄的小书《历代帝王与泰山》,我至今还清晰地记得他在《前言》中写下的两段话: 才人文章,常“下笔千言,倚马可待”,而我秉性愚顽,作文每反复修改方能毕事。一则短文,需改削数周,长文则改削数月、数年才出手。倘有所获,则皆磨袖肘之功。此书写出,不容再“磨”,匆匆付梓,真令人惶惶不安。 韩愈倡古文,于前人文章,每谓“师其意不师其辞”,读者诸君于拙作,亦不妨知其意而不究其辞可也。 先生此书,20多年后依然在泰安畅销不衰,依然是人们了解泰山帝王文化的工具书、入门书和必读书。是的,那是当年先生在“冷板凳”上的“磨袖肘之功”。不然,不会有如此长久的价值。 当然,我的这部小书,是不敢和先生的著作相比的。我想告诉读者的是,《莱芜现代三贤书影录》虽然也是“磨”出来的,但功夫还远远不到,敬请读者诸君批评指正。倘能由此引发一些读者的兴趣,起到一点“抛砖引玉”的作用,笔者之愿足矣。 一部书的出版,仿佛就是作者向读者交出的一份答卷,成绩如何,读者将会作出自己的评判。一部书的出版,同时也是一个新的起点,因为一个作者永远都是面向未来的。读者诸君,我热切地期望我们在下一部书中再见。 |
随便看 |
|
霍普软件下载网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