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柚花如雪》由游振飞著,所收文学作品充满乡土味。大多数篇章都与乡土有关,看得出这是作者情感寄托的沃土,也是其创作的源泉。不少有关仓山的掌故在他这里是娓娓道来,即使是最平常不过的游记却也不是走马观花,而是认真地考究了当地的风土人情、历史掌故等,足见用心。
网站首页 软件下载 游戏下载 翻译软件 电子书下载 电影下载 电视剧下载 教程攻略
书名 | 柚花如雪 |
分类 | 文学艺术-文学-中国文学 |
作者 | 游振飞 |
出版社 | 海峡文艺出版社 |
下载 | ![]() |
简介 | 编辑推荐 《柚花如雪》由游振飞著,所收文学作品充满乡土味。大多数篇章都与乡土有关,看得出这是作者情感寄托的沃土,也是其创作的源泉。不少有关仓山的掌故在他这里是娓娓道来,即使是最平常不过的游记却也不是走马观花,而是认真地考究了当地的风土人情、历史掌故等,足见用心。 内容推荐 《柚花如雪》由游振飞著,为散文集。分为6个部分:1.心灵漫笔。2.生活感悟。3.山水寄情。4.乡音无改。5.经典品味。6.教海拾贝。《柚花如雪》分别从生活、工作、游玩等抒发个人情感,反映了作者对生活的热爱,对人性的赞美,对家乡的眷念、对事业的追求。从朴实无华的篇章字句里,从娓娓道来的凡人小事中,我们可以读懂一个教育工作者和文学爱好者的炽热情怀。 目录 心灵漫笔 柚花如雪 天凉好个秋 大画家与小学生 永远的心结 人生若只如初见 ——读《纳兰性德词选》之后 女儿出嫁 新垅口——历史的伤口 生命的重量 油菜花开 钓趣 思念 我欠爷爷一场戏 落花流年忆星君 峡阳怀古 凭吊马江古战场 露天电影 改变一生的选择 人生无处不考场 由《在水都舞台上》想起 花间补读未完书 生活感悟 冲出灰霾走进绿色 鼓岭夏夜 闽江晨雾 体检随笔 勿忘国耻警钟长鸣 暑期集训石牌村 清明随想 勇士颂 漫话面试 人间·天堂·地狱 社会需要平庸 垂钓历险记 女人伤春男人悲秋 富二代的故事 来生自有相逢处 武松遇假记 南郭先生“后传” 书生玩球 名称诌议 山水寄情 五山行 山西文化之旅 鲁西南游记 古城漫行 钟灵毓秀兴化府 岚岛纪行 野性泸沽湖 寻梦乌镇 方广寺印象 水都八景 乡音无改 从横江渡到江南水都 ——写给江南水都小学的师生们 三访立雪书院 宋之残片 明之遗珠 劫后余生冯寿桥 高宅老榕树 一颗橄榄铸辉煌 池塘·荔枝·刘宅村 稻花香里说丰年 田园的记忆 花乡新篇 南台岛杂谈 金山新区的由来 金山地区福州话俗语七则 福州民间常用俗语解读 荔枝换绛桃 金葫芦的故事 三人五眼长短没后话 林公妙计胜英夷 经典品味 人面桃花 千古悲歌《钗头凤》 莫问奴归处 也无风雨也无晴 此情可待成追忆 此处无字胜有字 多情达赖与忧郁君主 名人与对联 海内第一长联品读 奇联欣赏 无情对 翁正春巧对叶向高 马铎赶考 教海拾贝 启航之歌 百花洲赋 办学生喜欢的学校 创建办学特色提升学校品位 缩小城乡教育差距的思路对策 教育管理过程中策略与方法探讨 在规范中开展活动在快乐中学习知识 新形势下小学教导主任角色定位与工作规则探讨 让文学之花在校园中竞相绽放 提高德育实效性的方法尝试 一个爱吃灯泡的人 发生在考试中的一件事 漫谈小学作文教学 难忘的初中课外生活 看校舍话变迁 冠洲小学兴衰记 聆听智慧流淌的声音 ——读《从未名湖到清华园》有感 半亩方塘一鉴开 ——喜读《千年藤山·风华南台》 后记 试读章节 永远的心结 1977年,中央做出恢复高考的决定,当时中国刚走出“十年动乱”的阴霾,百废待兴,形势逼人,因此,第一届高考时间仓促定在当年11月底。 当年的我,与农民兄弟风雨同舟,过着面朝黑土背向天的村夫生活,劳作一天,换得8个工分,每分时值人民币O.12元。即便收入微薄,也乐此不疲,因为毕竟有事可做。遇到夏秋农忙时节,更是不分昼夜,有时忙完一天的农活,已是晚上10点多了,约上几个同龄人,来到距村落不远的乌龙江边,让凉爽的江风轻抚着年轻的躯体,让清澈的江水带走一天的劳累。第二天一早,又准时活跃在田间地头。 在一个乡亲的影响下(当时他在福州郊区某小学任教),我报考了他的母校(规定是先报学校后考试)。考完试,已近年关,公社组织农建队,从所属生产队中各抽调一两个年轻社员参加。领导承诺农建队解散后,从中招收一些人进社办企业。经生产队长推荐,我打起背包,徒步8公里,来到集中点——洪塘中心小学废弃的礼堂,与各村汇集而来的40多个年轻人同吃同住同劳动,完成公社领导交给的光荣而艰巨的任务。 我们的主要工作有两项:一是开掘水渠,并用取上来的土铺填一条田间道路;二是将河泥挑上妙峰山,为半坡上层层叠叠的柑橘树培土。白天,一帮年轻人你追我赶,苦和累随着欢笑声飘荡在田野山坡。夜深人静时,也牵挂着自己的考试情况,内心颇为矛盾:如被录取,自然好事,因为可以跳出“农,,门,但这一辈子基本上就交代给小娃娃了。如不录取,有了第一次的经验,下次对自己的将来会有个更全面考虑,但万一政策变了,考试门关了怎么办(在这之前,多变的政策不是没有领教过)? 在茫然的等待中,接到了面试通知。顺利通过面试后,再继续等待。1978年2月底,轻薄如羽的一纸录取通知书寄到我家。一切听天由命吧!于是,收拾行囊,离开相处3个月的年轻朋友,离开曾抛洒汗水的妙峰山,离开阴暗潮湿的农建队住所…… 上学将近半年,迎来第二次高考(从此高考常态化)。一天,家住新店的一个同学问我:“你记得半年前跟我们同在一个小组面试的那个其貌不扬的小个子吗?” 我反问:“他怎么啦?” “他是我的老乡,这次考进了同济大学!” 我愕然…… 若干年后,我在心中仍然默默地祝福那位有着一面之缘的小个子。如果当初他的笔试成绩再高一些或面试表现再优秀一点,定被师范学校录取,今天很可能与我等为伍。感谢师范学校对他的放弃,让他成为1982届同济大学毕业生,前程不可限量。人啊,有时一念之差决定一辈子的命运,有时暂时的失去却换来长久的获取。 30多年过去了,许多往事如云烟飘散,能成为系在心头的结不多,此乃其一。 2010年10月9日 P9-11 序言 序 翁国平 文学是人类价值生长过程和文化发展的镜子,它照耀人类的灵魂,赋予人们精神支柱,给予人们心灵温暖。近年来,江南水都小学认真贯彻省、市、区关于加强校园文化建设的精神,精心打造校园文学特色,先后成立了春江文学社、建立了校园博客群、出版了校园文学系列作品,受到了广大师生的欢迎,校园文化氛围日益浓厚,特色日益明显。作为学校的校长,游振飞同志对文学也是痴心,长期坚持不断把自己的所见、所闻、所思、所望付诸笔端,不经意间悄然结出硕果,面前的这本小册子就是他这些年来努力耕耘的一种体现,读罢颇感“三味”: 一是人情味。文学作品之所以有感染力,之所以能吸引人、打动人,很重要的一点就是作者是不是用心去写,作品是不是饱含深情。从《心灵漫笔》和《生活感悟》等篇章所散发出的浓浓的生活气息和人情味值得大家细心去体会、去感受。 二是乡土味。大多数篇章都与乡土有关,看得出这是作者情感寄托的沃土,也是其创作的源泉。不少有关仓山的掌故在他这里是娓娓道来,即使是最平常不过的游记却也不是走马观花,而是认真地考究了当地的风土人情、历史掌故等,足见用心。 三是哲理味。写文章不仅是抒情言志,更大的意义还在于它能否给人以启迪。不少篇章是作者在所见、所闻之后结合自己的人生体验,把他对生活的理解和感悟融入其中,进行了必要的哲理探究,引人思索、给人启发,这是十分有意义的。 文学是心灵的漫步。每个人心中都有一个文学梦,或长或短、或虚或实、或不断发芽,或深埋心底,但我们对文学的期待与祝福之心永存。祝愿振飞同志在文学的道路上笔耕不辍,继续写出更多更好的篇章;也期待江南水都小学的文学之花能开得更加灿烂更加多彩。 2012年10月15日 (本文作者系中共仓山区委常委、宣传部长、教育工委书记) 后记 1977年底,高考制度恢复。榕郊建新乡(俗称凤岗里)有一个年轻人,擦干身上的汗水,抖落裤脚的泥巴,告别同甘共苦三年的农民兄弟,懵懵懂懂地踏进了福州师范学校的大门。 转眼间,30多年光阴飞逝,当初那个颇有几分书卷气的俊朗青年,如今已颜容憔悴,两鬓染霜。岁月对每一个人都一样的无情,不管你愿不愿意接受。 每当梦醒时分,如烟的往事便在眼前重新聚拢,天遂人意的高兴,疏忽失误的懊悔,意外收获的惊喜,事与愿违的无奈,无不撞击着律动的心房…… 那是一节实习结束时每个同学都必须上的试教课,并未作精心的准备。没想到,脱稿讲课和背诵范文竞引起福师一附小(现教院一附小)语文权威林学舜和年段长李锦壁两位老师的关注。于是,便有后来的被提名留教一附小的故事发生。只是,在8个提名者中,有3人因郊县户口等原因,最终没能留城(其中包括我)。尽管如此,我至今仍感激两位前辈,也许,他们早已记不起我是谁了。无法想象:当年若留在一附,现在的我,又会生活在怎样的一种氛围之中? 从1980年开始,27年风雨兼程,近万次日月轮回,把一届又一届的学生送往初中,自己又回到起点。事物变迁,情怀依旧,遵循着周而复始的规律,漫步在“也无风雨也无晴”的乡间小道上。 2006年8月,年届五旬的我一骑绝尘地来到一个只有9名教师,尚未开始招生的新区小学,在5年时间里,我与师生们一起白手起家,艰苦创业。承蒙仓山区委、区政府、区教育工委、教育局的关怀和各界人士的支持,学校才有了今天的规模和名声。而我,也进入了教师职业生涯的倒计时,于是便有一种心态产生:能否在退休之前多做些事情,多留些印迹。 在学校规模不断扩大的过程中,应届大学生大量招聘进校。他们有良好的文化功底、充裕的时间和旺盛的精力。为了发挥年轻教师的文学特长,我发起成立校园文化组织——春江文学社,创办社刊《百花洲》,开展文学沙龙活动,建立百度、新浪博客空间群。时间虽短,收效明显。福州及周边有文化渊源的地方,比如三坊七巷、城门林浦村、永泰立雪书院等,都留下文学社成员们探寻的足迹。工作之余,大家相聚在一起,围绕一个主题,徜徉在烟波浩渺的文学海洋中,细细品读着中国传统文化的博大精深。老师们把感悟、见闻、经验等工作、学习、生活上的大事小事演化成博文,凭借网络功能,诉之于众;学生们也把得意之作挂在空间上,与同学们一起分享,让老师和家长点评。我们还在师生和家长的博文中选取好习作、好文章,或向有关报刊推荐,或收入社刊《百花洲》专辑。看到孩子们拿着刊印有自己作文的《百花洲》开心一笑时,满足感和成就感在我心中油然而生——虽然,我做的都是凡人小事。 第三届校园文化节即将与大家见面了。作为办学特色的校园文学活动已进入了一个平台期,新一轮的规划与设想虽已出炉,但怎样实现,效益如何?心中不免忐忑,正像唐朝进士朱庆余临考前一样:“妆罢低声问夫婿,画眉深浅入时无?” 横江古渡旧址位于学校附近,虽然它已消失多年,但闽江水从未停止奔流入海的脚步。年少时,曾多次乘船往返于此。如今,我也成了这里的“艄公”,以把孩子们送到理想的彼岸为己任,只要我还在船上。傍晚,夕阳染红了闽江和江边花草树木。我,有心成为一抹斜晖。诚然,亮光和热度十分微弱,但毕竟努力过。 能力有限,爱心无边。唯愿在斜晖被旗麓遮掩之前,欣喜地看到千帆竞发于横江渡口,初阳磅礴于鼓山之巅。 游振飞 2012年11月30日 |
随便看 |
|
霍普软件下载网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