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软件下载  游戏下载  翻译软件  电子书下载  电影下载  电视剧下载  教程攻略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书名 中国新导演微访谈/上海戏剧学院电影学丛书
分类 人文社科-历史-中国史
作者 倪震//许元
出版社 中国电影出版社
下载
简介
编辑推荐

《中国新导演微访谈》(作者倪震、许元)是对21世纪以来登上银幕,贾樟柯之后的十六位最年轻的中国电影新导演所做的访问。他们的电影创作闪现出一股青春的活力,尤其是在适应中国电影市场现状,开拓商业电影的新局面,力争电影作品既创高票房又追求新的价值观和新的艺术境界上等方面,达到多丰收的目标。他们近几年来的作品,预示着中国电影新生产力的构成和成长。

内容推荐

《中国新导演微访谈》(作者倪震、许元)由倪震教授作序,分析和论述这一重要电影现象以及展望未来中国电影发展与生产力革新的关系。《中国新导演微访谈》并附有各位导演的工作照及影片剧照。图文并茂,论述兼顾,既有一定的学术含量,又明快生动通俗好读。

目录

搏击市场坚守自我

滕华涛

土兄

徐峥

乌尔善

林黎胜

薛晓路

李玉

郑大圣

程耳

庄宇新

刘杰

姜伟

刘德濒

丑丑

后记

许元

试读章节

问:滕华涛导演,2011年11月,您的电影《失恋33天》,获得了广大青年观众的喜爱,取得了口碑和票房的双丰收,我们向您表示祝贺。目前您是不是马上就有新的片子正准备开机拍摄?

答:对,大概在2013年3月开拍。

问:新片子是在北京拍还是在外地拍?

答:可能要去几个地方,外景地以尼泊尔为主,然后是上海。估计连转这么多个景,时间会比较长。

问:为了做访问您的准备,我先采访了滕文骥导演。那天您父亲跟我谈了不少您少年时代的故事,还有您在电影学院学习的情况。昨天我叉再一次细读了您的《失恋33天》。您为了拍这部电影准备了好久吗?

答:《失恋33天》准备的时间还是挺长的,从开始改编小说到开机是一年,3月开机,11月上映,相对还是比较充分。

问:这么多年一直拍电视剧以后,拍电影,而这次拍摄好像在类型处理、人物刻画上,您驾驭起来比较顺手?

答:对,是。觉得没有太多拍摄上的难度。但是对于我们制作团队来讲,还是给自己提出了一些要求。主要的就是避开中国电影一些主流的东西。这个故事剧本相对比较文艺。有人说这种小文艺的电影根本不行,我们拍的时候想能拍得更小文艺、小清新一点,希望小知识分子那种味道能够出得来。这方面还是做了许多尝试跟努力。

问:冯小刚导演热情赞扬《失恋33天》,我觉得冯小刚高兴,是因为他早先的那些片子,如《不见不散》、《甲方乙方》跟您的风格有相似的地方。但是,在您的创作中,在袁现更新一代年轻人的生活、情感和悲欢时,又跟他拉开了距离,我跟他那代人交流还比较方便,但是我跟您,跟当下的年轻导演探讨创作我就觉得有点距离了。所以,我也很高兴能与您和好几位当下突破陈规的青年导演作这样深入的对话,加深我的理解。

答:小说作者本身就是1987年出生的人,她写的东西十分接近她自己的生活。在网上获得大批网友的共鸣,给电影的畅行打下了基础。她的小说很鲜活。

问:很鲜活。那您在剧本到导演处理的时候,除了黄小仙和王小贱那条主线以外,其他周边的一些情节以及后面两段表现,您有什么突出的创意和构想?

答:这个故事从剧本来讲,是一个特别正常的三段式结构。黄小仙失恋,其实整个电影讲的是她如何走出失恋状态这样一个过程。第一个阶段就是大部分的人失恋之后的那种真实情感,它有点像车祸,一定是突然遭遇重大打击后天旋地转的那种感觉。这跟分手不一样,失恋对一个人的打击完全是“蒙”的状态。第二阶段通过与结婚的那一对夫妻的对比,以及高潮戏王小贱在婚礼上大闹,其实就是完成了第二阶段的报复心,就是老想说如果有机会我能把他打一顿或者痛骂一顿的话,我就过了瘾,我就出了气,我就发泄了仇恨。就是说当她完成这一步之后,就是她恢复自信的一个开始。只是在后来又碰到了张阿姨与老伴庆祝金婚的事情,进入了全片的第三阶段。她发现了她自身对于恋爱和婚姻的最终意义和追求,这是自己想不清楚的。所以其实就在讲一个人通过一次失恋的体验,感受了一种精神成长的心理过程。

问:在讲这个失恋过程当中,有很多年轻人故事的穿插,包括聚会,包括办公室里的争论,包括那对未婚夫妻对婚庆的荒唐要求,造成了一种浓郁的当代社会氛围和青年文化的感觉。在这方面来讲,您想得非常清楚还是演员们也提供了许多生动的创意和想法?

答:还是我们在锤炼剧本的时候想得更清楚,因为其实找这些演员也都是按照当时我们剧本上面的设想来找。

问:剧本的台词和内心独白,写得非常好,是你加工的还是原小说基础很好?

答:基本上都是原小说及后来的剧本提供的,因为原作者也是文学系毕业的,功底不错。所以我自己是增添了比较少的一点东西。

问:这部电影基本上在北京。还是以上海作为外景地拍摄的?

答:在北京,在上海有一小部分。因为北京有一些景不太行,比如说李可跟魏依然要去结婚的那个草地,北京某森林公园我们看着实在是太惨了,不太像能结婚的地方,我们最后还是在上海找的。还有其他一些外景,也都是在上海拍摄的。

问:比如地铁什么的?

答:对,地铁什么的,北京不让拍。商场什么的,也是北京不太好解决的。在上海拍了一周。因为我对上海比较熟。

问:等一会儿谈您的电视剧就谈到上海了。

答:对,我基本上这几年拍的戏差不多都以上海为主,所以我对上海比较熟一点。《失恋33天》之前我整整十年没在北京拍过戏了,上一个戏还是我第一个电影,2001年,拍《一百个……》的时候是在北京拍的,那个戏之后再也没在北京拍过。P7-8

序言

2011年5月,我应邀前往意大利米兰天主教大学讲学,我提出了讲题《贾樟柯之后的中国青年导演创作状况》。这既是欧洲电影学者感兴趣的话题,也是我近年来正在研究的项目。从意大利回国之后,我继续展开对新一群年轻导演的系列访问,这就是呈现在大家面前的这本书的由来。

贾樟柯作为第六代导演公认的代表,在欧洲的影坛产生了重大影响并且延续至今。贾樟柯以其纪实风格为贯穿的艺术影片,揭示中国社会的弊端和底层人群的苦难,引起了国际影坛的高度关注,成为张艺谋之后最受瞩目的中国电影导演。中国第六代导演素以倾诉个人命运、叹息个人悲剧、张扬个人风格为艺术旗帜,形成了标榜另类、远离市场的创作路线。鲜明的作者意识和拒绝商品价值,成为“第六代”电影的品牌标志和时代特色,也是20世纪90年代中国电影市场状况和文化思潮的实际反映。

正是源于上述的人文共识,第六代导演贾樟柯、王小帅、娄烨、管虎、路学长、张元等人,在世纪之交的岁月里,拍出了风格各异又具有共同人文追求的作品,为实践中国式“作者电影”的历史使命,艰难跋涉了二十多个春秋,铭刻下精英文化的深沉思考和电影形式锐意追求的历史印记。

……

本书是上海戏剧学院电影学科的科研项目,是我受邀担任该院客座教授阶段的研究课题。在此,我特向上海戏剧学院韩生院长、教务处处长厉震林教授、科研处处长王云教授及研究生处各位同仁深表谢意。在本书写作的过程中,他们给予的各项支持和热情相助,使我久久难忘。

中国电影出版社也对本书的出版提供了大力的支持。尤其是本书编辑杜若冰女士、秦娜女士,从内容到版式的细致关心和详尽处理,都令我十分感动。在此,我们表示深切谢意。

本书既是与电影创作者和评论界同仁的一份交流、探讨的心得,也是给年轻学友们的一本参考书。既希望得到大家的热情交流,也盼望得到诚恳的批判指正。

2013年9月 杭州

后记

2012年夏天,我刚从上海戏剧学院导演专业硕士毕业,抱着一份决心投身电影事业的热隋。倪震老师找到我,希望我协助他编撰一本对新一代青年导演访问的书,采访贾樟柯之后正在崛起的新导演群落,这时我突然明白被观众呼唤的新一代导演们的时代真的“要来了”。虽然时机到了,但他们也面临新的问题:在一个商业化压迫、紧逼的形势下,电影作者的生存和坚持要如何表现?怎样才能适应市场化的新形势,又建立起自己的创作优势和观众信誉?

我觉得能有这样的机会,认识和了解这群导演的创作构思和发展过程,是很难得的,这一定是一次很好的学习机会。所以我欣然接受了这个任务,和倪震老师一起展开工作。

采访前前后后经历了一年多的光景,我们多次前往北京,一遍遍观看他们的影片,做好充分准备。在倪震老师的引领下,与各位导演进行心与心的碰撞,围绕着他们的成长经历、观影喜好、创作历程和文化态度等等展开深入交流。每一次访问都让我收获良多,倾听他们的谈话,体味他们的创作艰辛与成功喜悦。他们的人文思考和对电影艺术的孜孜追求深深打动了我,他们怀着锐意进取的研究精神和激情洋溢的挑战姿态,拍出了一部又一部构思独特、情意动人的电影。他们都是一群电影狂人,可以不顾一切的困难和风险,投入到创作中去。这种精神跨越了所有的障碍,但仅有这种精神还不足以让他们成为同行中的佼佼者,更重要的一点是他们在充分展示自己内心的同时,也符合电影艺术本性地尊重了观众。

在采访过程中,2012年秋,倪震老师不幸摔伤,有一个多月时间,是在北京电影学院边养伤边采访。当时他躺在床上进行访问,在被采访的年轻导演中,有不少是倪老师的学生,有的导演来到床前亲密交谈。我既看到了倪老师坚持做事,兢兢业业的负责精神,也看到了他们之间的师生之谊和相互爱惜的深情。通过这次长时间的工作过程,我对他们热爱电影艺术的共同心愿和勤奋不舍的探索精神,有了更深的了解和内心体会。我自己也身不由己地投入进去,成了这个亲密集体之中的一员。

我们一遍又一遍地校稿,每当重读这些文字,我都感触良多。交谈中充满了坦诚相见的学术气氛,导演们都敞开心扉,真诚倾诉,希望有更多的人理解他们,懂得他们。这些心灵与心灵的对话,正是本书的可贵与难得之处。

虽然他们各自有不同的性格,但他们所追求的和想表达的都是从一开始创作就存在的。程耳在拍他的第一部作品《第三个人》时就在追求一种独特的知识分子的情怀、情感节制后的进发、电影的“文学性和暖昧感”。在他后来拍的《边境风云》中,善恶的多面性、嗳昧的道德感、镜语节制的表意达到了极致。《万箭穿心》的导演王竞从创作开始就保持个性独立的创作方法,在家庭伦理片和社会问题片的交织中,他对当下底层人群中的女性命运,进行了入木三分地剖析,让人看到了一个女人在自私和奉献的矛盾中的困境和挣扎。《碧罗雪山》的导演刘杰拍摄了几部深刻尖锐的司法题材艺术电影,并在国内外获得认可与青睐后,仍然选择了高考这一敏感而艰难的题材,在探索中继续品尝商业和艺术两难兼顾的滋味。另一方面,薛晓路就特别感动于“岁月消磨了爱情淡化了激情之后的相守”,在她以往的编剧作品中就可窥见一二。李玉导演说她是因为没有现成答案的情感困境而拍电影,因为对爱的困惑,对当下社会中年轻人的迷茫和困惑具有强烈的共鸣和同情,所以愿意去探索,让大家在看完电影后还能一起探讨。

他们的成功不是一蹴而就的,而是经过了多年经历和挫折的累积,才悟到了如何贴近观众、适应观众的真谛。滕华涛在电影《心中有鬼》的失败之后,沉进了深刻而严酷的反思。他认识到比巨额资金和营销技巧更根本的因素是了解观众、尊重观众、适应观众。因此,他痛下决心,连续拍了十年的电视连续剧,通过《双面胶》、《王贵与安娜》、《蜗居》、《裸婚时代》等都市连续剧的创作,彻底锻炼自己熟悉和把握与观众交流的叙事艺术和时代脉搏,终于赢来了《失恋33天》的成功。这个潜心苦练的过程,对我的启示和提高作用实在是太大了。

在被采访的导演当中,虽然有些人毕业于导演专业,但也有学习摄影、表演、美术出身的人才,更有相当一部分都出身文学系,他们的创作方法和偏爱的故事都是从人物出发。比如薛晓路就说她钟情于“有趣人物的特定状态和他们的非常规遭遇”,她不喜欢从别人的小说改编剧本,她认为必须强调自己从生活中的原创性发现。她认为唤起最微妙的情感从而产生一种力量是特别“电影”的。充满理性的庄宇新一直都对高度风格化和充满想象力的“电影味”特别崇尚,对电影本体的思考也是他一直追求的。然而真正打动人的《爱情的牙齿》却表现出他对一个女人的爱情遭遇刻骨铭心的描写。姜伟是学历史出身的电影编剧,他总说他是慢工出细活,在闲适中发现真理。在谈《潜伏》的创作时他就说,反而是因为学历史的关系让他在历史剧中找到了挖掘人生悲欢、思索命运起伏的因缘。正是因为对史料的详尽研究和透彻了解,在创作中刻画人物时,他强调“是不是”不重要,“像不像”才是第一位的。这真是一个沉浸于历史专业中学有所得的编导者说出的肺腑之言。在我这样一个初入电影圈的年轻人听来,情深意切!以上这几位导演都是北京电影学院文学系的毕业生,从他们的导演创作中,看到原创剧作对于一个作品的成功是多么重要。这对我今后的学习和创作是一种巨大的启发。

他们都有自己的电影梦,也背负着使命感。在访谈中处处都流露出他们对电影这门艺术的执著和对导演这份职业的珍惜,他们对电影艺术的了解与运用是让人感动和惊叹的。

电影历史不是由某一个伟人缔造的,而是每一个电影人一步一个脚印合力创造的。也许某一代人创造的辉煌,曾经极大地推动了电影的发展。然而,后浪滚滚,这一页总会翻过,新的青年力量、新的电影导演、新的观众的互动,又会生成新的电影艺术潮流。但他们都影响过,或继续影响着历史。本书访谈中碰撞出闪耀的思想火花,也给每一位影人和后人以启发,以思考。这是我参加本书的访问、记录和编撰丰富的资料过程中获得的最大收获和思想上的启迪。

本书的面世,深深感谢十几位导演们的至诚相见,感谢他们充分而细致的谈话和创作心得的阐述。感谢倪震老师对我的信任,使我有机会进入电影创作和评论工作的追踪研究之中。感谢上海戏剧学院领导的支持和推动,尤其是韩生院长的关怀和厉震林老师、王云老师的大力支持。感谢中国电影出版社的领导和各位编辑,尤其是杜若冰编辑和秦娜编辑,是你们细致耐心的编辑和协助,才使本书得以顺利出版。希望所有爱电影的朋友都能从书中感受到电影的无穷魅力和导演们智慧的闪耀,感受新一代电影作品问世给我们带来的欢乐。

2013年10月 上海

随便看

 

霍普软件下载网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

 

Copyright © 2002-2024 101bt.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4/24 2:50:5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