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编辑推荐 本书选取“时空转换”和“人物谱系”作为切入的视角,在对现有研究范式、理论、方法,对现有文学资源进行整合的基础上,回归文本的原点,扎实进行文本细读,既对已熟知的各类文本进行再发明,也发掘出尚未引起足够重视的作品的文学价值,抓住了文学研究的根底和关键。 内容推荐 文学的视角大规模地从乡村转向城市,始于90年代,这使得文学的“都市性”成为一个值得深入探讨的话题。90年代的上海处在中国改革开放的最前沿,是一个由诸多不同时间维度的文化形态和与之对应的诸多不同物理和文化空间聚合而成的巨大的综合体。90年代以来的上海文学,正因为对“都市性”丰富多彩的文学表达,表现出不同于其它任何时代和其它任何城市的文学精神特质。本书希望循着“都市性”所指向的不同含义,回到作品本身,通过各种类型的文本细读描绘出上海文学“都市性”的精神全貌。 目录 001引言 001一、"上海文学"与"都市性" 009二、一个界定和一个说明 011绪论 011第一节 90年代初上海城市发展的重新规划 017第二节 重绘上海文学的时空版图 上编 上海文学都巿性的时空转换 025〔第一章〕 急剧变化的都市风景线和最初的文学介入 025第一节 传统现实主义对"重大题材"的展开 030第二节 塑造"当代英雄" 037〔第二章〕 殖民"怀旧"风率先吹来 041第一节 程乃珊的"蓝屋" 047第二节 王安忆和陈丹燕的弄堂"传奇" 063第三节 租界"传奇" 069〔第三章〕 另一种"怀旧":都市社会主义记忆后来居上 070第一节 "物"的《繁花》 075第二节 程小莹和路内的"工厂"叙事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