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过近3年的集中研究,李德才、邵一江等比较系统地探讨了卓越工程师的人才培养规格、人才培养方案、人才培养途径、人才培养方式与方法等。与此同时,对相应的人才培养基地建设、实践教学环节、师资队伍建设、产学研合作等方面,也进行了较为深入地研究。为了较好地梳理和展示研究所取得的成果,我们将其归纳为4大板块:调研篇、思考篇、探索篇和实践篇。《卓越工程师培养模式的理论与实践探索》的编写思路和框架就是这样形成与构建的。
前言
1 调研篇
1.1 我国工程师培养模式探讨
1.2 国外大学培养工程师型人才的模式分析
2 思考篇
2.1 关于培养卓越工程师的几点认识
2.2 “卓越计划”实施背景下高等工程教育人才培养模式比较分析
2.3 工程师型人才培养的师资条件
2.4 关于提升工科教师人才培养能力的思考
2.5 应用型高等院校卓越工程师人才培养模式的构成要素分析
2.6 实施“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需要研究的几个问题
3 探索篇
3.1 地方高校实施“卓越计划”需要把握的几个环节
3.2 应用型本科院校实施“卓越计划”的思考
3.3 应用型本科院校培养卓越工程师的路径探析
3.4 探索产学研合作培养工程创新型人才的新模式
3.5 改革工程教育人才培养模式,实施立体化教学
3.6 关于模块化教学的几个问题
3.7 应用型本科物流管理专业模块化人才培养方案研究
3.8 工程应用型自动化专业学生能力培养模式研究与体系构建
3.9 应用型本科院校实践教学体系的构建
3.10 高职教育校企合作深度发展的对策思考
4 实践篇
4.1 合肥学院“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总体方案
4.2 合肥学院“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工作进展报告
附 卓越工程师的能力结构与培养模式研究报告
参考文献
后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