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软件下载  游戏下载  翻译软件  电子书下载  电影下载  电视剧下载  教程攻略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书名 莎士比亚传(精)
分类 文学艺术-传记-传记
作者 (英)彼得·阿克罗伊德
出版社 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下载
简介
编辑推荐

《莎士比亚传(精)》由彼得·阿克罗伊德著:当我首次读完莎士比亚的一部作品,我觉得我好像原来是一个先天的盲人,这时一瞬间有一只神奇的手赋予了我双目的视力。我很清楚地体会到我的生活被无限地扩大了,莎士比亚对人性已经从一切方向上、在一切深度和高度上,都已经发挥地淋漓尽致。对于后起的作家来说,基本上再无可做的事了。——歌德

内容推荐

彼得·阿克罗伊德的《莎士比亚传(精)》深入地探索了莎士比亚的一生及其内心世界。从莎士比亚的出生地英国小镇斯特拉特福,到16世纪古老繁华的伦敦,他仿佛置身于莎士比亚的时代,带着读者领略伦敦风情和戏剧世界的独特魅力。《莎士比亚传(精)》生动地叙述了莎士比亚时代的社会百态,以详实丰富的细节让读者身临其境。这不仅仅是一部人物传记,更是一部穿越时空的城市传记;阿克罗伊德将自己对伦敦这座城市的热爱融入到了传记创作之中,将一座城市的过去与现在和一个伟大人物的一生浑然融合在一起。阿克罗伊德运用自己非凡的想象力对手中丰富庞杂的史料进行了巧妙加工、发挥和解读,事实与想象之间的界限在他笔下消失,呈现在读者眼前的是一个丰满的莎士比亚世界。当然,这只是一个简短的概括,要了解其独特的魅力,还需读者自己去细细品味。

目录

第一部 埃文河畔的斯特拉特福镇

 1 彼时一星当空舞,我便诞于是星下

 2 她,乃我生命之精华

 3 问君可喜赏画否

 4 汝身安处即天下

 5 且问,汝为谁所生

 6 母慧何患生愚子

 7 此乃虔诚之名流社会

 8 我乃芒刺,粘上不松

 9 此俊郎来日定会造福吾国

 10 汝于彼处何所见

 11 如烟往事细回味

 12 净是名词、动词等讨厌之词

 13 那可不太妙

 14 如此轻狂风流之性情

 15 先生,不才愿听使唤,效犬马之

 16 且待我开窍,长短再相告

 17 大白天一座教堂还是能看得清的

第二部 女王臣民剧团

 18 明言相告,我欲与你同床共枕

 19 我择此路而去

第三部 斯特兰奇勋爵供奉剧团

 20 明日,向伦敦进发

 21 时势紧迫,我自会从速行动

 22 城里人挤人,不算人之人多着哩

 23 大人,在下一定不负阁下厚爱

 24 我亦不甘落后,欲在命运舞台上一显身手

 25 众若看戏般目瞪口呆,指手画脚

 26 好一场机智之交锋

 27 彼时,余尚少不更事

 28 在下以为大帅乃是气昏了头

 29 今天我岂有不同样大获全胜之理

 30 啊,好野蛮血腥的景象

 31 我决不再犹豫,不再待在原地不动了

第四部 彭布洛克伯爵供奉剧团

 32 在那欢声一片的人群中

 33 禀老爷,是一班戏子

 34 他们认为您听听戏为好

 35 一个伟大的灵魂去了,我曾求之不得

 36 稀奇古怪的词句装了他一脑袋

第五部 内务大臣供奉剧团

 37 是走是留,随您定

 38 我们这几个人,我们这帮兄弟

 39 天哪,你真是变了大样啊

 40 闻我一语,准叫你心荡神迷

 41 有如陶醉于仙乐一般

 42 让世界充满咒骂之声

 43 瞧,瞧,他们在靠拢、拥抱,像是要接吻

 44 是何种如火热情触发了你的灵感

 45 我就往胳膊上一靠说

 46 如此悦耳的噪音,如此动听的雷鸣

 47 我知道您在说气话

 48 值此惊魂稍定,忧心忡忡之际

 49 哎呀,不,不,这是我的独苗啊

 50 你是什么人?一名绅士

 51 其身边皆为目不识丁粗野浅薄之徒

 52 你没把那本谜语大全带在身边吗

 53 汝欲掘出吾内心之秘密

 54 总而言之,一切皆美满幸福

第六部 新宅

 55 所以我亦是名门出身

 56 盗贼岂会珍惜掠来之物

 57 请君休要再多言

 58 一介之士

第七部 环球剧院

 59 实乃一块风水宝地

 60 尔知吾身寄处,烦速送纸墨来

 61 在此宇宙之大舞台上

 62 那便奏响号角吧

 63 唉,你这话才一语中的,抓住了要害

 64 瞧,发了昏的民众都在指手画脚

 65 我们入了幻境

 66 真是巧言善辩

 67 好两张利嘴,真个是针尖对麦芒

 68 此时这边逞威风,彼时那边又称雄

 69 恐怕得天黑后我才能回来

 70 嘘!我熟谙他们的心理

 71 这样即便死去,你也能永世长存

 72 他说,朋友们约好了在等我

 73 阁下,此乃演戏而已,是闹着玩的

第八部 国王臣民剧团

 74 在那方面他就像个呆子

 75 对,可如今情形不同了

 76 我可以把经过如实地讲给你们听

 77 怎么了,你这话是什么意思

 78 时势所迫

 79 你说得有些言过其实了

 80 此行诗句里已寄有吾之生命

 81 再奏起那个调子!它有一种袅袅余音

第九部 黑衣修士修道院剧院

 82 恰如剧院观众之目光

 83 宽心之言若风,一吹哀潮就会退

 84 自古便有佳句咏佳人

 85 我的谜语是,人死又已复生

 86 从前见人为女人迷倒,我觉得好笑,莫名其妙

 87 就此打住,别的就交给时间吧

 88 我不该受此委屈

 89 必须承认我已到了风烛残年

 90 运之轮整整转了一圈,如是我命

 91 愿听您一生的经历

作者附识

鸣谢

试读章节

莎士比亚出生于伊丽莎白一世加冕登基后的第五年,并且他大半辈子都生活在这位女王极具个性的强权统治之下和不确定之中。伊丽莎白一世最为关心的是国家的稳定与经济实力(以及她自身地位的安危),因此她把自己个性中的飞扬跋扈和聪明才智全都用在了避免国内动乱和国外纷争上。她最怕的事情就是天下大乱,而且不到万不得已,决不会出兵打仗。一位未婚的女王注定会有一个不稳定的政局,尤其是她在宫廷中培植起了一批争宠的“亲信”的时候。不过伊丽莎白还是成功地挫败或化解了一起又一起觊觎其王位的阴谋。她急躁而又常常优柔寡断的统治让这个国家增长了见识,开阔了眼界,造就了一个探险的时代,一个商业和文学复兴的时代。在回顾这个时代的时候,人们甚至将它称作“莎士比亚时代”。然而,我们没有理由想当然地认为莎士比亚本人就喜欢或崇拜这位女王。作为一个小孩子,不用说,他属于迥然有别的另一个世界。

斯特拉特福位于埃文河北岸,这里树木成荫、果园密布、花团锦簇,埃文河呈现给人们的是一道最为熟悉的风景。每逢洪泛季节,无论是冬季还是夏季,每条街道都可以听到滔滔的洪水声。据利兰记载,“埃文河涨水”后,想过河的人都会“有生命之忧”。例如1588年夏,埃文河水位8个小时连续暴涨,每小时上涨三英尺。当地杰出绅士休·克洛普顿捐建了一座石拱桥,至今尚在。不过,把这条容易泛滥的河留在了人们记忆之中的还有另外一样重要的东西。在伊丽莎白时代,没有哪一位剧作家会像莎士比亚那样屡屡乞灵于这条河:在他的作品中,先后有59处提到了这条河,其中26处谈到河水泛滥的情形。这条河已经成了他想象世界的一部分。《鲁克丽斯受辱记》中有一个独特而罕见的意象:湍流将同一方向的涡流逼退,这种现象可以从斯特拉特福石桥第18拱上方观察到。

这座桥由一条带围墙的堤道直接连到横穿小镇中心的桥街。它是这座有着六七条纵横交错的街道、支撑着217座房屋和200户人家的镇子的一部分。16世纪晚期,斯特拉特福镇的人口估计在1900人上下。街道依然保留着中世纪遗风,这一点从“羊街”、“木材街”和“磨坊巷”等名字上就能看出来。“罗瑟街”以出售当地土牛罗瑟牛而得名。不过这里的大多数房屋相对来说都是新建的,在15世纪建成,采用的是封闭式木框架结构。木材是橡木,伐自附近的森林,木框架中填以我们所熟悉的夹灰墙。房基采用青石灰岩石,采自邻近的威尔姆科特村,也是莎士比亚母亲玛丽的娘家,房顶则用茅草覆盖。窗子没装玻璃,只钉了几根粗粗的木条。无论从哪种意义上来说,这种房子都是淳朴而又颇具地方特色的居所。

这个小镇水资源丰富,形形色色的小溪和水沟纵横交错,水井挨着水井,水池连着水池,死水潭和污水坑随处可见。莎士比亚家隔壁的隔壁有一家铁匠铺,铁匠铺用水主要取自一条名叫“米尔”的小溪,因此莎士比亚对水流的声音是再熟悉不过的了。斯特拉特福小镇的街道还算够宽的了,两辆马车并排通过都没问题,但也没宽到可以乱丢垃圾、随意开凿排水沟或搭建泥巴墙的程度。街道两边都“铺”有鹅卵石,但什么东西都可以往中间的沟渠里倒。街道有时也受到荒地侵蚀,搞得乱七八糟,就跟临时的便道似的。

猪、鹅和鸭是不允许在街道上随便四处乱逛的,但在每条街道的猪圈和院落里,猪却随处可见。有许多用当时的话来说“样子很棒”的房子,但也有简陋一些的小屋和廉租公寓,还有储粮用的茅草顶谷仓和许多破破烂烂的厩或棚子。有一些石头做的十字形指路牌,同时还有一个给人戴上颈手枷、足枷的示众台和一根施鞭刑的柱子,用于惩戒那些冒犯了镇上某些官员权威的人(莎士比亚的父亲就是镇上的一名官员)。镇子上还有一座监狱,里面有一个叫“笼子”的刑具和一把浸水椅。这里丝毫没有都铎王朝时的田园诗般的情调。斯特拉特福镇的雕刻——主要见于磨坊和市场、教堂和礼拜堂——很自然地展示了一个宁静祥和的世界,上面刻满了形形色色的商人和劳动者,他们都穿着五花八门、栩栩如生的服装。最早的一些照片也把一个异常肃穆与静谧的世界呈现在人们眼前,宽阔的街道几乎毫无人迹。看了这些照片,很难让人想到莎士比亚现实中那种紧迫、杂乱无章的生活。

每一种买卖都有自己的地盘。猪在猪街卖,马在教堂路交易;兽皮商的地盘则在罗瑟市场的十字路口;盐商和糖商在玉米街摆摊;买小五金商品和绳子可以去桥街;“肉商”或卖肉的在中街路头,还有许多粮贸市场、布匹市场和家畜市场。待到莎士比亚晚年回到斯特拉特福镇的时候,他家门口的白十字街还有一个卖黄油与奶酪的市场。

清晨四点,整个小镇就从睡梦中醒来了;五点钟的时候小镇的大街小巷就都有人了。做买卖的和干力气活儿的人八点钟吃早饭,正午时分吃正餐或午饭。晚上七点收工,一天下来就是14个小时。1563年颁布的《手工业法》规定,午饭过后可以有一个小时的午休时间。当时除了各种各样的圣日之外,别无假日。

P12-14

序言

接到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约译《莎士比亚传》和《狄更斯传》的短信时,手头其他的翻译工作尚未告一段落,所以犹豫再三,但最终出于多方面的考虑,还是承应下来了。

作为从事英语专业翻译教学的一线老师,总希望给自己的学生创造一些机会,他们自己的译作若经修改后能付梓出版,所获得的成就感总比交上几次作业得个不错的分数要大得多。于是,就硬着头皮接下了这份苦中有乐的差事。

先说说作者。

这部《莎士比亚传》的作者彼得·阿克罗伊德(Peter Ackroyd,1949- )是当代英国文坛成就斐然的小说家、传记作家和诗人,1949年生于伦敦,先后就读于剑桥大学和耶鲁大学。22岁在耶鲁求学期间就完成了《新文化札记》(Notes for a New Culture: An Essay on Modernism),并于1976年正式出版,作品的标题呼应了艾略特(T.S.Eliot)的《文化定义札记》(Notes Towards the Definition of Culture,1948),其探讨和重新审视其他伦敦作家作品的嗜好,于此已初现端倪。阿克罗伊德曾任《旁观者》(The Sectator)文学编辑多年,亦曾担任《泰晤士报》(The Times)首席书评家,1984年当选皇家文学学会成员(Fellow of the Royal Society of nterature,常略作FRSL)。2003年,他因对英国文学所做出的杰出贡献而获得第三级大英帝国勋章(Commander of the Order of the British Empire,常略作CBE)。2006年,阿克罗伊德成为美国人文与科学院(又译美国艺术与科学院或美国文理科学院,American Academy of Arts and Sciences,常略作AAAS)的外籍荣誉院士。

他的文学生涯始于诗歌创作,1971年出版第一部诗集《哎哟!》(Ouch!);其小说处女作《伦敦大火》(The Great Fire ofLondon)出版于1982年,由狄更斯的《小杜丽》改编而来,开启了其后来小说的一种创作模式。次年,The Last Testament of Oscar Wilde(中译本译名为《一个唯美主义者的遗言——奥斯卡·王尔德别传》,方柏林译,2004年译林出版社出版),获1984年毛姆奖(Somerset Maugham Award o三年后的《霍克斯默》(Hawksmoor,1985)被认为是“一部令人叹为观止的想象作品”,曾捧得惠特布雷德小说奖(Whitbread Novel Award)和《卫报》小说奖(Guardian Fiction Prize)两项大奖。此后又相继推出了《查特顿》(Chatterton,1987)、《第一道光》(First Light,1989)、《英国音乐》(English Music,1992)、《迪医生的房子》(TheHouse of Doctor Dee,1993)等17部虚构类作品。

其非虚构类作品包括两大类,一是人物传记,二是各种历史。其中,《艾略特传》(T.Eliot,1984)曾获惠特布雷德传记奖(Whitbread Biography Award)和海涅曼图书奖(Heinemann Award),《伦敦传》(London: The Biography,2000)是一部很有影响力的城市史,曾获南岸秀年度文学奖(South Bank Show Annual Award for Literature o其他如《生命的起源》(The Beginning,2003)、《飞离地球》(Escape From Earth,2004)、《古埃及》(AncientEgypt,2004)、《古希腊》(Ancient Greece,2005)、《古罗马》(Ancient Rome,2005)、《血祭之城》(Cities of Blood,2005)、《死亡之国》(Kingdom of the Dead,2005)则给人一种穿越时空的体验。

当然,除了上述作品外,还有一本《作品集:新闻、评论、随笔、短篇小说、演讲词》(The Collection:Journalism,Reviews,Essays,Short Stories,Lectures,2001)收录了众多体裁的作品,此外,阿克罗伊德还为BBC写过一些电视作品。

《莎士比亚传》(Shakespeare:The Biography)是作者2004年出版的一部传记。

再说说这部《莎士比亚传》。

恰如阿克罗伊德所言,“随着爱德华?道登的《莎士比亚:对其思想与艺术的批判性研究》(初版于1875年)的问世,为莎士比亚树碑立传本身成了19世纪中晚期的一种时尚,而且这种时尚自此一直未见衰弱”。法国文豪雨果也曾加入过这一行列,虽然他的《威廉?莎士比亚》算不上严格的传记,但算作评传还是恰如其分的。我们不妨来看看雨果笔下的莎士比亚:

他的诗有一种由无巢的蜜蜂在漫游中酿成的蜜汁的浓烈香气。这里是散文,那里是诗,一切形式都不过是盛着思想的花盆,它们对他都很适合。这种诗有悲有喜。英文是一种不定型的语言,有时对他有帮助,有时对他有妨碍。但是,在任何字里行间,他那深沉的灵魂都是表露得清晰透明的。莎士比亚的戏剧伴随着一种狂乱的韵律进行,它如此庞大,以至有些蹒跚不稳。它自己眩晕而且使观众也眩晕,但是又没有任何东西像这种动人的伟大这样坚固有力。在莎士比亚身上,有才气,有灵智,有媚药,有颤动,有荡漾的微风,有使人看不见的感化力,还有不知名的高贵的营养汁。这一切形成他的动乱,但在这动乱深处却是宁静。这种动乱正是歌德所缺少的,有人错误地颂扬歌德心平气和,其实这种心平气和是低劣的表现。而动乱,却是所有第一流的作家都具有的,在约伯、埃斯库勒斯、阿里杰埃里的作品中都可以找到它。这种动乱,就是人性。在地球上,神明应该是合乎人情的。必须让他向自己提出谜语,让他自己为此烦恼。灵感是不可思议的东西,其中掺杂着一种神圣的痴愚。某种精神威严好像是遁世独立的,是使人惊奇的。莎士比亚像一切伟大的诗人和伟大的事物一样,充满了一种梦想。他自己的成长使他自己也惊愕,他自己的风暴使他自己也害怕。人们简直可以说,有时莎士比亚吓唬了莎士比亚。他对自己的深沉也有点害怕。这是最高智慧的标志。正是他的广度震撼着他自己,并且使他发生一种难以形容的巨大的摆动。世界上没有不起波澜的天才。醉醺醺的野蛮人,好,就这样称呼吧。他是野蛮的,好像原始森林;他是醉醺醺的,好像滔滔的大海。

雨果这本专著的另一个中文本《莎士比亚传》,2005年由团结出版社出版,该书在“内容简介”中称:这是一代文豪用其“大心”去领悟另一代文豪的“大心”。这才是真正的“大手笔”……透过书中汪洋恣肆、慧眼独具的文字,我们读到的不止是莎翁,更是整个的西洋文明,几千年传承而下之西洋人的“精神世界”。这段话可以说较为中肯地概括了该书的特点。

与阿克罗伊德的《莎士比亚传》出版于同一年的Will in the World: HowShakespeare Became Shakespeare(中译本名为《俗世威尔——莎士比亚新传》,辜正坤、邵雪萍、刘昊译,2007年北京大学出版社出版),是哈佛大学人文学院教授斯蒂芬?格林布拉特(Stephen Greenblatt)这位西方新历史主义学派的统帅在莎学方面的代表作。正如该书的英文名所示,其重点在于探讨莎士比亚是如何成为莎士比亚的,作者在“前言”中明确表明:

要明白莎士比亚是谁,重要的是要循着他留在身后的言辞痕迹,溯源于他曾经历的人生,寻踪于他曾敞开心扉的人间世界。而如果要明白莎士比亚是如何运用想象力将他的生活转换成艺术的,那么重要的是要运用我们自己的想象力。

格林布拉特的《俗世威尔——莎士比亚新传》不仅体现了学者的严谨,在运用其想象力方面也极具特点:

学生个个明白,要学好拉丁语,就少不了挨鞭子。那时的一位教育理论家曾推论过,人之所以有屁股,主要是为了促进拉丁语学习。按那时的定义,所谓好教师就是要求严格的教师;教员的教学声誉主要看他鞭打学生时卖不卖力。这种风气因源远流长、根深蒂固而颇受尊重:中世纪末的剑桥文法毕业生的期末考试还有一项规定,那就是毕业考生须得鞭打某个冥顽不灵或胆敢反抗的男生,以显示自己可做一个称职的教员。正像一个现代学者阐明的,这个时期学习拉丁语,是一种男性青春期仪式。即便是对于一个特别聪敏的学生,这种青春期仪式也不可能是好玩的事情。不过话又说回来,虽说这种学习无疑既枯燥,又充满痛苦,国王新校毕竟还是煽起并满足了威尔渴求语言的无穷无尽的热望。

那么,阿克罗伊德的《莎士比亚传》有哪些特点呢?其最大特点是出色地将传记作家、小说家和伦敦编年史家的技能巧妙地融为一体,以敏锐独特的观察视角,丰富的想象力栩栩如生地把造就了莎士比亚的那个多姿多彩的大千世界再现出来,把传主的个人命运与时代的脉搏特征紧密地联系在一起,小到家庭事业、待人接物,大到人生轨迹、社会百态,既有翔实有据的史料考证,又有逻辑缜密的内心推理,给人一种身临其境的感受。

阿克罗伊德的《莎士比亚传》不仅仅是一部人物传记,更是一部穿越时空的城市传记。阿克罗伊德将自己对伦敦这座城市的热爱融入到了传记创作之中,将一座城市的过去与现在和一个伟大人物的一生浑然融合在一起。阿克罗伊德运用自己非凡的想象力对手中丰富庞杂的史料进行了巧妙加工、发挥和解读,事实与想象之间的界限在他笔下消失,呈现在读者眼前的是一个丰满的莎士比亚世界。当然,这只是一个简短的概括,要了解其独特的魅力,还需读者自己去细细品味。

最后,说说本书的翻译。

总的说来,这本传记的翻译难度远远超出了自己的想象,虽然在接这本书之前,已经有了一定的思想准备。

难点之一,全书91章,每章的标题均出自莎士比亚某部戏剧的一句台词或某首十四行诗的一行诗文,且用的都是莎士比亚时代的拼法,旨在造成一种穿越时空的感觉,同时也起到画龙点睛的作用。如第1章的英文标题为:There was a starre daunst, and vnder that was I borne,翻译时首先要确定其现代拼法,然后查找出它出自何剧何幕何场,进而再根据本章内容(大部分可按剧中的意思翻译即可,但也有少数例外)进行翻译,原则上为了体现作者的良苦用心,我们也采用了略带点文言色彩的译法:“彼时一星当空舞,我便诞于是星下”。当然,原文中也并非所有标题都是这样的拼法,因为在莎剧中一些墨水不多的角色的台词用的拼法本身就不同,譬如,第50章的标题“What are you? A gentleman”是根据《亨利五世》第四幕第一场亨利王与皮斯托的一问一答(King Henry: Even so. What are you?Pistol: As good a gentleman as the emperor)整合而来。由于这里亨利王是微服巡访,说话自然要像老百姓,故亦仿此而译为白话。  难点之二,传记中引用了不少当时的文献资料,文法与拼法均与现代英文有很大差别,此外有些地方还夹杂着拉丁文,譬如第16章中就有一处:Coram Regina Roll,译者曾就此请教过我校历史系张绪山教授并得到了他的热心帮助,在此谨向他表示由衷的谢意。

难点之三,莎士比亚时代的伦敦已非今日的伦敦,有些史料记载的街道早已不复存在,更无现存中译名可资借鉴参考。

翻译过程中,我们尽力做到了在内容上尊重和忠实于原著,在语言上则尽力向汉语规范靠近。与此同时,我们也深深感受到了文化之间的差异所可能带给读者的阅读和理解障碍,如何化解或传递这种文化差异也是我们面临的一个难题,对此,我们的处理方式是在不影响可读性的同时,尽可能为读者着想,多提供一些注释性的文字。这些注释都以脚注的形式给出。需要说明的是,作者对所引用的文献资料也加了注释,为以示区别,译者注后加上了“*”号。另外,注释中某些历史人物的生卒年不可考,因此未标注确切信息。

本书的翻译是集体合作的结晶,本人先试译了第一章并分发给其他译者参考。其他章节分工如下:覃学岚译“作者附识”、第21~30章、第36~60章、第91章、“鸣谢”,并负责全书的校译、注释与统稿工作,包雨苗译第31~35章并负责第61~90章的校译工作,王虹译第2~20章,郑璐译第60~90章。吴艳霜、李心与、张爽、马月、俞月圆、谢依扬参与了部分章节的翻译工作。不过,错漏之处恐在所难免,且应由本人负责。恳请读者不吝批评指正。

本书编辑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的谢雯萍女士与刘畅女士为本书的付梓付出了大量心血,谢曦女士为此书的翻译出版亦有促成之功,本人代表所有译者对她们谨致谢忱!

覃学岚

2014年1月于清华园

书评(媒体评论)

当我首次读完莎士比亚的一部作品,我觉得我好像原来是一个先天的盲人,这时一瞬间有一只神奇的手赋予了我双目的视力。我很清楚地体会到我的生活被无限地扩大了,莎士比亚对人性已经从一切方向上、在一切深度和高度上,都已经发挥地淋漓尽致。对于后起的作家来说,基本上再无可做的事了。

——歌德

随便看

 

霍普软件下载网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

 

Copyright © 2002-2024 101bt.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4/6 23:22:5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