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艽野尘梦(白话版西藏惊情插图本)》,根据《艽野尘梦》如实译写。是“湘西王”陈渠珍的西藏传奇之旅,从文学的角度看,它不失为部优美的游记;从史学的角度来看,详细记载了英、俄帝国主义觊觎和争夺我国神圣领土西藏的罪恶和阴谋活动,清政府的举国腐败,清封疆大吏之间和军队内竞争权夺权、勾心壮举角的壮举争。
网站首页 软件下载 游戏下载 翻译软件 电子书下载 电影下载 电视剧下载 教程攻略
书名 | 艽野尘梦(白话版西藏惊情插图本) |
分类 | 人文社科-历史-中国史 |
作者 | 陈渠珍 |
出版社 | 西藏人民出版社 |
下载 | ![]() |
简介 | 编辑推荐 《艽野尘梦(白话版西藏惊情插图本)》,根据《艽野尘梦》如实译写。是“湘西王”陈渠珍的西藏传奇之旅,从文学的角度看,它不失为部优美的游记;从史学的角度来看,详细记载了英、俄帝国主义觊觎和争夺我国神圣领土西藏的罪恶和阴谋活动,清政府的举国腐败,清封疆大吏之间和军队内竞争权夺权、勾心壮举角的壮举争。 内容推荐 《艽野尘梦:西藏惊情》,根据《艽野尘梦》译写,是一代传奇人物“湘西王”陈渠珍亲笔撰写的一部回忆录。《艽野尘梦(白话版西藏惊情插图本)》中记录了他惊心动魄的藏地历险,以及与臧女西原可歌可泣的生死爱情。 1909年,作为清朝武官的陈渠珍随军入藏,抗英平乱,由昌都、江达、工布,至波密,一路平乱,屡建战功。驻藏期间,与当地藏民、官员和喇嘛来往密切,并结识了善解人意的藏族少女西原。1911年,武昌起义的消息传至西藏,革命的、保皇的、趁火打劫的、乘乱反叛的,等等,各方势力突变,西藏局势陷入动荡且一发不可收拾之中,多方考虑后,陈渠珍决定弃职东归。由于经昌都回川之路已堵,无奈之下取道青海、甘肃绕回中原。却不料误入羌塘草原,迷失通天河谷,一路风雪交加,生死难测,无水无粮,无盐无火,茹毛饮“雪”。115人出发,223日历险,最后仅7人生还!大难不死,却未见后福。到丹噶尔厅安顿好仅剩部众后,与西原乘骡车去往西安,但家书久候未至,穷困潦倒,只得寄人篱下,唯赖救济度日。不久,西原不幸染上天花,于渐见曙光之时玉殒香消。万里相随,唯死堪别!24年后,陈渠珍追忆这段经历,以惊才绝艳之笔著成奇书《艽野尘梦》。 目录 总叙 一 成都至察木多 二 腊左探险 三 昌都至江达 四 收复工布 五 进击波密 六 退兵鲁朗及反攻 七 波密兵变退江达 八 入青海 九 过通天河 十 遇蒙古喇嘛 十一 至柴达木 十二 丹噶尔厅至兰州 原文 试读章节 第三章 昌都至江达 赵尔丰得知藏兵已经抵达恩达,便亲自率领五营边军从更庆赶到昌都。我们援藏军官兵齐集在四川桥东岸迎接。边军虽是旧式军队,但跟随赵尔丰转战川边已久,个个勇敢善战,而且官兵们也都身强体健,每日行军一百二十里是很平常的事情。这一天,我随部队出来迎接,等了很久,才见到大队人马从河对岸的高山上疾驰而下。有人指着最后一位骑着骏马、身穿得胜褂、系着紫战裙的军官,告诉我说那就是威震川边的赵尔丰。等边军通过四川桥时,援藏军便全体敬礼。赵尔丰从军前飞驰而过,目不斜视。我仔细看他,发现他此时的状态和相貌与以前在成都时已完全不同。赵尔丰在任四川总督期间,头发胡须还只是间杂着白了一些,看起来只是五十多岁的年纪。而今,他已经霜雪满头,须发尽白了。援藏官兵因等候的时间较长,在凛冽的北风中,一个个浑身战栗,都已经支持不住。而赵尔丰已经是七十多岁的高龄,此时身着戎装,端坐马上,寒风吹衣而起,浑身肌肉毕现,不见一丝瑟缩状态。传说中的“潞国精神”,恐怕也没有这般矍铄吧! 当天,钟颖率领标统、管带等级别的军官去钦帅行辕拜见赵尔丰,直到半夜才回来。有个叫张子青的护兵班长当时跟随林修梅一同前去,先跑回来告诉我说:“钦帅责怪您上次腊左之行只知贪图功劳,不知把握机会,论罪当斩!这下该怎么办呢?”我问:“林管带是怎么回答的?”张子青说:“管带只是沉默不语。”我感到非常奇怪。 等到林修梅回来,我又询问他此次谒见的情况,可他只说钦帅明天早晨会传见我,丝毫不谈及其他事情。到这时,我才明白林修梅是何居心。但想到,我本来就是奉命而往,不顾万死,受尽干辛万苦,难道还有谁可以诽谤中伤我不成?第二天早晨,我准备去见赵尔丰,刚一出门,就见到赵尔丰身边的武官拿着大帅令前来传我。我极为惊讶,随他前去。到了那里,看见钟颖和军粮府的刘绍卿都垂首站在行辕外面。武官带着我进帐,只见赵尔丰一脸怒容,立于大帐中央。见我进来,他暴怒不已,叱责我贪功冒险,结果被俘,有损威辱师之罪,要对我军法处置。钟颖和刘绍卿急忙从帐外进来,极力缓和气氛,但赵尔丰依然狂怒未消。到了这个地步,我明白再也不能顾忌林修梅了,于是慷慨应答道:“我当然知罪。但我此行是奉命而往,虽然遭到俘虏,但藏人最终还是以礼送回。而且我在藏人那里还宣扬展露了朝廷和大帅的威德,使藏兵望风撤退。此行功罪与否,我自己不敢下定论,只希望钦帅能够明察。”钟颖也极力为我解释,赵尔丰这才慢慢转回心意,开始详细盘问事情的始末,又问:“林管带是否真的知道你前去腊左这件事情?”我都据实回答,并说军粮府还有林修梅管带留下的咨文可以佐证。赵尔丰一一查问清楚,又派人去军粮府取来管带咨文检验完毕,然后反问林修梅。由于事实确凿,林修梅无言以对。赵尔丰大怒,当即解去林修梅的顶戴佩刀,并在书案上写下朱书谕令,撤去林修梅的管带官职,由我代替。我也不敢再说话,只好叩谢而出。 古人说“塞翁失马,焉知非福”,正如我在这件事情之中转祸为福一样,真是奇事一桩。且不说幕后暗中操作的大有人在,其中还发生了比这更奇怪的事情。有个叫张鸿升的安徽人,生性狡诈,最初在赵尔丰手下做事,担任边军管带,后来因为犯了事被罢免回四川,又投靠了钟颖。钟颖入藏的时候,委任他为工程营管带,这是个虚衔,手中并无实际兵权。所以张鸿升日思夜想,想谋得步标管带一职,但一直苦于没有机会。我在腊左被掳的消息传到昌都时,一名平时与张鸿升关系不错的赵尔丰的随员,拿我在腊左被俘这件事情探问林修梅,问他这事应该如何处理。林修梅一句话都没有说,只是叹气。于是张鸿升便乘机怂恿林修梅说:“我曾在钦帅手下做事,知道钦帅性情暴烈,如同猛火,倘若他就这件事对你有所询问,你最好装作不知道。我有一个要好的朋友在钦帅的幕僚中,可以为你在合适的时候说说好话,你不必担心。”于是林修梅相信了张鸿升的话。等赵尔丰抵达昌都,在军官会议上怒斥我有损军威时,林修梅默然不语,连一句维护我的话也没有说,所以赵尔丰更加愤怒。接着,张鸿升便去见了赵尔丰身边的亲信文案傅华封,为我极力辩解,痛斥林修梅的行径。他其实是想借此机会取代林修梅成为三营管带,并非为了维护我而憎恨林修梅的所作所为。傅华封是张鸿升的老朋友,就在赵尔丰面前拼命说林修梅的坏话。这时候,赵尔丰心中已经颇为怀疑,所以在传见我时赦免了我贪功冒险之罪,之所以依旧言辞厉责,只是想知道这件事究竟有怎样的内情。不料问清实际情形之后,赵尔丰便当场一纸谕令任命我为管带,取代林修梅,整个过程快如迅雷,根本没给张鸿升留下筹划的机会。张鸿升自然垂头丧气,自认倒霉,我则死里逃生,转祸为福。恶人的用心,真是可笑又可怜。 第二天早晨,我去钦帅行辕,按照惯例进行任职恩谢,并向赵尔丰呈递堪布的文书。等了很长时间,赵尔丰才出来见我。他训诫我道:“你冒险深入,还是具备一定胆气的,所以才委任你管带的职位。今后,你应当更加努力,否则我还会杀你。”他说这些话的时候,目光炯炯,使人望而生畏。 因为我清楚前方情势,赵尔丰嘱托我草拟进军计划,然后再前进。我与统帅钟颖商议,拟定以我们援藏川军为先驱,驱走驻守恩达的藏军,仍旧取道类乌齐,经三十九族地区,向拉里进发;而边军则由恩达沿川藏大道径直向拉里进军。这是第一步计划。第二步计划要等到川边两军会师拉里之后,视西藏局势,再行定夺。在计划书中,我还绘上地图,贴上解说,规划得很详细。这份进军计划得到了赵尔丰的认可,大军定在后天出发。 P28-31 序言 《西藏惊情》,根据《艽野尘梦》如实译写。《艽野尘梦》成书于1936年,书中记录了作者1909~1912年间惊心动魄的藏地历险,以及与藏女西原可歌可泣的生死爱情。 1909年,作为清朝武官的陈渠珍随军入藏,抗英平乱,由昌都、江达、工布,至波密,一路平乱,屡建战功。驻藏期间,与当地藏民、官员和喇嘛来往密切,并结识了善解人意的藏族少女西原。1911年,武昌起义的消息传至西藏,革命的、保皇的、趁火打劫的、乘乱反叛的,等等,各方势力突变,西藏局势陷入动荡且一发不可收拾之中,多方考虑后,陈渠珍决定弃职东归。由于经昌都回川之路已堵,无奈之下取道青海、甘肃绕回中原。却不料误入羌塘草原,迷失通天河谷,一路风雪交加,生死难测,无水无粮,无盐无火,茹毛饮“雪”。115人出发,223日历险,最后仅7人生还!大难不死,却未见后福。到丹噶尔厅安顿好仅剩部众后,与西原乘骡车去往西安,但家书久候未至,穷困潦倒,只得寄人篱下,唯赖救济度日。不久,西原不幸染上天花,于渐见曙光之时玉殒香消。此生相随,唯死堪别! 24年后,陈渠珍追忆这段经历,以惊才绝艳之笔著成奇书《艽野尘梦》。陈渠珍以一介武夫,却怀旷世才情,笔底惊雷,薄薄一册,六万余字,足以媲美同出凤凰之《边城》。 然而《艽野尘梦》最初面世时,却只是寥寥几十册的自印本,实令人扼腕。重庆出版社曾于1982年出版此书,至今也已过去多年。煌煌奇书,怎忍见其就此尘封?1999年,西藏人民出版社出版《艽野尘梦》,并于2009年、2011年分别再版。该书自出版以来,一直深受广大读者的热爱,每个版次都多次脱销、加印。 译者乃是从2009年再版时初晤《艽野尘梦》,当时是追着“湘西匪王”的名头去寻找历史传奇的,而对“赳赳武夫”的文笔并未报太大希望。却不料才翻几页,便生惊艳之感,手不释卷,欲罢不能。不仅得窥清末民初军政情形之一斑,还领略了一百年前藏地的风俗民情以及“绝版”的山水风光,尤其是那惨绝人寰的荒原求生和万里相随的生死爱情让人不忍卒读。其势之惊,其情之切,其事之奇诡,其文之妙绝,无不让这个不知天高地厚的“轻视者”感到震撼和羞愧。其后,这本书便一直常伴枕侧。201 1年,当译者因为工作再次走近西藏时,于明月高悬之下,突然有了以我之笔重温这高原上百年前的遗梦的念头,而出版社也因为长期收到读者来信,终于决定出版白话文的版本,于是,怀揣不安,开始尝试着翻译。 此次译稿中尽量遵从“信、达、雅”的原则。为了做到“信”,多方查阅资料,比对清朝末年和民国初期相同事务的不同细节。比如“督”字,如果是清末的“督”,则须译成“总督”,如果是民国时期的“督”,则应译作“都督”。尽量使用当时当地的名词,让语言保持它原本的历史感、地域感,以及在起承转合间加入一些感情色彩词句,使上下文衔接合理、流畅,是为了“达”而做的努力。考虑到“雅”的问题,原文中一些词句在古今差别不大又不影响阅读的情况下,会直接予以保留,以免强行翻译反而失去原文的精妙。此次出版,和之前版本一样,参考了任乃强先生所做的校注补充注释,同时附上再次校对后的原文(勘误了前几个版本的几个错误),以便于读者阅读。在进行由文言向白话翻译的同时,还在进行着由文字向图画的翻译。插画师在重绘插图时,也是根据译者和编辑提供的资料,既完成相应的情节真实,又尽量体现每一个细节真实,使之与史料及生活事实相符。比如人物的服饰及不同环境下的装束,等等。此外,郭雪立先生为本书题写书名,其字放中带收,以势写意,为本书再添华彩,在此向郭先生致谢。 译文初成,校对润色,几易其稿,方成此书,此实编辑同仁之共功。本深知吾辈后生功力不济,恐有辱玉鍪先生泣血奇书,这也是翻译前为什么会心怀不安,所幸世间事,但求诚心尽力,自可俯仰无愧。知我罪我,其惟读者。书中不当之处,望诸方不吝雅正。 笔译千言,但求奇文共欣赏;书牵一线,唯愿此道与结缘! |
随便看 |
|
霍普软件下载网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