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软件下载  游戏下载  翻译软件  电子书下载  电影下载  电视剧下载  教程攻略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书名 乐在群中(开启与音乐沟通的窗口)
分类 文学艺术-艺术-音乐舞蹈
作者 鲁成文
出版社 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下载
简介
试读章节

《乐在群中》

1/音乐为什么不好懂

链接:斯美塔那《我的祖国》、贝多芬《第九交响曲》

大家可能都觉得音乐对人生有很大的作用,但可能也有很多人对音乐望而生畏,觉得音乐不好懂;或者说听了音乐,但不知道自己到底听懂了没有。产生这些困惑的主要原因在于音乐的抽象性。

什么是音乐的抽象性?可以从很多方面去说明,其中有的解释是相当深刻的,有很大的学术理论性。

在这里,本蓝只从两个方面来讲抽象性,从两个大家容易理解的方面来讲。第一,音乐没有言词的帮助。第二,音乐靠耳朵来听。

严格地说,音乐是没有言词的帮助的。特别是,它在所谓本质上是不需要言词来帮助的。德国大诗人海涅说过:“话语停止的地方,就是音乐的开始。”法国音乐大师圣-桑说:音乐主要的作用和胜利恰恰就在于洞察心灵,沿着勉强可寻的途径向心灵挺进;音乐始于词尽之处,能够说出非语言所能表达的东西,使我们发现自身最神秘的深奥之处;它能传达出任何词语也不能表达的那些印象、“心灵状态”。

古典音乐按是否用唱词、是否有人声唱,分为三大类。第一是纯粹器乐类,包括交响曲、奏鸣曲、协奏曲等;另一类为声乐,比如弥撒曲、艺术歌曲、大型合唱作品等;还有一种,是我的分法,叫不纯粹的器乐,是器乐的体裁,但在某个乐章中,或某几段里,加入了人声,比如众所周知的《合唱交响曲》。当然,你也可以认为它是不纯粹的声乐。当然了,最纯粹的声乐是所谓的“清唱”,是无伴奏合唱。

纯粹器乐不用说了,全靠乐器,是乐器说话,你得不到任何语言文字的帮助。

不像流行通俗歌曲,如《爱在深秋》,一听了然,歌词已经告诉了你。至于怎样爱,为何在深秋,即使你不能一下子全明了,但你至少已经知道,唱的不是“恨”,不是在“春天”或“夏天”或“冬天”。

你可能不喜欢这首曲子,但这首曲子想表达的东西,你不会不懂,或不会完全不懂。

而纯粹器乐,你就会感到它到底想表达什么你都无法知道。如果你对所听到的音乐很喜欢,那就更着急,更想知道它到底想表达什么。

至于声乐和不纯粹的器乐,虽有言词,但对中国人而言,也等于是没有言词,因为不懂外文嘛。就算懂外文,一般可能是只懂看,有的可能还会懂说、懂听,但懂不懂唱呢?

唱起来又不一样了!即使你懂看懂听懂唱,但你又懂几种呢?古典音乐里采用的语种,有英语,还有德语、法语、意大利语、俄语,宗教音乐还经常用拉丁语,你不可能都懂。唱片说明书上全是洋文,有时候几种并列印在一起,反正没有中文方块字。

在中国买唱片,真的有方块字的话,那就完了,即使不说它们全是盗版的话,也基本上都是大陆的、台湾的、香港的引进版一类,或者是国内乐团的演奏录音。当然,我这是说演绎外国作曲家的曲目的唱片,那样,就完全没有了原汁原味。反正,在那一刻,我是一看见有汉字就很恶心的。

所以,就一张唱片而言,看唱片说明书,那上面原有的语言文字对许多人而言实际上等于没有,或者是几乎等于没有。所以,外国唱片上的古典音乐对我们许多中国人而言,可以说是没有语言文字帮助的。你不能从语言文字的帮助中对表达内容有肯定的把握,因而感到不好懂。

音乐的抽象性主要还来自于音乐靠耳朵来听这一特点。

在所有的艺术种类中,只有音乐是唯一需要通过耳朵来欣赏的,而文学、雕塑、舞蹈、电影等其他艺术或综合艺术,总是要通过眼睛才能欣赏。就耳朵和眼睛,或曰听觉和视觉相比,听觉要相对抽象、缥缈得多,不能固定,不容易记忆、重复、复制。

科学证实,人们对信息的接受有85%以上是靠视觉获得的,而不足15%的才是由听觉获得。但我的歪理论认为:要是“信息”主要是属于“情”的范畴的话,上面的比例可能正好相反,85%要依赖听觉;而音乐正好是通过“动情”来作用的,所以听音乐时干脆可以闭上眼睛。男女之间也有区别,男的重视觉,喜欢看靓女,容易受书刊、碟等上面的直观图像的影响。而女的对听觉偏好,说点好听的,就容易陶醉了。

人当然是健全的好,但如果真是不幸的话,在我的想象中,盲人比聋人更加难受,因为他们对世界万物一点视觉的感受都没有。一般来说,看的东西是比较固定的,而听到的东西转瞬即逝。

当然对爱乐的人,尤其对音乐家而言,可能正好相反,耳聋是灭顶之灾。贝多芬就是其中一个,他的音乐事业如日中天的时候,突然有了耳聋的毛病,最后他几乎听不到什么声音了。他作曲时,要靠一根小木棍,一头挨着耳朵,一头去贴着乐器,通过这种艰难的方法去辨别音高。最伟大的《第九交响曲》演出的时候,全场欢呼雷动,但他感觉不到,是唱《欢乐颂》的女高音把他拉着,转过身来面对听众席,他才看到了一切。贝多芬为什么伟大?为什么不朽?有一点,就是他是一个聋人——他要克服一个如天如地般广大和深重的障碍。

本蓝还有一个观点,那就是,凡是在精神文化领域里,真正属于不朽的人、真正接近神的人,都必须在身心方面付出过某种惨痛的代价才行。

有一年,本蓝带儿子去德国蒂宾根朝拜荷尔德林,给他讲了几个德国伟人的奇迹。最后,他的结论是:有几个疯子。

哪几个?荷尔德林,尼采,克莱斯特,希特勒……好像是7个吧,记得他说了6个,最后一个,把本蓝给算进去了。

本蓝能成为那样的疯子?

很想呀!很渴望。但是,本蓝的造化还差得远呢!当然本蓝愿意努力。

还有一个作曲家最后也成了聋人——斯美塔那,因为在事业上,他受到的磨难和打击太多,精神受到大的震动,导致了耳聋,最后死在了精神病院。但他听不见声音后,还写出了他的代表作——交响诗套曲《我的祖国》,其中的一章《伏尔塔瓦河》极为著名。

本蓝一直都非常喜欢斯美塔那的《我的祖国》,听过管弦乐版的,后来又买到斯美塔那自己改编的钢琴版。这部交响诗的音乐非常真诚和朴实,但在《捷克的田野和森林》一章中,有一节旋律明显超越出来,与风俱驰,与川争流。

本蓝相信:只有一种对自己乡土和国家的真正认同,在非说教的前提下产生的对它们最深刻的爱缠绕在那里,并成为一个一生也摆脱不掉的情结,才能奉献出那种音乐。

19世纪中叶以来,在哈布斯堡王朝掌握的神圣罗马帝国统治下,捷克失去独立的地位,因而在音乐中弘扬民族文化有着极为特殊的意义。《我的祖国》就是斯美塔那在1874—1879年间写出的6首篇幅较长的交响诗集,其中,《维谢格拉德》描写了古代具有光荣历史的古城,回忆了捷克往昔的光荣;《伏尔塔瓦河》和《捷克的田野和森林》赞美了祖国的大好山河;《萨尔卡》流连于民间传说中民族女英雄的传说;《塔波尔城》回顾了在数个世纪中为争取自由解放进行的人民斗争;《勃拉尼克山》讴歌了未来的胜利。整个交响诗集涉及了很广的范围,通过史诗和历史、神话和人民的生活,多重地反映了祖国的神貌,培植了捷克人民勇敢乐观的精神和正义事业必胜的信念。

《我的祖国》的第二乐章《伏尔塔瓦河》最为闻名,那描写纵贯南北的捷克最大河流流动向前的旋律极有感情与诗意,它“流过响着猎人号角回声的森林,穿过丰收的田野,欢乐的乡村婚礼的声浪传到它的岸边;传说中的水仙,在月光下的水面上舞蹈欢歌;保留着古昔光荣与功勋的回忆的古堡在谛听着它的波浪喧哗……”乐曲后半部,转调后的这一旋律变得更加明朗,再次向我们展示出伏尔塔瓦河瑰丽庄严的景象。

“伏尔塔瓦河”的这一主题今天已经被神化了,不久前去布拉格游历,在火车站候车,不时听到广播播放路况、车况信息。然而无一例外的是,在信息播出前的提示音乐都是“伏尔塔瓦河”的主题旋律。

本蓝羡慕斯美塔那,他的个人生活确有不幸,但是最终他能在他站立的土地上自愿地、自豪地交出自己整个的心,就此而言,他又是非常幸运的。不容易呀!——有多少人,他们与脚下的土地的联系是机械的、身不由己的。

在布拉格期间,本蓝专门去到伏尔塔瓦河南岸、查理大桥西南端,参观了坐落在那里的斯美塔那博物馆。尔后,就近到水边的斯美塔那塑像下小坐。那一片也是一个餐厅的地盘,我一边品着波西米亚的啤酒,一边体受着伏尔塔瓦河的水汽与水声,一边让《我的祖国》的音乐周流我心。

在布拉格期间,本蓝一直听着《我的祖国》的唱片,在大半个布拉格巡游的时候,随身听的音效都是正常的。但是,当我专门前往维谢格拉德区,去探访斯美塔那墓的时候,一接近维谢格拉德区的地界,随身听就出现很强烈的杂音,就像放在衣服袋里的手机同时有电话或信息进来的时候随身听会出现的那种电磁波干扰声。我反复检查手机,它始终保持着静止状态。在墓地的时候,出现杂音的情形更为明显。而当我离开维谢格拉德区之后,随身听又恢复了正常的音效。这段波折的原因一直让我百思不解,有可能是某种物理性的原因使然,但我还是情愿将之理解为:那是斯美塔那在另一个世界对我——来自东方的崇拜者的精神感应吧。

之前谈到音乐只通过耳朵进入,产生了一种抽象性。因为有这样的原因,音乐是最让人感到不好把握、不好理解的艺术。然而也正是只通过耳朵进入,听音乐完全可以不需要眼睛,你可以闭上眼睛,甚至可以说,你最好闭上眼睛。

在这点上,音乐和其他艺术又有不同。其他艺术需要通过眼睛,但你不能同时拿棉花塞住你的耳朵,那样耳朵不舒服,只会妨碍你的欣赏。听音乐,闭上眼睛却只有好处,对进入音乐境界有极大的帮助。

听音乐,闭上眼睛的好处,首先会集中你的注意力。不知大家注意到没有,在文学描述中,在影视作品里,在大家的生活实践中,两个人在一起,男女之间,感情最亲密的时候,亲吻的时候,往往闭上眼睛。“情到深处闭眼睛”,为什么?让其他感觉,比如触觉、味觉充分发挥作用。这不是乱说,关闭了一种器官,会更有效地调动其他器官的功能。这在心理学上找得到科学依据。

闭上眼睛的第二个好处,就是让另一只眼睛启动起来、活跃起来,那只眼睛就是“心眼”,心里的眼睛。“肉眼”看到的是什么,在我面前,是你们大家,“张三、李四、王麻子”;而我的“心眼”看到的是什么,是天使,是伟人,是神,是壮丽的理想境界。

我们可以看看卡拉扬指挥贝多芬《第九交响曲》第三乐章的录像。

贝多芬需要在这里梳理几十年来的思绪,为最后抉择养息片刻,最后一章是《欢乐颂》,颂欢乐,歌人类的大同。拿著名音乐学家汉斯立克的话说:“是一个寂寞得近乎绝望的心灵,最后在大众的欢呼声中与世界和解。”那是一幅无限神圣的绝代音画:我们可以看见一位一辈子都在“养天地正气,法古今完人”的世界巨人的虔诚的姿态、冥想的姿态;乐曲平稳庄严,而沉稳宏大的一呼一吸,却令我们惊骇难宁。

卡拉扬的指挥中从头到尾都闭着眼睛,他在体会贝多芬,体会这个世界巨人。也可以说,这个时候,他也成为了一个世界巨人。闭眼指挥是卡拉扬的风格,眼睛是心灵的窗户,大多数指挥家非常重视用眼神来和乐手交流,但也有像卡拉扬这样的顶级大师却关上了这扇窗户。而他紧闭双眼的时候恰恰是他最具有力量、最叫人神魂颠倒的时候。卡拉扬的指挥有催眠的效果。

所以,知道了所谓音乐不好懂的原因,反过来,你就会针对音乐抽象性的两个特点,做出破困之策。

——绕过第一点:别管文字。

——更重要的是,充分开动心眼,让自己从音乐声的感受中去联想更多的形象、事迹、理想。

记住,当伟大的布鲁克纳指示如何演奏他的《英雄交响曲》第二乐章的时候,他庄重地说:“请用极慢的速度,在挽歌中请想到我们的理想!”

P1-8

后记

关于里尔克的诗歌写作,一般认为,有两种方式。我以“音诗”和“物诗”分别名之。

简单地讲,从古希腊的柏拉图到德国的荷尔德林都坚信,有一位上帝附身在诗人身上,赋予他去吟诗的灵感,诗人仅仅是这位上帝的喉舌罢了。荷尔德林有过这样的诗句表明这种意念:“但诗人们!我们应该/昂首立于神的风暴中/用我们的手径直去抓神的闪电/为它裹以诗歌的外衣/然后把这天神的礼物送与人民/因为只有当我们的心如儿童般纯洁,当我们的手也清白无罪/神的光芒才不会将我们的心灼伤/而这心却能同情神的痛苦,它将永远坚强地存在。”

从上述理路去创作的诗歌可谓是“音诗”。但里尔克后来受到了现实主义雕塑家罗丹和后印象派画家塞尚的深刻影响,认为可以通过“物诗”而“永远工作”,达到愿望与能力、计划和实行之间的稳态均衡,艺术家的劳作因而是“唯一令人满意的宗教活动形式”。所谓工作,意味着放弃无缰野马般的感情陶醉,最大限度地浓缩素材,固定其轮廓,将注意力毫无保留地凝聚在形式不断提高的要求上。

如果以音乐体裁来比喻的话,我以为“音诗”类似纯粹的交响曲,而“物诗”类似交响诗。如果以飞行来比喻的话,“音诗”主要是中高空飞行,而“物诗”主要是低空飞行。如果以狩猎动物来比喻的话,我以为创作“音诗”类似守株待兔,而创作“物诗”类似主动出击,成天在山里转,不怕辛劳和危险地转,总会主动迎到一个动物吧。如果以其他门类的艺术来比喻的话,我认为“音诗”类似音乐,“物诗”类似绘画,前者是无限的,具有最伟大的动力性,后者是有限的,是一种次级的普遍性。

“音诗”、“物诗”无非是两种灵感生成过程。无论是哪种,诗人的天赋与灵性都是必不可少的,否则,他哪条路都走不通。

就我个人的写作而言,有另外两种写作方式。一种是独孤性的写作,一种是被围观下的写作。“被围观下”的写作,诞生了这本书,这16万字是2011年国庆前后十几天内写完的,是在武汉大学图专81级群里“被围观下”写就的。

这个群据说是“群首”龚晓林先生于2005年创办的,由沈培生先生、贺子岳、魏云波女士当管理员。

我起初只是当“乾隆”,是众多“乾隆”之一。只是有一次见大家因为某个颜色的“问题”闹得不可开交,似乎到了要“株九族”的地步,心软了一下,投身进去,搞和谐。结果,开始成了很活跃的群众。

刚人群门的时候,张建平先生依群上的惯例称我为“成文胸”,我被这有些“黄”的称呼吓了一跳。其实,这建平兄是一个坦率热切之人,心很红热,对兄弟姐妹都关怀备至。

人群初期,就着刚来就遇着的这“黄”色,一起与大家玩文字、玩逻辑、玩智慧,玩味其本意与他义,玩味其语用与语体。但估计对“黄”太集中了一点,有时让女生们不好接话,更有被奉为“司马迁”的周黎明女士对我提出了善意的批评。

人孰能无过?知错能改,则好。我便刻意去谈其他话题。

群上的同学,事业有成者多多,学术造诣深厚者多多,很谦虚的人更多多。也许,主要是因为我的时间比较自由吧,便在一段时间内讲得更多一些。

音乐是我讲的一个比较集中的话题。2012年5月在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出版的《爱乐书简》,是从所谓理论,从所谓范畴去讲古典音乐的。因此,在群内再讲古典音乐时,就换成从曲目、从某些主题去讲。我非常感谢出版人呼延华先生,只瞄了几眼我的头几篇文字,就即刻认可了我的计划。

说句老实话,我不喜欢为自己的著作写所谓后记。因为我向来喜欢让书自身说话,不愿让更多的情节和故事干扰读者的判断力和阅读情趣。但坚持了好几本后,还是觉得不写很愧对人。因为,有些时候还是不能太独孤。如果要表示谢意,“后记”这种文字还是必不可少的。

因此,我还要感谢焦书琴和魏云波女士,我与她俩在群上的“神交”过程中,有过冲突,也有过很好地和谐,正是一些冲突与和谐直接导致了我在写了40篇无所不谈的“群文”之后,直接以音乐为主题来写“群文”。还感谢她俩为这本书的配图做了大量的工作。

感谢贺子岳女士,她介绍我来人群,并为这本书的初稿排版。

感谢凌美秀女士,她为本书校正全部内文。

感谢肖永英女士和图专80级的徐鸿女士,她们敏锐地为《爱乐书简》一书指出了书名英文翻译值得商榷的地方。这本书与《爱乐书简》可谓是姊妹篇。为了找到成田为三和倍赏千惠子的照片,徐鸿也算绞尽了脑汁,甚至动用她的日本友人,虽然最后因为太麻烦而中断了,但她们的努力一直让我感激。

嗬,这里出现的都是女士。首先,这意味着我不是女士;其次,这意味着困扰里尔克研究的一个现象,估计都会出现在所谓诗人的命运当中。至少,我切实感到,甚至进而为这一认识感到一点惶恐,那就是,对艺术的需要,对更精致的生活的向往还顽强地存在于女性那里。在许多的时代里,她们常常成为艺术美或人生觉悟最先的触动者或被触动者,也可以说,她们常常成为艺术的最后爱戴者乃至最后保护人。至少,在当下的环境中,男士们过多地被按摩、桑拿、洗脚、酗酒这些东西骗走了,掠去了他们的时光,他们很难在精神上力挺着。

里尔克说:“我们这些生活在此岸此时的人,一分一秒没有在时间世界里获得满足,也不受时间世界的约束。我们不断地走去,走去,走向畴昔,走向我们的渊源,走向表面看来还会在我们身后出现的未来。一切都存在于那种绝顶伟大的、‘敞开’的世界中,不能说‘同时’存在,因为正是由于取消了时间,一切才存在。无论何处,倏忽流变性都跌进了一种深刻的存在。”

无论怎样存在,是有赖于时间和空间才能存在的。从最初的意义上讲,时间是不能取消的。里尔克所言的“取消了时间”,是另有所指。

群,我们的群,就意味着一种时间和空间。这一时间和空间在物理意义之外,同时具有心理意义,甚而可以说,只有在心理意义上,它才得以真正和真实地存在起来。

我始终坚持这样的观点:群是衰老意识的产物,是新生的科技手段和传统的、必有的生命危机的一种结合。在群中最活跃的那些群众中,实质上在潜意识中是非常地感到了一种危机。至少我,就很忧惧于老之将至。

“鸟之将亡,其鸣也哀;人之将死,其言也善。”人之将老,其言也碎、也多,并接近善。

也许,我们这个群是颇热闹的。如果有谁做过比较研究的话,估计会拿出更有力的证据来。我们应该互相感谢,并感谢自己。因为友情在我们都快年过半百的时刻,突然如此旺盛起来,好像我们真的都到了第二个重新生长的有力季节。

存在究竟是如何存在的?我个人的见解是:各有其命,各得其所,各安其分,如果各生其生的话,就会各死其死。只是,有一个如此之群,可以在各个各之间,找到更多的“非各”之处,也就是更多属于生死间的本性,也就是更多的共有的生命之乐。

也许,我还会在“被围观下”写作,但我肯定会始终走着独孤性的写作之路。至此,我必须回过头来,最好地感谢我的天使!——她在音乐里和诗歌里如此出、人、隐、现,已然让我分辨不清是已经实现的理想还是理想永远等待着实现。

对我来说,音乐与诗歌、德国、天使感,永远是崇高与美的源泉。

目录

序 释义

1|音乐为什么不好懂

2|聆听的试验品

3|音乐之“秋”

4|藏碟闲话

5|自由地听

6|联觉冲动的绝好例证

7|视听共美的极致

8|古典与流行意味的美妙结合

9|“协奏曲中的皇帝”

10|迷醉于蓝

11|“未完成”之迷

12|“天堂般的长度”

13|真实的人间其实太小

14|正奇相合

15|神爽巧丽之至

16|至天之道,极地之养

17|意味深长的“钟声”

18|“神的音乐家”

19|浪漫主义的欢呼

20|永不过时的浪漫主义

21|宇宙末日的启示

22|宁静之火

23|伴我迷醉于康斯坦茨湖的音乐

24|瓦格纳之伟大

25|瓦格纳音乐的命运之一

26|瓦格纳音乐的命运之二

27|瓦格纳音乐的命运之三

28|瓦格纳音乐的命运之四

29|青春的册页

30|音乐诉密

31|三位杰出的德国女性

32|“使生活更生动活泼”

33|复活

34|挣扎求取内在的和谐

35|乡土气的崇高和挽歌般的纯净

36|不妨想象宇宙鸣响

37|梦中天国

38|命运之击

39|“死之舞”

40| 谱写表现主义绘画的先驱

41|“纪念一位天使”

42|被压迫的和被欺凌的小人物

43|应该被垂怜的“寡妇”

44|一个挣扎在良娼之间的女子

45|催人泪滚的生平

46|又一个至高无上的时刻

47|和平礼赞

48|哀悼慕尼黑

49|“最后四首歌”

50|生活方式的赞美诗

51|生活与艺术的超现实

52|“自新世界”

53|世纪的墓碑

54|“戴了面纱的交响乐”

55|安身立命位何在

56|教堂的彩色玻璃画

57|走进敬畏意识的两道捷径

58|“发自心灵,但愿也到达心灵”

59|神圣的泪与温暖

60|上帝创世前与自己的交谈

61|基督的最后一句话

62|超验的踪迹

63|音乐中的人间大爱

64|音乐中提升了的歇斯底里

65|“创世”颂赞

66|遥远而鲜美的季节

67|海韵

68|德国“父亲之河”的颂歌

69|田园之声

70|火车的回想

71|阿尔卑斯山的音乐颂赞

72|众美备具的生活颂诗

73|光明战胜黑暗的比喻

74|崇拜与祭献

75|“爱的神秘超越死亡的神秘”

76|芬兰民族精神的象征

77|悲歌一曲动地来

78|此处无声胜有声

79|从死亡的桎梏里超拔出来

80|英雄的凯歌

81|命运

82|我们的荷尔德林

83|怀念母亲

84|安真正有生者之魂

85|风月无边的武汉大学

86|人生序曲

87|“天问”

88|“老朋友,怎能忘!”

89|青春做伴乐心永忆

90|用英雄意志解放历史

91|生命的最后所依

92|北海,我最后的归宿

93|天使的释义

94|天使小曲

95|天使之来

96|宛如神莅临

后记

序言

群:武汉大学图书馆学系图书馆学专业81级所建的普通群。

本蓝:作者在群内的用名。因为想胸襟宽廓些,也爱大海,所以,偏爱蓝。当然,“蓝”、“男”谐音,也间接表明了自己的性别属性。

缘起:群是一种新形式的人集。本蓝无疑也属于一个它。它是我的一个组织,一个归宿,一个依赖,一个避难之处,一个温暖之家。在它那里,百感可交集,哭笑无禁区。

本蓝就在群内撒野。一会儿很庄严,一会儿很流气。有时接近神,有时如同鬼。

短短的十几日内,本蓝既是出于主动,也是出于被动,放肆地讲了不少有关音乐的事儿,主要是关于古典音乐的。随性而至,收放自如。

本蓝觉得,许多其他“颜色”的人也觉得,这种闪电战式的讲法,颠覆了许多听乐的常规,打破了不少听乐的禁忌,忒有意义。

虽然是在群内讲的,但是,它们本于对生命和音乐的敬畏,本于对希望和理想的渴慕,无疑是一场在理想、现实与艺术之间的剧烈搏斗。因此,值得向群外公开,并推荐。

内容推荐

《爱乐书简:开启与音乐沟通的窗口》是一本品鉴古典音乐的独特之作。作者鲁成文在“QQ同学群”这一特殊的场合中,疾风闪电般的讲了十余天,集结成书,居然也逾十七万字。

作者从一首首西方经典名曲出发,率性而谈,或谈音乐创作缘起,或忆音乐家不凡的人生,或论乐曲带来的生命感悟。将原本普通人眼里不易理解的西方古典音乐,讲述得妙趣横生,有径可寻,令人欲一听为快;同时,作者延续以往对音乐和生命的根本关系的关注,通过音乐,体察自身,醒悟生命实相。这种在群中“被围观着”进行写作的方式,将大雅与凡俗打通并串联起来,颠覆了听音乐的禁忌,打破了聆听音乐的常规,使得《爱乐书简:开启与音乐沟通的窗口》风趣而随性,却又不失典雅的根本,并在不经意间开启了我们与音乐沟通的窗口。或然,我们能在作者炙热的情感、不羁的文字中,随着流动的音乐物我两忘。

编辑推荐

在国内的古典音乐鉴赏写作中,鲁成文的著作别具一格,是从音乐和生命的根本关系去展开的,在国内屡屡赢得好评。他在古典音乐和欧洲文化的研究和写作中积淀已久,之前出版的乐评《爱乐书简:开启与音乐沟通的窗口》一书反响强烈,曾排名校园读书榜前列。一些读者将之视为自己的“爱乐圣经”。《乐在群中:开启与音乐沟通的窗口》以具体曲目为线索,聆听的针对性更强,而且是在“群”这一流行的网络交流场所上与时俱进地写作的,文风异常鲜活,激发人阅读的动力性非常强。

随便看

 

霍普软件下载网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

 

Copyright © 2002-2024 101bt.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4/8 5:48:3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