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爸爸与小孩(精)》(作者赵洪云)是一本非常独特的书。书中有感人的亲子情怀,有趣的自然知识,通透的人生哲理,诗样的美好文字。本书有安定人心,温暖人心、擦亮人心的力量。本书插图、印制精美,可以当做绘本来读。
《爸爸与小孩(精)》呈现了父子间温馨而有趣的对话。孩子对世界充满好奇:“彩虹是怎么形成的?”“钟表是怎样动的?”“风筝为什么能飞起来?”“冬天为什么冷?”“什么叫造化?”……爸爸的解答中,既简洁、明晰地解释了事物运行的物理原理,满足了孩子的求知欲,又蕴含了人生哲理和对世界的温暖体悟,让孩子懂得了爱、善、美的可贵,以及独立、宽容、尊重、感恩等的价值。
《爸爸与小孩(精)》的作者是赵洪云。
西边有座山,山上有个塔。
雨过天晴,小孩和爸爸去爬山。
爬上山,又爬上塔。
小孩发现,塔上有根尖尖的针。
爸爸说,这叫避雷针。
避雷针一端高高地暴露在空中,另一端连着金属丝,接到地下。
可以把雷电引入地下,保护塔身不遭雷击。
小孩问,也是像保险丝那样,牺牲自己,保护别人吗?
爸爸说,好像是这样,好像又不是这样。
小孩问,为什么?
爸爸说,保险丝是用自己的弱点,保护别人。
所以,它只能保护一次,自己的生命就结束了。
避雷针也是主动承担危险,牺牲自己,保护别人,但方式不同。
因为,避雷针是用自己导电好的长处,去保护别人。
所以,避雷针可以长久地保护别人。
人与人,需要互相有爱心,互相帮助,但也需要有智慧,讲方法。
比如,当你发现有人落入水中,你又不会游泳的时候,你该怎么办呢?
能跳进水里去救人吗?
小孩摇摇头。
爸爸接着说,想想看,这个时候,你自己的长处是什么呢?
小孩说,我在岸上,我可以跑。
爸爸说,你还可以喊,你还可以找能够救人的东西。
小孩抢着说,我可以跑去喊大人来,还可以在附近找树枝……
从塔上下来,小孩在地上,找到了避雷针的接地点。
小孩说,避雷针像树一样,也有根。
夏天的傍晚,刚下过一场雨。
空气中,闻到清新的气息。
小孩独自在阳台上,翻看一本画册。
抬头的瞬间,看到了一幅奇妙的景象。
喊,爸爸,快来看!
爸爸跑过去。小孩手指东边的天空。
说。快看,快看,真正的彩虹!
几分钟后,彩虹渐渐散去。
小孩又激动,又遗憾。
平静后,问,爸爸,彩虹是怎么形成的?
爸爸说,是阳光和水,合作的结果。
雨停后,空气中有很多来不及形成雨点的小水珠。
圆圆的水珠,晶莹透亮。
虽然是非常大的一团,但我们可以想象成只有两颗。
阳光照射到第一颗的表面,会进入水珠内。
不是直线进入,方向会稍微改变。
这点改变,叫折射。这是彩虹形成的关键。
折射会把阳光里不同颜色的光,分开成方向不同的光线。
折射的光线从第一颗水珠射出来,熙在第二颗水珠的表面。
这时,光线会发生反射。
水珠实际上是均匀的一大团,所以会有很多这样的反射光。 小孩问,我们看到的实际上是反射光?
爸爸说,应该说,是先折射后反射的光。
因为我们的眼睛只是一个小点。
只有那个巨大圆弧上的水珠的反射光,能照到眼睛里。
所以,我们就看到了一个巨大的圆弧。
小孩问,那彩色是怎么形成的7
爸爸说,因为紫色光折射多,红色光折射少,紫色光在红色光的下方。
下方的水珠反射紫光,上方的水珠反射红光。中间是其他颜色的光。
所以,那个巨大的圆弧,就成为内紫外红的彩虹了。
小孩问,光线在第一个水珠上,也会反射啊,怎么看不见?
爸爸说,对了,我忘记说这个了,确实是这样。
但是,第一次反射,光线还是原来的光线,只是强度变弱了。
就像在白纸上,用白色的笔画画,是看不清楚的。
所以第一次反射,也叫散射。
第二次反射,因为颜色被前面的折射分开了,
所以第二次反射的光,跟其他光线有了区别。
小孩抢着说,就像在白纸上,用彩色的笔画画。
爸爸说,太对了,这样我们就能看见了。
所以,彩虹,就是大自然画的彩笔画呀。
爸爸从小孩手中拿过画册,翻到凡高的向日葵。
你看,通过这幅画,好像看到了作画的人。
看到了他内心的渴望,看到了他内心的美。
在我们心里,好像也有了跟他一样的想法。
这跟光的折射是一样的。
虽然,人类很多事情,像散射光。
但也有很多人,用牛命来追求折射的效果。
所以,我们人类,也就有了绚烂的彩虹。
其实,不止是绘画,还包括文学,音乐,舞蹈,等等,很多很多。P2-6
这句话是上世纪80年代末,我在一篇叫《致红子》的文章中看到的。当时,“少年不识愁滋味,为赋新诗强说愁”,我就给男朋友赵洪云取名红子。
……
最后,特别感谢马浩楠女士、吴力超先生对这本书的出版推动。感谢意达的绘画和江单的封面设计,以及海凝的版式设计。他们的工作,让我们有机会与读者结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