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软件下载  游戏下载  翻译软件  电子书下载  电影下载  电视剧下载  教程攻略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书名 古都北京/中国古代建筑知识普及与传承系列丛书
分类 生活休闲-旅游地图-地图
作者 王南
出版社 清华大学出版社
下载
简介
编辑推荐

在《古都北京》一书中,作者王南力图使全书的结构和逻辑更加清晰可辨,希望从空间鸟瞰、历史沿革、各类型古建筑以及城市整体美的塑造等多个方面来介绍古都北京在城市规划设计与古建筑营造方面取得的杰出成就。

内容推荐

《古都北京》由王南著。我们的初衷,是想为中国古建筑知识的普及做一点事情。通过专家给大众写书的方式,使中国古建筑知识得以普及和传承。当我们开始行动时,由我们自己的无知产生了两个惊奇:一是在这片天地里,有这么多的前辈和新秀在努力和富有成果地工作着;二是这个领域的研究经费是如此的窘迫,令我们瞠目结舌。

希望《古都北京》的出版,能为中国古建筑知识的普及贡献一点力量;能让从事中国古建筑研究的前辈、新秀们的研究成果得到更多的宣扬;能为读者了解和认识中国古建筑提供一点工具。

目录

引言:北京鸟瞰

第壹章 千年沧桑

 第一节 古蓟城——建城之始

 第二节 唐幽州——北方重镇

 第三节 辽南京——契丹陪都

 第四节 金中都——首次建都

 第五节 元大都——宏图初现

 第六节 明北京——大局划定

 第七节 清北京——踵事增华

第贰章 城墙城门

 第一节 明北京城墙与城门

 第二节 皇城城墙与城门

 第三节 紫禁城城墙与城门

第叁章 禁城宫阙

 第一节 紫禁城前朝

 第二节 紫禁城后寝

 第三节 紫禁城外东路与外西路

第肆章 坛庙陵墓

 第一节 坛庙概说

 第二节 天坛——天人对话

 第三节 墓葬概说

 第四节 明十三陵——事死如生

第伍章 山水园林

 第一节 山水形胜

 第二节 西苑三海——太液仙山

 第三节 三山五园——园林之城

 第四节 公共园林——城中山水

第陆章 市井民居

 第一节 街道胡同

 第二节 庭院深深

 第三节 晨钟暮鼓

第柒章 王府会馆

 第一节 内城王府

 第二节 外城会馆

第捌章 寺观浮图

 第一节 佛寺

 第二节 佛塔

 第三节 道观

第玖章 画里京城

 第一节 《京师生春诗意图》——乾隆时期的北京鸟瞰图

 第二节 《康熙南巡图))中的清代北京中轴线

 第三节 《康熙六旬万寿盛典图》中的清代北京西城及西北郊

 第四节 画里禁城宫阙

 第五节 画里坛庙陵墓

 第六节 画里山水园林

 第七节 《鸿雪因缘图记》中的清代北京名胜

结语 无比杰作

插图目录

参考文献

后记

试读章节

法国作家维克多.雨果在其巨著《巴黎圣母院》(1832年)第三章第二节“巴黎鸟瞰”之中,用浓墨重彩的文字描绘了1482年(距离作者著书整整350年)中世纪的巴黎——这段巴黎鸟瞰使人读来犹如身临其境,不自觉地为巴黎古城之美所深深陶醉!当然这要得益于这位学者型作家的渊博知识、丰富想象力和对巴黎古城的了如指掌与深厚情感。

笔者不揣浅陋,希望以雨果的“巴黎鸟瞰”为“样板”,对笔者深爱的古都北京也进行一番鸟瞰,作为全书之开篇。此番鸟瞰既是空间意义上对古都城市形态的鸟瞰,同时也包含时间意义上对这座城市历史文化变迁的纵览——希望古都北京的漫长历史与浩阔空间能够于此交汇。

雨果选择中世纪的巴黎作为其心目中理想的巴黎——一座“结构匀称”的美丽的城市;同时选择小说的“建筑主角”——巴黎圣母院的高耸入云的钟塔作为鸟瞰巴黎的地点。笔者则愿意选择景山的万春亭来鸟瞰古都北京,时间则选择在20世纪上半叶——因为这一时期从景山拍摄的一些珍贵照片足以见证这座古城的无限风光。自乾隆十六年(1751年)景山万春亭落成之日起,至今已整整260年,登临斯亭,四方环顾,可以欣赏到古都北京最完美的画卷——我们可以把王羲之《兰亭集序》中的经典名句略加改动,借以描绘景山万春亭鸟瞰北京之意境:

仰观宇宙之大,俯察帝京之盛,所以游目骋怀,足以极视听之娱,信可乐也。

立足万春亭,无论何人,其目光首先定会被南面紫禁城宫殿成百上千重的屋顶牢牢抓住,再难移开:由万春亭南望,由近及远,满眼尽是金色的屋宇,托起这片金色屋顶的是一段段红色的宫墙,二者相互交织,构成紫禁城无边无际的宫殿的海洋,像是一曲由金色、红色编成的交响乐。当然,整个场面中最引人注目的还是位居紫禁城中央的一串高高在上的殿宇,它们的位置、体量和造型都使它们凌驾于东西两侧建筑群之上,成为紫禁城的一条“脊梁”,伸向远方。由近而远可以依次辨认出紫禁城北门“神武门”、乾清宫、保和殿、太和殿、紫禁城南门“午门”,并一直向南延伸到内城正门“正阳门”,壮伟非凡。这条中轴线上还有与乾清宫共同组成“后三宫”建筑群的乾清门、交泰殿和坤宁宫,与太和殿、保和殿共同组成“前三殿”的中和殿,还有太和门、端门、天安门、中华门(明代称“大明门”,清代称“大清门”)等重要建筑物,只不过由于屋顶较矮,在万春亭的高度无法看到——然而正是由于这样高低错落的巧妙安排,才构成人们由南向北朝觐紫禁城宫殿时所感受到的跌宕起伏的空间序列。紫禁城中轴线建筑群两旁全是低矮的院落,它们布局齐整,鳞次栉比,为“内廷”的居住建筑和“外朝”的附属建筑。这些拱卫中轴线的附属建筑群之间点缀着几处造型别致的亭榭楼阁,如御花园的千秋、万春、御景亭等,为中轴线两侧几乎完全呈对称布局的建筑群增添了几分活跃气氛。尤其是画面的右手边,西六宫的西侧有一座造型极为“抢眼”的楼阁——雨花阁,为藏传佛教建筑,阁分三层,下层四面出抱厦,中层为歇山顶黄琉璃瓦蓝剪边屋面,上层为正方形四角攒尖顶,并以镀金铜瓦覆盖,四条垂脊各饰以金龙,以金色喇嘛塔作为顶部结束,建筑轮廓极为精巧华丽,可算是这莫大的紫禁城里最“卓尔不群”的建筑了。

最后,让我们把眼光放到环绕紫禁城一周的青砖城墙上,宫墙高约8米,周长近3500米,四角各伫立着一座亭亭玉立的角楼——它们绝对是紫禁城中造型最优美、灵秀的建筑,给这座庄严的宫阙添上了一道妙不可言的轮廓。并且整座宫殿被一带宽阔清澈的护城河(俗称“筒子河”)包围着,河水中遍植莲蕖,河边种有柏树和柳树,它们与护城河水一同映衬着高高的宫墙和婀娜的角楼,实在是风光无限。

由万春亭南面所见京城最壮丽的景象转向东面,会感到极其强烈的对比:宏伟的宫殿被朴素的民居所代替,金光闪闪的黄琉璃瓦屋顶换成了一片灰色屋顶的海洋。这些低矮的民居与其背景里巍然屹立的城墙、城楼形成鲜明的对照。大片大片的灰瓦民居之中,间或可以看见一座座规模稍大的建筑群落,屋顶有时施以绿色(极少数也用黄色、黑色)琉璃瓦,这些大型建筑多半为王府、庙宇、衙署或者仓厂一类。北京东城(当然也包括西城、北城及南面的外城)这千千万万的屋宇以其灰瓦、灰墙的素朴外貌环绕、拱卫着金红二色的紫禁城,这是鸟瞰北京的一个最为强烈的意象——其象征意义再明显不过,即通过城市的规划设计烘托皇权的至高无上。

仔细端详景山东面这片主要由四合院民居构成的都市景象,它们给人最深的印象是由数不清的屋顶构成的一幅和谐的图画:这些屋顶纵横交错,高低错落,又统一于一排排、一列列富于韵律感的灰瓦——并且在一片灰瓦的海洋中点缀着诸色的琉璃瓦,如同大海中的浪花。此外,最迷人的景象还在于家家户户院子里冒出的绿树,这些树木几乎连成一气,它们与灰色的屋顶互相掩映,成为另一片绿色的海洋——眼前这景况让人简直难以分清是建筑群中栽树成林还是这座城市原本就建在茂密的树林中……这一美景随着四季交替更呈现出不同风韵:春夏绿树成荫自不待言;秋天则在一团灰色与绿色中渐渐多出黄色、金色、橙色以至于艳丽的红色、冷峭的紫色;而等到那“无边落木萧萧下”的冬日里,京城千树万木显露出姿态各异的枝桠,或优美柔和,或苍劲挺拔,树木的干枯枝干在北京冬日暖阳的映照下,呈现一片朦胧交织的金色、褐色乃至淡紫,别有一番韵味儿。而如果你有幸一睹北京城雪后的景象,必将终生难以忘怀:中国古代建筑无比优美的屋顶轮廓被冰雪进一步加以雕琢,令整座城市的肌理更加充满韵律感,并且由于不同质感、色彩的屋瓦皆化作一片洁白,愈显出一片和谐宁静,仿佛这座城市中一切的丑恶都得到洗涤与净化,仅剩下无与伦比的美善……

景山北望又是一幅截然不同的图景(图0.3)。最先打动观者的当属迎面矗立的钟鼓楼。南面的鼓楼有着墩实的城台与台上宽阔的楼阁,由于孤立市井之中,使它比京城各门城楼显得更加挺拔端丽,其红色的城台也比城楼的灰色墩台更加耀眼。鼓楼背后与之对峙的钟楼更是京城所有城楼中独一无二的“孤例”——全部由砖石砌筑,比例瘦高,与宽阔的鼓楼形成造型上的绝妙对比。钟鼓二楼南北对望,相映成趣,雄踞四周民宅之上若双峰对峙,成为老北京的经典画面,加之晨钟暮鼓,更显意味悠长:“清宵气肃,轻飚远扬,都城内外十有余里,莫不耸听。”

P2-5

序言

2008年年初,我们总算和清华大学完成了谈判,召开了一个小小的新闻发布会。面对一脸茫然的记者和不着边际的提问,我心里想,和清华大学的这项合作,真是很有必要。

在“大国”、“崛起”甚嚣尘上的背后,中国人不乏智慧、不乏决心、不乏激情,甚至不乏财力。但关键的是,我们缺少一点“独立性”,不论是我们的“产品”,还是我们的“思想”。没有“独立性”,就不会有“独特性”;没有“独特性”,连“识别”都无法建立。

我们最独特的东西,就是自己的文化了。学术界有一句话:“建筑是一个民族文化的结晶。”梁思成先生说得稍客气一些:“雄峙已数百年的古建筑,充沛艺术趣味的街市,为一民族文化之显著表现者。”当然我是在“断章取义”,把逗号改成了句号。这句话的结尾是:“亦常在‘改善’的旗帜之下完全牺牲。”

我们的初衷,是想为中国古建筑知识的普及做一点事情。通过专家给大众写书的方式,使中国古建筑知识得以普及和传承。当我们开始行动时,由我们自己的无知产生了两个惊奇:一是在这片天地里,有这么多的前辈和新秀在努力和富有成果地工作着;二是这个领域的研究经费是如此的窘迫,令我们瞠目结舌。

希望“中国古代建筑知识普及与传承系列丛书”的出版,能为中国古建筑知识的普及贡献一点力量;能让从事中国古建筑研究的前辈、新秀们的研究成果得到更多的宣扬;能为读者了解和认识中国古建筑提供一点工具;能为我们的“独立性”添砖加瓦。

王群

华润雪花啤酒(中国)有限公司总经理

2009年1月1日于北京

后记

从1996年到北京清华大学建筑学院上大学算起,我在古都北京己生活了将近十六个年头。而真正开始热爱这座古城、热爱中国古建筑,则是从大学三年级读到梁思成先生的《中国建筑史》开始的。在梁思成的精神感召之下,我与同班的三位好友组成了“新营造学社”,沿着过去中国营造学社考察古建筑的路线,走访了祖国大好河山许多美丽的古建筑,度过了一段激情燃烧的青春岁月。正式对古都北京及其古建筑展开系统学习和研究,要从2001年攻读博士学位开始算起,至今也己超过十年。十年间考察了数不尽的北京古建筑,并且带领学生们测绘了北京许多胡同与四合院,也亲眼目睹了北京这一梁思成笔下“都市计划的无比杰作”正一天天丧失其无与伦比的整体美……在醉心于北京古建筑之美和痛心于北京旧城所遭受的破坏这两种心境的矛盾纠缠之中,我于2008年6月完成了博士论文《北京城市美学研究——重申城市设计的整体性原则》。此后,我有幸参加了“北京五书”中的《北京古建筑地图》一书的编写,结果一写就是三年,这三年间我和其他4位作者一次次徜徉于浩如烟海的北京古建筑群中,齐心协力,陆续完成了上、中、下三册的编写,对五百余处北京古建筑进行了扼要地介绍。从此我对北京古建筑的感情愈加深厚,与古都北京也结下了更多不解之缘——于是,“古都五书”中《古都北京》一书的写作任务也继续落在了我的肩头。与《北京古建筑地图》依照地区划分篇章不同,在《古都北京》一书中,我力图使全书的结构和逻辑更加清晰可辨,希望从空间鸟瞰、历史沿革、各类型古建筑以及城市整体美的塑造等多个方面来介绍古都北京在城市规划设计与古建筑营造方面取得的杰出成就。此外,出于个人爱好,我还在书中加入了“画里京城”一章,希望为古都北京的介绍文字增加几分诗情画意。

这本《古都北京》可以看作是我十年来研究的一点心得,虽仍有诸多遗憾和不足之处,但颇能聊以自慰的是:这本书总算是饱含了我对古都北京的深情!瑞典美术史家喜仁龙曾经为了“北京城墙的美”而写下《北京的城墙与城门》那样的巨著;而深爱着古都北京的梁思成则为她写下《北京——都市计划的无比杰作》这样的名篇。我对古都北京的研究,很大程度上也是基于古都北京的美,为此,希望能够通过不懈地努力,把梁思成先生以及众多先辈学者们对古都北京的研究工作继续下去。我特别希望在书中传达这样一个讯息:古都北京曾经是一件具有无与伦比的整体美的艺术杰作——而今天这件杰出的艺术品依然在不断地遭受破坏。前不久,台湾美学家蒋勋先生的一次演讲给我留下了极其深刻的印象,特别是他讲到了一个关于东施和西施的比喻:和我们一般理解的“东施效颦”的含义不同,在蒋勋的这个比喻中,东施和西施同样都是美丽的女子,东施并非丑女,只是因为西施的存在而得不到吴王的欢心而己,但东施因此失去了自信心,并努力效仿西施的美态,结果适得其反;其实东施应该看到自己的美的独特性,“回来做自己”——在蒋勋先生看来,美,就是回来做自己。这个比喻让我陷入了长久的悲伤与感慨之中:其实我们中国的城市与建筑,中国的众多历史文化名城,不正是那个失去自信心的东施吗?她所效颦的西施不就是西方的城市和建筑吗?中国的城市和建筑其实已经长久地陷于“东施效颦”的困境中了吧!没想到把古老的东施、西施的故事稍加改变作个比喻,竟然惊人地暗合了今天东方和西方在文化上的处境……我于是由衷地希望,通过《古都北京》以及《北京古建筑地图》这类书籍的编写,能够向广大读者,包括北京的城市建设者们呈现北京昔日最美的容颜——为此我也特别在本书开篇的“北京鸟瞰”一章中尽情想象和勾画那个尚未受到西方建筑观念影响、保持着自身雍容气度的美丽的北京城——如果这本书能够使当代读者多少感受到古都北京的美(哪怕只是冰山一角),就像忽然在镜子中惊奇地发现自身的美一样,然后在某一瞬间忽然觉得像北京这样一座伟大的古都应该回来做自己,并且坚持做自己,那我就了无遗憾了!

当然,这本书的写作离不开许多人的帮助,在此需要一一表示感谢。首先是古都北京研究的先行者们,没有他们富于开拓性的研究成果,是不会有眼前这本书的诞生的——他们的名字和著作都尽可能在注释和参考文献中一一列出了。其次要感谢我的博士导师吴良镛先生,他不仅指导我完成了博士论文的研究工作,并且带领我参与了北京旧城保护与城市设计方面的许多课题,给予我十分难得的实践机会。此外特别要感谢清华大学建筑学院建筑历史与理论研究所的诸位老师和同事们,特别是王贵祥教授对我的信任与鼓励,楼庆西先生的指导,林洙老师提供的中国营造学社的老照片,贾珺、刘畅、贺从容、李路珂、段智钧、胡介中、袁琳、李菁对我的启发和帮助,还要感谢廖慧农老师、袁增梅编辑对全书写作的协助。还应该特别感谢的是华润雪花啤酒(中国)有限公司的大力支持,从策划全部丛书的王群总经理,到负责具体工作的工作人员。感谢格锐设计机构的王华先生、孙世魁对全书版式设计付出的辛勤劳动。感谢清华大学出版社的徐颖、段传极、职延明等各位编审对全书所做的细致的校对和审阅工作。

还有一些我在长年来考察北京古城、参与旧城保护过程中认识的朋友,也在此一并感谢,他们是王军先生、华新民女士、姚远先生和刘阳先生。华新民女士、刘阳先生大方地提供给我许多照片,为全书增色不少。特别要感谢王军先生,他不但始终如一坚定地投身北京旧城保护的事业,并且利用业余时间坚持参加我们的北京古建筑考察与测绘,并且长期同我交换对于北京的学习与研究心得,共同分享古都北京之美。

感谢我多年的好友赵大海先生,书中许多精美的照片出自他精心的创作。还要感谢我的学生唐恒鲁、王斐和孙广懿,书中动人的胡同测绘长卷出自他们的手笔。此外,唐恒鲁还与我一起完成了书中许多北京古建筑巨幅鸟瞰图的绘制。

最后,要感谢我的家人,特别是我的父母、岳父岳母对我无微不至的关怀。当然最要感谢的人是我的妻子曾佳莉,她不但陪我走遍古都北京的每座沧桑美丽的古建筑,并且和我一起测绘、记录、写生,她是我每一幅画作和每一首新诗的第一个鉴赏者,也是我每一篇论文和每一部书稿的第一个读者和评论者——这本书的一半功劳应该是属于她的。

王南

2012年5月于古都北京

随便看

 

霍普软件下载网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

 

Copyright © 2002-2024 101bt.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4/24 18:19: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