晚清民国时期,东西方文化会通碰撞,人文学术勃兴,产生了一批大师级的学者,留下了丰厚的文化遗产。陈垣编著的《史讳举例》是跟大师学国学系列之一,是一套写给年轻人的国学读本,是年轻人了解中国历史文化的首选读物。
网站首页 软件下载 游戏下载 翻译软件 电子书下载 电影下载 电视剧下载 教程攻略
书名 | 史讳举例/跟大师学国学 |
分类 | 人文社科-文化-民族/民俗文化 |
作者 | 陈垣 |
出版社 | 中华书局 |
下载 | ![]() |
简介 | 编辑推荐 晚清民国时期,东西方文化会通碰撞,人文学术勃兴,产生了一批大师级的学者,留下了丰厚的文化遗产。陈垣编著的《史讳举例》是跟大师学国学系列之一,是一套写给年轻人的国学读本,是年轻人了解中国历史文化的首选读物。 内容推荐 避讳学是学习、理解中国历史不可缺少的知识。陈垣编著的《史讳举例》是陈垣先生在避讳学方面的一部总结性著作,举了八十多例,分析并说明了历代避讳的种类、所用的方法,以及与避讳有关的问题,《史讳举例》言简意赅,学术水平很高,是一本较好的普及性读物。 目录 序 卷一 避讳所用之方法 第一避讳改字例 第二避讳空字例 第三避讳缺笔例 第四避讳改音例 卷二 避讳之种类 第五避讳改姓例 第六避讳改名例 第七避讳辞官例 第八避讳改官名例 第九避讳改地名例 第十避讳改干支名例 第十一避讳改经传文例 第十二避讳改常语例 第十三避讳改诸名号例 第十四避讳改物名例 第十五文人避家讳例 第十六外戚讳例 第十七宋辽金夏互避讳例 第十八宋金避孔子讳例 第十九宋禁人名寓意僭窃例 第二十清初书籍避胡虏夷狄字例 第二十一恶意避讳例 卷三 避讳改史实 第二十二避讳改前人姓例 第二十三避讳改前人名例 第二十四避讳改前人谥例 第二十五避讳改前代官名例 第二十六避讳改前代地名例 第二十七避讳改前代书名例 第二十八避讳改前朝年号例 卷四 因避讳而生之讹异 第二十九因避讳改字而致误例 第三十因避讳缺笔而致误例 第三十一因避讳改字而原义不明例 第三十二因避讳空字注家误作他人例 第三十三因避讳空字后人连写遂脱一字例 第三十四讳字旁注本字因而连入正文例 第三十五因避讳一人二史异名例 第三十六因避讳一人一史前后异名例 第三十七因避讳一人数名例 第三十八因避讳二人误为一入或一人误 为二人例 第三十九因避讳一地误为二地或二地误 为一地例 第四十因避讳一书误为二书例 第四十一避讳改前代官名而遗却本名例 第四十二避讳改前代地名而遗却本名例 卷五 避讳学应注意之事项 第四十三避嫌名例 第四十四二名偏讳例 第四十五已祧不讳例 第四十六已废不讳例 第四十七翌代仍讳例 第四十八数朝同讳例 第四十九旧讳新讳例 第五十前史避讳之文后史沿袭未改例 第五十一避讳不尽或后人回改例 第五十二避讳经后人回改未尽例 第五十三南北朝父子不嫌同名例 卷六 不讲避讳学之贻误 第五十四不知为避讳而致疑例 第五十五不知为避讳而致误例 第五十六不知为避讳而妄改前代官名例 第五十七不知为避讳而妄改前代地名例 第五十八非避讳而以为避讳例 第五十九已避讳而以为未避例 第六十以为避讳回改而致误例 卷七 避讳学之利用 第六十一因讳否不画一知有后人增改例 第六十二因讳否不画一知有小注误入正 文例 第六十三因讳否不画一知有他书补入例 第六十四因讳否不画一知书有补版例 第六十五因避讳断定时代例 第六十六因避讳断定二人为一人例 第六十七因犯讳断定讹谬例 第六十八因犯讳知有衍文脱文例 第六十九因犯讳或避讳断为伪撰例 第七十据避讳推定而讹误例 第七十一避讳存古谊古音例 卷八 历朝讳例 第七十二秦汉讳例 第七十三三国讳例 第七十四晋讳例 第七十五南北朝讳例 第七十六唐讳例 第七十七五代讳例 第七十八宋讳例 第七十九辽金讳例 第八十元讳例 第八十一明讳例 第八十二清讳例 征引书目略 附录 历史补助科学的避讳学 《通鉴胡注表微》避讳篇 《校勘学释例》、《史讳举例》简体横排 标点本说明 试读章节 有因避讳,空其字而不书,或作空围,或日“某”,或径书“讳”字,其例亦古。《书·金滕》日:“惟尔元孙某。”《孔传》:“元孙武王,某名,臣讳君故日某。”《史记·孝文本纪》:“子某最长,请建以为太子。”某谓景帝启也。《史记》《汉书》于汉诸帝纪皆不书名。许氏《说文》于禾部光武帝讳、舯部明帝讳、火部章帝讳、戈部和帝讳、示部安帝讳,皆注日“上讳”,空其字不注。 《南齐书》为梁武父顺之讳,凡顺字皆改为从,遇顺之名则空之。汲古阁本犹存其旧,于《豫章文献王嶷传》宋从帝下,注“北雍本作顺,宋本讳”,其下载嶷《上武帝启》,有“前侍幸口宅”语,口下注“顺之,宋本讳”,此乃幸萧顺之宅,故子显直空其字耳。《鱼後侯子响传》,萧顺之则作口,而其下注一顺字,又加一圈云“宋本讳”,凡此今本皆直书,盖据《南史》改。 《宋书.武帝纪》,于书檄诏策等,称刘裕名日刘讳,而其间亦有称裕者。数行之中,忽讳忽裕,皆后人校改。又永初元年六月,书“立彭城公义隆为宜都王”,八月则书“荆州刺史宜都王讳进号镇西将军”。义隆,文帝也。忽称义隆,忽称讳,亦后人校改。 《文帝纪》,元嘉十三年九月,书“立第三皇子讳为武陵王”。第三皇子,即孝武帝骏。《孝武帝纪》,孝建二年正月“以冠军将军湘东王讳为中护军”。湘东王即明帝或,皆讳而不名。 《顺帝纪》,升明三年正月“新除给事黄门侍郎萧讳为雒州刺史”,谓文惠太子长懋也。同年三月“以中军大将军讳为南豫州刺史”,谓齐武帝萧赜也。《萧思话传》“南汉中太守萧讳”,萧讳者,萧道成之父承之,追谥宣帝者也。《略阳清水氐传》“思话使司马萧讳先驱进讨”,亦谓承之。 《旧唐书·睿宗纪》“临淄王讳”,临淄王即玄宗。《旧唐书》于太宗、高宗、中宗纪,皆直书高、中、睿三宗之名,此纪于玄宗独称讳。盖五朝之史,成于玄宗之世,后史承袭其文,未及改正耳。 《金石萃编》摹刻碑文,遇清讳,辄书“庙讳”二字,令人暗索,有如射覆,甚不应也。 P6-7 序言 这是一套写给年轻人的国学读本。 “国学”之名,始自清末。其时欧美学术进入中国,号为“新学”、“西学”等,与之相对,人们便把中国固有的学问统称为“旧学”、“中学”或“国学”等。 晚清民国时期,东西方文化会通碰撞,人文学术勃兴,产生了一批大师级的学者,留下了丰厚的文化遗产。他们的著述,历经岁月洗磨,至今仍熠熠生辉。我国古代经典,浩繁艰深,而这些著作无异于方便后人接近经典、了解历史与文化的一座座桥梁,其价值自不待言。 遗憾的是,出于诸种原因,这些著作,有的版本繁多,错漏杂见,有的久不再版,一书难觅。有鉴于此,我们特组织出版“跟大师学国学”书系,从中遴选出一些好读易懂、简明扼要的作品,仔细编校,统一装帧,分批推出,以飨读者。 这些作品,大多是一版再版的经典,不仅在文化学术界历来享有盛誉,也在广大读者中间有较高知名度;另有一部分,出自当日名家,影响很大,但1949年后未曾重印,借此次机会,将之重新推荐给大家。 书评(媒体评论) 历史学家 柴德赓 陈老师的学问是多方面的,有人说他是元史专家、宗教史专家,这话并不错。但他对年代学、校勘学、目录学、史料学、避讳学等,既博且精,都是有书为证,为大家所熟悉的。 历史学家 杨志玖 援庵先生博学广识,著述丰硕,论据精湛,无论鸿篇巨制或短幅片羽,皆足为后学典范,其治学领域之广袤与学术见解之深邃更令人敬佩。 当代学者 罗邦柱 自有避讳以来,就有人议论它、研究它。……真正把这些史料进行董理,综合分析,自觉运用避讳知识为史学服务的,陈垣当是第一人。 |
随便看 |
|
霍普软件下载网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