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童年的小河边》是罗从政所著的一部散文集。
生命是一场旅途,从童年出发,我们的视野变得开阔,记忆变得清晰。童年的岁月,或是小河边的欢笑,或是田野里的追赶,或是夏日窗前的冥思,或是菩提树下的顿悟,或是书海中的漫游;所有细节,都是那么纯真、烂漫,回味无穷。终有一天,我们长大了,走远了,旅途两边更多的是异乡的风景。偶尔停驻,不禁感叹时光荏苒,童年那些过往,依然历历在目,不时在脑海深处波浪起伏。
《童年的小河边》收录的作品包括:童年的小河边、俯向大地的母亲、回望童年、乡村的早晨、故乡木槿花、青山的梦想、山野兰花等。
儿时的我,就像河里的一条游鱼,倾听着淳淳流水的轻音,从此岸游到彼岸,从昨天走到今天,又漂向明天。
《童年的小河边》由罗从政所著。
童年的小河边
那条小河,属于童年,更属于记忆。
在山区环境下,两座山造就一条河。我老家附近的那条小河,也接受了这种宿命。山为河提供了水源,河装点了山的空灵。
童年的我,就像河里的一条游鱼,倾听着潺潺流水的轻音,从此岸游到彼岸,从昨天走到今天,又走向明天。
关于小河的记忆,有很多都是我和哥哥成长的交集。那时,我家附近没有邻居,哥哥成了我唯一的玩伴。他伴着我,我跟着他,年少就这样相依前行。小河的流动,增添了我们戏耍的活力,为我们生命的童年,融人了血脉跳动的力量。在很多个中午,一家人吃完饭,父母相继睡午觉,我和哥哥就悄悄出发。我们的目的地不约而同——小河。选择小河,除了水对于小孩子有更多的诱惑力,还出于河水给予的清凉,燥热中的那一抹透凉。
小河边的故事,总是从筑堡垒开始。我们首先抢占有利地形,这方面哥哥显然有优势,我基本上是没有选择地选择。哥哥选的地方往往平坦,石头多,与周围的环境相配合,易守难攻。确定地形,就争先恐后地在河里捞石头、沙子,建筑自己的城墙。不过一会儿,一座有模又有样的防御对峙工事,蔚然呈现。哥哥力气大,智力也比我早熟,他的城堡既漂亮,又结实,让我心中妒意丛生。现在想起,那时所谓的工事,也就是一条勉强齐膝的石头墙。可就是这样一堵墙,让我们想象出了各种战局或人世间的争斗。爷爷的故事是我们战争的剧本原型,有时我充做“日本鬼子”,哥哥是八路军;有时哥哥是解放军,我是“反动派”。今天才知道,哥哥在战前的有意安排,就注定了我战败的结局。
战斗开始前,我们会约定规则。比如,不能超过停火线,怎样算是“中弹”,怎样算是“投降”。哥哥一声令下,一场激战就开始。我们用水浇,用沙子“射击”,用树枝做“剪”,最厉害的“武器”就是石子。石子是战前规定好的,每人十颗,这是摧毁对方城墙的“利器”,可惜我总是用不在点子上。我费心巴力建筑的城堡,总是禁不住枪林弹雨,要不了哥哥几下就现出千疮百孔的惨相,一如我幼小而脆弱的心灵。我见大势已去,就不停地扬水,朝对方浇,企图挽回丁点败势。总是在我伸直身子之际,哥哥的“子弹”就会击中我。“中弹”后的我不敢耍赖,也不会撒泼,我们保持着远古赤膊战场上淳朴的诚信。
封存的记忆里,战斗结果每次都是哥哥赢,我落败而归。这让我从小就对哥哥增加几分敬意。这份敬意在潜移默化中深化了兄弟间的情谊,即使我们嘴上不会说,甚至还在以后的“战斗”中六亲不认,可心灵深处的两束根系却缠绕得越来越紧密。从另一面讲,对哥哥的敬意转化成了我成长道路上的一种期盼。我总认为,只要长到哥哥那么大,我肯定就会像哥哥一样,在任何的“战斗”中高奏凯歌。于是,我把每一次战斗都当做实验自己是否长大的平台;也是因此,对兄弟间的“战争”乐此不疲,玩得津津有味。
认识到“堡垒战”的无知以及童年的幼稚,是在哥哥离开小河之后。确切地说,哥哥离开了家乡,离开了村庄。至于到什么地方去,哥哥只告诉我“远方”。当时的我,对于一切,都是模糊的;对于远方,充满迷惘。值得庆幸的是,小河终于属于我一个人了。可我很快发现,原来一个人的小河是那么落寞,无聊;可我又不得不把各种思绪,趁着没有人的时刻,丢人缓缓蠕动的流水。我静静地望着清流里自己的身影,对着他说话,我甚至猜想,这些话会随着水流到达远方,传到哥哥的耳侧。
一个人的小河,没有了“对手”,没有了“枪林弹雨”。每次放学,我都借闲暇来到河边,坐在一块被雨水和河水冲洗得光滑鲜亮的大石头上,默默地观察流水,默默地沉思,默默地幻想。浮想中,眼前难免再现当年……
P3-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