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昭旭、王邦雄等编著的《享受生命:生命的教育》收录了《欣赏生命爱惜自己》、《做我真好》、《生于忧患》、《应变与生存》、《业乐业》、《信仰与人生》、《良心的培养》、《活出全方位的生命》、《化解意识中的盲点》等十二篇关于生命教育的文章。
网站首页 软件下载 游戏下载 翻译软件 电子书下载 电影下载 电视剧下载 教程攻略
书名 | 享受生命(生命的教育) |
分类 | 人文社科-哲学宗教-伦理学 |
作者 | 曾昭旭//王邦雄 |
出版社 | 华夏出版社 |
下载 | ![]() |
简介 | 编辑推荐 曾昭旭、王邦雄等编著的《享受生命:生命的教育》收录了《欣赏生命爱惜自己》、《做我真好》、《生于忧患》、《应变与生存》、《业乐业》、《信仰与人生》、《良心的培养》、《活出全方位的生命》、《化解意识中的盲点》等十二篇关于生命教育的文章。 内容推荐 《享受生命:生命的教育》由曾昭旭、王邦雄等编著。 《享受生命:生命的教育》内容如下: “生命”是什么?活着吃喝拉撒睡就是生命的表征吗?那么人与禽兽又有多少分别呢?人之所以有别于动物,而成为万物之灵,就是在于我们会思想。我们会想到:生命的本质是什么?为什么要辛辛苦苦地到世上走一遭,然后不管愿不愿意都要面对死亡?是谁做这样的安排?为什么有那么多磨难要承受,而不是心想事成,快乐顺意地过一生?这种种问题一直是所有人类不断自问的迷惑,也是哲学家穷极一生努力探讨的课题。每一个生命都是独特而可贵的,他自有存在的价值,也牵动着人世间的悲欢离合,要如何恰如其分地扮演好自己的角色,在人生舞台落幕时,无憾也无愧地鞠躬下台?叶树姗、黄睛雯、曾昭旭、吴京、王邦雄、傅佩荣、孙效智、王建煊、李锡津等人现身说法,以各自的学识、经历从不同的角度切入人生的精奥处,与你一起分享“生命的意义”。 目录 曾志朗 序 生命教育/1 李锡津 欣赏生命爱惜自己/1 叶树姗 做我真好/15 黄晴雯 生于忧患/33 曾昭旭 应变与生存/47 吴京敬 业乐业/67 王邦雄 信仰与人生/83 王邦雄 良心的培养/99 傅佩荣 活出全方位的生命/117 傅佩荣 化解意识中的盲点/135 孙效智 生死尊严与生命智慧/153 王建煊 社会关怀与正义/171 曾昭旭 感情谜题/183 试读章节 勤做功课,赢得经营之神赞许 印象颇深的一次,是在“经营之神”王永庆的家中,为他做“人物专访”。当时王永庆正为环保问题与当时的宜兰县长陈定南打笔仗,甚至打算在电视上进行公开辩论。 王永庆想为自己工厂的环保成绩提出澄清的心情,是可想而知的,所以访谈一开始,气氛就不太对劲。他拿出厚厚一叠资料,打算念的,把各项环境污染指标的数据公布出来,可是这样的访谈内容听众能接受吗? 我客气而礼貌地请王永庆换另一种方式与我对谈环保与生态保护问题,没想到,老先生脸一沉,忽地站起身,手指着我:“不要你告诉我怎么做!”说罢,把一叠约三十公分厚的资料,重重地往我身旁的茶几摔下,丢下一句话:“看完资料,再来访问我。” 深觉受到侮辱的我,眼泪差点不争气地流下,只想夺门而出,心想:“王永庆又怎么样?我不访问,总可以吧!” 但一转念,为了专访王永庆,我已做了好久功课,如果就这样走了,岂不前功尽弃! 静心地坐在王家宽敞的大客厅,重新翻阅王永庆摔下来的资料,一大堆看不懂的专有名词和数字,但我终于明白:台塑自己测得的废污物排放数据,和宜兰县府采样检测出来的结果,是完全不一样的,这当中显然有问题,不是数字一方有误,就是检测方式不同而造成的误差,二者有没有任何交集的可能性呢? 四十分钟之后,王永庆回到客厅,看我还坐在那儿,不但没哭,反而认真阅读相关资料,老先生大概也不忍心吧!眉头稍微放开了些,对着我平静地说:“你开始访问吧!” 话题就从县府环保局与台塑采样方式、检测方式的不同开始切入,王永庆越谈越高兴,连他住家楼上的菜园、每天做的毛巾操,都一一让他兴致勃勃、谈兴大发,而欲罢不能,直到中午他的弟弟王永在前来一起吃午餐,才告一段落。 心情甚佳的王永庆对我说:“叶小姐,我第一次单独跟一个记者谈这么久,而且话题如此广泛,你收集了不少资料喔?” 我对着他点头,因为嘴里塞满了他刚刚亲手为我包的一份润饼——当天王家的午餐,王董事长意犹未尽,请我留下来午餐后继续谈。 我不知道王永庆本人还记不记得这件事,但后来我仍然经常从报章杂志上得知,董事长又对一些记者发飙了,原因不外乎就是他受不了记者的不用功,我就深感庆幸,“凡事先做好准备”的准则,为我所带来的收获。 凡事先做准备,心中自然有几分笃定,心定,自信必然流露,就算遇到一些不可预测的变局,也比那些没准备的人多几分把握,可以迎前接受挑战! 面对恐惧,跨越“不可能’’的障碍 一向怯懦的我,又是如何克服个性上的弱点,把握时机,把自己所作好的最佳准备,一一展现出来呢? 勇敢面对自己的本性,把自己害怕的事变成生活中的一部分,久而久之,就成了稀松平常的习惯。 很少人会相信,现在面对摄影机可以侃侃而谈的我,当年曾经有过一段“摄影镜头恐惧症”的适应期。 对一个原本个性害羞的人来说,跟陌生人交谈已属不易,进一步对着冷冰冰的镜头,甚至当着一大群人的面,对着摄影镜头说话,还得适时地“秀”出表情、动作,简直是天方夜谭! 但我还是跨越了心理障碍,一次又一次地告诉自己:“你做得到的!”(虽然在我内心深处可能是另一种声音,要我别再勉强自己,赶紧打退堂鼓吧!)而果真,我做到了! 原因无它,就是把害怕当成生活的一部分,而面对它,接受它,也让它接受你! 日本专家曾做过一个实验,把有地震恐惧症的人放进一间“仿震屋”里,先让他从最轻微的震度开始,强迫自己面对内心的恐惧。 实验发现:当轻微地震开始时,“仿震屋”里的人就出现紧张、心跳加速、呼吸急促等等的症状。起初,地震的频率是每三十分钟一次,每一次,屋里的人的紧张现象都十分类似,但是在经过十到十二次的微震之后,接受实验的人,无论是呼吸、心跳都不像一开始那么剧烈;这个时候,“仿震屋”又把震度加大,结果屋内的人对于较大的震度所表现出来的恐惧感,和一开始时十分近似,同样地,历经十到十二次的中震之后,人们的紧张情绪又稍加平缓。 专家以此推断:害怕基本上是由学习得来,大脑接受刺激时,会送出害怕的信息,但当刺激持续发生时,害怕信息的传送成为常态,包括肾上腺素等的分泌,就会逐渐减缓下来,而不像一开始时那么剧烈。换句话说,我们对害怕的生理反应,基本上也可以经由某些特定方式,如:发生频率的提高而得到控制。 这是不是就是人类与生俱来的“适应”能力呢? 我害怕什么,就不要只一味地逃避,因为越少接触,越不了解,就会越害怕!还不如干脆硬着头皮面对它,甚至更积极一点,营造一个必须常常面对害怕的环境!老实说,直到现在,我从事电视新闻工作已经超过十年,在别人想象中,我面对镜头早该是青菜萝卜、家常便饭般的容易了,其实不然!每一次面对镜头,对我都是一次内心的挣扎:我该昂然微笑面对?还是赶紧挖个洞躲起来? 我很明白:直到目前我都还没有完全克服我的紧张与害怕,但是就像接受地震实验的人一样,对于一次又一次的地震,我已学习如何控制害怕的生理反应,甚至在下一次地震来临前,我的大脑已经告诉我该如何迎接、如何准备。 当你懂得如何面对害怕、甚至克服害怕时,就是你成长、进步的开始! P20-24 序言 生命教育——教改不能遗漏的一环 曾志朗 台湾在政治解严之后,人们对长期被禁锢的思想也开始强烈地要求解放。有识之士当然理解其中最重要的关键就是教育。不但学者对一向择“保守”而固执的教育体系感到不满,企业界(如施振荣、张忠谋等)更对这个体系所制造的成品感到忧心。社会对教育改革的必要性也是有绝对的共识。 的确,以往过分着重智育,就很容易被专一的知识体系所掌控。学校的教材、教法及课程安排都是一个样子,培养出来的学生也被模制成“只此一类”的意识形态,他们似乎失去了自我创造的意愿,一切都要速成。 快餐文化一代无力接受挫折 这所谓“快餐文化”的一代,已经没有能力接受苦难与挫折了,因为他们的原发能力,早在求学的过程中,被折损殆尽了,他们一直被要求削足适履,做与他们的个性所不符的事。长期把自我的个性压抑已经使他们失去对自己的信心,更遑论对社会的期待。我们的学校教育好像什么都管,就是不管如何培养对“人”的尊重。 现今的教改,要求行政松绑,重视培养基本能力,并朝终身教育的理想去推动学制的重建。这些都是正确的,也是教育跨向二十一世纪的必行之路。但唯智、唯物与唯形的改造可能是不够的,因为价值系统的崩溃,对毫无防卫能力的孩子,绝对是一项灾难,多元社会的复杂,只有造成更多的混乱。 这一代的儿童吸取太多似真似假的影像,对真实已没有太强的反省能力,这才是危机的所在。有一次我问一些小学二年级的学生他们对死亡的看法,竟然有位学生对我说就像睡一觉,第二天就会活过来了。我问他们为什么?他们说就像电视上的人物一样,被打死了还会活过来。这些学生们对死亡的看法如此浅薄,我们怎能期望他们去尊重自己或他人的生命呢? 不久以前,我们的社会被EQ的热潮淹没,而政府也全面发起“心灵改革”的运动。这些努力值得肯定,但怎样把这些关系着教导如何掌控“情意”的教育,落实到学校里却很少有人提及。 缺乏情意教育教改令人遗憾 教育部门日前公布的教改十大成效,也没有一项谈到有关“情意”教育的推动方案,这真是一项令人不得不惶恐的遗憾。当我们看到学童自杀、杀人、施暴的年龄层越来越低,而其手段越来越残忍,其心态却越来越不在乎时,我们真的要为我们社会的将来捏一把汗。如果这时候,大家继续忽视学童的心灵建设的问题,那我们在每次学童出事时再来大书道德文章是没有用的! 所以,教改的列车除了唯智、唯形、唯物的改革之外,还要重视情意调和的教育措施。这可能要从培养学童对生命的尊重开始做起。 这几十年来,我们清楚地看到教条式的作法收不到任何预期的效果,学生对于说教已厌恶到了顶点,我们必须换个方式让学生可以接受我们的教诲。启发式的教学——让学生主动从学习过程中获得心得与感受,大概是唯一的方法。 我们常说被尊重的孩子才会自重自爱,但是有多少父母肯放下手边的工作,关掉电视,蹲下来,平视儿童的眼睛耐心地听他们说话,有多少次我们是以“你不懂”来打发儿童的好奇心呢? 很多人了解教育是立国的根本,但是却误解了它的真谛,以为只要盖美轮美奂的新教室,装设新电脑,扩充更多的硬件就是办教育,其实真正影响教育成败的是软件——使用硬件的人,也就是老师、家长、你和我。 我们所要教给孩子的,就是要让他们体会文明的内涵,就是会为对方的处境作一番思考,能体谅别人、约束自己的人才是_个文明的人。 学习人际相处可从游戏开始 这种人和人相处的学问,最好的训练场所就是游戏,我们要让孩子在游戏的过程中,将他们在课堂上学的知识生活化,将他们与其他学生相处的技巧精致化,游戏提供孩子创造力发展的必要空间,老师、家长应该以正确的态度来看待孩子的游戏,千万不要以为他在浪费时间。两个人一起玩时,他其实在学做人的道理,而一个人自己玩时,他是在发挥他的想象力、培养他的创造力。 培养出有思想会思考的孩子,我们才可以在这个基础上谈人格的培养与正义的精神。 所以,我们要再三提醒的是生命教育的重要性,尊重自己、同情他人,培养同情心的感受在目前的教育中非常缺乏,我们的学生试考得太多,书读得太少,所以对社会上的人情冷暖、生活百态完全不能理解,更不要说体会。 不理解、不体会别人的疾苦,所表现出来的自然就是冷血。 我们应该鼓励学生去挑选适合他们自己兴趣的课外读物,作为生命科学的补充教材,而不必担心考试,或许现在弥漫在我们周围的挫折感和无助感就不会这么深,自杀率就不会这么高。 了解生命意义 才会尊重别人 学生可以从书本中前人的经验去寻找困难的解决之道,当学生了解每一个人的所作所为都会为别人造成影响,他才会了解自己生命的意义与存在的价值,也只有这样,我们的孩子才能学会体谅别人、尊重别人。 假如他体会到双排停车时,别人必须要煞车才能绕过你的车,这是侵犯到别人的权益,因为他的煞车原本不需要踩,煞车皮不需要那么快换,他也不需要冒多余的险去变换车道以避开你的车子,假如我们的孩子体会到这一点,他就不会让车子在路中间停留,因为他了解了这是侵犯到别人权益不应该的事,而不仅仅只是怕警察要来开罚单。 要教导学生由对自己的尊重到尊重别人,是我们目前教育最急迫要做到的事。 展望新的一年,社会将更多元,人与人的关系也更复杂,世界的距离越来越短,而新的价值系统也会一再的变化。如何才能使我们的下一代走出迷惑?生命教育的推动绝对是教育改革最核心的一环。 (曾志朗,台湾阳明大学副校长) |
随便看 |
|
霍普软件下载网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