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次世界大战末期,德国法西斯为了挽救自己垂死的命运,从1944年9月6日到1945年3月27日,向英、比利时等国发射了4300多枚“复仇”2号(V一2)火箭(导弹),造成人员和财产的惨重损失。V一2火箭虽在战争中扮演了极不光彩的角色,但它在技术上的成功却使人类向征服太空迈进了一大步,成为现代大型火箭的鼻祖,构筑了航天史上重要的里程碑。
孕育V一2火箭的首要人物是冯·布劳恩。
布劳恩(1912—1977)出生于德国维尔西茨(今波兰维日斯克)一个富豪家庭,父亲做过魏玛共和国教育部和农业部部长。中学时代,发奋读书,刻苦钻研,还给奥伯特写信,表示自己如何喜爱火箭研究。1930年,18岁的布劳恩由于才学出众,被破格吸收为德国宇宙航行学会最年轻的会员。1932年他毕业于柏林工学院,2年后成为该校的物理学博士。
1932年11月1日,尚在大学中的布劳恩便被聘用为非军人雇员,帮助多恩伯格从事火箭研究。在距柏林不远的库默斯多夫试验场内,火箭研究小组很快就试制成功了一台小型液体火箭发动机,燃烧60秒,推力达到1370牛。通过试验,布劳恩意识到火箭研制是一项十分复杂的系统工程,不是几个人就能把技术问题全部解决的,必须组织一批科学家分工协作,才能使火箭工程顺利发展。在他的倡议、组织下,德国宇宙航行学会中一批才学出众的专家集中到了火箭研究小组中,从1932年11月至1935年,研究小组已有80名科学家,布劳恩成为小组的核心人物。
在布劳恩的领导下,火箭研究小组从1933年开始研制A系列火箭,到1942年他们已经研制了推力分别为2646牛、8820牛、13328牛和27970牛的A卜A4液体火箭,并且于1937年建成了世界闻名的佩纳明德火箭研究中心,这时布劳恩小组有l18名工程技术专家,平均年龄26岁。
战后,布劳恩为美国政府工作,1945年至1955年,他组织领导了美国弹道导弹武器计划的实施,先后在V一2导弹基础上研制成功了单级液体红石导弹和丘辟特导弹。1957年10月4日苏联抢先把世界上第一颗人造卫星送上地球轨道后,布劳恩又受命主持把单级丘辟特导弹改装为四级丘辟特运载火箭的工作。1958年2月6日,布劳恩主持研制的丘辟特运载火箭,把美国第一颗人造卫星送上了天空,开拓了美国通向天空的道路。这种火箭的第一级是红石导弹的改进型,第二、三、四级分别是l1个、3个和1个固体火箭,由于推力较小,美国第一颗卫星的重量只有苏联的第一颗卫星的1/10。
此后,布劳恩参加了包括研制宇宙飞船及运载火箭的“水星”载人飞行计划、“双子星座”载人飞行计划,参与了把几种中程导弹改制成“雷神”系列、“宇宙神”系列、“大力神”系列运载火箭的工作,为美国的航天计划立下了汗马功劳。而他最辉煌的成就,是他为美国阿波罗登月计划而研制的“土星”5号巨型运载火箭。
1970年布劳恩到华盛顿任美国航宇局副局长,负责空间计划,1972年退休。1977年因患癌症去世。P27-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