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庆铁人传写作组编著、孙宝范、卢泽洲执笔的《铁人传(下)》内容丰富,材料翔实。用纪实手法,比较全面、真实、准确地反映了铁人一生的战斗生活和工作、学习情景;对铁人形象做了全方位、立体化的刻画;披露了一些新内容,填补以往宣传中的空白,也匡正了个别不实之处,有较强的文献性和史料价值。是教育广大干部、工人,特别是青年和学生的好教材。如果大家能从中受到教益,那正是我们所企盼和令我们感到欣慰的。
网站首页 软件下载 游戏下载 翻译软件 电子书下载 电影下载 电视剧下载 教程攻略
书名 | 铁人传(下) |
分类 | 文学艺术-传记-传记 |
作者 | 大庆铁人传写作组 |
出版社 | 石油工业出版社 |
下载 | ![]() |
简介 | 编辑推荐 大庆铁人传写作组编著、孙宝范、卢泽洲执笔的《铁人传(下)》内容丰富,材料翔实。用纪实手法,比较全面、真实、准确地反映了铁人一生的战斗生活和工作、学习情景;对铁人形象做了全方位、立体化的刻画;披露了一些新内容,填补以往宣传中的空白,也匡正了个别不实之处,有较强的文献性和史料价值。是教育广大干部、工人,特别是青年和学生的好教材。如果大家能从中受到教益,那正是我们所企盼和令我们感到欣慰的。 内容推荐 大庆铁人传写作组编著、孙宝范、卢泽洲执笔的《铁人传(下)》以王进喜同志的生平为写作线索,着重刻画了英雄成长的动力及其种种感人事迹。全书以翔实的资料,朴素的纪实手法,全面、真实、准确地反映了铁人王进喜的工作和生活情况.堪称一部穷人治穷甩掉落后帽子的历史,也是一位优秀共产党员实现人生价值的心灵历程,歌颂了铁人不朽的业绩,诠释了铁人精神。 《铁人传(下)》既可作为思想教育的教材,也可作为史料性传记供读者阅读。 目录 人民大众的牛 第一章 他又在创业 一 起家 二 “截人” 三 跑井 四 做梦也想开钻 第二章 为了井呕心沥血 一 “气老虎”也是“豆腐老虎” 二 为油田负责一 辈子 三 有了规矩成方圆 四 “技术是胜利的法宝” 第三章 抓生活竭尽全力 一 先让工人有个“窝儿” 二 “吃饱肚子好会战” 三 “鸡笼子”学校 四 大队成了“小社会” 第四章 干,才有马列主义 一 翻山越岭去见毛主席 二 不干,半点马列主义也没有 三 “要把白馍蒸出来看!” 四 “敌”变我变 五 “马达不能倒转” 第五章 粗中有细“钻头迷”抓人头 一 反倒没有发脾气 二 艰苦就是光荣 三 一个钻工的转变 四 他有晴雨表 五 女人要安个“过滤器” 六 “用人看干” 七 “我不当唐僧” 八 正人先正己 第六章 硬汉的柔肠 一 生命重如山 二 热心的红娘 三 跟踪关怀“大学士” 四 群众都在他心里 五 白发揪心 六 “他是我们的真朋友” 第七章 孝子难全 一 清贫带来好家风 二 不忘慈母养育恩 三 患难妻子“没说的” 四 帮助弟妹早立业 五 教育子女爱油田 六 理解深深情深深 第八章 “老粗”诗人 一 文人的朋友 二 秦腔迷 三 “大老粗”写诗 第九章 我的小本上只能记差距 一 最高的奖赏 二 夹着尾巴做人 三 离不开“刮胡子” 四 幸福共享 党的战士 第一章 搞它个“每人每年半吨油” 一 “不管部长” 二 出国开眼界 三 上天安门 第二章 铁人在风暴中 一 这样革命行吗? 二 找党 三 大庆生产不能停 四 生死关头 五 营救 第三章 中流砥柱 一 九死一生终无悔 二 英雄真忍为的是油、油、油 三 “不能忘记工人阶级的责任” 四 一份长长的名单 五 艰苦奋斗不能丢 六 “这也是阶级斗争” 七 危难时刻挺身而出 八 牢记一个大数 第四章 生命在燃烧 一 玉门会上举大旗 二 亲情浓于血 三 “癌症也是个纸老虎” 四 “叫我怎么能不想” 五 留给家的是真爱 六 再上天安门 七 未了母子情 八 魂归大庆 后记 附录1 王进喜生平大事年表 附录2 王进喜家庭简表 附录3 1205队1960年会战人员名单 参考书目 试读章节 第一章 他又在创业 大庆油田的发现和被证实,是我国石油勘探的一次重大突破,对改变我国石油工业落后状态有决定性的意义。党中央和全国人民都希望尽早尽快开发好这个大油田,生产出更多的国家最缺的宝贵能源——石油。 1960年底,石油部党组就向大庆提出了新的任务:以注水采油为中心,高速度高水平开发建设大油田,再找一个新油田,建设一个炼油厂。1961年1月中旬,党的八届九中全会召开,中共大庆会战工作委员会,立即传达全会精神,贯彻部党组指示,动员全体会战职工战三九,斗严寒,度饥荒,为完成全面开发建设大油田的各项任务做好准备。要求钻井战线要快上马,早出阵,快步先行,提前打响第一炮,继续当好“火车头”。为了更好地完成艰巨而光荣的钻井任务,钻井指挥部决定成立两个生产井大队,把打生产井的20几个钻井队分开由大队管理。调装建大队大队长王进喜担任二大队大队长兼总支书记,到刚成立的这个单位再创新业。 看到油田进入全面开发,王进喜非常高兴。但是回顾3个月的装建大队长生涯,一种苦恼一种悔恨袭上心头。他深深感到,自己文化低,领导能力不够,压根就不是个当干部的料。旧社会剥夺了自己学文化的权力不去说它。解放后党组织三次叫自己学文化,怎么就没好好学呢。那时稍稍努力点,也不至于今天上井、开会连个记录也记不下来。左想右想自己还是回1205队好。因此,当钻井党委领导找他谈话时,他如实地汇报了自己的思想和苦恼,诚恳地请求重回1205队。领导同志非常理解铁人的心情和难处,但还是严肃地指出不能这样想问题。明确地对他说:“当大队长是会战形势发展的需要,是全面开发大油田的需要。3个月来装建大队工作干得很出色,事实证明你是个当大队长的料,完全能干好。文化低可以继续学,能力不够要在实践中练,只要肯攀登,没有过不去的火焰山!”鼓励他向自己的师傅郭孟和、王化兰学习,勇敢地挑起二大队这副担子,到新区去开辟一片新天地。 作为党员,王进喜服从党的决定,表示第二天就走马上任,领导同志深情地对他说:“老王啊,咱们钻井任务重啊,铁人面前无困难,组织上相信你!”王进喜感到肩头沉甸甸的。他像一年前踏上大庆这片热土时一样,迎着困难上!在向各种困难挑战的同时也向自己挑战,开始了后半生战胜险阻,超越自我的新征程。 一起家 2月的一天清晨,大队长王进喜和新任党总支副书记徐锦荣领着已报到的7名干部背着行李,拎着家什扛着粮,迎着寒风踏着积雪来到北区一个叫星火牛场的地方,王进喜指着一个大菜窖对大家说:“就拿它当咱们的大队部!”这个半地下式的土房子,原来住过人,,去年冬天装建大队存过菜,现在菜吃完了正空着,收拾一下就可以住。 人们放下行李就动手,有的拣柴点火化雪,有的砌炉垒灶修烟囱,有的拣来破油毡木板条堵门窗,有的清烂菜扫地抱羊草搭地铺……很快就收拾好了。三间菜窖,一间当灶房,两间办公住人。其中一间用苇席隔开,里间住女的,外面住男的。没有桌子,拣一块刨花板支起来,既办公写字又可以吃饭,大家叫它“万能桌”。 收拾完,用原油把地龙火炉点起,不一会儿屋里就热了起来。大家打开行李坐在地铺上吸烟谈笑休息。外面是冰天雪地,北风吼叫,而潮湿的菜窖里,其乐融融,完全是一种艰苦的会战年代特有的“革命大家庭”的温暖。铁人也和大家一起边吸烟边开玩笑。他对大家说:“玉门人咋说哩?狮子滚绣球,好戏在后头。咱们这个大队部比去年刚来时住那些牛棚马厩可阔多了!”这时徐锦荣说:“咱们大队成立了,没什么庆贺的,干脆写副对联吧!” 徐锦荣,1953年转业到新疆的解放军战士,原来是钻井“五面红旗”孙玉廷“青年猛虎钻井队”1203队的政治指导员。他工作热情高,干劲大,善于做职工的政治思想工作。虽然文化不高,但天资聪明好学,还有几分文采,经常有诗见诸《战报》。这次上级任命他为二大队总支副书记(也称副教导员),协助铁人工作,心里很高兴,表现出极高的热情。他一提议,有人立马找来纸笔,写就一副对联贴在门上: 上联:三间菜窖建基业 下联:白手起家定乾坤 横批:前途光明 鲜红的对联,映着蓝天白雪,充满了一种喜气。没有剪彩,没有鞭炮声,没有来宾,铁人领导的大庆有名的钻井二大队就在这小小的喜庆中诞生了! 9个人(包括2名女同志),坐在三间菜窖里,召开了第一次工作会。大队长王进喜向大家介绍了徐副书记,传达了上级的指示和要求,介绍了二大队所属12个井队的简要情况,最后严肃地说:“现在咱们任务重,条件艰苦,我只提两条要求。一是要‘有也上,无也上,创造条件上,一切都要自己动手,不准向上级伸手要;二是人手少,事情多,要以生产为中心。目前不管你来干啥的,一律先当调度员,包括两个女同志,下井队给我跑情况。至于我个人,文化低,没个领导水平,脾气又挺大,希望同志们多提意见多批评。我有决心把咱二大队工作干好!还是那句话——宁可少活20年,拚命也要拿下大油田!” 大家热烈鼓掌,表示拥护。P5-7 序言 站在世纪之交,想起40年前那场艰苦卓绝的大庆石油大会战,我们无限怀念老英雄——铁人王进喜同志。 在温饱不愁的今天,过于年轻的我们,也许已经忘记了先辈们“头项青天,脚踏荒原”、“野菜包子黄花汤”的征战岁月,无法想象当年铁人“创造条件上”的艰辛,甚至难以理解老英雄“宁可少活20年”的无私境界…… 这本《铁人传》,首先是作为最好的追忆和纪念,来表达我们对铁人深深的怀念之情;同时也让那些曾经战斗过的老一辈再历征程,回忆过去战斗的快乐。也希望帮助那些正在“二次创业”的新一代,特别是青年和学生们,走进一次创业的艰难岁月,走进铁人的精神世界,从中受到些教育和启迪! 翻开厚重的历史,我们看到了岁月的沧桑。王进喜47岁的短暂人生,有26年在旧社会受穷受苦。是穷是苦,在他心中种下了改变生存环境的种子,给了他坚强的意志和不服输的性格;而那长达10年的“黑油娃”苦难生活,则让他爱上了被人比做“老虎”的钻井,爱上了比金子还宝贵的石油,确立了人生坐标。 解放后,王进喜怀着爱党、爱国、爱领袖、爱社会主义的无比深情,以无法遏制的激情和旺盛的斗志参加社会主义经济建设,投身壮丽的石油事业,一心要多打井、多出油,为祖国抱个“大金娃娃”。在玉门,他苦斗10年,把标杆立上了祁连山,带动了全国钻井事业的发展,成为“钻井闯将”;在大庆,他又苦斗10年,为甩掉石油落后帽子、结束“洋油”时代立下了赫赫战功,成为英雄的铁人。 翻开厚重的历史,我们看到一个活生生的人,既有老工人的情感,又有大英雄的风骨。 他,职位不高,但“位卑未敢忘忧国”,把祖国的贫穷落后当作自己的耻辱,立下“要甩掉落后帽子”的雄心大志,为民族振兴、祖国富强和人民幸福奋力拼搏。这种工人阶级的使命感和中华民族的忧患意识,支配了他一生的行动,成为他“革命加拼命”的动力。 他,身材并不魁梧高大,甚至有些瘦弱单薄。是凭着一腔爱国真情,凭着坚定的信念、顽强的意志力和冲天的干劲,战胜了一个又一个的困难,创造了一个又一个奇迹,体现了奋发图强,自力更生,艰苦奋斗的创业精神。 他,文化不高,但渴盼知识,追求科学,在“两论”指引下,把冲天干劲和科学态度结合在一起,使智慧与勤劳齐名。“人拉肩扛”中的巧点子,“干一看三想着五”的谋划能力,“大填满”式钻井法和能看千米地下的绝活,给人留下了不灭的印象。他的“有条件要上,没有条件创造条件也要上”、“人无压力轻飘飘”、“不干半点马列主义也没有”等等至理名言,不知被多少人当成座右铭! 他,钢筋铁骨,满腹柔肠。粗犷中透着细腻,严格中浸着关爱。对艰苦困难和错误思想,横眉冷对;对党和人民,俯首为牛。在动员人们拼命苦干的同时,特别关心群众的物质利益,整天为大家办好事办实事。工人们说他“爱骂人,不整人。工作上真严格,生活上真关心,动的是真感情”,把他当成真朋友。他对自已和家人却一直严格要求。他定下的“公家东西一分也不沾”的家规,至今还被亲属们严格遵守着。作为人民的“老黄牛”,好公仆,铁人有无穷的凝聚力。 他,功高名显,但时刻注意夹着尾巴做人,始终乐观积极,昂扬向上。在不惑之年,立志艰苦奋斗一辈子,提出了“省省有油田,管线连成网”“全国每人每年半吨油”的宏伟目标,并为之奋斗到最后一息。 翻开厚重的历史,雄风扑面。我们看到了一面旗帜,感受到激情。这位打井巨匠,也是精神巨人。他为社会创造了价值,为国家积累了财富;同时也创造了思想,创造了理论,给我们留下了宝贵的精神财富——“铁人精神”。 作为大庆精神的重要组成部分,或者说人格化了的大庆精神——铁人精神,是“两论”和毛泽东思想哺育的结晶,是贯彻党的奋发图强,自力更生,艰苦奋斗,勤俭建国方针,发展我国石油工业和大庆石油会战的精神成果;铁人精神是王进喜同志崇高思想、优秀品德的高度概括,是我国石油工人精神风貌和中华民族传统美德的结合,是大庆“爱国、创业、求实、奉献”企业精神的集中表现。在石油工业发展史上将永放光辉。 一个人有了精神价值,他就变为永恒。 党中央在肯定大庆经验、号召“工业学大庆”的同时,充分肯定了王进喜同志的功绩,高度评价铁人精神,使“铁人”的名字传遍全中国,甚至走向世界。 毛主席接见他,宴请他,称赞他“干得很凶”,是“工业的带头人”; 周总理关怀他,爱护他,说他是“大庆的优秀代表”; 邓小平同志两次接见他,并给予高度赞扬; 中共中央组织部做出决定,把他同雷锋、焦裕禄、史来贺、钱学森等5名共产党员列在一起,作为建国40年的优秀党员,号召全党学习; 大庆人民爱戴他,学习他,唱着“踏着铁人脚步走”,高歌前进。从“五面红旗”到“十大标兵”到“十佳”“百强”,直到“新时期铁人”王启民,都是铁人的传人; 全国人民崇敬他,学习他,出现很多动人的故事。 建在“一口井”上的“铁人纪念馆”已成为全国爱国主义教育示范基地。从四面八方来大庆的人,包括国际友人,第一个任务是“看铁人去”。他们要透过历史来看现在,探寻大庆精神、铁人精神的神奇力量。他们看后纷纷留言,称赞铁人是“时代英雄”、“民族脊梁”;说铁人精神是“国魂”、“民族魂”。 1990年2月。江泽民同志视察大庆时一下火车就到铁人家里去看望铁人老伴王兰英及其子女。他亲切地说:“王进喜同志为中国石油工业的发展立下了汗马功劳,人民永远不会忘记他。”“铁人艰苦奋斗,自力更生,奋发图强的精神,不仅石油战线要学习,全国的工人都应该学习,知识分子应该学习,各行各业都应该学习。有了这种精神,任何人想压垮我们,都是不可能的事情”。. 视察中,江泽民同志为大庆题词:“发扬大庆精神,自力更生,艰苦奋斗,为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而努力!” 1995年,江总书记再次为大庆题词:“发扬大庆精神,搞好二次创业。” 邓小平同志曾把“艰苦奋斗的创业精神”作为实现四个现代化“必不可少的前提条件”提了出来。江总书记又从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出发,号召我们发扬传统,再创伟业,具有很强的针对性和深远的意义。 现在我们正处于深化改革与协调发展的关键时期,外有全球一体化冲击、世界大市场挑战和霸权主义的威胁;内有资源接替困难、改制转型阵痛和可持续发展的压力,二次创业之艰难丝毫不亚于当年。我们只有高举邓小平理论伟大旗帜,跟上党中央的要求,继承会战传统,发扬铁人精神,保持铁人当年那种精神那股劲,才能顶住压力,战胜困难,夺取伟大事业的胜利。二次创业,以人为本。靠人才、靠人的素质的提高。如果我们人人学铁人,人人做铁人,千万个铁人汇铁流,建成一支钢铁大军,那我们就能无往而不胜。 勿庸讳言,时代前进了,各方面条件都发生了变化,铁人当年的某些观念和做法不一定完全适用了,但其基本精神并不过时。 铁人是中国工人阶段的先锋战士,是中国共产党的优秀党员,是中华民族的民族英雄。铁人精神的实质是中华民族自尊自立、自强不息的奋斗精神,工人阶级一心为国、大公无私的奉献精神,共产党员甘当黄牛、清正廉明的公仆精神。如果用一句话,把“三个精神”归纳在一起,那就是:一个人只有为民族独立,国家富强和人民幸福而奋斗才是幸福的,才活得有意义。 铁人超越功利,超越自我,用终生实践,用生命告诉我们的这条根本道理,具有跨越时空的不朽价值,具有凝聚人心、激人奋进的永恒力量。我们站在时代的高度,用今天的视角回过头去看铁人,发现他的许多思想,理念和意识,都具有很强的超前性,甚至是我们所不具备的。比如,自觉加压,为国分忧的忧患意识和“只能上,不能等”的紧迫感;从不服输、不甘落后的竞争意识和敢想敢干、积极向上的开拓进取精神;渴盼文化,勤奋学习的刻苦劲头和一切经过实验,“不干半点马列主义也没有"的科学务实态度;想问题、办事情不忘国情,明显的“人均占有”思想;为人民办实事做好事,关心群众疾苦的物质利益观念;深入群众,深入实际,不喊口号,不搞形式主义的务实作风;清正廉明,“公家的东西一分也不沾”的公仆意识……都是值得我们大讲特讲,认真学习,好好发扬的。 事实证明,铁人精神符合邓小平同志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内在要求,是我们在新的千年继往开来,克敌制胜的传家宝。完全可以成为我们二次创业,完成跨世纪重任的精神动力和智力支持。 四 时代呼唤英雄,改革开放需要铁人。继承和发扬铁人精神是时代进步的需要。 我们是发展中国家,和发达国家相比,还处于落后状态。落后就要挨打,落后就是压力。因此我们更需要有铁人那种为国分忧,自觉加压的精神。像他那样树立“要甩掉落后帽子”的雄心大志,把满腔爱国之情投入到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的伟大事业之中。特别是在承认和尊重个人发展,允许一部分人先富起来的形势下,更要像铁人那样胸怀祖国,心忧天下,不忘人民,把个人理想建立在国家和民族利益之上。而那些小有所成就摆阔享乐,不思进取的人,也应像铁人那样居安思危,把“小富即安”的小农意识,换成工人阶级的远大目光。 与当年相比,二次创业有雄厚的物质基础,但也有种种压力、重重困难和竞争的风险。我们要像铁人那样,奋发图强,开拓进取,有“石油工人一声吼,地球也要抖三抖”的英雄气概,有“宁可少活20年,拼命也要拿下大油田”的牺牲精神,有“外国人能办到的我们也能办得到”的必胜信念,在苦斗中求生存,在竞争中求发展,像第一次创业那样走出一条可持续发展的道路。 二次创业既是经济仗,又是志气仗,更是高新科学技术仗。我们要学习铁人渴盼文化,追求知识的精神和勇于实践的务实态度,去攀登科学技术新高峰。 总之一句话,为“搞好二次创业”,建设好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我们要像铁人那样:爱国,创业,求实,奉献。 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铁人精神威力无比。正如江总书记所说:“有了这种精神,任何人想压垮我们,都是不可能的事情。”一位香港教授参观完铁人纪念馆写道:“如果全中国人都效法铁人精神,那21世纪将是中国人的天下。” 本书内容丰富,材料翔实。用纪实手法,比较全面、真实、准确地反映了铁人一生的战斗生活和工作、学习情景;对铁人形象做了全方位、立体化的刻画;披露了一些新内容,填补以往宣传中的空白,也匡正了个别不实之处,有较强的文献性和史料价值。是教育广大干部、工人,特别是青年和学生的好教材。如果大家能从中受到教益,那正是我们所企盼和令我们感到欣慰的。 由于作者水平有限,本书还有很多不足之处,敬请广大读者批评指正。 后记 为了表彰铁人王进喜同志历史功绩,弘扬铁人精神,全面、真实、准确地反映王进喜同志一生的工作、学习和生活,给职工、特别是青少年提供一部了解铁人业绩,学习发扬铁人精神的基本教材,大庆市委、大庆石油管理局党委在重建铁人纪念馆、竖立铁人塑像后,决定组织力量撰写一部《铁人传》。 对这项具有重要意义的精神文明建设工程,领导十分重视,广大群众热烈拥护。市局和几大企业领导陈烈民、张轰、王志武、李智廉、刘海生、杨信、王志斌、张树平、苏树林、关绍明、贺荣芳、赵伯超等同志都给予热情的关怀和支持;李长玲、闵裕道、王福印、陈灼华、孙淑光、于宝祥、韩福魁、付淑兰、李懂章等同志在实际工作中,帮助解决了从指导思想、写作要求到人、财、物等一系列的具体问题;付广诚同志担任写作组顾问,从始至终参与工作,给了富有成效的指导。原中国石油天然气总公司和现中国石油天然气集团公司的有关领导和部门同志也很关心,给了不少的帮助。 广大群众听说再写铁人,十分高兴。所有被采访的老领导、铁人战友、家属及和铁人一起战斗、生活过的同志,都怀着深厚的感情,回忆历史,讲述铁人故事,为本书提供了大量鲜活的有些是鲜为人知的第一手资料。有的同志找出当年的记事本照着讲;有的准备了发言提纲或写成文字稿;有的还献出了文物和宝贵的照片资料……很多老师傅、老同志讲着讲着就流出了热泪甚至泣不成声。对铁人的怀念之情令人感动。 《铁人传》写作组工作人员有孙宝范、卢泽洲、邵泽波、刘建伟,由孙宝范负责。从采访到成书,四位同志都按照分工做了大量工作,付出了心血和努力。卢泽洲贡献出自己保存的全部资料,写作初稿中,一改再改,多次反复也无怨言。 本书在写作过程中参考了大量图书、报刊发表的有关报道和文章,我们向这些文章、稿件的作者们表示感谢。应当说到的是沈生寿、戴祝文、王进邦、刘仁、董加耕几位;还有大庆市政协张海陆主编的文史资料专辑《铁人王进喜》中的所有作者的文章,参考价值更大,我们使用的更多些,再次致谢。 有关单位和部门对本书十分关心,给予大力支持和帮助: 中共中央组织部档案室、中国石、油l天然气公司档案室、大庆市档案室、铁人纪念馆提供了宝贵的档案资料; 大庆展览馆提供了大部分照片资料; 中国石油天然气集团公司机关、玉门、长庆、青海、吐哈、塔里木、新疆、辽河、中原、胜利、江苏、华北、大港、渤海等各油田,徐州输油管理局,大庆的市局机关,钻井各公司、炮弹厂、采油四厂、六厂、研究院、设计院、采油工艺研究所、四医院,西安办事处、南京办事处等对采访工作给予大力支持,提供很多方便; 北戴河大庆职工疗养院,为写作组提供了安静的写作环境; 石油工业出版社的同志认真编校、设计,李廷甫同志热心地设计了封面。 在此,对所有关心、支持和帮助本书的领导和同志们一并表示衷心的感谢! 本书讲述了铁人王进喜一生的业绩和工作、学习、生活情景,材料比较丰富翔实,内容都是真实可靠的,包括一些细节、数字都经过查证核实,没有虚构成分。涉及人物一律用真实姓名。但由于受采访所限,(比如有些该找的人没找到或因故没采访到,南方各油田没有去)必然挂一漏万。特别是涉及领导同志的内容,有的多些、有的少些,有的该写的却没有提到,这一点希望取得谅解。 按领导要求和我们主观愿望,本应写得好些。可因能力所限,写出一看,远不是想的那样,存在问题不少。比如艺术性不够,有些段落繁复冗长,有些地方简单生硬,缺乏本应有的感染力和可读性。但毕竟是把关于铁人同志的大量材料集中起来,为职工特别是青少年了解铁人提供了基本的资料,也为那些有志于研究铁人精神的专家学者、创作反映铁人风貌作品的艺术家们提供些素材……想到此也就感到略以自慰了。 错漏和不当之处难免,请大家批评指正。 作者 2000年2月 |
随便看 |
|
霍普软件下载网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