苦苦期盼40年,中国大陆读者终于等来了最原汁原味的《活在当下》(30周年纪念版)(Still Here),解答了“我们总是不能让该来的来让该去的去”这一当代人的心灵困惑。
《活在当下》自1971年出版以来,畅销美国两百万册,影响了整整一代人的心灵意识。在它的影响下,《当下的力量》《修炼当下的力量》《当下的觉醒》《立足当下》等一系列身心灵作品在它影响下相继问世。
网站首页 软件下载 游戏下载 翻译软件 电子书下载 电影下载 电视剧下载 教程攻略
书名 | 活在当下(30周年纪念版) |
分类 | 人文社科-哲学宗教-伦理学 |
作者 | (美)拉姆·达斯 |
出版社 | 吉林出版集团股份有限公司 |
下载 | ![]() |
简介 | 编辑推荐 苦苦期盼40年,中国大陆读者终于等来了最原汁原味的《活在当下》(30周年纪念版)(Still Here),解答了“我们总是不能让该来的来让该去的去”这一当代人的心灵困惑。 《活在当下》自1971年出版以来,畅销美国两百万册,影响了整整一代人的心灵意识。在它的影响下,《当下的力量》《修炼当下的力量》《当下的觉醒》《立足当下》等一系列身心灵作品在它影响下相继问世。 内容推荐 “我们总是不能让该来的来,让该去的去……”在《活在当下(30周年纪念版)》作者拉姆·达斯看来,这是我们这个时代最大的苦难来源! 《活在当下》于1971年在美国出版,并迅速热销200万册,同时也挑起了人们关于如何更好地“活在当下”的热门话题。《活在当下》(30周年纪念版)于2001年出版,书中增加了作者近年来的感悟和灵性启发,对于“活在当下”这一理念进行了更为深刻、理性的论述。 拉姆·达斯现身说法,从自身罹患疾病和灵性觉悟的角度,对人们恐惧的疾病、衰老、变故等进行了全新的解读——“它们不仅是自然而然的生命过程,而且是一次做回真正自己的绝好时机!” 拉姆·达斯告诫人们,不要执著于一些外在的、稍纵即逝的东西,而是要关注生命中永恒的东西——爱、美、智慧。一旦学会了从灵性的角度看待世事,许多苦恼便不再困扰我们,从而找到活在当下的美好理由。 目录 引言 另一扇窗 第一章 新的角色 脱下张伯的外套 去日留痕 第二章 慢行观风景 渐行渐近 尊容与尊严 又得浮生半日闲 将痛楚乾坤大挪移 来吧,我就在这里 心灵配方 乐天派凯利 无暇自伤自怜 第三章 压轴戏 舍却危脆身 三问死神 新生 解脱 我去也! 美丽新世界 第四章 砥砺灵性 指点迷津 做自己的旁观者 爱和信心 第五章 灵台勿蒙尘 心境与心结 内观的禅意 坏情绪的放逐 不过如此 第六章 灵性的觉醒 拥抱灵魂 和自己握手言别 第七章 心灵转机 抛不开这张“皮囊” 入戏 成者并非皆是王 会说话的青蛙 安分做智者 再见,孤单 一个好汉三个帮 解开名缰利锁 颐养天年 灵性的对白 何妨做个老顽童 架起心桥 第八章 此时此地 活在时间之外 覆水难收 和过去做个了断 化忧伤为智慧 不得自寻烦恼 处变不惊 和恐惧促膝长谈 时间之门 个中三味 此即永恒 后记 试读章节 脱下张伯的外套 我从来不怕过生日,主要是我尽量不去想它。生日来来去去,我长了一岁又一岁,然后又把它给抛到了脑后,跨进60岁的门槛之前,我一直逍遥自在地过着。正是在那一年,我第一次发现自己老了。在我生活了半辈子的印度,人生的第七个十年是个决定性的时段,是人生舞台的一道门槛,意味着抛开尘缘,一心侍奉神明。这似乎是一个重大的转折,就在生日的那一周,我分别参加了在马林县三个不同地方举办的宴会,目的都是庆祝我进入暮年。 大约有6个月的时间,我一直试着做个60岁的人,以60岁的身份想象自己的生活,不知道生活该何去何从。现在我真的老了,又该做个什么样的人呢?我盘算着抛开红尘,远离尘世的诱惑,尽管我大半生都花在追求灵性上。但半年之后,这一念头恍若幻境,我内心没有发生任何变化,没有60岁或其他年龄的任何感觉。说到抛开红尘,我反倒比从前更加忙碌了。我拿定主意,不做老者,重回从前的生活,不去想老去这回事儿。 两年后,也就是我62岁那一年,有件事再次给我敲了个警钟。那是1993年一个秋意阵阵的傍晚,和好友在林地里走了一天后,我坐在康涅狄格开往纽约的火车上,边欣赏着窗外美丽的新英格兰风景,边想着这一天的种种趣事,觉得心满意足。这时乘务员从过道里走过来查票。 “我要在你这儿补票。”我说。 “请问您买哪一种票?”他问道。 “你有哪几种票?” “全票和老人票。” 那会儿尽管我谢了顶,长了老年斑,还患有高血压和痛风,但我还从没有想过会被称为“老年人”!这一刻的惊讶,不亚于18岁那年,我去酒吧买啤酒,他们居然卖了一罐给我的那一刻。乘务员并没有查看我的身份证,他只瞧了我一眼,就想到了“老人票”。我既好气,又好笑,又是满肚子的困惑,声音也变了调,我尖着嗓子问:“老人票?” “4.5美元。”他说。 “那全票呢?” “7美元。” 好,对这一点我是很满意的,不过,占了便宜的满足感很快就消失殆尽了。享受了老人票的优待,我该算是什么呢?一路上,我都为这个新身份带来的包袱心事重重,感到困惑和不安。这钱省得值吗?老年人!老顽固!这一身份简直就是个束缚。这让我想起了父亲经常说的一个故事,说的是一位名叫张伯的乡村裁缝。有一天,村子里有位事业有成的商人想要做套衣服,于是他来到了当地赫赫有名的裁缝张伯那里,请张伯为他量了身体。一周后,他来到张伯的店里取衣服。可套上新衣服,站在镜子前,却发现右边的袖子比左边长了两寸。 “哎,张伯,”他说,“这儿好像有点不对劲啊,这只袖子起码长了两寸。” 这位裁缝听不得顾客说这种话,他吹嘘道:“我的老先生,衣服没有任何问题,只怪你站的姿势不对。”张伯边说边推这位先生的肩膀,直到两只袖口看起来一样齐。不过,这位顾客再照镜子时,发现脖子后面的衣服又皱成了一团。 “请您行行好,张伯,”这位可怜的先生说,“我妻子最讨厌后背不平的衣服了。能不能麻烦您给改改?” 张伯听了嗤之以鼻:“我早说过了,衣服没有任何问题!肯定是你站的姿势不对。”说着,张伯将他的头使劲往前按,直到衣服看起来完全合他的身。付了一大笔钱后,这位先生狼狈地走出了张伯的店门。 那天的晚些时候,他正耸着一只肩膀、伸着脖子在公交站台等车,有人指着他的衣服说:“多合身的衣服啊!我敢肯定是张伯做的。” “你说的没错,不过你是怎么知道的?”这位先生问。 “能为你这样残疾的身体做套合身的衣服,非张伯这位大裁缝莫属。” 老年人这一身份就像张伯做的外套。当晚,在开往纽约的列车上,我翻来覆去地思考着这些问题:自己有关老去的念头到底是打哪儿来的?为什么觉得作为老人就是桩不齿的事?我能不能在随之而来的恐惧、失落和迷茫中,化必然的不幸为灵性和情感成长的机遇?能否制定一套“明明白白活到老”的课程?过去的35年来,我毕竟在意识以及源于智慧的灵性观点上下过不少工夫,现在我想把三十多年来的内心修为用到新生活上。不过,在我找到一个有别于这种文化的应对策略之前(我在潜移默化中接受了老去),我得好好审视一番这种文化的要旨。凭我以前在社会学和心理学方面的工作经验,我深知只有先对某个事物有所了解,才不至于在受到它的影响时自己却浑然不觉。了解了自己所处的困境,我才能脱下张伯的外套。P9-12 序言 《活在当下》(Be Here Now)于1971年首次出版。书中讲述的那些事表明,我们不仅看不透发生在身边的事,甚至往往不了解自己。一旦认识了这一点,人生中的某一部分内容你也就能置身事外了。 由于玛哈拉的启发、指导,在理查德?阿尔伯特(Richard Alper,我的原名)身上发生了一系列的转变。在我看来,这之中最妙的是让我敞开了心胸,给了我一个服务他人的机会。对我来说,同情心的流露,俨然是通过向人们展示自己的所作所为,以及我处理自己感受的方法,为别人开启了一扇灵性之门。六十年代在我身上发生的这一切,让我深感上苍的眷顾,由此有心要传播上帝的恩典。于是我四处演讲、著书立说、出唱片和录像带,用一些杂七杂八的方式与大家分享自己的人生。甘地(Gandhi)说过,“我的人生就是我要说的话!”这也正是我孜孜以求的目标。 我敞开了自己的心胸,人类的各种苦难随即呈现在了我的眼前,我下定决心,要尽自己的一切力量来帮助他们。犯人们读了《活在当下》后,曾写信给我。通过与他们的书信往来,我发现许多犯人能在监狱里修行。于是我设计了一套“监狱里的阿什拉姆(ashram)教程”。(译者注:阿什拉姆,印度教徒的团体隐居地) 接着我注意到,当今的文化传统中,人们对死亡讳莫如深,并由此生出了诸多烦恼。这与我在印度的所见所闻形成了鲜明的对比。由于懂得“灵魂”不死的缘故,印度人对“死”字有着完全不同的理解。于是我创立了“临终关怀计划”,常常去探望临终之人。这些年来,我的父母、继母、艾滋病人以及许多癌症患者,都在我的陪伴下走完了人生的最后一程。我与他们分享自己从另一个层面对顿悟的认识,以及影响我们认识生与死的态度。 我曾经研究过周边各国的社会机构,想看看我设计的方案是否契合当今的社会活动。有几位朋友创立了一个叫赛瓦基金会(Seva Foundation)的组织,曾力邀我和他们一道,协助医生和社会工作者在印度、尼泊尔、危地马拉以及美国内陆城市推动这项工作。还有一些朋友发现,修行活动在当今社会中最具影响力的商界发挥着积极的作用,于是他们创建了“社会风险联合会”(Social Venture Network)。这些善良的商界人士力邀我“共创大业”,因此我又成了“创造未来”理事会的一员。“创造未来”是一个以灵性来丰富自己生活的青少年组织。这些组织都在力求让人们免受苦难的困扰,这当中,有人关心的是世界饥荒,有人关心的是扫盲问题,而我则想为这些困惑寻求灵性的答案。 我对老去的话题感兴趣,完全出于自身的感受:我在一天天地变老,日渐老去的还有即将“奔五”的婴儿潮期间出生的一代(Baby Boomer)。在这个崇尚年轻的文化氛围中,老化是众多苦难的根源,这一问题,正是我决意致力于“明明白白活到老”项目、着手写这本书时所要回应的。 1997年2月的一天晚上,我躺在马林县家中的床上构思着本书的结尾部分。过去的十八个月来,我一直在为这篇稿子整理自己的感受,以及在本县进行有关老去这一话题的演讲。不知为什么,书的结尾部分叫我一下子没了头绪。躺在黑暗里,总觉得自己写的稿子不够清晰,无法面面俱到,缺乏足够的依据。我竭力想象自己到了垂暮之年会是个什么样,不像现在,我六十五岁,精力充沛,马不停蹄地到世界各地演讲、做指导,是个公共场合中的活跃分子。我想象自己是一个九十岁的老人,也就是说视力不济、手脚不便。我想象这位老人迟钝地观察这个世界时,会如何去想、去听,如何行动,又会有什么样的欲望。我尽力用自己的方式感受“老”这个字的含义。正当我沉浸在这一幻想中时,电话铃响了。幻想中,我仿佛看到自己的腿脚已经不听使唤,我起身去接电话,腿一软,摔倒在地板上。在我的意识中,连这一摔都是我“老去幻想”的一部分。殊不知自己的腿脚不听使唤是得了中风。 我伸手拿起床头柜上的电话。 “喂!是达斯吗?” 我听出那一头是圣达菲的一位老朋友。听我话说得语无伦次,他问道:“你是不是病了?”我估计当时我没有答话,于是他又说:“要是你说不出来,就敲一敲电话。一下表示'是',两下表示'不是'。”他问我需不需要帮助,我一连敲了好久的“不需要”。 尽管如此,他还是给我的秘书们打了电话。秘书们就住在我家附近,我记得他们很快就冲进了我的家门,在地板上找到了我。那会儿,我还四仰八叉地躺着,沉浸在因腿脚不听使唤、摔倒在地的“老去幻想”中。助手们吓坏了,赶紧拨了911。接下来,我记得一群年轻的消防队员冲了进来,盯着这位老人的脸。而我则像个从门外张望的局外人,旁观了这一事件的整个过程。事后有人告诉我,我被立即送到了附近的医院。但我只记得自己给推进了医院的走廊,看着天花板上的管道以及护士和朋友关切的脸庞,我对刚才发生的一切还兴味盎然。 后来才知道,我得了中风,离死神只有一步之遥。医生告诉我的朋友,我大脑内溢血严重,存活的概率只有百分之十。我看到朋友、医生脸上深深的关切,但我的脑海里却没有即将死亡的概念,看着他们凝重的表情,我当时还大惑不解。 辗转了三家医院,接受了上百个小时的康复治疗之后,我慢慢适应了中风后的生活:半身偏瘫、坐着轮椅,二十四小时要人照顾,这让我觉得很不自在。我这辈子都在帮助别人,还曾与人合写过一本书——《我能给你什么样的帮助》(How Can I Help You)。如今,却硬是要我接受别人的帮助,硬要我承认自己需要别人的照顾。由于这些年来我一直专注灵性领域的研究,我总能找出理由,将对身体的漠不关心说成是放下,是从灵性的角度看待肉体。但这只说对了一半。实际是我将自己和肉体一分为二,纯粹将肉体当作一个灵魂的载体。对于身体,我是不闻不问的,想方设法用灵性将身体淡而化之。 从科学的角度来说,是我对身体的冷漠导致了中风。我时常忘了吃降压药,就在中风前一个月,我在加勒比海潜水时,一侧耳朵莫名其妙地丧失了听力,我也没把这当一回事儿。中风前,虽说已年过六旬,但我自认为年轻有活力,时常去打高尔夫、冲浪、玩爵士乐。病魔粉碎了我的自我形象,却又为我翻开了人生的新篇章。 肉体上受到人们所谓的这一“大辱”,你会不由自主地将自己看作一个集各种症状于一身的病秧子,而非一个有着正常的精神状态、完完整整的人。恐惧威力无比,而且具有传染性,一开始我也受到了它的影响,担心要是不听医嘱,我会后悔莫及的。不过,如今我学会了自己的心灵治疗由自己做主。总的说来,心灵治疗与身体治疗不是一回事,心灵治疗并不是回到从前的状态,而是带着当下的状态离上帝更近了一步。 比方说,中风严重损伤了我的语言能力,说话总是慢吞吞的,于是我考虑以后尽量少在人前开口。不过听众却认为,我断断续续的话语让他们有机会专注字句间的静默。如今我的语速越来越慢,听众常常会帮我接下文,从而也回答了他们自己的问题。虽说我曾将静默当作一种教学手段,如今静默却由不得我掌控。让一种漫无目的感觉趁虚而入,听众得以通过这一漫无目的感觉感受到内心的宁静。 我的导师曾对一位前来诉苦的客人说:“我爱苦难,苦难让我离上帝更近了一步。”与此同理,倘若我们学会用新的眼光来看待事物,与老去相关的一些变故也能用到灵性的治疗上去,这其中就包括我这次中风。 虽说中风在很大程度上改变了我的外在生活,但我却不认为自己是个中风的受害者,而是将自己看作一个旁观别人经历脑溢血后的生活的灵魂。承认了自己的这一状况,我反倒比以前更加开朗了。这让周围的人想不通,他们说我应该努力,重新站起来才是,但我不知道自己到底有没有这个想法。我坐着,这就是我现在的境况。我安详、平和,我对照料自己的人充满感激。这有什么不好?虽然我现在能扶着拐杖站立、行走,但我渐渐喜欢上了轮椅(我管它叫“天鹅船”),喜欢被关心我的人推着到处逛的感觉。中国的皇帝和印度王公还要人用轿子抬呢!在有些文化传统中,被人抬着或推着走,是荣誉和地位的象征。不过我可不认为,做一个十全十美的人有那么重要。 中风前,我曾写过许多有关老去引起的问题,以及相应的对策。如今我经历了这些别人眼中的大不幸,我很高兴地告诉大家,那其实并不可怕。 老去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老去既不是活着,也不是垂垂将死。人人都在为这一大限做着抗争,又都为此而痛苦不堪。我们必须换一个看待生老病死的角度,一个面对自己能发现的人生障碍却又不因之困扰终生的观点。真正让我们懂得自己即使遭遇点坎坷,又能算得了什么。这一切都那么美妙,不论发生什么,我们都要坚强地活着。了解了这些,并不是一切都能迎刃而解。这些问题,在《活在当下》中我曾详尽地阐述过,但我依然承受着自己的痛苦。不过,灵性的观点可以从小处着眼,让你受益良多,我也希望你能从本书中找到快乐,“沉醉夕阳”。 最近一位朋友对我说:“你比中风前更有人情味儿了。”这句话让我感触颇深。这次中风让我豁然开朗,最终懂得自己无须为了灵性而舍弃自己的人性。我既是个旁观者,又是个当事人,既有永恒的精神,同时又有着日渐衰老的身体。 原本没有头绪的结尾,此刻终于明朗起来。关于衰老,我从中风中得出一个新的结论——“不要做智慧长者,要做智慧的化身”。这一观点改变了游戏的全局。这不仅是一个新的角色,而是一种全新的生活状态。这是千真万确的,七十岁前夕,在关心我、爱我的亲朋的环绕下,我学会了活在当下。 后记 父亲上了年纪时,和其他老年人一样,行动变得迟缓起来。不论是上车、爬楼梯、躺在他心爱的躺椅上,他都带着极大的耐心,像是在修禅一样,专心从容地去做每一件事。每做完一件事,或大或小,他都会心满意足地说:“我做到了。” 你我一直在藉本书探讨人生,想方设法看清自己的后半生,适应人生的这一转折。我愿每一个人都能像我父亲一样释然、满足地安于老去。 ——我终于做到了! 书评(媒体评论) 拉姆·达斯断定,每个人心中都有一种悟性,这种悟性超越了一切被岁月裹挟而去的品质。拉姆·达斯告诉各个年龄层次的读者,人完全可以在痛苦中心平气和地活在当下,因为上帝就在你我的身边。 ——《出版人周刊》 拉姆·达斯是一位了不起的作家。他宽宏与慈悲的例子中充满了深奥的智慧,带着现实社会中喜闻乐见的诙谐和见地。 ——《旧金山新闻》 本书是爱的馈赠,令人叹为观止。拉姆·达斯用勇敢、诙谐的话语以及深奥的智慧,指引人们渡过老去时的各个难关。 ——莎伦·萨尔斯伯格 《慈悲》和《天有多广,心有多宽》的作者这是一种当今社会亟需的“长者智慧”,有拉姆·达斯与我们一起,实属我们的大幸。 ——《丹佛邮报》 崇高的人生,神奇的故事,由当今这位伟大的作家和慈善家娓娓道来,能鼓起每一个人生活的勇气。 ——休斯顿·史密斯 达斯的真诚和希望使得这本书值得你去买。 ——《图书期刊》 |
随便看 |
|
霍普软件下载网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