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对既有研究进行批判性借鉴的基础上,本书选择结构压力和霸权正当性两个变量来解释大国制衡行为。本书的核心观点是,主要大国对霸权国采取制衡行为的强度主要取决于国家面临的结构压力的大小以及霸权正当性的高低。为了对核心观点进行检验,本书详细考察了拿破仑战争时期欧洲主要大国的策略反应、冷战期间美国与苏联的相互制衡行为以及冷战结束后次等大国对美国主导地位的回应等三个案例。
在国际政治中,主要大国围绕争霸与反霸展开的斗争是一种经久不衰的现象。纵观历史可以发现,当面对潜在或实际霸权威胁时,主要大国有时倾向于采取内部自强或外部结盟等手段应对霸权。但有时制衡行为的强度可能较低甚至出现制衡缺位的。情况。在面对霸权威胁时,主要大国是否会采取制衡行为?为什么采取制衡行为?这种行为又为何出现强弱变化?本书以现实主义均势理论和霸权更替理论为分析框架,从结构压力和霸权正当。陛的视角,对无政府状态下大国制衡霸权威胁的战略行为作出了理论解释。在此基础上,本书以拿破仑战争时期欧洲主要大国的策略反应、冷战期间美国与苏联的争霸斗争以及冷战结束后次等大国对美国主导地位的回应作为案例。将国际关系理论、历史与现实三者紧密结合,利用社会科学研究方法对本书的理论命题进行了严谨的论证和检验。本书研究的主题是当前国际关系理论探索的前沿,对中国外交战略的制定也有很大的现实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