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软件下载  游戏下载  翻译软件  电子书下载  电影下载  电视剧下载  教程攻略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书名 遇见台湾(我曾听过你的歌)
分类 文学艺术-艺术-音乐舞蹈
作者
出版社 浙江大学出版社
下载
简介
编辑推荐

1975年,台湾民歌手杨弦在台北中山堂唱起了《乡愁四韵》,从此拉开台.湾音乐繁盛的序幕。四十年过去,台湾的民歌与流行音乐影响着海峡两岸一代又一代的人,让无数两岸同胞在另一种层面上站在了一起。邓丽君、罗大佑、李宗盛、周杰伦、五月天,这些伴随着我们几代人成长的音乐人的故事,早已被人们奉为经典,口耳相传。由张钰良编著的《遇见台湾(我曾听过你的歌)》以一本图书的形式,聚集了白岩松、胡德夫、马世芳等诸多两岸音乐、文化界的名家,共同讲述这四十年来台.湾音乐、唱片公司、音乐人的经典故事。让我们伴着音乐起航,遇见台湾,遇见我们的另一面。

内容推荐

由张钰良编著的《遇见台湾(我曾听过你的歌)》是一本系统介绍台湾音乐历史发展的图书,从日据时期的闽南语歌曲,一直到近十年来较为流行的独立音乐,均有所涉及。台湾音乐的发展历经波折,从民歌时代一路延续至流行音乐的辉煌时期,而后呈现出多元化发展的趋势。这样的内容也将勾起乐迷共同的回忆。

目录

-封面人物-

 对话胡德夫:唱不尽的记忆与乡愁

-民歌四十-

 马世芳——民歌小史

 张钊维——我们都还在路上:我眼中的台.湾民歌运动

 李建复:为民歌而来

 张铁志——唱自己的歌:从美丽岛到岛屿天光

-旋律-

 刘国炜——听见,古早的台.湾

 白岩松——用音乐记录这个时代

 黄锐海——滚石进化论

 姚谦——我的音乐往事

 姚骅——飞碟飞过这世界

-人物-

 阮义忠——台.湾民谣的传奇人物:陈达

 师永刚——何日君再来:纪念邓丽君逝世20周年

 廖信忠——一样的月光,不一样的苏芮

 邹小樱——疲惫生活的英雄梦想

 陈斌华——方文山的中国风与音乐梦

 马世芳——烟花与火焰的种子

 姚骅——藏在歌声里的旧时光

 蚂蜂窝旅行网——台湾音乐地图

试读章节

1977年,就在《我们的歌》出版后不久,新格唱片公司创办了“金韵奖”,重金“悬赏”优秀的词曲作者和歌手,并且采取公开比赛的方式甄选。海山唱片公司也在1978年创办了。民谣风”比赛,和“金韵奖”打对台,空前的盛况把创作歌谣带到了完全不同的境界。

在全盛时期,金韵奖一年有好几千人报名,能在激烈竞争中脱颖而出的,都是顶尖的人才。从包美圣、陈明韶,到邰肇玫、王海玲、齐豫、蔡琴、苏来、靳铁章、郑怡、王新莲、施孝荣、李建复、黄大城,一大串优秀的歌手和创作者,都可以照金韵奖的届次来“排辈分”。不少人后来更投入幕后制作,成为台湾唱片业的中坚分子。经过杨弦、吴楚楚、胡德夫这些创作先驱的努力耕耘,20世纪70年代末期出现的这些“金韵奖”“民谣风”歌手,才是让“校园民歌”真正横扫歌坛、深人民心的主角。

“金韵奖”和“民谣风”可以算是商业力量全面接管歌曲创作风潮的开始。歌曲的风格愈来愈多样化,一些基本的营销概念也出现了。一个以大学生和高中生为主要目标的唱片市场已经形成,原本那种文学气质浓厚、充满大时代使命感的“中国现代民歌”,渐渐被曲风清纯、旋律简单的“校园民歌”所取代,内容多半在描写学生时代的青春情怀。出片的歌手年纪都很轻,多半自己也还在念书,并不是每个人都写歌。他们透过一场场演唱会拉近和学生群众的距离,而这些好记好唱的歌,对大多数年轻人而言是更有亲和力的。民歌的全盛期

校园民歌的兴盛,几乎带起了“全民吉他运动”。那是个没有卡拉O K的时代,“一起唱歌”是指三两好友找个空旷的角落,拿出吉他,大家一起唱,这是年轻人最喜欢的休闲活动之一,也连带使乐器行和吉他教室生意大好。当时市面上流行一种迷你歌本,定期更新,收录数百首歌曲的简谱,大受欢迎,几乎人手一册。

原本卖到一两万张就算是很畅销的唱片市场,在金韵奖推出合辑之后,出现了十万张以上的销售量,还不包括数倍于此的盗版。随着唱片愈卖愈好,编曲跟录音的技术也愈来愈进步,整个感觉更精致、更专业,更像是“流行音乐”了。写词、作曲、演唱、制作的分工愈来愈精细。加上唱片公司愿意花钱投资,超过百万元的大制作纷纷出现。早期民歌那种。自己动手做”的“手工业”感觉,乃渐渐绝迹。既然做唱片有利可图,唱片公司也比较敢投人更多的成本去呈现精致的音乐质量。新格唱片的姚厚笙不仅在唱片的录音、编曲、制作各方面都投人大量的资金,更在抬高唱片零售价的同时,从日本引进自动糊封套机和高质量的刻片机,有问题的唱片一律回收,使台湾地区自己压制的唱片渐渐接近国际水平。

商业力量的介入,未必表示作品必须牺牲“纯度”,相反地,在资金充裕、制作环境日趋精良的条件下,创作者甚至可能获得更大的空间来挥洒创意、实现理想。一些古典音乐科班出身的创作者,像李泰祥、陈扬,都发挥长才。替民歌手编曲作曲,谱出像《偈》《橄榄树》这些脍炙人口的名作。发展到后期,甚至出现像《柴拉可汗》《一千个春天》这样结合中国古典戏曲、西方民谣和现代摇滚的实验性作品。在经费拮据的“手工业”时代,这样的创意是不可能被实现的。

早期歌手念念不忘的“大时代使命感”不但没有消失,而且在创作空间更宽广、表达方式更成熟的情况下,这种对历史、国家、大环境的思考,体现在《月琴》《中华之爱》这样的作品上,今日听来仍然颇具震撼力。美国宣布与中华人民共和国建交后不久,侯德健写下《龙的传人》,唱片都还没出就已经冲进排行榜前20名,蝉联二十几周歌曲榜冠军,也使演唱人李建复成为声望崇隆的青年偶像,是歌曲与大时代结合得最淋漓尽致的例子。民歌的没落与转型

唱片市场大幅度扩张之后,到底哪些作品是纯正的“民歌”,已经没有人太在意了。歌坛全面年轻化的趋势已经完成,对真正认真在做音乐的人来说,作品的诉求也早已超越了校园。渐渐地,“民歌”反而变成“赚学生钱”的一块招牌。唱片公司一窝蜂推出许多风格相似、内容空洞的作品,用“学生歌手”的形象包装来抢搭“民歌”风潮末班车。这种劣币驱逐良币的做法,很快就让大家倒足胃口。许多红极一时的民歌手无意以音乐维生,毕业后当兵、就业,纷纷淡出歌坛,造成人才的断层,少数留下来打拼的歌者则必须因应环境变化调整演唱风格,“民歌”不知不觉竟变成了过时的词语。

“天水乐集”的成立,是民歌风潮末期力挽狂澜的尝试。这个团体由李建复、蔡琴、苏来、许乃胜、靳铁章和李寿全组成,在演唱、词曲创作、编曲和制作各个面向都拥有最顶尖的人才。

P18-P19

随便看

 

霍普软件下载网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

 

Copyright © 2002-2024 101bt.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4/1 1:21:4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