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软件下载  游戏下载  翻译软件  电子书下载  电影下载  电视剧下载  教程攻略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书名 今天我们怎样做班主任
分类
作者 梁岗
出版社 吉林出版集团股份有限公司
下载
简介
编辑推荐

近几年,从小学到大学,全国各个阶段的各类学校都在大扩招。学生数量空前增长,以致不少学校硬件设施和后勤力量出现超负荷状态,更为严重的是学生人数的剧增不可避免地为学校德育管理带来了前所未有的压力,特别是问题生数量的增加压得很多学校的德育工作者喘不过气来……

《今天我们怎样做班主任》(作者梁岗)围绕如何做一名优秀的班主任展开论述。

内容推荐

《今天我们怎样做班主任》围绕如何做一名优秀的班主任展开论述,最能与学生亲密接触的人就是班主任了,可想而知作为一班之主的班主任对学生的健康成长有着多大的影响了。

《今天我们怎样做班主任》的作者是梁岗。

目录

前言

第一章 班主任如何定位自己的角色

 我们不是教育城管

 我们不是消防员

 我们不是大忽悠

 我们不是救世主

第二章 从怎么办到怎么做

 学生不接受批评,怎么办

 学生不愿意当班干部,怎么办

 学生屡犯相同的错,怎么办

 当班主任遭遇学生问题产生不良情绪时,怎么办

 学生不喜欢劳动,怎么办

 遭遇班级突发事件,怎么办

第三章 做学生心灵的捕手

 探索学生问题的本源

 将学生的问题分解、消融

 在问题生教育中增长智慧

第四章 班主任要会开展人格教育

 为什么她老爱说谎

 为什么他总问“傻”问题

 他的成绩为什么会忽高忽低

 她的理想为什么会是“盗墓”

 消融了的“荒谬感”

试读章节

下午第二节课后,我走出教室,还没有到办公室门口,就听见了一声惨叫。我赶紧跑回教室,一看,果然出事了,小许同学正坐在地上,一手捂着嘴巴,大声地哭。站在他旁边的小王,也许是被吓懵了,呆呆地站在那儿,一动也不动。在围观同学七嘴八舌的叙述中,我大致明白了事情发生的经过:

小王是楼上四年级的同学,下课后要上厕所,从楼梯上往下冲。而二年级的小许正站在教室的门边,背对着楼梯。两个人一撞,小许摔倒了,一颗门牙被撞了下来,满嘴是血。

1.处置策略

(1)马上把受伤孩子送去医院治疗,同时通知撞人孩子家长,让其赶至医院陪同治疗。

(2)与撞人者小王家长协商,除去保险索赔小许一切医疗费用,全由他家负责,并让其在同意书上签字。

(3)医院清创后,及时与小许家长联系,耐心劝说。

(4)当天傍晚,陪同小王家长去小许家看望小许,向小许及家长道歉。

(5)起草《协议书》。写清协议双方的身份;学生事故的简要经过,包括事发时间、地点;双方达成的协议;双方签名等内容。

(6)给付补偿金。收到家长出具收条。

2.作者反思

这件事最后能顺利解决,有两点可以借鉴:

(1)教师要把学生当作自己的孩子,及时送去医院诊治,并能劝说撞人孩子家长一同登门道歉,缓解了被撞家长的愤怒情绪;由撞人孩子家长亲口确认孩子的医疗费及日后补牙费用,解决了被撞者家长的后顾之忧。

(2)教师劝说撞人者家长站在被撞者家长的立场解决问题,并能立下字据,确保日后解决经济纠纷时有据可查。

这是一个突发事件,是一个意外。解决这个问题,首先,教师要把受伤学生当作自己的孩子,真正发自内心的关心,为孩子的痛苦而担忧,对受伤学生及其家长要及时安抚。其次,教师要做好引导者,要劝说撞人者家长,受伤者已经受到了精神上的痛苦,请他站在对方的立场,在精神上和经济上补偿对方。最后,教师双方家长协商后,应把协商的结果写下来,立字为据,确保日后争执时有据可查。

正是本着“一切为了学生”的宗旨,这场纠纷才可以顺利解决。

(以上两则案例均摘自《班主任之友·小学版》2010年第2期)

这是两个比较成功的案例,但成功的意义不同,成功的原因不同,成功以后的教育影响也不同。先看第一则案例,这则案例之所以成功,我想有几个前提:

1.班主任的思维习惯  .

现在的很多班主任其实做得并不专业,不专业的成分很多,但其中最为关键的一条就是缺乏教育思维和教育意识。这个案例很成功,成功的第一前提就是得益于班主任的教育思维。遇到问题,我们肯定要想办法解决问题,但解决问题的过程有很多种,通过观察班主任解决问题的方式就能发现班主任的思维习惯是哪种。以这个案例为例,我猜想可能会有这些不同类的班主任:

(1)难得糊涂:先做学生工作,再游说家长,最后各打50大板。如果B不和A玩闹东西就不会丢,所以丢玉的同学也有责任;如果A不和B折腾,也不会无意地把B的玉扯掉,还有就是玩就玩呀,你A同学为什么要去扯B的玉呢?自己惹祸上身,怨不得别人。最后一个巴掌拍不响,各赔一半。这样的结果有点像是“糊涂官办家务事”,班主任也来个难得糊涂,这个事情也就到此为止。

(2)相亲相爱:先做B的工作,你东西掉了是不,为什么会掉呢?哦.!因为是和A玩耍的时候掉的,说明你和A的关系好,是好朋友。就算不是好朋友,我们也是一个班的,既然是一个班集体的,那就是相亲相爱的一家人,既然是一家人,那怎么能说两家话呢?你这么懂事,老师相信你会解决好的。这样的班主任就给学生扣上了一顶比较暧昧的帽子,至于学生愿不愿意戴,就要看学生的“觉悟”高不高了。如果学生不“领情”,班主任就又会侃侃而谈,大讲道理,甚至有的班主任还会言语间流露出“你怎么这么小气”的语调。如果遇到这样的班主任.,这个B伺学还真够冤枉的,明明东西掉了,还会被贴上这么多的标签,真是  啊!

(3)“化”功大法:这样的老师多半对这样的事情有着自己的公式——了解情况、协商赔偿方案、问题解决。奉行的就是大事化小,小事化了,只要双方风平浪静,我就万事大吉;只要问题得到解决,我就如释重负。这样的班主任多半是那种很会交际,很会拌稀泥的人,尤其在家长面前满口江湖语仁义言。只要理性一点,分析一下这个班主任说的话做的事情,活脱一个“大忽悠”。

(4)独裁主义:有的班主任很独裁,独裁的人多半都有点偏听偏信,信了以后一定会刚愎自用,而刚愎自用的依据却是经验主义。这样的班主任不喜欢调查,不喜欢探究,一听到B同学描述过程和场景,马上会调动起大脑里的相关经验,对A、B同学进行衡量,衡量平时表现,衡量成绩高低,衡量诚信,几乎是一衡量完就能马上裁决。只要裁决好了就是终审判决,该赔就有若干赔的理由,不该赔就有不该赔的理由。无论是原告还是被告,或者双方家长到场都是一个样。遇到这样的班主任才是“秀才遇到兵”,有理可以变成没有理,没有理可以变成有理。

当然还可能遇到一点主意也拿不出来的班主任,他们要么让两个当事人启己协商,要么就是听听家长意见甚或找找领导。

以上的班主任较之案例中的班主任,最大的不同就是思维习惯,比较之下,案例中的班主任有着“教育”的思维习惯。遇到问题想的不仅仅是解决之道,更多思考的是在解决问题的同时能达到的最大的教育之道。对学生、对家长都是一个很好的教育机会,作者抓住了,还升华了,这样的功夫不是灵光一现的偶然,而是思维习惯形成的必然。P7-10

序言

近几年,从小学到大学,全国各个阶段的各类学校都在大扩招。学生数量空前增长,以致不少学校硬件设施和后勤力量出现超负荷状态,更为严重的是学生人数的剧增不可避免地为学校德育管理带来了前所未有的压力,特别是问题生数量的增加压得很多学校的德育工作者喘不过气来。战斗在德育最前线的当属广大的班主任同志啦!稍加留意,在各种各样的班主任培训或者经验交流会上,不乏有大量的“经验丰富或管理成功”的班主任甚至研究员都在介绍带班经验,其中谈的最多的就是问题生转化。交流时的案例设置都大体相当,首先把这个学生如何的有问题详尽描述一番,接着又着力介绍自己使用了什么样的教育方法或者教育手段,如一次谈话,一次班会,一次偶然的相遇,甚至是一张小小的纸条。最后,这个学生成功转化,转化后的学生好得很,不仅问题解决了,而且与老师关系从此和谐融洽。乍听之下,对这位老师的睿智佩服得五体投地,对他使用的教育方法或者教育手段感慨万千。一回到自己那块“一亩三分田”的自留地就开始“如法炮制”,结果往往以失败告终,即使有点效果的,也是收效甚微。于是乎,又出现了这样一群实践主义者,他们会斩钉截铁地告诉你,你不是他,他的方法有效是因为他有个人魅力甚至是权威魅力,或者他的学生与您的学生素质不一样。比如他让他的学生写说明书,可以“一颗瓜子,.一千字说明文”,不仅学生愿意接受,效果也出奇得好,但一到你这里就失灵了。究其原因,你不是他,你的学生也不是他的学生。不少班主任就接受了这样的言论,接受的原因是给自己找了一个台阶下,更找了一个“正当理由”回避问题学生。更有甚者,放出话来“让他带我这个班试试,学生的素质都不是一个层面的”。问题出在哪里呢,事实果真像以上所描述的那样吗?其实不然,据我的观察和分析,问题主要有两个方面,一是在自己身上,“拿来”的经验失灵的原因,是由过度依赖造成的;二是“成功者”自己也可能没有完全搞清楚自己成功的真正原因,他们本身可能还存在问题。简单归类,有以下几个方面,在阐述的同时,我们一起来寻觅对问题生真正有效的教育思路和教育方法。

……

6.缺乏“探”的精神

造成以上班主任的问题生工作思路误区的根本原因有两个,一个是在相对集中的时间内对一种方式的使用很偏爱,使用频率非常高,学生普遍会产生免疫力,这是由班主任的工作思路太狭隘造成的。二是缺乏探究精神,缺乏必要的反思。这是班主任的工作思路深度不够造成的。面对问题生,他们不探索、不调查、不诊断,只凭脑海里对问题的直观感受,用已固化的方法甚至是听来的方法处理。这是教育的“一刀切”,没有个性化的探究和诊断,也就找不到问题的根源,更谈不上个性化的教育方式。如遭遇学生课堂老爱“接茬”,制定不能上课接茬班规的就是管理型班主任;课后告诉学生这是不对的,要认真改正的属于说教型班主任;微笑、俯身、抚摸学生的头等想以此感化学生的是爱心型班主任;以精神和物质奖励学生不再接茬的肯定属于赏识型班主任;写检查、请家长配合教育的就属于推脱型班主任了。这些方法有一定的合理性但都不科学,所以结果是实施教育时灵时不灵。正确的思路是以探究的心态研究这种老爱“接茬”的学生,即先要做各种假设再通过观察、访谈、调查、心理学技术等各种手段确诊,确诊后再“对症下药”开出合理的处方。缺爱的学生补爱;无规则意识的学生给他建立规则;爱表现的学生合理满足他的表现欲;同学关系紧张引起的则帮助他学会正确与同学交往;缺乏自信的学生帮助其他建立自信;家庭关系紧张的学生帮助其家庭建立正常的家庭秩序……但要特别注意的是,我们探究问题根源的同时还要探究问题的严重程度。轻度问题改变起来比较容易,但涉及他人、家庭甚至是一个团体,干预起来就困难得多,很可能要多元化地开展工作。有的问题非常严重,能维持就应该是班主任的工作目标了。这样的探究才算得上是因材施教,这样的教育才是真正的个性化、科学化的教育。为此我们开始了班主任的探究之旅,先从别人的案例中给班主任角色一个确定的定位,实质是论述班主任要学会探究、善于探究的必要性,然后在教育教学实践中享受探究的快乐。

随便看

 

霍普软件下载网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

 

Copyright © 2002-2024 101bt.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5/1 14:42: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