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聿温所著的《真相(九一三事件考证)(精)》讲述了:毛泽东在党内遇到挑战,他需要林彪的鼎力支持,林彪在党内受到抵制,他更需要毛泽东做他的强大后盾。林彪关于“政变”的讲话令毛泽东感到某种程度的担心和忧虑,随着运动的发展和时间的推移,毛泽东和林彪在一些重大问题上发生了严重分歧和尖锐对立,五一节天安门上的5分钟对峙,预示着毛林分道扬镳的日子已经为时不远……
网站首页 软件下载 游戏下载 翻译软件 电子书下载 电影下载 电视剧下载 教程攻略
书名 | 真相(九一三事件考证)(精) |
分类 | 人文社科-政治军事-中国政治 |
作者 | 张聿温 |
出版社 | 中国青年出版社 |
下载 | ![]() |
简介 | 编辑推荐 张聿温所著的《真相(九一三事件考证)(精)》讲述了:毛泽东在党内遇到挑战,他需要林彪的鼎力支持,林彪在党内受到抵制,他更需要毛泽东做他的强大后盾。林彪关于“政变”的讲话令毛泽东感到某种程度的担心和忧虑,随着运动的发展和时间的推移,毛泽东和林彪在一些重大问题上发生了严重分歧和尖锐对立,五一节天安门上的5分钟对峙,预示着毛林分道扬镳的日子已经为时不远…… 内容推荐 张聿温所著的《真相(九一三事件考证)(精)》内容简介:林彪是权威日重的党的副主席,每天被全国人民敬祝“永远健康”,其地位仅次于毛泽东,是上了党章的“接班人”,他为什么“仓皇出逃,狼狈投敌”呢? 林彪是毛泽东的“亲密战友”,是毛泽东的“好学生”,被公认为“对毛主席最忠”、“跟毛主席最紧”、“毛泽东思想学得最好”、“毛泽东思想伟大红旗举得最高”,他为什么策动反革命武装政变、企图谋害毛泽东呢? 林彪是赫赫有名的“军事家”,是威名远扬的“常胜将军”,一生戎马倥偬,用兵如神,决定中国命运的三大战役他指挥了两个,挥师四野从东北一直打到海南岛,他为什么出此下策——出逃国外,以至满盘皆输、身败名裂呢? 《真相(九一三事件考证)(精)》将带你走入历史,深入探讨同绕“九一三”事件的种种猜测、传闻和争论。 目录 前言 第一章 坠机之谜 一、有关林彪坠机的种种说法 (一)西山遇害说 (二)导弹击落说 (三)迫降失事说 (四)机上搏斗说 (五)自杀殉职说 二、有关林彪出逃的种种说法 (一)预谋已久说 (二)仓皇决定说 (三)挟持绑架说 (四)欺骗蒙蔽说 (五)病态发作说 三、深入探析“九一三”事件的必要性 第二章 历史上的毛林关系 一、林彪是毛泽东的爱将吗 (一)井冈山时期,林彪进入毛泽东的视野 (二)中央苏区时期,林彪是毛泽东的左膀右臂 (三)长征途中,林彪是毛泽东的依靠力量 (四)抗日战争时期,林彪被毛泽东寄予厚望 (五)解放战争时期,林彪是毛泽东的一把利剑 二、林彪是毛泽东的亲密战友吗 (一)在红四军党的七大上,林彪坚定地支持和维护毛泽东 (二)在决定红军命运的关键时刻,林彪站在毛泽东——边 (三)在延安批判张国焘和王明路线的斗争中,林彪给了毛泽东以有力支持 (四)在决定中国命运的转折关头,林彪与毛泽东所见略同 三、林彪在毛泽东眼里十全十美吗 (一)土地革命战争初期,林彪怀疑“红旗到底能打多久”,毛泽东写信予以批评教育 (二)红军第五次反“围剿”中,林彪积极追随李德,毛泽东不以为然 (三)红军长征到达会理,林彪鼓动彭德怀出来取代毛泽东指挥红军,受到毛泽东训斥 (四)辽沈战役中,林彪为打锦州而一度动摇,差点坏了毛泽东的全盘战略,惹得毛泽东发了大火 (五)林彪在思想意识、为人处世、团结、民主作风等方面固有的毛病,也为毛泽东所了解,只不过毛泽东给予谅解,不予苛求 第三章 沉默与活跃 一、林彪反对抗美援朝,称病拒绝出任志愿军司令员,令毛泽东大失所望 (一)中央两次开会,林彪的意见都与毛泽东相左 (二)毛泽东原拟让林彪挂帅赴朝,但想不到林彪称病不就 (三)林彪随即去苏联养病,此举在党内颇受非议 二、在高饶事件中,林彪卷了进去,毛泽东派陈云去做争取林彪的工作 (一)林彪支持高岗拱倒刘少奇 (二)陈云捎来毛泽东的话震动了林彪 三、反对抗美援朝和卷入高饶事件并没有影响林彪的升迁,他相继当上了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员和中共中央副主席 (一)毛泽东着意保护林彪 (二)林彪成功地运用了政治韬略 (三)林彪特有的优势被毛泽东所看中 四、林彪在1959年批判彭德怀的庐山会议上成了毛泽东的“援兵”,会后取代彭德怀,执掌了军队大权 (一)毛泽东一声令下,原本请了病假的林彪招之即来 (二)林彪发言尖刻,上纲很高,充当了批彭的急先锋 (三)毛泽东不采纳罗荣桓的意见,把国防部长一职交给了林彪 五、林彪的身体状况到底如何?他究竟是真的有病,还是在行韬晦之术 (一)林彪的病情和“怪异”,令人难以理喻 (二)医学专家对林彪的病情意见不一 (三)警卫参谋认为林彪身体总的是好的,所谓“吸毒”言过其实 (四)实际情况是林彪患抑郁症,病情时好时坏,并且有个发展过程 第四章 崇拜与信任 一、林彪极力宣扬对毛泽东的个人崇拜,赢得了毛泽东的喜爱、赞赏和信任 (一)提出“走捷径”、“顶峰论”,不遗余力地号召开展学毛著运动 (二)为毛泽东护短,处心积虑地为毛泽东的错误辩护 (三)强调“突出政治”,极力迎合毛泽东“左”的倾向 (四)着意突出毛泽东的最高领袖地位,故作谦虚地以“小学生”自居 二、林彪私下对毛泽东的真实看法令人吃惊,他是个“天才”的两面派 (一)林彪对毛泽东的成见很深 (二)林彪摸到了讨毛泽东欢心的诀窍 (三)林彪的表里不一,表明他不仅注重自我保护,且心怀叵测,另有他图 三、打倒刘少奇后,毛泽东选定林彪作为自己的接班人 (一)毛泽东在党内遇到挑战,他需要林彪的鼎力支持 (二)林彪在党内受到抵制,他更需要毛泽东做他的强大后盾 (三)林彪特有的优势,使他成为接班人具有某种历史必然性 (四)毛泽东错选林彪的经验教训 四、九大后,林彪所受信任达到了顶点,林彪集团也发展到了顶点 (一)利用“文化大革命”之机扫除了障碍 (二)继续当选为唯一的副主席,名正言顺地大权在握 (三)羽翼丰满,形成了一个帮派体系 第五章 分歧与裂痕 一、林彪关于“政变”的讲话令毛泽东感到某种程度的担心和忧虑 (一)“文化大革命”发动前夕,林彪关于“政变”的讲话杀气腾腾 (二)尽管毛泽东感到“不安”,但还是违心地批转了林彪关于“政变”的讲话 (三)陷于个人崇拜误区的毛泽东仍保留了某种程度的清醒,他对林彪还要看一看 二、林彪成为无可争议的接班人后。却几次流露不想干这种角色 (一)林彪的接班人地位是中共八届十一中全会上确立的,但事情来得有些突然 (二)为了确保林彪的接班人地位,毛泽东最终赞成把林彪的名字写进党章 (三)林彪私下里却表示不愿当眼下这样的“接班人”,他另有考虑 三、随着运动的发展和时间的推移。毛泽东和林彪在一些重大问题上产生了严重分歧和尖锐对立 (一)关于九大政治报告问题 (二)关于对待运动搞法问题 (三)关于“天才”问题 (四)关于个人崇拜问题 (五)关于使用毛主席语录问题 (六)关于对待江青集团问题 (七)关于国际形势问题 (八)关于军队领导权问题 (九)关于设国家主席问题 (十)关于接班人问题 第六章 矛盾激化 一、庐山会议上,林彪与毛泽东较劲,向江青集团发起攻击,结果败下阵来 (一)林彪准确地预测到:“到庐山会有大的斗争” (二)在设国家主席问题上,常委中毛泽东的意见是孤立的,但他决意不设国家主席 (三)林彪在叶群的鼓动下,开幕式上突然讲话,拉开了斗争的序幕 (四)林彪讲话后是一边倒的反应,经吴法宪提议,会议改变了原有的议程 (五)陈伯达及黄、吴、叶、李、邱一齐上阵,林彪控制和左右了全会形势 (六)毛泽东听江青、张春桥、姚文元告状后勃然大怒,力挽狂澜 (七)毛泽东怒批陈伯达,形势逆转,林彪的攻势一败涂地 (八)林彪不服庐山会议的结果,从此他和毛泽东的关系急转直下 二、庐山会议后毛泽东发动“批陈整风”运动,林彪的处境日益艰难 (一)毛泽东责令黄、吴、叶、李、邱作检讨,挫林彪之锐气 (二)毛泽东造舆论透露他对接班人的不满,灭林彪之威风 (三)毛泽东采取“挖墙脚”、“掺沙子”的办法改组军队,削林彪之实力 (四)林彪拒不出席“批陈整风”汇报会,他对毛泽东的不满在加深 三、林彪情绪低沉,林立果开始了搞“武装起义”的准备 (一)林立果要和毛泽东血战到底,制定《“571”工程纪要》 (二)《“571”工程纪要》杀气腾腾,毛林矛盾的尖锐性和党内斗争的残酷性令人不寒而栗 四、经过半年精心准备,林立果手中已经拥有发动政变的部分力量 (一)野心勃勃的林立果开始训练、使用“小舰队” (二)林立果枪杆子、笔杆子两手抓,紧锣密鼓地为武装政变作准备 五、毛泽东的南巡谈话提前泄露,叶群、林立果一不做,二不休,下决心谋害毛泽东,发动武装政变 (一)“批陈整风”汇报会期间,叶群差点要搞“571” (二)“五一”节 天安门上的5分钟对峙,预示着毛林分道扬镳的日子已经为时不远 (三)会见外宾时的突然离座,表明林彪处于某种可怕的病态之中 (四)中央关于国庆节 前后召开九届三中全会和四届人大的决定令林彪紧张不安 (五)毛泽东南巡谈话大大刺激了林彪,他忧惧交加 第七章 “两谋”流产 一、林彪的手令确凿无疑,然而威力有限 二、林立果六神无主,举棋不定,所提谋害毛泽东的八种方案均难以落实 三、毛泽东突然改变行程,打乱了林立果的全部部署 四、“天时、地利、人和”等方面的致命弱点,注定了林立果暗杀阴谋的必然破产 五、叶群、林立果还有第二个方案:暗杀不成,就南逃广州另立中央 第八章 仓皇出逃 一、一周之内,北戴河林彪一家处于矛盾的旋涡中 (一)林家人口不多,但家庭关系极其微妙而复杂 (二)林家的事真真假假,让人云里雾里 (三)林彪一家四口有根本利益一致的地方。但在对党和国家的形势认识尤其是对毛泽东的态度方面立场、观点并不相同 二、林立衡的报告引起了周恩来的警觉,打乱了叶群、林立果的部署 (一)林立衡从一开始就不同意林立果的密谋 (二)临近最后时刻,林立衡开始小心谨慎地做工作 (三)林立衡的报告引起了中央的重视,但情况依然并不明朗 (四)周恩来警觉起来,开始查问256号专机情况 (五)叶群做贼心虚,同周恩来的最后一次通话促使其改变部署决定立即出逃 三、林彪经过反复权衡,终于下定决心,立即亡命苏联 (一)林彪是在紧张、惊慌的气氛中出逃的 (二)林彪是自己走的,谈不上什么“挟持”和“绑架” (三)林彪、叶群、林立果上汽车前已经决定逃往苏联,只是瞒着周围的一切人 (四)林彪出逃前肯定作过激烈的思想斗争,他的选择连他自己也知道是孤注一掷 第九章 机毁人亡 一、林彪座机飞出国境后在温都尔汗坠毁 (一)周恩来下令封锁256号专机,意在阻止林彪起飞 (二)李作鹏篡改周恩来的命令,放跑了林彪 (三)256号专机因叶群、林立果的催促而油未加成,机组人员未上齐就强行起飞,结果自己亲手埋葬了自己 (四)在北京的“小舰队”成员制定南逃方案和周宇驰、于新野劫夺直升机,从另一方面证实了“两谋” (五)林彪座机在空中飞行1小时53分钟后,坠毁在蒙古的温都尔汗 二、林彪座机越出国境后中央做了最坏的打算和最充分的准备 (一)周恩来调兵遣将,运筹帷幄 (二)毛泽东强作镇静,宽容大度 (三)得到林彪机毁人亡的确切消息后,毛泽东、周恩来的反应发人深思 (四)黄、吴、李、邱“四大金刚”六神无主,惶惶不安 三、林彪出逃激起的外交波澜 (一)中蒙关系再度受到冲击和考验,但缓和的总体趋势最终没有受到影响 (二)苏联克格勃积极介入坠机事件,苏联政府暗自庆幸 (三)国际上议论纷纷,各种猜测和传言不断 四、林彪坠机的原因探析 (一)因油料不够而紧急迫降 (二)一系列主客观原因导致迫降失败 (三)关于几种传闻的由来和匡正 1飞机是被中国方面击落的吗 2飞机是被苏蒙方面击落的吗 3飞机是在空中遇到麻烦了吗 4飞机上发生了枪战或搏斗吗 5潘景寅有可能发难吗 6可靠的结论是什么 五、对于林彪出逃事件的几种主要评论 第十章 迷雾·疑团·争论 一、关于林彪手令 二、关于《“571”工程纪要》 三、关于林彪最后的心态 四、关于林彪是否知道“两谋” 五、关于林彪出逃前是否“吃过安眠药” 六、关于林彪出逃前是否流泪和说过什么“民族主义者”的话 七、关于李文普是被打伤还是开枪自伤 八、关于林彪座机是否返回过山海关机场 九、关于林彪座机机组成员未上齐 十、关于林彪座机空中航线的偏移 十一、关于林彪及林彪座机是否一度想返回,但上面不让林彪降落 十二、关于林立衡的报告及其对林彪的态度 十三、关于256号三又戟上的黑匣子 十四、关于外国某些当事人的不同说法 后记 试读章节 一、有关林彪坠机的种种说法 林彪的出逃和256号专机的坠毁,是地地道道的突发事件,无论对于中国还是对于蒙古方面来说,都是出乎意料的。 当林彪的座机起飞后,毛泽东主席和周恩来总理都不知道他的真实意图和最终去向。周恩来只知道情况有异,问题严重,于是下令打开雷达,严密监视。飞机自北戴河起飞后,开始是向着北京方向飞的,但当14分钟后飞机缓缓转弯,然后向西再向北,情况愈发显得不妙之后,周恩来果断地向空军司令部调度室发出命令:“请你们向256号飞机呼叫,希望他们飞回来。就说不论在哪个机场降落,我周恩来都到机场去接。”(邵一海:《“联合舰队”的覆灭》,春秋出版社1985年版,第291页)然而256号飞机虽然开着无线电,听到了地面的呼叫,但就是不肯作任何回答。 林彪的座机一越出国境,原本已有某种预感的周恩来所最担心的事情终于发生了,他气愤地骂了声“叛徒”,立即从人民大会堂驱车前往中南海,当面报告了毛泽东。随后,两人决定,向全国发布禁空令:关闭所有机场,所有飞机一律停飞。 根据毛泽东的指示,周恩来连夜召集在京的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员开会,宣布林彪叛逃事件,主持研究应付各种情况的应急措施。 彻夜未眠的周恩来,亲自给全国11个大军区和29个省、市、自治区主要负责人打电话,通报林彪外逃的情况,要求各地坚决听从党中央、毛主席的指挥。出于保密的考虑,周恩来使用的是经过斟酌的语言:“庐山会议第一次全会上第一个讲话的那个人,带着老婆、儿子,坐飞机逃往蒙古人民共和国方向去了!你们要听从党中央、毛主席的指挥,从现在起,立即进入紧急备战。”当有的受话人一时反应不过来,还要进一步询问时,周恩来马上打断其话语,着急地反问道:“怎么,你还不明白吗?”(金冲及主编:《周恩来传》,中央文献出版社1998年版,第1041页) 9月13日上午,周恩来召集军委和总参有关领导开会,分析林彪外逃可能出现的军事动向,研究内防政变、外防侵略的兵力部署。决定集中3个机械化师、2个坦克师、1个炮兵师、4个警卫师,共10个师的精锐部队,由北京卫戍区统一指挥。京北南口,京东首都机场,京南保定以北,是重点防御地区;防空降、防机降、防机械化部队突袭,是主要作战方式。当晚,各部队进入了预定作战区域。 中南海内加强了警戒,增加了警卫兵力,修筑了掩体,架设了机枪和防空武器。毛泽东悄悄搬出了中南海原来的住房,来到人民大会堂118厅暂住。 9月14日上午,外交部专门研究了外交对策。当时作了四种估计:(一)由林彪出面公开发表叛国声明;(二)由林彪或其他人通过外国广播或报纸发表谈话;(三)林彪及其追随者暂不露面,也不直接发表谈话,由外国通讯社客观报道林彪已到达某国某地;(四)暂不发表消息,以观国内动态。会议分别讨论了在上述情况下的对外交涉和如何表态问题。据说,针对第一种可能,还起草了《政府声明》的稿子,以备急需。(孙一先:《在大漠那边》,中国青年出版社2001年版,第169~171页) 这一切都说明,毛泽东和周恩来都对林彪的出逃颇感意外,都不知道林彪出逃后会采取什么样的举动,中国所面临的会是什么样的局面,他们作了最坏的打算。 最先得知256号三叉戟飞机坠毁消息的,是蒙古方面。不过,他们也不知道这是林彪的座机,他们根据飞机失事的残骸判断,这是一架中国的军用飞机。 头一周双方外交部门的交涉,事后看来是戏剧性的。 9月14日上午8时30分.蒙古外交部副部长额尔敦比列格紧急约见新上任的中国驻蒙古大使许文益。通报说13日凌晨2时左右,在蒙古肯特省贝尔赫矿区以南10公里处.有一架中国的喷气式飞机失事。飞机属于中国人民解放军空军的飞机,乘员9人,包括1名妇女,不幸全部遇难。他就中国军用飞机深入蒙古领土提出口头抗议,希望中国政府就此事作出正式解释。 许大使闻讯大吃一惊,他不敢怠慢,立即将这一情况报告国内,请示如何处理。中午12时50分,驻蒙古使馆的特急电报便送到了中国外交部代部长姬鹏飞手上。正在主持外交部核心领导小组会议的姬鹏飞看罢大喜,那颗原本极度紧悬的心随即放了下来,向与会者说了这样一句话:“机毁人亡,绝妙的下场!”并立即派人把电报送到人民大会堂,报告正在那里的毛泽东和周恩来。大约14时左右,已连续工作50多个小时没有合眼'网0刚人睡的周恩来被紧急叫醒,首先看到了电报。他顿时异常兴奋,连声说:“啊,摔死了!摔死了!”顾不上换下睡衣,亲自拿着电报快步前往118厅向毛泽东报告。 这样,毛泽东和周恩来在林彪出逃大约36个小时之后,知道了林彪机毁人亡的结局。他们舒了一口气,因为人一死,此前许多迫在眉睫的担忧也就稍微可以放缓了。但他们依然决定,在没有拿到林彪摔死的确凿证据,没有完全弄清事实真相之前。对内对外都要严格保密。于是,外交部指示驻蒙古使馆继续就飞机失事原因进行调查和交涉,并把进展情况随时报告国内。P1-3 序言 在中国共产党的历史上,最神秘莫测、功过鲜明的人物,当属林彪:最惊心动魄、错综复杂的事件,当属“九一三”事件。 1971年9月13日,一个使中国乃至世界瞠目结舌的日子。 0时32分。一架编号为256的三叉戟飞机,在没有夜航灯光和一切通信保障、机组人员来不及上齐的情况下,从山海关机场强行起飞。 几乎与256号三叉戟飞机滑跑、起飞的同时,834l部队的追兵赶到,眼看已无法阻止飞机起飞,机场上枪声、呼喊声、汽车马达声,乱作一团。 1时50分。256号三叉戟飞机向西北方向飞行了一个多小时后,在中蒙边界414号界桩上空,突然进入蒙古方向,它越境了! 2时25分,在茫茫夜色中传来一声巨响,256号三叉戟飞机坠落在蒙古温都尔汗,随即草原上燃起了熊熊大火。 事后查明。这架失事的飞机是中国二号人物林彪的座机。机上9名乘员全部丧生。其中包括“副统帅”、中共中央副主席、中共中央军委副主席、国务院副总理兼国防部长林彪元帅,林彪的妻子、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员、军委办事组成员、林彪办公室主任叶群,林彪和叶群的儿子、空军司令部作战部副部长林立果。 这就是震惊中外的“九一三”事件。 “九一三”事件的发生简直就是晴天霹雳! 林彪是权威日重的党的副主席,每天被全国人民敬祝为“永远健康”,其地位仅次于毛泽东,是上了党章的“接班人”,他怎么会“仓皇出逃,狼狈投敌”呢? 林彪是毛泽东的“亲密战友”,是毛泽东的“好学生”,被公认为“对毛主席最忠”、“跟毛主席最紧”、“毛泽东思想学得最好”、“毛泽东思想伟大红旗举得最高”,他怎么会策动反革命武装政变,企图谋害毛泽东呢? 林彪是赫赫有名的军事家,是威名远扬的常胜将军,一生戎马倥偬,用兵如神,决定中国命运的三大战役他指挥了两个,挥师四野从东北一直打到海南岛,他怎么会出此下策,以至满盘皆输、身败名裂呢? 林彪事件的发生,当时在许多人看来简直难以置信。 但是,这一切毕竟发生了。 10年之后,即1981年6月27日,中共十一届六中全会通过了《关于建国以来党的若干历史问题的决议》。《决议》指出:“一九七O年至一九七一年间发生了林彪反革命集团阴谋夺取最高权力、策动反革命武装政变的事件。这是‘文化大革命’推翻党的一系列基本原则的结果,客观上宣告了‘文化大革命’的理论和实践的失败。毛泽东、周恩来同志机智地粉碎了这次叛变。” 一锤定音。 然而,围绕“九一三”事件的猜测、传闻乃至争论,却从未中断。而在个别问题、环节上的疑问和迷雾,也时时考验着人们的理智、良知和判断,吸引着世人关注的目光和好奇的心理…… 彭德怀和陈伯达的反应,具有另一面的代表性。 1972年1月初,监禁中的彭德怀听专案组宣布了林彪反党事件,长期与世隔绝的他难以置信。毛主席最亲密的战友、毛主席亲自选定的接班人,怎么会谋害毛主席?怎么成了可耻的叛徒,一下子从天上掉下来?党和国家究竟发生了什么事?他很长时间心神不定,烦躁不安。(王焰等编:《彭德怀传》,当代中国出版社1993年版,第736页)专案组叫他写揭发林彪问题的材料,他不解地说:“真没想到林彪这个事叫我帮助写材料。”7个多月后,专案组正式向他传达中发(1971)57号文件,谈林彪死的问题。他除了听到“中共中央正式通知:林彪于1971年9月13日仓皇出逃,狼狈投敌,叛党叛国,自取灭亡”,“三叉戟在蒙古境内的温都尔汗附近坠毁,林彪、叶群、林立果等全部烧死,成为死有余辜的叛徒、卖国贼”,还听到了上次口头传达没讲的一段话:“我们党经历了十次重大路线斗争,这就是以毛主席为代表的马克思列宁主义路线,在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同以陈独秀、瞿秋白、李立三、罗章龙、王明、张国焘为代表的六次机会主义路线的斗争,在社会主义革命时期,同以高岗、饶漱石,彭德怀,刘少奇,林彪、陈伯达为代表的四次机会主义路线的斗争。这十次路线斗争证明,各次机会主义路线的头子,由于他们的阶级本性和两面作风,是很难改造过来的。”当天夜间,他对看管人员说:“打电话给周总理,我相信他是革命的。这样把林彪杀了我有意见,他死我不同意。叫周恩来总理来亲自参加这个审查。请打电话给周恩来总理、董副主席(董必武——作者注),叫他们来亲自审我,我不活了。”(中共中央文献研究主编:《彭德怀年谱》,人民出版社1998年版,第835~836页) 陈伯达虽然比彭德怀知道“文化大革命”的情况多一些,也知道1970年的庐山会议上林彪并不痛快,但处于监禁中的他绝没有想到林彪事件的发生。据陈伯达儿子陈晓农介绍,陈伯达后来回忆当时情况时说:“十大公报点了林彪的名,我一无所知,还以为林彪也关在秦城监狱。到1980年审判时,给我看起诉书,我才知道林彪在1971年竟想谋害毛主席,乘飞机逃跑摔死了。我非常吃惊,这是真的吗?他为什么要这样做呢?倒就倒了,再怎么也不应该这样做嘛。” 林彪出逃,是“文化大革命”中发生的最重大、最惊人,也是最严酷的政治事件。事件的来龙去脉早已公布于众,事件的性质也早已有了定论:林彪出逃,客观上宣告了“文化大革命”从理论到实践的失败。但也留下了层层迷雾和种种疑团,多年来为国内外所关注、猜测,各种说法不胫而走,甚至各执己见,争论不休……把这些说法、猜测、质疑、争论汇集起来,加以分析和判断,对看清整个事件的真相是会有帮助的。 后记 这部书稿,从立意、构思到搜集素材、采访、写作,再到送审、反复修改补充,历时不下十年。十年磨一剑,固然含有精益求精之意,但更多的还是出于对重大题材的慎重小心。 据我理解,所谓重大题材,是指所涉所包内涵丰富,寓意深刻,影响深远,世人关注,且具有一定的政治敏感性。因此,对重大题材的写作必须持慎重态度,不可草率为之。作为慎重的体现,就是坚持正确的政治立场,遵守党的宣传纪律,深人采访,广泛搜集,大量掌握材料尤其是第一手材料,并注意去粗取精、去伪存真,下笔准确精当,防止庸俗浅薄,哗众取宠。当然,由于受诸如史料不足、当事人采访难且大多不在人世等条件的限制,作品未必能做到全面、深入,很可能属于“一家之言”,但这也不要紧,关键是要做到立场正确,实事求是,严肃认真,抱着对读者负责的态度,经得起历史的检验。 我1970年年底人伍,入伍不久便赶上了“九一三”事件。1974年调空军机关工作后,耳闻目睹了不少与“九一三”事件有关的人和事。1980年年底开始的“两案”审判,我参加了新闻报道工作,开庭时必须到场旁听,也曾数探秦城监狱。从此,“九一三”事件便引起了我的浓厚兴趣,成了我业余的一个研究课题。尽管写作困难重重,但我始终埋头其间。1988年,我出版了《温都尔汗爆炸记》一书,后来随着有关材料的陆续披露,人们思想的不断解放和认识水平的逐步提高,我感到这本书已经很不全面了。考虑到这些年来,世人对“九一三”事件的关注度始终不减,有些荒诞不经的说法又蛊惑人心,而党的十一届六中全会作出的《关于建国以来党的若干历史问题的决议》已为深入研究“文化大革命”的教训和林彪事件指明了方向,于是,我选择了写作并完成本书。 本书的写作和出版颇为不易,中国青年出版社的吴方泽同志给了我积极鼓励和有力支持,做了大量工作,中共中央党史研究室的同志认真审阅了书稿,提出了许多宝贵意见。在他们的指导下,我又对书稿作了重大修改。在此特表谢忱。 本书的出版并不意味着我对“九一三”事件研究的结束。我愿意得到广大读者的指导帮助,并愿意和有志于此的人们进一步切磋。 作 者 2009年12月6日 于北京什坊院 |
随便看 |
|
霍普软件下载网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