寻找疾病的根源,开启健康的大门,“有胃气则生,无胃气则亡”、“脾胃虚则百病生”。中医学认为,脾胃是人体的后天之本,是气血生化的源泉。换句话说,人体生长发育、维持生命的一切营养物质都要靠脾胃供给。如果脾胃不好,身体健康也就没有保障了。
那么要如何保健呢?请来阅读张仲源,王培编著的《养好脾胃身体棒》,相信您一定会有所收益。
《养好脾胃身体棒》的编著张仲源,王培针对脾胃为“后天之本”、是“气血生化之源”的中医理念,结合现实生活,从病情检测、饮食、经络、运动、药物、日常起居和疾病防治等各个方面对脾胃保健养生知识进行了详细的讲述。
《养好脾胃身体棒》通俗易懂、内容丰富、图文并茂,具有很强的实用性,适合广大关爱健康、力求提高身体健康水平的人们阅读。
有句谚语说得好:“宁可锅中放,不让肚饱胀。”什么意思呢?就是说吃剩下的饭菜宁可放在锅里或倒掉,也不能勉强自己吃完。然而,现实生活中,有多少人能真正做到这一点呢?大小孩子过生日、父母或自己的一些纪念日,还有那些大大小小的别人的或自己的值得庆贺的日子,哪一个能少得了一顿丰盛的美餐。尤其是岁末年初,单位联络宴请、家庭聚餐的机会更多,因此暴饮暴食成为一种常见的“节日综合征”,不少人在节日欢乐祥和的气氛中因暴饮暴食而乐极生悲,害人害己。
吃的过饱不利于健康,但食之太少又有损于健康。有些人片面认为吃得越少越好,尤其是减肥族,为了让自己拥有苗条的身材,强迫自己挨饿,结果由于身体得不到足够的营养,反而虚弱不堪、四肢无力、精神恍惚。正确的方法是量腹节所受,即根据自己平时的饭量来决定每餐该吃多少。“凡食之道,无饥无饱,是之谓五脏之葆。”这无饥无饱,就是进食适量的原则。只有这样,才不致因饥饱而伤及五脏。
饮食有节,另一方面的意思就是饮食要定时。不到该吃饭的时间,就不吃东西,这种饮食习惯是正确的。“一日三餐,食之有时。”脾胃适应了这种进食规律,到吃饭时便会做好消化食物的准备。爱吃零食的人,到了吃饭时间,常会没有饥饿感,勉强塞进些食物,也不觉有什么滋味,而且吃到肚子里面难受,难以消化。对饮食宜定时这一点,《尚书》中早就指出了“食哉惟时”的观点,意思是说,人们每餐进食都应有较为固定的时间,这样才能保证脾胃消化、吸收正常地进行,脾胃活动时能够协调配合,有张有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