绪论
第一节 《尚书》文体研究历史回顾
第二节 本文研究的意义、方法和不足
第一章 上古三代“纳言”礼制和《尚书》“记言”性质
第一节 尧舜三大礼系与“纳言”传统及《尚书》记言的功能
第二节 西周礼制和《尚书》的记言性质
第三节 孔子与《尚书》的编定
第四节 《尚书》与《春秋》《诗经》的比较
第二章 《尚书》本身的文体
第一节 “书”体的形成及其在中国文、史话语体系中的地位
第二节 典、谟与上古社会的行政制度
第三节 誓、诰、命与圣王之道
第四节 贡、范、刑、训与上古三代的文化观念
第五节 训与中国人的思维方式
第六节 征与誓之辨别
第七节 歌与歌行体
第三章 《尚书》涉及的文体
第一节 “作诗言志”与“赋诗言志”
第二节 箴与中国人的内省精神
第三节 盟与周代的“司盟”制度
第四节 谚与“雅俗之辨”的文学现象
第五节 辞与“万物有灵”的宗教观念
第六节 册与册命礼
第四章 《尚书》影响形成的文体
第一节 赞与“掌书以赞治”的史官职能
第二节 言与周代贵族的礼乐教育
第三节 戒、规、箴之区别及其与周代的天子听政制度
第五章 西周礼制与《尚书》文体的成因
第一节 上古社会的祭祀仪式与《尚书》文体形成
第二节 宗周社会的政治制度与《尚书》文体形成
第六章 《尚书》文体对后世文体的影响
第一节 《尚书》文体对官方文书的影响
第二节 《尚书》文体对散文、骈文、小说等文体的影响
参考文献
后记
《尚书》是中国文化的元典,也是中国文学的源头。论著通过对先秦政治制度的设计的详细考察和思考发现,《尚书》由虞、夏、商时代和西周时代两大块组成。前者为尧舜时代确定的三大礼系之一的纳言,后者为西周礼制的雅言,后代史家称“言为《尚书》”。为文皆具有礼制仪式规范,在直观的六体之外,还有包含性质的文体和影响拓展性质文体,因此构成《尚书》本身文体、包含文体和影响形成文体三个层次计22种文体。这些文体类型体现上古三代社会的礼乐制度、政治制度、文化观念和人文精神。《尚书》文体对后世的官方文书、文学文体以及史传文学等都产生了深远影响。
由潘莉著的《尚书文体类型与成因研究》适合文史爱好者及研究者阅读。
通过对《尚书》文体研究成果的梳理,我们看到《尚书》文体研究成绩斐然,既有对《尚书》文体分类、释名和影响的研究,也有对其生成机制和文化内涵的深刻探讨;既有从传统“六体”角度出发研究《尚书》,也有从叙述方式和表达方式角度对《尚书》文体给予关注,这些研究体现了人们对《尚书》文体的重视程度在增强,也反映了近年来学界对中国古代文体形态的重视和关注。但也存在一定问题,对《尚书》文体认识不够全面,对《尚书》“六体”的研究视角单一。中国古代文学和文化博大精深,传承中华优秀文化,弘扬国学,是当今社会的共识。由潘莉著的《尚书文体类型与成因研究》不仅能够为从事中国古代文学及文献专业研究者提供参考,也能增强中国古代文学、文化爱好者学习古代文化的兴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