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心是一种巨大的力量,是每个人在工作和生活中必然要面对和重视的问题。邱丽丽等编著的《如何赢得人心(赢得人心的36条心理学原理升级版)》从社会心理学和人际关系心理学角度阐释了36条可以帮助我们赢得人心的心理学原理,展现了人际交往中印象管理、攻心策略等多方面的为人处世方法。
为了提高对读者的实际指导,本书在内容上既充分阐释了各条人心定律背后有趣的、深刻的心理学原理,同时也指明了在“赢得人心”这一问题上可以产生最大效果的各种行动方式,以及规避不利于“赢得人心”的各种负面情况。为此,本书在内容中增加了很多实战的行动技巧,这些技巧可以切切实实让你的行动产生更大成效。
邱丽丽等编著的《如何赢得人心(赢得人心的36条心理学原理升级版)》从社会心理学和人际关系心理学角度阐释了36条可以帮助我们赢得人心的心理学原理,展现了人际交往中印象管理、攻心策略等多方面的为人处世方法。为了提高对读者的实际指导效果,《如何赢得人心(赢得人心的36条心理学原理升级版)》既充分阐释了各条人心定律背后有趣的、深刻的心理学原理,同时也指明了在“赢得人心”这一问题上可以产生最大效果的各种行动方式,以及如何规避不利于“赢得人心”的各种负面情况。此外还增加了很多实战的行动技巧,这些技巧可以切切实实让你的行动产生更大成效。
升级版前言
前言
第一章 印象管理的8大心理原理/1
赢得人心,关键的一步是要做好第一面的印象管理。人们往往喜欢与那些具备热情的品质,外貌靓丽或英俊且能以平等之心待人的人来往。因此,在初次与人交往时,我们应该熟知人心之道,有意识地给对方留下深刻良好的第一印象。
1中心性品质原理——用热情来敲开人际关系之门/2
2好心情效应——在对的时间遇见对的人/7
3光环效应——提升自己的人际吸引力/12
4以貌取人定律——让外在美为你的形象加分/18
5真诚效应——热情是焦点,但真诚却是最高点/24
6平等需求效应——平等是最容易被感知的尊重/30
7互惠定律——主动表达好感与兴趣/35
8负向原理——莫要留下坏印象/41
第二章 待人处世的7大心理策略/47
俗话说:人无完人。我们不可能把每件事情都做得十全十美。而一旦我们的错误言行不小心被别人看到,就可以给他留下难以磨灭的坏印象。这时,抱怨、悔恨已经于事无补,唯一正确的做法是根据对方的心理状况,运用一些心理策略修补这些坏印象。
9心理定式效应——偏见是良好印象的敌人/48
10海格力斯效应——消除怨恨,才能轻松交流/53
11近因效应——最近的行为能够影响以往的评价/59
12布朗定律——找到那把能够打开心锁的钥匙/64
13态度效应——以德报怨,以德服人/69
14心理摆效应——控制好自己的情绪/75
15互补吸引定律——利用优势互补形成吸引力/79
第三章 赢得人心的关键细节/85
细节决定成败并非是一句空话,特别是在人际交往过程中。一些细节往往能让你赢得人心,当然也能让你失去人心。遵循心理规律,处理好这些细节,你必能扣开对方的心门。
16犯错误效应——魅力不在于完美/86
17德西效应——酒肉朋友难长久/91
18自我暴露原理——人之相知,贵在知心/95
19慈悲效应——客观处世者,最得人心/100
20归因偏差——别往自己脸上贴金/105
21. PAC角色分析理论——选对你的角色/109
22沉没成本效应——不要对过去的恩怨纠缠不清/113
第四章 赢得人心的心理策略/119
每个人都非常关心与自身利益相关的事物。因此,要赢得人心,我们就需要多做出一些有助于实现他人利益的行为。俗话说,赠人玫瑰,手有余香。帮助他人实现了利益,我们出就开拓了更为宽广的社交之路。
23亲社会行为——做事利人,后果利己/120
24金鱼缸效应——增加透明度,提升信任度/124
25改宗效应——别做人云亦云的好好先生/129
26增减原则——从讨厌到喜欢的情感蜕变/135
27霍布森效应——给别人真正的选择自由/140
28让步策略——用小让步换取大利益/144
29延迟满足——让愿望再多飞一会儿/149
第五章 驾驭你的关系场/155
一个优秀的人际交往者,往往是对自己关系场驾轻就熟的人。他们深谙人心,懂得如何运用相应的心理法则,使对方掏心掏肺,彼此肝胆相照。
30手表效应——坚持原则是交友之本/156
31平衡理论——平衡是朋友之间交往的基本准则/161
32缄默效应——给他人诉说的机会/167
33反馈效应——用反馈来维持互动/172
34淬火效应——给双方一些冷静时间/178
35超限效应——任何刺激,过犹不及/183
36关系场效应——共生共赢,提高凝聚力/188
1.中心性品质原理——用热情来敲开人际关系之门
人际交往中的心理规则告诉我们,在良好印象的形成过程中,“热情”始终是第一个被对方感知到的品质。假设有这样两个人:他们都勤奋、实干,有着坚强的性格,做事果断、坚决又不失严谨。在所有人眼中,他们都是极为聪明的人。但他们之间唯一的区别是,其中一位遇人处事极其热情开朗,而另一位却是冷酷、不苟言笑的。那么,你会选择与谁交往?
许多人的答案都是:愿意与那个热情的人交往!原因就在于,每个人在人际交往过程中都不知不觉地受到“中心品质原理”这一心理法则的影响,而“热情”恰好是人的中心性品质之一。
热情的“中心效应”
热情是良好人际关系的第一要素,在任何时候,保持热情总会让你受益匪浅。
为了验证“热情”是人的中心性品质,1946年,美国心理学家所罗门·阿希做了一个实验。他把被试者分成两组,向他们分别描述同一个人。在第一组中,所罗门·阿希列出这个人的7项品质,包括聪明、勤奋、热情、实干和谨慎等。在第二组中所罗门·阿希只将这个人的品质中的“热情”换成“冷酷”,其他不变。
结果出来了,仅仅一个“热情”与“冷酷”的区别,却引起了两组被试者对这个人完全不同的印象。第一组被试者见到此人时,愿意同其交往,谈得很投机,并且认为他同时具有幽默感等各种优秀品质。第二组被试者则不愿与此人接近,敌视他,讨厌他,同时把自以为是、虚伪、脾气暴躁等各种恶劣品质统统罗列在他“冷酷”的品质之下。
阿希最后得出这样的结论:“热情一冷酷”这一对品质是人际交往中的中心性品质。在这对中心品质中,人们对热情的评价总是正面的,而冷酷却陷入无限负面的评价中。
这个实验告诉我们,热情总是让人联想到其他优秀的品质,如有爱心、乐于助人、对生活保持乐观态度、容易接近等,而这些品质几乎都是人们在交往中希望见到的品质。但冷酷恰好与此相反,它容易使人联想到自私、自以为是、孤僻、不易接近、缺乏生活乐趣等,而这些品质无一例外的都是人际交往中不受欢迎的。
换句话说,“热情”并非是一个词,作为最具“中心性品质”的好的一面,它处于中心位置,也具有光环效应,因而它包含了更多有关个人品质的内容,时时刻刻影响着他人对我们的综合判断和评价。
然而,虽然许多人都知道热情的“中心效应”在树立良好印象上的重要性,但还是有许多人不知道该怎样来表达自己的热情。
下面就是一个典型的个案。
有人求助
我刚参加工作两年,每当有新同事来或是朋友给我介绍他的朋友时,我总是点点头,然后就没什么话说了。后来,我听说他们都跟别人抱怨说我不热情、清高、不愿理睬人。可是如果让我对一个还不算真正认识的人嘘寒问暖,我真是觉得很虚伪,难以开口。其实,我在我的朋友圈里是一个非常热情的人,并且很幽默。所以,我觉得自己并非一个内向的人,大概是脸皮太薄,与别人初次交往很不好意思。
我现在很想改变一下,跟别人交往时热情一点,不要让人家对我的第一印象下“冷酷”的定义。请问,我该如何表达我的热情呢?
上面案例中主人公的困惑是人际交往中普遍存在的心理问题。解决这一问题首先需要我们对热情的心理学定义有所了解,这是我们找到表达热情的方法,并最终赢得人心的前提。
所谓热情,是指人们在参与活动或者与他人相处时所表现出来的热烈、积极、主动、友好的情感或态度。
因此,要想让对方感觉到自己的热情,对自己留下热情的印象,我们就需要在与对方的交往中表达出积极、主动、友好的态度。而这些态度,则主要体现在人们的肢体语言和日常言行之中。
软化你的肢体语言
一个重要的心理学常识是,我们传递的信息93%是通过肢体语言进行的,而且,与口头语言相比,肢体语言往往更具可信度。比如一个人口头上说一件事,而肢体语言却在告诉你完全不同的信息,这时你会更相信肢体语言而不是口头语言,心理学称之为肢体的软化,也叫肢体表现力。对方最容易从肢体语言中感知你是否是真的热情。软化肢体语言的方法主要有以下几种。
握手
握手常被用于双方初次见面或遇到有一段时间没有见面的熟人时。握手只有几秒钟的时间,但这几秒钟的时间却很关键,它直接影响到你留给对方的印象以及对方对你的喜欢程度。握手的方式、握手的轻重、握手时的面部表情等,都在无声地描述着你对别人的态度是热情还是冷淡,是积极还是消极,是尊重别人、坦诚相待,还是居高临下、敷衍了事。P2-4
真正能够有所作为的人,通常都能够凝聚人心,这一点我们可以找到无数的事例作充分的证明。
蒙牛前总裁牛根生认为,这个世界不是有钱人的,也不是有权人的,而是有心人的,他提出“经营企业就是经营人心”的观点。
海尔集团首席执行官张瑞敏说过:“人的素质过去是海尔成功的根本,今后我们面临的挑战也是人的素质问题,如何凝聚人心将是企业发展的根本。”
无论是对组织还是对个人来说,如何赢得人心、如何凝聚人心都是生活中的现实问题,是决定组织和个人最终取得成就大小与发展好坏的关键所在。
那么,如何赢得人心呢?“知人心难,赢得人心更难”,这是一句众所周知的话。这是否意味着人心是不可捉摸的呢?
我们知道,人类的行为是受心理支配的。也就是说,每个人处在同一心理状况时,所表现出来的行为虽然各有不同、五花八门,但控制这种行为的心理却是永恒不变的。如同下面的情况。
一个年轻人的毕业生到一家单位工作,刚来的时候他表现得非常积极,打水扫地,节假日主动要求加班,领导布置的任务有些他明明有很大困难,也硬着头皮承揽下来。但久而久之,他开始变得不那么主动起来,最后与单位其他人一样对工作不再那么热情。但让他不解的是,领导对他的负面评价远远超过与他同样消极的同事,换句话说,他过去做的那么多事,几乎都没有获得任何积极的评价。
这样的情况让人不解吗?那类似上面的情况是什么原因造成的?心理学对此的概括便是“近因效应”,即最近的行为会影响到对过去事物的评价,负面的近因行为会否定过去所有的功绩,而正面的近因行为则会改善过去的形象——这就是人际交往中永恒不变的心理规律。
想要赢得人心,就要知道人的心理规律。只有对人的心理规律了如指掌,你才能拿出切实可行的行为来赢得对方的心。
本书阐释了36条可以帮助我们赢得人心的心理学原理,展现了人际交往中印象管理、攻心策略等多方面的人心经营方法。
这并非一本严格意义上的心理学读物,因为从根本上来说,这本书仅仅依据心理学的内在原理作为指导,其目的主要是给我们指明在“赢得人心”这一问题上可以产生最大效果的各种行动方式,以及规避不利于“赢得人心”的各种负面情况。为此,本书在内容中增加了很多实战的行动技巧,这些技巧是可以切切实实让我们的行动产生更大成效的。
天下万物都在变化,唯有人心不变。无论何时何地,当我们想要驾驭自己的关系场,用人际关系来为自己的成功添砖加瓦时,就要熟悉人性,遵循人心定律,最终,我们才能获得我们想要的成功。无论这种成功是人际关系上的还是其他方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