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导论/1
(一)后金融危机阶段的思考
(二)创新内涵的演化:从创新到创新型经济
(三)马克思关于创新和技术进步理论
二、创新和转变经济发展方式/17
(一)成为世界经济大国后的创新思维
(二)创新和集约型经济增长方式
(三)以创新推动经济发展方式转变
三、产业创新与新增长周期/33
(一)以长周期理论说明增长周期
(二)以产业创新支持新增长周期的经济增长
(三)传统产业在创新中提升
(四)创新型经济推动产业创新
四、科技和产业创新的路线图/48
(一)科技创新的阶段和各个阶段的创新主体
(二)两大创新系统的转型
(三)知识创新和技术创新的衔接
五、企业的创新行为及创新模式/61
(一)企业作为技术创新主体地位的延伸
(二)创新是企业家的基本素质
(三)产学研合作创新条件下的企业技术创新模式
(四)企业商业模式创新
六、自主创新投入的动力和协调机制/73
(一)创新理论的演化:创新和创新投入
(二)创新的动力和压力:竞争和垄断的协同
(三)创新投资的激励:风险和收益的对称
(四)创新系统集成:市场与政府的合作
七、政府对创新系统的协调和集成/89
(一)创新型经济需要政府的积极干预
(二)政府创新投人的引导
(三)地方政府的创新源建设
(四)集聚和解放创新创业人才
八、创新风险与风险投资机制/104
(一)创新投资及其风险
(二)科技创业是知识资本和风险投资的结合
(三)科技创业的风险投资
(四)风险投资基金及其筹集
九、知识产权保护制度和创新成果扩散/115
(一)信息成本及其补偿
(二)知识产权保护制度和创新者的创新动力
(三)知识产权保护制度下的创新成果扩散
十、开放型经济的转型支撑创新型经济/127
(一)比较优势的现代困境
(二)由比较优势转向竞争优势的内涵
(三)创新无国界
十一、城市智慧化和创新型城市建设/140
(一)城市价值和城市功能的演化
(二)创新型城市及其建设
(三)创新型城市的范围经济
(四)城市软实力和文化产业
附录1:科教资源相对缺乏地区创新型经济发展模式研究——常州创新型经济发展的启示
附录2:提高自主创新能力问题调研报告
附录3:公开发表的与本课题相关的成果
主要参考文献
后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