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兰修女传》初版于2005年12月,受到了众多读者的喜爱和业界的关注。虽然讲述的是一位天主教修女,但因其所呈现的普遍的人性,也是我们的主流社会所需要的。许多读者说,这本书使其内在生命开始改变。本书文笔细腻,资料丰富,章节匀称,富于情节的叙事伴以精妙的分析和议论,情感思想深刻纯真,在思想、知识、文学性方面都很有价值,适合多种年龄和知识层次的读者。此次是第三次再版,在设计、版式、文字修订等方面都有更臻精美的调整,在文字内容,增加了作者再版后记等辅文。并对初版少数错别字和不准确的标点进行了更正,作者自己也做了修订。
德兰修女响应上帝的召唤,背井离乡,奔赴加尔各答,以基督与爱的名义献身殉道。她历尽艰辛,成立修会,建立临终之家、麻风病人之家、艾滋病人之家等,成立兄弟会、同工组织,把仁爱传教修女会发展成一个国际性修会,为全世界的穷人带去了爱、关怀、价值和尊严。德兰修女的奋斗举世瞩目,成就誉满天下,她本人也获得了诺贝尔和平奖。这是一个关于爱、励志、奉献、信仰的故事,足以弥合人类分歧,把人类引向光明和正途。
本书是记述德兰修女(Mother Teresa of Calcutta,1910-1997,又译为特蕾莎嬷嬷、德肋撒修女等)生平的传记。德兰修女出生于奥斯曼帝国的科索沃省,阿尔巴尼亚裔,是世界敬重的天主教慈善工作者,主要替印度加尔各答的穷人服务。于1979年被授予诺贝尔和平奖。德兰修女在少女时期因内心的召唤加入天主教修会成为一名修女,后来又立志为穷苦的人服务而来到印度加尔各答,创办仁爱修女会,收留、照顾流浪的儿童、无家可归者,提供看护和治疗。德兰修女为心愿与召唤全部奉献人生,苦修自励,她的隐忍宽容与坚韧,她深刻的智慧对于人生和人性的观察,可为世范,也使人感动、醒觉,体会到理性文化不能给予的情感影响:献身于救赎和宽恕,无条件的、全然付出、全然包容的爱,不可征服的善行和善意。
Chapter 1
第一章
在阿尔巴尼亚语言里,“龚莎”就是“花朵”的意思 3
你有治好贫穷的药吗? 4
一切都会消逝,但爱会留下来 7
同情心具有永恒的价值 9
这本书给她一生带来非同一般的影响 12
在她丰美的心里埋下了爱的种子 15
她做了一个影响一生的重大决定 18
Chapter 2
第二章
我就叫德兰吧 23
小德兰:“我的天职就是爱” 26
加尔各答,穷人的地狱 34
她的不安与日俱增 38
渴望走出高墙 40
大爱无疆 42
Chapter 3
第三章
我很渴,我很渴 49
我必须住在穷人中间 52
我的责任是服务于全世界的穷人 55
不,他们只是太穷了 56
两年的等待终于有了结果 61
走出修道院的大门 64
Chapter 4
第四章
在圣家医院“速成” 69
伟大的穷人 70
回到加尔各答 76
Chapter 5
第五章
穷人就是我的家人 81
梅树下的露天学校 83
我要给大家发奖 86
误解发生了 87
他们唯一的错误是贫穷 91
Chapter 6
第六章
我决不后退 97
最早的追随者 100
每个生命都是尊贵的 105
Chapter 7
第七章
贫民窟的天使 113
仁爱传教修女会成立了 116
Chapter 8
第八章
尼尔玛·利德:纯洁的心 127
从一个开始 131
微笑的天使 133
活生生的女神 140
为最微小的那一个而做 147
我只是他手上的一支铅笔 150
Chapter 9
第九章
即使是弃婴也能感受到爱 161
在小孩的眼睛里我看到了上主 164
爱是没有界限的 166
请看,生命就在这里 171
Chapter 10
第十章
治疗可怕的人类的痼疾 179
善谛纳家,亦即“和平之城” 183
最坏的疾病,就是被遗弃 188
Chapter 11
第十一章
在世界各地奔走 193
仁爱传教兄弟会成立了 195
来自耶稣会的胡子神父 197
谁都没有权利挥霍浪费 201
Chapter 12
第十二章
爱和忠诚是人类最重要最神圣的 209
你们要帮助修女们恪守贫穷 211
我革命的成分中只有爱 214
点亮生命的灯 220
艾滋病人之家 224
家是爱的源泉,爱是一切美德的灵魂 227
Chapter 13
第十三章
同工意味着牺牲和奉献 235
义工在彼此相爱中自我完善 241
患病和受苦的同工燃烧自己,拯救他人 247
Chapter 14
第十四章
信任是一种更高级的爱 253
虔诚具有伟大的不可思议的力量 259
Chapter 15
第十五章
心存谦卑:世界上获奖最多的人 265
忘记自我,你便找到自我 271
诺贝尔和平奖:至高的荣誉 275
Chapter 16
第十六章
在走向天国的途中 281
加尔各答哭了,全世界哭了 284
世界的响应 287
她留给我们的启示 289
初版后记 293
使爱不可须臾或缺(第二版后记) 295
我们做的,仍然不够(修订版后记) 298
检窗前书(马荣升) 301
注释 303
我很渴,我很渴
德兰姆姆听从修道院的安排,前往大吉岭退隐。除了上面提到的原因外,还有一个重要的原因是,因劳累过度,加上供给不足导致的营养不良,使姆姆本来就不健壮的身体染上了肺结核。这在当时是一种非常严重的疾病,因此,她不得不提前退隐。
这是一次极其重要的退隐。时间是1946年9月10日。后来,这极其重要的一天被称为是“灵感日”。因为德兰姆姆在这一天听到了上帝对她的召唤。
这次召唤后来被称为:“圣召中的圣召。”
1946年9月10日早晨,德兰姆姆在卡培拉修女的陪同下,来到了加尔各答火车站。火车站里乱哄哄的,到处都是乞丐。姆姆穿过人群向那辆开往大吉岭的客运火车走去。刚走到一等车厢的门口,姆姆就突然听到一个声音,仿佛发自一个不可知的地方,又分明就在近旁。“我很渴,我很渴。”那个声音说着。
姆姆不由自主地停下了脚步。她循声望去,只见人群中有一个身形悲苦的老人,光着枯瘦的上身,正向她伸着一只手,虚弱地喊着:“我很渴,我很渴。”凄楚得令人心碎。
姆姆一下子怔住了,仿佛突然当胸挨了重重的一击,她痛苦地站在那里,像失去了知觉一样。直到卡培拉修女来催她上车,她才清醒过来。火车就要开了,姆姆掏出一个铜板扔到老人脚下。老人弯下身子,手还没摸到铜板,有个男孩突然跑过来把铜板抢走了。
火车开动了,姆姆站在车门口,看到老人还在不停地向她喊着:“我很渴,我很渴。”并且艰难地向着火车前行的方向挪动了几下双脚。
这是一辆古老的客运火车,当它顺着喜玛拉雅山蜿蜒的山路向上爬动时,速度是极其缓慢的。姆姆坐在整洁舒适的一等车厢的窗口,望着窗外缓缓退去的山岭、树木,以及各种开花的热带植物,心中无比难过——她既为那个老人难过,更为这个世界的现状难过,也为自己心中深深的不安难过。
不久就到了一个小站,火车停了下来。姆姆走到车门口,看到三等车厢那里,一群衣着破烂的穷人,正在你推我搡地拼命往上挤。她想:越观察外界,我就越感到我所享有的特权,他们都无法享有。为什么会有这些差异呢?我们不都是上帝的儿女吗?她一边想着一边往外走,竟然不知不觉地走进了三等车厢,然后她就站在那里,直到卡培拉修女紧张地跑来把她拉走。
美丽的大吉岭很快就要到了,卡培拉修女充满向往地说:“哦,我几乎都能听见山泉的流淌声了,那么清脆,又那么清澈。哦,还有水果,山上的水果总是比加尔各答的好吃多了。”
但姆姆什么也不想说,什么也没有说。“我很渴”的呼求声带着一种强大的无与伦比的内在力量,充满了她的整个生命,使她倍感沉重,更无法释然。
就在这种深深的难过之中,在某个瞬间,一个启示突然像明月一样,倏地从她心里升起。她蓦地明白了:原来这就是上帝对她的召唤。
上帝藉着一个身形悲苦的人向她呼喊“我很渴”,就是要她到穷人中去服侍穷人,并要她相信,服侍穷人,就是服侍基督。因为那些悲伤者、贫困者、饥馑者,都是基督的苦难化身。如果看不见这一点,就是看不见正在为人类受苦的主。
为什么德兰姆姆会把一个穷人的呼喊看成是基督的呼喊呢?《约翰福音》第19章里有一句记载:“耶稣知道一切事都完成了,为应验经上的话,就说:‘我渴。’”
姆姆因而认为:我渴——是耶稣代表古往今来所有苦难者向人类发出的一声呼喊。所谓渴,既是身体的需求,也是心灵的需求,意味着人在受苦时,最需要的,是来自人类的爱与关怀。
因此,在仁爱传教修女会创建时,德兰姆姆便在修会宪章里写道:“我们的目标是使耶稣在十字架上对灵魂之爱的无尽渴望得到满足。”“我们在贫苦者之中服侍耶稣,我们照顾他,喂养他,给他衣服,探视他。”而在仁爱传教修女会创建后,在每一个为穷人服务的处所里,姆姆都要挂一张耶稣的受难像,并在像的上方,醒目地写上“我渴”两个大字。
在姆姆看来,一个基督徒,必须时刻倾听这个世界高喊“我渴”的声音,而且要在每个苦难者身上看见基督。这个突然的领悟,令姆姆欣喜若狂。
她想,上帝的召唤终于临到了。耶稣说:“我饿了,你们给我吃;我渴了,你们给我喝;我流落异乡,你们收留我;我赤身露体,你们给我穿;我害病,你们照顾我;我坐牢,你们探望我。”(《马太福音25:35—36》)
耶稣还说:“你们为我兄弟中最微小的那一个做的,就是为我做的。”(《马太福音25:40》)。
谁是那饥渴的?流落异乡的?赤身露体的?害病的?坐牢的?谁又是他兄弟中最微小的那一个呢?除了穷人中的穷人,除了被称为“不可触摸者”的贱民,还会是谁呢?当然还不止于此,德兰姆姆对贫穷的定义是非常宽广的,在她看来,贫穷还意味着:
饥饿并不单指食物,而是指对爱的渴求。赤身并不单指没有衣服,而是指入的尊严受到剥夺。无家可归并不单指需要一个栖身之所,而是指受到排斥和摒弃。除了贫穷和饥饿,世界上最大的问题是孤独和冷漠。孤独也是一种饥饿,是期待温暖爱心的饥饿。
这个启示,日后成为德兰姆姆以及整个仁爱传教修女会力量的源泉。一切为不幸者做的,就是为耶稣做的。若不是为耶稣而做,则毫无价值可言。
这就是修女或修士与社会工作者的本质区别。他们都为穷人或不幸者服务,但修女或修士服务于穷人的目的,是服侍基督。
借着爱与仁慈的行为,以微笑分担穷人的苦痛与贫穷,是日后仁爱传教修女会传教工作的根本。也因此,这种沉浸在喜悦中的受苦,就不再是一种自我牺牲,而成了一种巨大的丰美的收获—是来自上帝的大馈赠。
爱人,是我们爱上帝的必经之道。除此之外,并没有其他的途径可以抵达上帝。德兰姆姆借用使徒约翰的话说:“如果你连整日相见的那个人都不爱的话,那你怎么能爱一个看不见的主呢?”
P49-52
我只是穷人的手臂
1979年12月10日,在挪威首都奥斯陆的一个大礼堂里,诺贝尔和平奖的颁奖典礼正在进行。在人们热切的期待中,一位矮小瘦弱的老修女激动而安详地走上了这个全世界瞩目的领奖台。
礼堂外,是北欧万里无云的冬日晴空,以及白雪皑皑的美丽大地。礼堂内,豪华的大厅‘里,坐着挪威国王、挪威皇太子夫妇,他们看上去雍容华贵,气度非凡。还有各国外交使节,以及盛装的挪威各界名流。但这位颁奖典礼的主角,本届诺贝尔和平奖的获得者,却仍旧穿着那身粗糙的只值一美元的棉布纱丽——在服侍穷人中的穷人时,在晋见教皇和各国政教领袖时,她的穿着,永远是同样地简朴。
掌声经久不息。身材高大的和平奖委员会委员长萨涅斯先生,满面笑容地走过来,弯下腰,恭敬地,将奖牌、奖杯及奖金,一一颁给了她。
她是那样地瘦小,以致她走上讲台开始受奖演说时,人们努力抬头,也只能看到她那张苍老的皱纹纵横的脸。
但她庄严的讲话,是那样质朴,却又那样美妙,深深地感动了在场的每一个人。
她说:“事实上,这项荣誉,我个人不配领受。但我愿意代替世界上所有的穷人、病人和孤独的人,来接受这项奖金。因为我相信:你们是愿意借着颁奖给我,而承认穷人也有尊严,也有在这个世界上生存的权利。”
这句“代替世界上所有的穷人领奖”的话,很快就通过各种新闻媒介,被迅速地传到了世界的每一个地方。
据说,对于她的得奖,每一位评委都心悦诚服。而且,她是继史怀泽博士1952年获得诺贝尔和平奖以来,最没有争议、最令人欣慰的一个得奖者。
美国青少年最崇拜的人
1985年4月,《美国新闻与世界报道》杂志在青少年中举行了一场规模很大的问卷调查,调查的题目只有一个:当前世界上你最崇拜的人物是谁?青少年们选出了9位他们“最崇拜的人物”——其中6位是娱乐界赫赫有名的顶级明星,一位是当时的美国总统里根,另一位是罗马教宗约翰‘保罗二世’,还有一位就是她。
她创建的仁爱传教修女会有4亿多美金的资产,世界上最有钱的公司都乐意无偿地捐钱给她。她的组织有7000多名正式成员,组织外还有数不清的追随者和义工。她与众多的总统、国王、传媒巨头和企业巨子关系友善,并受到他们的敬仰和爱戴……
但是,她住的地方,除了电灯外,唯一的电器是一部电话,还是1994年才安装的。她没有秘书,所有信件都亲笔回复;她没有会客室,在教堂外的走廊里接待所有的来访者;她穿的衣服,一共只有3套,而且自己换洗;她只穿凉鞋,没有袜子。
当她去世时,人们看到她所拥有的全部个人财产,就是一张耶稣受难像,一双凉鞋和3件滚着蓝边的白色粗布纱丽——一件穿在身上,一件待洗,一件已经破损,需要缝补。
她的一生是一个邀请
有人称她为修女,有人尊敬地叫她姆姆或嬷嬷。但我想,我们还是叫她姆姆的好。她在1997年去世时已经87岁了,是不是比我们家里的祖母或外婆还要老一点呢?有人说,她本身就是一件礼物,一件上帝赏给我们今天这个世界的礼物。她就像一位先知被派到这个世界上来,告诉我们真正的“福音”是什么,真正的“爱”是什么。她更用具体的行动,提醒我们:上帝如何殷切地盼望着我们能够相互了解,彼此相爱。而我们生来就是要爱人,同时被入所爱的,这就像草要绿花要开一样。
她带着爱的光芒在这片有限的大地上行走,却把无限的爱带给了他们——那些穷人中的穷人:病人、被遗弃的人、没入关怀的人、流浪的人、垂死的人以及那些内心饥渴的人——使他们被那美丽的光芒所温暖和照亮。她真正用行动活出了上帝的爱,尤其是活出了耶稣基督对贫困者和苦难者的怜悯。
这真是一件非常非常宝贵的礼物,我热切地希望我们能够认识她——因为她是一个满身光明毫无黑暗的入。一个那么好的好人,那么善良,那么仁慈,那么哀怜那些卑微的苦难的生命。她怀着非凡的爱,却做着最微小的事情,她是一个完全的奉献者。她深知我们活在一个光明与黑暗并存的世界里,因而她用整整一生来邀请我们,邀请我们选择光明。
因此我想,她是我们每个活着的入,都应该有所了解、有所知道的。
我们做的,仍然不够(修订版后记)
1
2003年的夏秋写作这本书,2005年的12月出版这本书。眨眼间,已然过去了7年。7年前,在《导言》的最后,我曾写道:“她是我们每个活着的人,都应该有所了解,有所知道的。”现在,这句话似乎正在变成现实。因为在这7年中,在我们这片土地上,德兰修女以及她所从事的伟大事业,已被越来越多的人所认识、所了解。
但是,这仍然不够。
今年春天,记者问我:“既然已经写了一本传记,为什么还要写一本她的语录品读呢?”
他指的是《赐我甘露——德兰修女嘉言品读》。
我回答他:“你觉得一本传记就够了吗?我不这样看。对于这样一个人物,我觉得再写十本都不够。《在爱中行走》刚出版的时候,我在网上也看到过这样的留言,说不是已经有了关于德兰修女的书吗?再出一本有什么意思呢?
事实上,对于这样一位伟大女性,我以为,我们不是讲得太多,而是太少。我在2003年写这本书的时候,能找到的国内的正式出版物,就只有两本半,而教会内部的相关出版物,也只是几个单薄的小册子。《在爱中行走》的台湾版是2008年出的,可你知道吗?到2008年的时候,台湾出版的有关德兰修女的书,已经有30多个版本了。当然,这几年,除了《在爱中行走》和《赐我甘露》外,又出了几本。但我觉得,我们做的,仍然不够。”
保罗在《腓立比书》里说:“凡是真实的、可敬的、正义的、清洁的、可爱的,有美名的,你们都要加以赞美;若是有什么德行或是可称道之处,你们都要加以思念。”
所以,传播她的美名,传讲她的善行,应该是我们的义务和责任——不可推卸的义务和责任。
2
最初的书名并不是《在爱中行走》,而是《上帝的礼物》。
但在付梓之前,编辑打电话给我,希望另取一个书名。
我思虑再三之后,决定就叫《在爱中行走》。
7年后的今天,我仍然确信,对于这本德兰修女的传记来说,再没有比“在爱中行走”更准确更合适的书名了。
毫无疑问,德兰修女的一生,就是在爱中行走的一生。对信仰上帝的读者来说,她是在上帝的爱中行走,然后走向了仁爱。对尚未信仰上帝的读者来说,她就是在仁爱中行走。但最后他们也一定会看见:她之所以能够在仁爱中行走,并成就伟大的Agape,是因为她始终都在上帝的爱中行走。
20世纪最伟大的人道主义者史怀哲说:“透过爱来了解上帝并归于上帝,是登山宝训的伟大思想。耶稣所关心的,并不是宗教如何思考事物,而是爱在信仰中的力量。没有爱,任何人都无法归属于上帝,也无法进入天国。”
3
应该在这次修订版后记里说的话,在年初出版的精装版后记里,似乎都说过了。
但是,为了这三种版本(初版、精装版、修订版)体例上的统一或完整,我又说了这些话。
衷心地感谢重庆出版社,感谢博爱天使公司,感谢为此书的出版与发行付出辛勤劳动的所有工作人员,也要感谢您——亲爱的读者朋友。
最后,请允许我用史怀哲博士的一句话来结束此文:
最大的异端绝非教义上的异端,最大的异端乃是不爱弟兄。
华姿
2010年9月武汉
本书的作者华姿,是一位饱含母性与爱的作家,尤其深得少年儿童的喜爱。她创作的散文随笔集曾被权威机构和专家推荐为中学生课外阅读书目,本书尤其具有浅显易读的特色。阅读她所叙述的历史事实及其背景,不仅有助于我们了解历史,更有助于我们理解爱的真谛。
——当当网友
杰出的帝王固然是英雄,但像马丁·路德·金、特蕾莎修女这样的人,作为英雄的资格绝不亚于前者。因为作为现代人看来,进步的历史观比起陈腐的历史观,只不过是不再把成为“英雄”看成某些人的先天特权,而是时势与个人努力的共同结果。英雄与非英雄,有时只是一步之遥。
——当当初级评论员
这本书值得赞赏的努力,是图文并茂的精彩融合——在平实客观的叙述中,还有对修女的日常生活、印度的实际场景等的真实图片,使读者在享受文字信史快感的同时,领略通过图片进入当时情境的最真实的感受。
——雅虎评论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