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昭瑛编著的这本《台湾儒学:起源、发展与转化》研究了台湾儒学的起源、发展与转化。全书设“从明郑至日据时代儒学在台湾的移植与发展”,“清代台湾教育碑文中的朱子学”、“清代凤山县的儒学教育”,“《台湾通史﹒吴凤列传》中的儒家思想”,“儒学诗学与日据时代的台湾:经典诠释的脉络”,以及“吴浊流《亚细亚的孤儿》中的儒学思想”等篇章。作者详细解读了台湾的儒学经验,论证有关台湾儒学体现台湾的本土性和儒学的普世性的结合的观点,认为台湾没有在东亚的重大精神文明——儒学传统中缺席,儒学的普世伦理对台湾人民同样起到教化作用。
自序
斯人千古不磨心(初版自序)
第一章 儒学在台湾的移植与发展——从明郑至日据时代
前言
第一节 明郑台湾与儒学
第二节 清初朱子学的复兴与台湾儒学教育的建制
第三节 清代台湾教育碑文中的儒学思想
第四节 清代台湾书院学规中的儒学思想
第五节 清代台湾的儒学诗
第六节 殖民地的台湾儒学:1895—1945
第二章 清代台湾教育碑文中的朱子学
前言
第一节 由敬而诚:由贤人圣的心性修养
第二节 穷理与践实:实学的双重性及其统一
第三节 “五经与五伦相表里”
第四节 对文史的重视
结语
第三章 台湾的文昌帝君信仰与儒家道统意识
前言
第一节 孔庙的发展与文昌信仰的渗入
第二节 台湾的文昌信仰与敬字习俗
第三节 文昌信仰与儒家道统的矛盾与调解
第四节 敬字习俗的通俗教义与儒学教义
结语
附录 台湾以文昌帝君为主神之庙宇概况
第四章 清代台湾凤山县的儒学教育
第一节 凤山县儒学教育的建制概况
第二节 凤山县教育碑文中的儒学思想
第三节 凤山县师生的诗歌与儒学教育
第四节 凤山县原住民的儒学教育
第五章 《台湾通史·吴凤列传》中的儒家思想
第一节 连雅堂的时代与家学
第二节 《台湾通史》中的汉族意识与原住民形象
第三节 吴凤故事的各种版本与连雅堂立传的准则
第四节 “仁、义、智、武”的儒家思想及其文学性的表现
第六章 连雅堂的《台湾通史》与儒家的春秋史学
前言
第一节 “继绝存亡”与“复仇”之义
第二节 华夷之辨与王霸之分
第七章 儒家诗学与日据时代的台湾——经典诠释的脉络
前言
第一节 传统诗学的双重试炼:殖民地经验和新文学运动
第二节 “真正的诗”:新旧诗学的对话
第三节 “观诗知人”:王松
第四节 《诗经》情理俱足所以为经:洪弃生
第五节 “诗人以天地为心”:连雅堂
一、诗与史
二、诗教
三、诗歌发生学(genetics of poetry)
四、诗的民族性、民间性
五、“诗人以天地为心者也”
第八章 吴浊流《亚细亚的孤儿》中的儒学思想
前言
第一节 吴浊流的汉学生涯
第二节 胡太明的启蒙导师:彭秀才和胡老人
第三节 胡太明生命中的两个儒学空间:云梯书院和胡家大厅
第四节 由道入儒:胡太明的心路历程
引用书目
人名索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