伯特兰·罗素所著的《罗素自述》采取“自述”的形式,从他的大量著述中选译那些最能体现其个性、思想和生活的内容,按照十大主题编排而成。那些希望了解罗素并通过罗素而了解西方思想文化的读者朋友,一定能够从中获得许多收益。
网站首页 软件下载 游戏下载 翻译软件 电子书下载 电影下载 电视剧下载 教程攻略
书名 | 罗素自述/西学大家系列 |
分类 | 人文社科-哲学宗教-西方哲学 |
作者 | (英)伯特兰·罗素 |
出版社 | 天津人民出版社 |
下载 | ![]() |
简介 | 编辑推荐 伯特兰·罗素所著的《罗素自述》采取“自述”的形式,从他的大量著述中选译那些最能体现其个性、思想和生活的内容,按照十大主题编排而成。那些希望了解罗素并通过罗素而了解西方思想文化的读者朋友,一定能够从中获得许多收益。 内容推荐 伯特兰·罗素所著的《罗素自述》内容简介:伯特兰·罗素(1872—1970)是英国著名学者、思想家和社会活动家。他在数学、逻辑、哲学、政治、历史、伦理、教育等诸多领域均有重大建树和深远影响。《罗素自述》的开头说,他一生始终为三种激情所支配:一是对爱情的渴求,一是对知识的追求,还有一个是对人类苦难的深切同情。这三个方面合在一起,可以十分准确地勾勒出他一生的轮廓。 目录 前言 一、我的个人生活 1.祖母——童年对我最重要的人 2.孤独——我童年的特点 3.我青春期的性感受 4.我的初恋 5.我的第一次婚姻 6.情人阿朵林八 7.情人克莱特 8.我的第二次婚姻 9.我的第四次婚姻 10.我九十岁生日那些事 二、我是一个社会人 1.我抗议对德国作战 2.我在“一战”中被判入狱 3.“一战”对我的意义 4.我的中国之行 5.我们反对核战争——“爱因斯坦一罗素宣言” 6.我们为什么要进行非暴力和平抵抗 7.我的第二次入狱 8.我创立了罗素和平基金会 9.罗素审判国际战犯法庭 10.年近九十岁的好与坏 三、我的学问之路 1.早年学术兴趣 2.初入剑桥大学 3.在柏林 4.在巴黎——(数学原理) 5.在徘徊中前进 6.在美国被控告的日子 7.(权威与个人) 8.我因<婚姻与道德>一书而获诺贝尔文学奖 9.(伦理学和政治学中的人类社会) 10.我是一个小说家 11.科学与价值 12.八十岁自画像工 四、我看爱情、性和婚姻 1.爱情在人生中的地位 2.谈谈儿童的性禁忌 3.青年时代的性难题 4.对性的过分关注是性压抑的结果 5.禁欲主义为什么能够盛行 6.当代婚姻为什么大都是不幸的几 7.我肴试婚现象八 8.离婚 9.卖淫问题八 10.妇女解放几 五、我看人类的幸福和不幸 1.工作——人类幸福之源(一) 2.闲暇兴趣——人类幸福之源(二) 3.父母之爱——人类幸福之源(三) 4.适当放弃——人类幸福之源(四] 5.过度竞争——人类不幸之源(一) 6.嫉妒——人类不幸之源(二) 7.罪疚感——人类不幸之源(三) 8.精神疲劳——人类不幸之源(四) 9.被迫害狂——人类不车之源(五) 10.一个人怎样才能幸福 六、我的政治观 1.我看马克思和社会主义学说 2.我看巴枯宁和无政府主义 3.两种社会财富 4.怎样改革社会组织 5.谈谈社会中的自由 6.我们应该怎样看待政府和法律 7.控制舆论的权力 8.我看国际关系 9.我看裁军 七 我的道德观 1.什么是善和恶 2.伦理信念和伦理情感的来源 3.道德规则 4.我们为什么会有罪疚感 5.伦理学知识是否存在 6.迷信伦理学 7.基督教的性道德 8.当今的性道德 八、我的教育观 1.婴儿教育 2.克服恐惧:两到六岁儿童的道德教育 3.儿童性教育 4.十四岁前的学校课程设置 5.十四岁后的学校教育 6.伙伴在教育中的重要性 7.关于诚实教育 8.孩子的公平意识与占有欲 9.作为教育手段的惩罚 九、西方人的智慧 1.赫拉克利特 2.苏格拉底 3.埃拉斯摩和莫尔 4.霍布斯 5.斯宾诺莎 6.卢梭 7.叔本华和尼采 8.克尔凯郭尔 9.维特根斯坦印象记 10.萨特和存在主义 十、我看中国 1.1914年前的日本和中国 2.“大战”中的日本和中国 3.现代中国 4.中国文化的特点 5.中西文明比较 6.中国人的性格 7.中国大学教育 8.中国知识分子 9.中国工业 10.中国的前途 罗素年表 试读章节 一、我的个人生活 1.祖母——童年对我最重要的人 可以说我对母亲几乎没有任何印象。只是记得有一次我从小马车上被甩了出去,她似乎就在现场。这事我一直记着,多年后我终于从其他人那里得到证实。对于父亲,我只有两个印象:一是他给了我一张图画,是红色的,我很喜欢;一是他当着我的面洗澡。我的父母被安葬在莱维斯科花园里,后来又被移葬到家庭墓地,在查理斯。 当我记事时,祖父已经年过八十。他坐在轮椅里,在花园里被人推行着;或者坐在.书房里读英国议会简报。祖父去世时我才六岁。那一天我见到了正在学校念书的哥哥,学期尚未结束他却乘坐马车回来了。我高兴地向他打招呼:“嗨,好吧!”保姆立即阻止我:“听着,今天不许说‘好’!”这样看来,我对祖父的死没当多大回事。 祖母的情况则相反,她在我的童年里扮演了最重要的角色,她比祖父小二十三岁。她信奉苏格兰长老会的教义,在政治和宗教上都是采取自由主义的态度,然而在道德方面却态度严厉。她同祖父结婚时年龄很小,而且性格羞怯,那时祖父早已丧偶,自己生有两个孩子,还有四个孩子过继在他的名下。结婚没几年,祖父就当了首相,这对年轻的祖母来说,是一个十分严峻的考验。她说过,一次她和祖父应邀去诗人罗杰斯那里喝早茶,祖父发现她很不自在,就亲热地说:“亲爱的,吃一点吧,你需要吃一点!”从她平时的谈话中我有一个印象:显然她对恋爱是没有任何感受的。她对我说过,在蜜月里她的母亲过来陪着她,让她获得莫大的安慰。还有一次她表示,现在的诗歌含有太多的爱情内容,而这是没有什么意义的。然而对祖父来说,她是一个十分贤惠的妻子,就我的记忆所及,在这一方面她对自己要求严格,从来没有失职的事情。 作为一个母亲和祖母,她的关怀可以说是无微不至,然而并不都是适当的。她总是用维多利亚时代的那一套来看待一切。从当时的标准看,她应该算l是一个很有教养的人:她能十分准确地使用法语、德语和意大利语说话,而不带一点别的口音。她对莎士比亚、弥尔顿和18世纪英国诗人的作品十分熟悉,还读过许多法国、德国和意大利的古典作品。此外,她对1830年以来的政治也有较深入的-j-/~。然而她所受的教育中缺乏逻辑推理方面的内容,对这方面的东西完全不懂。例如,尽管有许多人向她详细讲解过,她却始终搞不懂江河上船闸的工作原理。她的道德标准完全是维多利亚式的,属于清教徒。在她看来,拜伦是一个异端,害着不太正常的单相思病;雪莱也是邪恶之人,其诗作不值得一读。至于济慈,我想她可能从来就没有听说过这个名字。她十分广泛地阅读过欧洲大陆的古典作品,包括歌德和席勒的东西,但对她同时代的作家却几乎一无所知。一次屠格涅夫送给她一本自己写的小说i但她从未读过,她只是把他看成自己朋友的一个亲戚。她知道屠格涅夫在写作,但在她看来,现在几乎人人都在写作,所以这没有什么。 她对现代心理学也是一无所知。她知道的是,有些动机是好的,如爱国家、出以公心、爱子女等等;有些动机是坏的,如贪财、热衷权力、有虚荣心。好人的行为当然是出于好的动机,而那些坏人,v哪怕是十分坏的人,也有不太坏的时候。婚姻中有些现象会让人不好理解,夫妻相亲相爱是一种很难实行的责任;如果把他们吸引在一起的主要是性爱,他们的关系就会有不少缺陷。当然,她在说这些事情时不会采用我上面说的这些字眼。她会这样说:“正像您知道的,我从来不认为夫妻之间的爱会跟父母对子女的爱一样美好,因为夫妻之间的爱会包含一些自私的因素。”这样说已经是最能表达她的意思的方式了。还有一次,她谈起这个话题中更接近禁忌的内容:她说到帕默斯顿勋爵不是一个好的男人,用了“有点古怪”这个词。她不喜欢喝酒,也讨厌抽烟,几乎是一个素食主义者。她过的是一种苦行的生活,吃的东西十分清淡。每天早上八点钟吃早餐,不喝茶就离开餐桌,这一习惯一直保持到八十岁。她几乎没有俗念,而且看不起那些追逐世俗声誉的人。我对她说,她对维多利亚女王不太尊重,并为她感到遗憾;她却毫不介意,有多次谈到,一次在温莎时,她感到身体不适,女王十分亲切地说:“罗素夫人您可以坐下来,某某夫人请站到她前面来。”说到这事她十分开心。 十四岁以后,我开始不能忍受祖母在智力方面的某些不足,也不认同她那种清教徒式的道德观。然而在这之前,她对我的影响是很大的。她是那么热烈地关爱着我,希望我幸福,因此我也爱她,一个孩子所需要的安全感也获得了满足。记得四五岁时,我在床上一觉醒来,突然想到,要是祖母死了,那该是多么可怕!然而在她真的去世时,那时我已结婚,心中却没有因她的死而激起多大的波澜。随着年龄的增长,我越来越意识到祖母在我的人生观的形成上所起的重要作用。她勇敢无畏、出以公心、蔑视习俗、不盲从多数等品质给我留下深刻印象,让我去效仿,对我十分有帮助。她曾送给我一本《圣经》,在扉页上题了一句她最喜欢的经文:“你不得跟随众人去做坏事。”正是她题写的这句话,使得我在以后的生活中从不害怕自己处于少数。 六岁时,我向祖母表示,我真希望父母还活着,而她却说,他们的去世对我来说是一件十分幸运的事情。这话让我很不舒服,我觉得她这样说是由于嫉妒。当时我并不知道,从维多利亚时代的观点看,这话是很有道理的。祖母经历过各种大事情,但她还没有学会通过面部表情来掩盖自己的情感。我注意到这样一种情况:只要一提及“精神失常”,她的脸上就显出一种十分痛苦的表情,其原因让我猜想了很长时间,只是过了多年,我才知道她有一个儿子住在精神病院。他曾在一个军队任职,那里纪律十分严格,几年以后他就疯了。有人对我说了事情的原委,但我不能保证说的一定是真实情况。他发疯的原因是:其他军官在军营里养了一头熊做宠物,有一天他们跟他开玩笑,把这头熊放到他那里,受惊之后,他失去了记忆。后来他被人发现在村子里乱转,当地人不知道他是什么身份,就把他送到福利院的医院里。半夜时分他从床上跳起来大叫:“熊!熊!”还把旁边床上的流浪汉掐死了。他一直活到八十岁,但始终没有恢复记忆。 ——《自传》 序言 伯特兰·罗素(1872—1970)是英国著名学者、思想家和社会活动家。他在数学、逻辑、哲学、政治、历史、伦理、教育等诸多领域均有重大建树和深远影响。罗素在自传_的开头说,他一生始终为三种激情所支配:一是对爱情的渴求,一是对知识的追求,还有一个是对人类苦难的深切同情。这三个方面合在一起,可以十分准确地勾勒出他一生的轮廓。 罗素出生于英国一个贵族世家,自幼父母双亡,由祖母抚养长大。家庭清教徒式的氛围和浓郁的宗教气息,压抑了孩子们的天性,造成罗素孤独、敏感、内向的性格。他一生之成就,既是这一性格的结果,也是对抗这一性格的结果。由于孤独,他对于爱有着超乎常入的渴求。他不顾家人的一致反对,跟一个比他大五岁的美国姑娘结婚。他一生结过四次婚,还有几个关系特别密切的情人,但这并不意味着他在男女关系上很随便;恰恰相反,他始终认为,性关系应该建立在感情的基础上;一个人对于性的需要,在很大程度上是为了解除人生的孤寂。当失去对第一个妻子的感情时,他有九年时间几乎没有跟她同房。他坦率承认,他的一生都得益于这些跟他有着亲密关系的女性。 推己及人,罗素由自身对人生痛苦的感受转向对他人苦难的同情。以“一战”为契机,他克服了自我中心主义倾向,密切关注重大社会政治事件,发表了独特的见解,以实际行动来影响社会。在“一战”期间,他因持和平主义立场,反对英国参战,反对当局拘捕拒绝服兵役者而被判刑入狱。当核战争的阴云笼罩世界时,他联系包括爱因斯坦在内的国际著名科学家发表了“爱因斯坦一罗素宣言”,号召全世界人民行动起来消除核战争的威胁。他发起非暴力和平抵抗运动来反对当局的核政策,并因此第二次被捕入狱,这时他已年近九十高龄。九十一岁时,他创立了罗素和平基金会,极大地推动世界争取和平运动的发展。九十四岁,他建立罗素审判国际战犯法庭,对美国侵略越南的战争罪行进行审判,在国际上产生了巨大反响。直到去世的前两天,他还发表声明谴责以色列袭击埃及和巴勒斯坦难民营。终其一生,罗素都在为消除人类的苦难而竭尽全力。 从根本上说,罗素是一个学者,他一生都在对知识进行孜孜不倦的探求,不过其学术兴趣在前后期有较大变化。一直到三十八岁,他主要的兴趣都在数学方面,而把哲学当做解决数学难题的工具。在这之后,他的兴趣转向人文科学诸多领域,还进行小说创作。特别值得一提的是,在20世纪40年代初,他因《婚姻与道德》一书而被人控告其著作“淫秽、色情狂、诱惑人心、道德沦丧”等,致使原聘请他讲学的学校纷纷与他解除聘约,境况十分困窘;然而十年后他又因此书获诺贝尔文学奖。他后期的学术研究是同其社会活动紧密联系在一起的,真正做到将对知识的追求和对人类苦难的同情融为一体,既有极高的学术价值,又产生了极大的社会影响,推动了重大社会问题的解决。 罗素在《婚姻与道德》一书和其他著作中深入探究了爱情、性、婚姻、家庭等问题,提出了许多有独特见解的主张。他认为,如果没有爱情,人类是不可能获得完全的性满足;性和爱应该融为一体;对于儿童,不应该避讳性方面的问题,应’该坦率地告诉他们科学的性知识;禁欲主义是一种对人类十分有害的错误观念;当代婚姻之所以大都是不幸的,正是传统性道德和错误性教育的结果;为了帮助年轻入更好地适应婚姻生活,“试婚”是一种可取的方式;如果婚姻已经死亡,离婚是必须的;卖淫实际上是l自婚姻制度的必然补充,只有对这一制度进行改革,才可能将卖淫现象降到最少;男女平等、妇女解放是一种必然的社会潮流,任何想阻挡其发展的企图都是愚蠢可笑的……罗素的这些见解在今天正逐步为人们所接受。 罗素还探究了人类幸福的问题:对生活的热情、爱情、父母之爱、工作、闲暇兴趣、适当地放弃等都可以促进人的幸福,而过度竞争、疲劳、嫉妒、罪疚感、被迫害狂、恐惧舆论等则会败坏人们的幸福感,成为不幸之源。罗素有一个基本思想:一个人要想获得幸福,就得放弃自我中心主义,正确认识个人在世界上的地位,将兴趣投射到外部世界上去,充分利用和享受大自然赋予我们的这一特权。他从人的心理素质角度指出了一条人们通往幸福之道。 罗素对政治问题颇有研究,这是跟他密切关注重大社会事件联系在一起的。他对现代主要的社会主义流派如马克思的社会主义、巴枯宁的无政府共产主义、工团主义、基尔特社会主义等作了深入分析,比较了各自的优长之处以及存在的不足。在讨论社会问题时,罗素有一个十分重要的基本思想。社会财富分为两种:二种是可以独占的,另一种是无法独占而为全社会的人所共享的;人的欲望也分为两种:一种是占有欲,另一种是创造欲;一个好的社会应该尽可能地鼓励人们的创造欲,而对他们独占的欲望进行必要的限制。。在此基础上,他广泛讨论了改革社会组织、实现人在社会中的自由、应该怎样对待政府和法律、思想自由、控制舆论的力量、国际关系、裁军等重大社会问题,发表了自己的真知灼见,有些甚至具有很强的超前意识。 罗素一直关注着社会伦理道德问题。在《伦理学和政治学中的人类社会》一书中,他系统深入地探讨了这方面的问题,尝试着建立一种与政治学紧密结合在一起的新伦理学体系,论证严密,说理透彻,发表了许多令人耳目一新的见解。在他看来,纯粹客观的伦理知识是不存在的,但又不能说它是.主观任意的;伦理知识的确立要诉之于人们的情感和情绪,而这些情感、情绪仍然有着一般或普遍性的东西,从而构成伦理学的基础。罗素特别对罪疚感、迷信、宗教与道德、性道德等重大道德问题进行了深入探究,对旧的道德观念进行了毫不容情的批判。无论是否赞同他的观点,在当代,任何一个想要认真探讨道德.问题的人都不可能忽视罗素道德思想的存在。 罗素特别喜爱孩子,也特别重视教育的作用,他亲自办了一所学校来教育包括自己孩子在内的儿童。在教育实践的基础上,他形成了自己的一整套教育理念,从婴儿教育开始,一直到大学教育,他都有十分创新的思想。他自己小的时候深受旧教育制度之害,有着切肤之痛,因此在提出新思想的同时,也对传统教育观念进行了深刻批判。他的志向是,希望下一代人不再遭受像自己那样的痛苦。一个人只有从童年就开始接受科学的新式教育,才能够有一个幸福的人生。罗素的.教育理论并不是为专家学者而写,而是面向.社会公众,内容深入浅出,很好理解,能够让那些为人父母者以及教育工作者从中获得极大教益。 罗素具有十分深厚的人文素养。他从小就喜爱历史,后来对西方思想文化史有深入的探究。他写的《西方哲学史》和《西方的智慧》独具特色,上下几千年,臧否思想流派、人物,勾勒形象生动有致,分析论证准确精到,自成一派。这两部著作影响巨大,不少读者就是通过它们而喜欢上西方哲学和西方思想文化的。 九十年前,罗素到中国进行了为期一年的访问,主要活动是讲学;回国后写了一本关于中国的专著《中国问题》。罗素对中国的态度十分友好,他坚决站在中国人民一边,反对西方列强(包括英国)对中国的侵略和剥削。他丝毫没有白种人对中国的偏见和傲慢,十分赞赏中国文明。他认为,,西方和中国各有所长,它们应该互相学习;中国如果对西方采取正确的态度,将来的发展必定会超过欧洲。罗素对中国和中国人的情况进行了全面而中肯的分析,许多看法至今仍然值得我们借鉴。 罗素是一位高产的作家,真正可以说是著作等身。本书采取“自述”的形式,从他的大量著述中选译那些最能体现其个性、思想和生活的内容,按照十大主题编排而成。那些希望了解罗素并通过罗素而了解西方思想文化的读者朋友,一定能够从中获得许多收益。 罗素去世时九十八岁,正所谓仁者多寿。今年是他逝世四十一周年,谨以此书作为纪念! 黄忠晶 于无锡静泊斋 |
随便看 |
|
霍普软件下载网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