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软件下载  游戏下载  翻译软件  电子书下载  电影下载  电视剧下载  教程攻略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书名 佛教圣地游
分类 生活休闲-旅游地图-地图
作者 周游
出版社 中国社会出版社
下载
简介
试读章节

七月三日

本想打车直达九华街的,因为晨读明代学者吕楠《甘泉祠记》,我改变了行程。车到五溪桥上,我便揭开九华之旅的序幕。

五溪桥横跨在九华河上。所谓九华河是由龙溪、缥溪、濂溪、舒溪、双溪五条溪流汇成的。吕楠曾经评述此地形胜:“出山五谷,合为一流,妙当山央,宛若地肺。九华罗绽乎芙蓉,六泉旁涌乎金碧,于是南引群翠,北人大江。世传江南之山,莫秀于九华;而九华之胜,实衍于五溪。”(《甘泉祠记》)看到这处直冠平生最爱的胜概之时,我竟拊掌大叫起来:吕楠没有大言欺人!桥上四望皆山,攒峰割日,采翠翔翥。溪流迤逦,远水穷处,爰有高山顶天,黛色欲滴,与丛林交青,和深溪合翠,递相亲媚,惊神沁目。大朵大朵的白云像棉花糖一样浮在瓦蓝的天穹。独鸟颉颃山河之间,如度屏风。俯瞰桥下,水荡影以粼粼,鱼浮空而戢戢。蹀躞桥上,我的心很快沉静了,不再欢呼,就连一个赞叹的词句也说不出,只能“啊啊哦哦”地呻吟。然而,历代文人吟咏五溪的诗篇陆陆续续地浮上脑海。比较而言,我欣赏元文宗图帖睦尔的《道中望九华》:

当年曾见九华图,为问江南有也无?

今日五溪桥上望,画师犹自欠功夫。也许此诗并非佳作,但却是我想说的。

登望华亭,远眺东南诸峰,谽谺岞崿,无不翠扑人面。清代张士范有《登望华亭》诗:

五溪桥上望华亭,偶一停鞭眼便青。

九十九峰浑是画,何当蜡屐访山灵。

进入山门,我便奔笔架峰而去。此峰又称笔架山,南接狮子、沙弥、大古、天柱、花台诸峰,北衔中莲花、下莲花诸峰。主峰崒崔,云雾缭绕,绰约多姿,巍然与天浮。因其五峰并耸,形似笔架,故名。相传,“诗仙”李白游九华山吟出上联“笔架横空,曾问何人搁笔”,迄今尚无相匹的下联,留下无限的遐想!

敛色循坡,我去修谒地藏菩萨铜像。

佛家认为,九泉之下还有一个阴曹地府,承担阴间教化和超度任务的神叫幽冥教主,同时他也是中国佛教所传四大菩萨之一——地藏王菩萨。他受佛祖之托,要在释迦入灭、弥勒未生之前,度尽阴阳两界六道众生,始愿成佛。1200年前,新罗(今韩国)僧人金乔觉来到九华山创建了化城寺,自称法号地藏。唐德宗贞元十年(794年)七月三十日,九十九岁的金乔觉突然召集僧徒留下遗嘱:“我三年后重新回到你们当中。”言毕,寺钟坠落,山鸣石陨,群鸟哀啼。金乔觉端坐圆寂。僧徒遵嘱将其遗体安置缸中,三年之后发现肉身不腐,骨节居然灵活有声。据《藏经》说:“菩萨钩锁,百骸鸣矣,知其为圣人降世也。”由此,僧徒认定金乔觉是地藏菩萨应化转世。

高岸的地藏铜像以雄峙的笔架峰为背景,坐东朝西,屹立在刘冲与蛇冲之间的狮形山旁。铜像连同莲花座高九十九米,这与九华山九十九峰、金乔觉享年九十九岁的寓意是一致的,令人景仰。

稽仰了地藏菩萨铜像,我望山而进六里多路,步入刘冲盆地。这里千峰竞秀,万壑争幽,松杉叠翠,篁筱交荫,更有莺歌燕舞。传说,唐代诗人费冠卿曾隐居于此。据《唐摭言》和《九华山志》记载,费冠卿,字子军,安徽池州人,屡试不第,久留京师,常与“武功体”诗派诗人姚合交游,曾作《久居京师感怀诗》,其中有“家书十年绝”之句。登第而闻母卒,费冠卿潸然泪下:“干禄欲以养亲。今得禄而亲丧,何以禄为!”遂弃官奔丧,庐墓九华山下。唐宪宗元和末年(820年),宦官王守澄指使手下陈弘志杀了唐宪宗李纯,继而拥立太子李恒即位,是为唐穆宗,改年号为长庆。长庆二年(822年),朝廷下诏书征拜“一人深林去,人间更不回”(顾非熊《寄九华山费拾遗》)的费冠卿为右拾遗。费冠卿早就闻知宦官专权,狗猛酒酸,朝政日非,决心戢翼,遂赋诗谢绝。诗云:

拾遗帝侧知难得,官紧才微恐不胜。

好是中朝绝亲友,九华山下诏来征。

三千里外一微臣,二十年来任运身。

今日忽蒙天子诏,自惭惊动国中人。

(《蒙诏拜拾遗书情二首》)

三年之后,费冠卿依山造宅定居,以游玩为乐,与僧俗为友,煮酒论文,对客挥毫,偶尔也和山外文人雅士诗书往来,相互酬唱,至死也没出山。

唐代诗人杨巨源非常崇拜费冠卿,追仰其高风,寻访其遗踪,留下《题五老峰下费君旧居》诗:

解向花间栽碧松,门前不负老人峰。

已将心事随身隐,认得溪云第几重?

后来,许多疏于宦情的文士纷至沓来,题诗刻石,既咏叹九华奇山胜水,又表达志趣高远的品性。仰望先贤遗迹,我俯首自愧。

值得一提的是,宋代处士刘放曾经长期隐居于此,著有《九华拾遗》。因其子孙随之到此定居,山民便把这条峡谷称为“刘冲”。刘放在宅旁岩壁上刻有“清隐岩”三字,字径一米左右,是刘冲石刻群中的佼佼者。宋末元初诗人陈岩在“清隐岩”上题刻一首七绝:

平生不负真清誉,平日不歌招隐诗。

底事琢岩面大字,有名还被众人知。显然,此诗指责了刘放不是真隐,而是卖清。然而,后人并没有把陈岩的观点放在心上。明代吴钟也曾隐居这里,建立书院讲学,并在刘放“清隐岩”石刻东边镌刻“云波书院”四个大字,题刻一首七绝:

声非金石韵非幽,欲惹游人细细搜。

石上他年存姓氏,知吾云波后费刘。此诗暴露了作者不甘清声,企图留名于世的心态。

浏览了刘冲石刻,上行四里,我去观赏上雪潭畔那株奇异的已过千岁的“黑虎松”。此松主干高约十八米,树围四米,扎根岩隙,突走连结,状若苍龙;枝桠低垂,婆娑偃蹇,犹如虎鬃竖立;一松之荫,可覆数席。传说,古时曾有山民追捕一只猛虎,虎至松下隐而不见,故称“黑虎松”。它的上方东南侧五百米处有雷打石,状若鸭蛋,高三十米,体积相当于六问三层楼房,上表平坦,中有裂缝,宽约三米,俨然刀切,传为雷劈。黑虎松南边约二公里处有金鸡石,状若鸡冠伸出岩檐,形成金鸡洞,为古寺遗址。而今,僧人在洞口砌上石门,额题却是“双龙洞”。黑虎松下有碧桃谷,三块桃形巨石叠架,泉水汩汩而出,委婉动听。P2-5

书评(媒体评论)

周游追慕“信马由缰,行云舒卷”的自然之风,幸得山水之灵气,所以《佛教圣地游》行文泠泠清洒,齿吐芬芳,笔流空翠。周游惯于在寺中和塔旁徘徊,于慨叹兴衰之余而发冲淡简适之心。他灵智却审慎,博识却不卖弄,富于激情却落笔冷静。周游用笔沉静悠缓,不逞意气,天然自成而又风味俱在,似不惊人而惊在其中。

——许建平

检阅周游的散文,我们不难发现他追求散文语言的文白间杂,有效解决用现代白话写散文过于简单、过于直白、缺少变化的实际问题,而主动向古代汉语、文言文寻求支持。可以说,周游散文语言的文白间杂,其目的在于让古汉语中仍有生命力的东西,经过实验性转换,在现代汉语中复活,是作家力求古为今用的体现。

——张庆秋

后记

终于可以写后记了!

我已出过几本小书,从未写过前言,也没写过后记,但在《佛教圣地游》付梓之前,我不得不说几句话——

这是一本佛教文化散文作品集。早在梁衡先生编出《名家佛性散文选》之前,我就完成了《佛教圣地游》。可惜,拙著“旅游”了许多出版社,最终是中国社会出版社推出了。

感谢中国社会出版社!

感谢责任编辑薛丽仙女士!

感谢许建平先生作序推荐!

如果没有他们不辞劳苦地作嫁衣,丑女恐难出嫁!

说老实话,我并不信佛,但是一个不得志而逃于禅者。诚如梁衡先生所言:“佛教在中国,就是这样,许多人信,许多人不信,各有各的理由,各有各的角度。但是不管你信还是不信,它是一种客观存在,从东汉传人中国,已存在了两千多年。”(《(名家佛性散文选)序》)除了台湾,我几乎走遍中国。这么多年,我一直在游荡中沉默,看得清与看不清的每一处,愿意走与不愿走的每一步,我都脚踏实地,没有省略任何一段际遇,没有超越任何一种心情,都曾写下了游记(日记),可惜已经散失了许多。现存的游记只有关于暗合佛门“四大集聚”的四大名山(九华山为“地”,普陀山为“水”,五台山为“风”,峨眉山为“火”)以及支硎山、道场山和几座名寺的文字。可以说,拙著只是我一小部分的日记而已。在整理修润拙著时,张庆秋、许伟忠、王树兴、邹小平、居永贵、李冬宁、姜传欣诸君提出了许多宝贵意见,并且提供了许多参考资料。得知拙著即将出版,薛嵩、董娟、奚锦屏、李龙奎、薛飞、石尚莉、刘燕妮、夏鹤生、夏云、冯重能、刘勇、孔胜、曾幼灵、吴建、李康、薛良全、胡晓阳、赵俊诸君提供了有关的摄影作品,为拙著增色!借此,聊表谢悃!由于QQ被盗,部分摄影朋友姓名、地址不详,请与本人联系【邮箱:yz69@msn.com】,以便付酬,顺表歉意。

谢谢所有关爱着我的人!

谢谢所有伤害着我的人!

谢谢读者垂青!

周游

2011—11.30

目录

地藏九华山

水簇普陀山

风凉五台山

火样峨眉山

僧名支硎山

佛青道场山

大明寺:苦旅的驿站

金山寺:江心的浮玉

寒山寺:留连的钟声

白马寺:飘逝的僧影

永宁寺:湮没的辉煌

凌云寺:神秘的大佛

拉萨朝圣

潼南访佛

后记

参考书目

序言

冷板凳坐得久了,周游自然会有坐不住的时候,偶尔还会拂袖而去:“老子不干了!”或“如獐独跳,不顾后群”地游山玩水,或“如狮独行,不求旅伴”地访佛问道,然后又无可奈何地坐到冷板凳上读书作文。不过,正因“逼上梁山”,周游写出了《佛教圣地游》。

周游访佛,似乎并不信佛,就像淮海居士一样,挣揣在人生的湍流中,面临的是文化的逆境,体味的是生命的苍茫。他说:“我是一个不得志而逃于禅者,宁愿放弃繁华的都市生活,也不会远离自然的抚慰。在这没人认识我的地方,我自由地游荡。没有远方的召唤,只有自己召唤自己,自己成了自己的远方。”因其胸中一段冲和、一段窈渺,故目虽见于景物,却不因景物所牢笼,有时遍处是景物,却又全由心境之澄照,以致能如陶如洗,脱于坯模。周游追慕“信马由缰,行云舒卷”的自然之风,幸得山水之灵气,所以《佛教圣地游》行文泠泠清洒,齿吐芬芳,笔流空翠。周游惯于在寺中和塔旁徘徊,于慨叹兴衰之余而发冲淡简适之心。他灵智却审慎,博识却不卖弄,富于激情却落笔冷静。周游用笔沉静悠缓,不逞意气,天然自成而又风味俱在,似不惊人而惊在其中。诚如军旅作家张庆秋所言:“检阅周游的散文,我们不难发现他追求散文语言的文白间杂,有效解决用现代白话写散文过于简单、过于直白、缺少变化的实际问题,而主动向古代汉语、文言文寻求支持。可以说,周游散文语言的文白间杂,其目的在于让古汉语中仍有生命力的东西,经过实验性的转换,在现代汉语中复活,是作家力求古为今用的体现。”周游心趣清纯,语言典雅,时有春花之烂漫,时有秋云之晦暗,时有禅师之逸韵,时有倩人之秀丽,清丽中而华美,华美中而含怨。这不是周游的一切,却仍是周游的那点真实。

平心而论,周游是一个放逸之人,既钟情家乡的绿水,又向往他乡的青山。仁者乐山,智者乐水。也可以说,他是一个仁智之人。他那率性而为、特立独行、誓不与流俗为伍的个性注定他不可能跻身官场和商场,更不可能“春风得意马蹄疾”地潇洒人生,正如周游所言:“既没有王维‘松风吹解带’的飘逸,也没有陶潜‘悠然见南山’的自在,更没有苏轼‘大江东去’的豪迈,只有李白一样‘低头思故乡’的心态……”他之所以访佛问道,是为寻求“一片圣地,一片浣濯身心、疏瀹尘垢的灵魂止泊之所”。他之所以淡泊名利,是因他对短暂的生命看得极其认真,所以对于个人的进退出处、活法死法,都力求作一番透彻的思考。他曾慨叹:“生命的前方就是死亡,墓园已经没有多少空地,还是不断有人无可挽回地去了。我也难免。”这就使他把“学道”和“悟道”看得比荣华富贵更为重要,而对于一己之个性与灵明,遂有一种特别的珍惜。

我欣赏周游及其《佛教圣地游》,因题数语而为之序。

许建平

二零零七年夏

七月三日

内容推荐

《佛教圣地游》由周游编著。

《佛教圣地游》内容简介:说老实话,我并不信佛,但是一个不得志而逃于禅者。诚如梁衡先生所言:“佛教在中国,就是这样,许多人信,许多人不信,各有各的理由,各有各的角度。但是不管你信还是不信,它是一种客观存在,从东汉传人中国,已存在了两千多年。”(《(名家佛性散文选)序》)除了台湾,我几乎走遍中国。这么多年,我一直在游荡中沉默,看得清与看不清的每一处,愿意走与不愿走的每一步,我都脚踏实地,没有省略任何一段际遇,没有超越任何一种心情,都曾写下了游记(日记),可惜已经散失了许多。现存的游记只有关于暗合佛门“四大集聚”的四大名山(九华山为“地”,普陀山为“水”,五台山为“风”,峨眉山为“火”)以及支硎山、道场山和几座名寺的文字。

编辑推荐

我是一个不得志而逃于禅者,宁愿放弃繁华的都市生活,也不会远离自然的煦濡。看得清与看不清的每一处,愿意走与不愿走的每一步,我都脚踏实地,没有省略任何一段际遇,没有超越任何一种心情,没有远方的召唤,只有自己召唤自己,自己成了自己的远方。

周游编著的《佛教圣地游》是一本佛教文化散文作品集。内容包括《地藏九华山》、《水簇普陀山》、《风凉五台山》、《火样峨眉山》……

随便看

 

霍普软件下载网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

 

Copyright © 2002-2024 101bt.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4/8 22:15:5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