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说天象》属于青少年百科系列丛书的天文科普文库,旨在以通俗易懂的方式普及天文知识。作者李芝萍以发展的眼光,图文并茂、深入浅出地介绍了星象的概念以及星占学的起源和发展,使读者对于星象知识有一个大致的了解。本书简要介绍了星象的概念,特殊天象和简单的观测方法,星占学的起源和发展,以及一些有趣的星象故事,希望读者休闲时,在轻松的阅读中获取一些知识。本书由李芝萍编写。
网站首页 软件下载 游戏下载 翻译软件 电子书下载 电影下载 电视剧下载 教程攻略
书名 | 图说天象/中国青少年百科系列丛书 |
分类 | 科学技术-自然科学-天文地理 |
作者 | 李芝萍 |
出版社 | 航空工业出版社 |
下载 | ![]() |
简介 | 编辑推荐 《图说天象》属于青少年百科系列丛书的天文科普文库,旨在以通俗易懂的方式普及天文知识。作者李芝萍以发展的眼光,图文并茂、深入浅出地介绍了星象的概念以及星占学的起源和发展,使读者对于星象知识有一个大致的了解。本书简要介绍了星象的概念,特殊天象和简单的观测方法,星占学的起源和发展,以及一些有趣的星象故事,希望读者休闲时,在轻松的阅读中获取一些知识。本书由李芝萍编写。 内容推荐 《图说天象》属于青少年百科系列丛书的天文科普文库,旨在以通俗易懂的方式普及天文知识。作者李芝萍以发展的眼光,图文并茂、深入浅出地介绍了星象的概念以及星占学的起源和发展,使读者对于星象知识有一个大致的了解。同时,书中还涉及到一些特殊天象,如九星连珠、水星凌口、日全食、流星雨等,并且介绍了对于这些特殊星象进行简单观测的方法。作者将知识性、趣味性熔于一炉,还插入许多趣味盎然的星象故事,如北斗的故事、天狼星的故事、老人星的故事等。《图说天象》内容涵盖了大部分天文学教学大纲,是普及天文知识的良好范本。 目录 第1章 星象的概念 星象和历法 古代天象观测台 星座与星名 第2章 解读星象及星象观测 五星会聚 五星会聚与中国历史 九星连珠 行星大十字 水星(金星)凌日 水星和金星的传说 水星(金星)凌日观测 火星大冲 发生在火星大冲时的故事 火星冲日观测 日月食 日月食是怎样形成的 为什么要观测日月食 怎样用肉眼观测日食 流星和陨星 流星群和流星雨 流星观测 彗星 彗星观测 掩星 月掩星 小行星掩星 新星和超新星爆发 著名的银河系内超新星 河外星系超新星——SN1987A 超新星观测 极光 探究极光 第3章 星占学综述 中国星占学的历史渊源 中国星占学的三大理论支柱 中国星占学的历史文献 中国星占学的衰微 西方星占学的发展脉络 中西星占学的差异 如何看待星占学 星占学留下的科学遗产 有关北斗的故事 造父和王良的故事 彗星犯帝座的故事 春龙节的故事 荧惑守心的故事 风神箕子的故事 气冲斗牛的故事 昴宿和毕宿的故事 参宿和商宿的故事 井宿的故事 鬼宿与星宿的故事 岁星和淝水之战的故事 天狼星的故事 老人星的故事 银河与牛郎织女的故事 后记:恒星是一个“生命体” 试读章节 新出现的奇异天象总是以似乎不变的星座为背景来做记录的,因此谈论星占必然要了解星座的划分和星名,中国古时候把星座叫做星官。“官”在古代和“馆”同义,星官的意思就是星星所居住的馆舍。各个星官包含的星星数目不等,最多的包含45颗星,如御林军;最少的只含有1颗星,如天狼。到三国时期,人们认识的星官已有283个,恒星总数达到1614颗。 古人很可能是通过两种截然不同的方法认识恒星的,一种是首先认识天空中少数特别亮的恒星,然后通过这些星去认识其他的恒星;另一种方法是不把恒星看成是孤立的,而是将离得比较近的恒星视为一组,想象成一个图形,在认识了这个图形之后,再进而认识其中的每一颗星。这不仅是中国古人,也是世界其他地区先民的识星捷径。 中国古代把肉眼所能看到的恒星划分成东、南、西、北、中五个星宫。 中宫包括紫微垣、太微垣、天市垣。“垣”是矮墙的意思,三垣中每垣都有一些恒星作为界限,标示出这三个天区的范围。紫微垣包括北天极及附近的天区(在我国北方地区,这部分天区是永不没入地平的),其中各星均以皇宫贵胄命名。其外围为太微垣和天市垣,太微垣诸星以大臣官职命名,天市垣诸星则以市井商贾命名。 东、北、西、南四宫称为四象,东方为苍龙之象,北方为玄武之象,西方为白虎之象,南方为朱雀之象。我国天文史学家陈久金认为,四象并非人们想象中的四种动物,而是天帝统治下四方臣民信仰的图腾的代表。龙为东夷民族的图腾,龟蛇为北方夏民族的图腾,虎为西方西羌民族的图腾,朱雀为南方少昊民族的图腾。在后世的星象图上,大都将朱雀画成凤凰或孔雀。究其本源,朱雀应为鹌鹑。《夏小正》一书中有多处记载以鹌鹑作为判断季节的物候,我国黄道带对应于南方朱雀的十二星次名称叫做鹑首、鹑火、鹑尾也是朱雀就是鹌鹑的明证。所谓苍龙、白虎、玄武、朱雀中的四种颜色,只是表示中国古代对四季星空颜色的描述。 古人观察四象在黄昏时,哪一象出现在东方的地平线上便知道了春夏秋冬哪一季节的到来,以安排农事活动。张衡在《灵宪》中对四象有生动的描述“苍龙连蜷于左,白虎猛居于右,朱雀奋翼于前,灵龟圈首于后”。那时的春分点位于白羊座,由于岁差的原因,今天春分点已经移到了双鱼座,要看到这样的天象,需要推迟到谷雨(阳历4月20日)前后。 四象的每一象均包含七个星宿,共二十八宿(也称为二十八舍,“宿”或“舍”有停留的意思,古人认为太阳、月亮在运行过程中在这28个星官中驻留经过):东方苍龙包括角、亢、氐、房、心、尾、箕;北方玄武包括斗、牛、女、虚、危、室、壁;西方白虎包括奎、娄、胃、昴、毕、觜、参;南方朱雀包括井、鬼、柳、星、张、翼、轸。 二十八宿每宿的大小不一,所包含的星数也不同。从每宿中选定一颗星作为测量天体位置的标准,称为距星。下一宿的距星和本宿的距星之间沿天赤道的角距称赤经差,也是本宿的赤道距度。一个天体在某宿距星之东,并且和该宿距星之间的赤经差小于该宿距度的话,称为人该宿,这个赤经差就称为该天体的人宿度,再配上该天体与北极问的角距离,称去极度。由此,一个天体在星空的位置便由入宿度和去极度确定下来。二十八宿分布在天赤道附近,从西向东排列,与日、月的视运动相同。 二十八宿坐标体系和现代天文学的赤道坐标系大同小异。它们都是赤道坐标系,赤道坐标的纬度和二十八宿坐标的去极度的规定相同,都是从赤道计量。所不同的是,赤道坐标系一圆周是360度,而二十八宿坐标系的一圆周为365又1/4度。赤道坐标系赤经的计算从0度计量到360度,二十八宿体系从各宿的距星向东计量,即分段计量。二十八宿各宿所占的赤道广度不同,最大的井宿有33度,最小的觜宿只有2度。四象所占的广度也不相同,东方为75度,北方为98度,西方为80度,南方为112度。在天球上,月亮行天一周27天多,每天约走一宿;土星行天一周是28年,每年约走一宿;木星约12年走完二十八宿。太阳在天球的视位置,于阳历1~3月差不多位于北方玄武七宿;4~6月位于西方白虎七宿;7~9月位于南方朱雀七宿,10~12月约在东方苍龙七宿,周而复始。 世界各地地理环境、生态环境不同,而天象对于全球则是一样的,只是因地理纬度的不同和昼夜的变化,而有看得见和看不见的问题,不过这是可以用球面天文学推知的。但人们对同一纬度、同一天象、同一天空的划分、命名和解释却各异,譬如古埃及人和古希腊人住在同一地区,对星座的命名迥然不同,前者以神为主,后者则以神话中的动物为主。中国全天几百个星官名称,几乎找不到一个与西方相同的。这些不同,说明东西方古典天文学的本地起源和文化差异。20世纪20年代,国际天文学联合会将历史上沿用的星座名进行整理,并确定为现代国际通用的88个星座。那么二十八宿又分别对应哪些星座呢? 东方苍龙中,角宿、亢宿位于室女座,氐宿在天秤座,房、心、尾宿属于天蝎座,箕宿在人马座西南部;北方玄武中,斗宿在人马座东北部,牛、女宿位于摩羯座,虚宿位于宝瓶座,危宿位于飞马座和仙女座,室宿位于飞马座,壁宿位于飞马座和仙女座;西方白虎中,奎宿位于双鱼座和仙女座,娄、胃宿位于白羊座,昴、毕宿位于金牛座,觜、参宿位于猎户座;南方朱雀中,井宿位于双子座的下半部分,鬼宿位于巨蟹座中部,柳、星、张宿位于长蛇座,翼宿位于狮子、室女、巨爵座,轸宿在乌鸦座。 从文献上看,我国二十八宿的创立年代,最早是在战国中期,公元前三四世纪,《尚书》中已出现了一些宿名,如“鸟”、“火”、“虚”、“昴”。自角至轸给出二十八宿全部名称的最早的文献是成书于秦的《吕氏春秋》,而从记载的天象推算,可提前至春秋中叶,即公元前7世纪。P9-11 序言 星象是永恒的,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而存在和变化的自然现象。对星象的认识和探索从很早以前就开始了,处于蒙昧状态的远古人类比现代人对星空更为亲近,也更加渴望了解。因此,早在六七千年前就产生了天文学的萌芽。天文学的发展大致分为两个阶段:哥白尼(1473—1543)建立日心说以前的天文学称为古代天文学,此后的天文学称为现代天文学。 古代天文学和现代天文学,虽然都基于对星象的认识和探索,但由于着眼点不同,二者之间有着本质的差异。在古代统治者的头脑中,星象和国家社稷关联着,因而在政治、生产和生活中的地位非常突出。古代天文学的主要内容就是占卜,通过星象的变化来预言人间祸福,这也被称为星占学或占星学。古代天文学另一项内容是通过对星象变化的观测来制定历法。不论是中国还是外国,这一阶段的天文学毫无例外,都是科学与迷信的混合物。由于观测和预测天象与天体的运行、编制历法及星占学不断增长的需要,促进了古代天文学的不断发展。在科学高度发展的今天,世界各地仍流传着星占学,当然,除了一些社会心理学研究的价值外,已不具有任何科学意义。现代天文学是以研究天体的物理性质为主的一门科学,和星占学不可同日而语。但今天人们要研究天文学发生、发展的历史,了解古代社会中的科学一文化史,首先要认真回顾历史上的星占学。众所周知,中国天文学曾冠绝一时,对它的回顾与认识,无疑对弘扬中华文明起着重要作用。 本书简要介绍了星象的概念,特殊天象和简单的观测方法,星占学的起源和发展,以及一些有趣的星象故事,希望读者休闲时,在轻松的阅读中获取一些知识。 在编写这本小册子时,作者查阅了不少文献,并参考了江晓原先生的《历史上的星占学》,陈久金先生的《星象解码——引领进入神秘的星座世界》等书,以及《天文爱好者》杂志,在此一并致谢。 李芝萍 后记 在恒星世界中,既有刚刚离开襁褓的恒星,也有青春焕发的恒星,还有走向暮年的恒星,以及已经死亡的恒星。 大多数天文学家认为恒星最初是由庞大而稀薄的星云演化而来的。在广袤的宇宙中分布着许多大大小小由尘埃和气体构成的星云,星云在自身重力下随时都会崩溃,并变热,这是星云向恒星转变的第一步。小星云只能形成数十个恒星的胚胎,大星云则可形成几十万个,甚至更多。 刚出生的恒星很弱,只辐射我们用肉眼看不见的红外波。恒星诞生后,不断进行引力收缩,体积不断缩小,密度加大,温度升高,恒星内部向外的压力逐渐形成。当核心温度达到1000万到3000万K时,出现了氢聚变成氦的核反应,产生能量,恒星表面开始发光。 恒星进入青壮年时期后,停止收缩,主要靠热核反应维持生命,天文学上称这一阶段的星为主序星,是恒星一生中最长、也是最富有活力的阶段,我们的太阳就处于这一阶段。 质量大的恒星温度高,颜色偏蓝,演化速度快;质量小的恒星,温度低,偏红,演化速度慢。太阳是一颗不大不小的黄矮星,50亿年后,当核心的氢燃料耗尽时,它将膨胀成一颗红巨星,把水星、金星乃至我们的地球都吞进去。同时其表面的温度将从现在的6000多K下降到3000多K。但由于体积大了,要比现在亮得多。目前,太空中就有很多红巨星,最有名的是金牛座中的毕宿五。 红巨星的核心部分因不断收缩而变得越来越热,当温度达到一定程度时,氦开始聚变为碳。此后,热核聚变反应逐一地将碳聚变成氮,氮再聚变成氧,经过原子序数越来越大的元素,直到全部转化为原子序数为26的铁。原子序数大于铁的元素,聚变反应是吸热的,所以恒星的核心由铁组成后,便不能保持平衡状态。这时,恒星不是坍缩就是爆炸。 恒星的归宿取决于它的质量。和太阳类似的中小质量恒星到了晚年,会以星风的形式抛射物质,被抛出的物质有相当一部分形成了行星状星云。与此同时,恒星的核心部分坍缩成一颗地球大小的白矮星。白矮星内部不再发生热核反应,渐渐冷却,最终变成黑矮星,结束一生。行星状星云好比恒星的一件寿衣,几万年后,这件五颜六色的寿衣也将变为宇宙尘消失掉。而那些比太阳质量大很多的恒星则以超新星爆发的形式,轰轰烈烈地结束一生。一类超新星爆炸后“星崩体解”,星云遗迹成为下一代恒星的原料;另一类超新星爆发后留下中子星或黑洞。 黑洞是爱因斯坦在20世纪初创立的广义相对论中预言的一种特殊天体,在现代天文学中占有特殊的地位。60年代以来,天文学上的一系列发现促使人们越来越多地谈论起它。天文学家假设一个天体收缩到比引力半径还小时,就会成为黑洞。“黑”表明它不向外界发射和反射光线,或其他形式的电磁波,因此是看不见的;“洞”是说它总是从外界吸进东西,但从不“吐”出来。黑洞有一个封闭的边界叫做“视界”,在它外面,一切按部就班,但在里面,时空倒置,任何物体都会以光速坠人黑洞中心。被黑洞吸进的东西,除了质量、角动量和电荷被“没收”,成为黑洞整体的物理属性外,其他一切都化为乌有。但是20世纪70年代,以霍金为首的一些学者基于量子理论,对黑洞作了更缜密的考察,发现黑洞会像“蒸发”那样稳定地向外发射粒子。考虑到这种“蒸发”,黑洞就不再是绝对“黑”的了。 目前,黑洞还无法直接探测到,但因黑洞与外部世界有联系,特别是质量这个重要的信息可以借助引力形式表现出来,天文学家能通过其对别的天体产生的引力效应间接推测出它的存在。另外,当物质落向黑洞,即将落进视界之前,会释放出大量的x射线和γ射线,测量这种高能辐射也是搜索黑洞的一条重要途径。虽然到今天为止,还没有找到一个确凿的黑洞实体,但正像贝塞尔所言:“无数恒星的可见并不排斥其他恒星的不可见,看不见不能成为不存在的证据。” |
随便看 |
|
霍普软件下载网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