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离离原上草》由书屋编辑部编著,本书为上世纪中国从封建专制走向君主立宪、民主共和的全景图,也是中国宪政草创时期的客观描述,闪烁着国人追求民主之光芒,并闪耀着人性的光辉。
网站首页 软件下载 游戏下载 翻译软件 电子书下载 电影下载 电视剧下载 教程攻略
书名 | 离离原上草/书屋文丛 |
分类 | 人文社科-法律-中国法律 |
作者 | 书屋编辑部 |
出版社 | 湖南教育出版社 |
下载 | ![]() |
简介 | 编辑推荐 《离离原上草》由书屋编辑部编著,本书为上世纪中国从封建专制走向君主立宪、民主共和的全景图,也是中国宪政草创时期的客观描述,闪烁着国人追求民主之光芒,并闪耀着人性的光辉。 内容推荐 书屋文丛创刊十多年来,共发表三千多篇美文,记录了中国知识界在世纪之交开拓前行的足迹。又一轮睁眼看世界,《离离原上草》由书屋编辑部编著,《离离原上草》包括:开门见山还是山;新名有循于旧名;溯洄言之犹有病;隔有屏风难相见。 目录 第一辑 开门见山还是山 一颗头颅与一场革命 ——清末乱局中的端方之死 当红袁世凯 政治暗杀的另一层解读 “小道”,关乎国事 ——以孙中山《民权初步》展开 国家建设视野下的清末宪政改革 第二辑 新名有循于旧名 反抗革命:晚清宪政改革再认识 在日光与夜色中间进击 革命哲学与宪政逻辑 ——读《直面历史》 “非法之法”与威权社会 现代中国训政之路 宋教仁之后的民国宪政 第三辑 溯洄言之犹有病 清未民初社会和平转型的机会 七十年前的宪法讨论 制度转型视野中的民国初年 ——读《袁氏当国》 君主立宪在近代中国何以不可能 ——兼论中国专制政治传统的世俗性特点 抗战时期宪政运动与第三种力量 ——读闻黎明《第三种力量与抗战时期的中国政治》 第四辑 隔有屏风难相见 1919:一个人和他的国家 我们的政治主张 ——民国史上一次知识界的“参政”经历 生死关头:民主人士与土改运动 己轻群重复何言? 编后记 试读章节 1912年,时为民国元年.,在日本留学的王国维挥笔写下了一首悼亡诗《蜀道难》。起首即悲叹:“对案辍食惨不欢,请为君歌蜀道难”,中间介绍这个死者:“开府河朔生名门,文章政事颇绝伦。早岁才名揭曼硕,中年书札赵王孙”,“开府此外无他娱,到处琳琅载后车”。描写其死难经过则日:“提兵苦少贼苦多,纵使兵多且奈何。戏下自翻汉家帜,帐中骤听楚人歌。楚人三千公旧部,数月巴渝共辛苦。朝趋武帐呼元戎,暮叩辕门诟索虏。” 王国维要悼念的,就是于一年前被刚刚覆灭的清王朝任命为督办粤汉、川汉铁路大臣,不久即死于兵变,连头颅也被士兵装在盒子里送往武昌请功的端方。从诗中可以看出,王国维对端方的评价很高,把他比拟为元代著名诗人、学者揭侯斯(字曼硕)和杰出书画家赵孟频(赵为宋宗室之后,故称其为“赵王孙”),说他出身名门,文章政事绝伦,又好风雅,仕途之余唯嗜收藏书画古董。发动兵变、乱刀砍死端方的是随其入川弹压四川保路运动的湖北新军,而端方曾任湖北巡抚,所以,他所带的“楚人三千”实为其“旧部”。这些旧部早晨还到端方帐前拜问“元戎”,晚上的时候,就骂他“索虏”(南北朝时南人叫北人为“索虏”,清末汉人亦以此称满人)了。字里行间,透出王国维很深的感慨。 辛亥革命的“种族革命”成分极浓,人民国后的王国维为什么要悼念一个满人? 其实,他与端方的关系远远说不上深厚。王国维于清末受罗振玉之邀,曾执教于以紫阳书院为基础创办的江苏师范学堂,当时两江总督正是端方。我没有看到二人直接交往的文字资料,但考虑到王国维和提携他的罗振玉,与端方一样都对古器物有着相同的嗜好,而罗振玉一直又为端方所器重,所以从情理上讲这三人应该有学术切磋的机会。更重要的是,王国维毕生致力于文化和教育,而端方在两江总督任上,对江苏新式教育的发展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这想必也是王国维怀念端方的一个原因。 四川保路运动是点燃辛亥革命的导火索,由于鄂军被急征人川,导致武昌空虚,才有了武昌起义出入意料的成功,孙中山就说:“若没有四川保路同志会的起义,武昌革命或者还要迟一年半载的。”作为出面负责弹压“起义”的清廷大员端方,就这样以一个可笑的角色在历史中定型了。王国维居然为因对抗革命而丢了脑袋、丝毫不值得同情的端方写悼诗,未免太不合时宜。世人多谓王国维学问精深,而思想落伍,他在人民国后还悼念一个满洲贵族官僚,似乎又是一个表明其“思想落伍”的现成好例。 历史是不是这样?可还有一些异代人们意想不到的幽微之处? P1-3 序言 上世纪八十年代末大学毕业之后,曾在一家大型国有企业工作了十余年,我一直参与了企业改制工作,需不断查阅近代股份制企业的章程以及上市公司的一些史料,当时极为震惊,对近代企业的正规化运作十分讶异,甚至发现现在的企业章程只是近代的白话文之“翻译”,犹如中学功课中的“古译今”,某些方面还不如近代的,特别是上市公司的信息透明原则和惩罚措施。所谓的“公司法”,离开了硬性的规定和惩罚性的条文,仅靠不痛不痒的文字描述和失之于宽的惩罚,这样的“法”自然留有可钻的空子,抑或可以逃避惩罚的空间,法难成法,可以断定。尽管后来的“公司法”几经修订完善,上市公司的章程在“公司法”的规范下有所约束,但信息不公开、惩罚不到位,立法不严密,有法难执行,自然就会导致上市就是圈钱、博弈就是赌博、炒股就是被套的局面,也使企业无视市场信誉和股民权益,肆意妄为,仅有“公司法”或章程之类,能抵何用?悲观一点地说,现在的资本市场要达到近代的整治水平,恐怕还有一截路要走。 钱穆先生有一种划分,对我们很有借鉴意义,那就是“法术”与“制度”。在他看来,中国的传统治理多“法术”而少“制度”,为私利或某一集团利益而制订的法规条约,则是“法术”,虽可延续,然留有后遗症,执行尤难,必然失败。以天下为公为宗旨而建立起来的才是“制度”,可以续之永远;中国传统治理“制度”并非全是糟粕,很多可以进行“改造”,不离其本,却能适用。“良法”美意,贵在法正,应有传统文化的沿淀和历史经验的积累,若仅是照搬西方法律,要么是东西难容,要么就是辞不达义,玩文字游戏,则离“良法”更远。 自清末诏书宪改始到现在,真是几经波折,无数坎坷,单就一部宪法,其制订、完善和执行足够写一本厚厚的历史书。稍懂近代史的人都知道,废除科举和预备立宪加速了清朝的崩溃,其间“君主立宪”只是巩固满清集团利益的“法术”和文人的笔法,到底还是不适合国情,也挽救不了清朝,及至袁世凯当政,妄图“借尸还魂”而称帝,已是穷途末路,自然会倒塌倾圯。倒是孙中山先生继承传统,借鉴西方,创立的“五权宪法”,应该说真正了上升到“制度”建设的层面,出乎公心,以“三民主义”统领,据实而发。1920年,孙中山在一次演讲中,曾提及与法学大家王宠惠的一段秩事,说:“1904年我和王宠惠在纽约曾谈到五权宪法,他很赞成。后来他到耶鲁大学专攻法律,反疑惑起来,说这五权分立,各国的法律都没有这样办法,恐怕不行。这也奇怪,中国固有的法制,他倒抛荒。他起初赞成,学了法律反而不赞成,足见他的思想为一方面所锢蔽,能融通、了悟实在难得!”1939年王宠惠本人也在一次演讲中说:“总理在世时,本人对于五权宪法之问题,曾相与反复讨论,至再至三。其时,总理尚未公开为有系统之说明,而在本人方面,当时则有‘不了解而了解’,‘了解而不了解’之感想。信乎,知之维艰。”到1946年12月25日,民国时期最为完整的一部宪法——《中华民国宪法》通过,孙中山的五权宪法思想终于在“宪法”中得到完整的体现。同日,王宠惠就宪法要点发表书面谈话,称这部“宪法”是具有特性的民主宪法,并对“宪法”的执行提出了他的希望,他表示:“宪法的顺利运行,不尽在其条文之完善,而更有赖于政府和人民遵行宪法的民主精神,故吾人不仅应检讨宪法之条文,而更应修养守宪之风度。” 确实,作为根本大法的宪法,“更有赖于政府和人民遵行宪法的民主精神”。这么多年的宪政民主讨论,如何又如何,大家还是需“守宪”,“守宪”即民主。反之,是否可以说“违宪”即不民主呢,甚或专制呢?从清末到民国这么一段不太长的历史经验来看,“违宪”必然导致法制紊乱,民主困顿,社会动荡,必然会导致人治大于法治,虽有“良法”,难致美意,此言应是不虚的。若套用钱穆先生的话来说,“宪法”非“法术”,根本不是私利或某一集团的利益之法律维护,而是“制度”,是人民共同利益的法律维护,不仅需要人民“守宪”,政府更应“守宪”。若明确这一点,那些把宪政民主讨论引入与西方的各种比较,其实是多此一举,各国有各国的历史、文化和国情,宗旨明了,“守宪”的主体、程序、方式明了,过多地去做学术上的攀比、判别,反倒是文人笔法了,找些事来做,有混淆视听的嫌疑。 如果说,现代化就是市场化、法制化,那么法制化的基础就该是“更有赖于政府和人民遵行宪法的民主精神”、“更应修养守宪之风度”。归根结蒂,现代化就是要民富国强、使国家和人民都有尊严,且人、自然、国家三者和谐永续。真如此,这样可持续地发展下去,必能实现大家期待的愿景。以古鉴今,用近代以来的宪政改革的经验以裨时下,或当有益。故此,将《书屋》之前这类文章予以辑录,成一册,企图“修养”“风度”的。 刘文华 2010年10月 |
随便看 |
|
霍普软件下载网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