气候变化给农业生产带来不确定性,王丹编写的《气候变化对中国粮食安全的影响与对策研究》旨在研究气候变化对中国粮食安全的影响,既包括对过去影响的评估,也开展了对未来的预测,进而研究了中国未来的粮食需求量,并据此评价中长期气候变化对中国粮食安全的影响,最后提出应对性对策建议。
网站首页 软件下载 游戏下载 翻译软件 电子书下载 电影下载 电视剧下载 教程攻略
书名 | 气候变化对中国粮食安全的影响与对策研究/湖北经济学院学术文库 |
分类 | |
作者 | 王丹 |
出版社 | 湖北人民出版社 |
下载 | ![]() |
简介 | 编辑推荐 气候变化给农业生产带来不确定性,王丹编写的《气候变化对中国粮食安全的影响与对策研究》旨在研究气候变化对中国粮食安全的影响,既包括对过去影响的评估,也开展了对未来的预测,进而研究了中国未来的粮食需求量,并据此评价中长期气候变化对中国粮食安全的影响,最后提出应对性对策建议。 内容推荐 当前,以全球变暖为代表的气候变化已经是不争的事实,中国是一个人口大旧,确保粮食安全历来是中国政府农业政策最主要的政策目标之一。中国的粮食安全问题也素来是中外学者关注的焦点问题之一,然而,已有的大量研究大都忽视了气候变化的因素。王丹编写的《气候变化对中国粮食安全的影响与对策研究》即是致力于评估改革开放以来气候变化对我国粮食产量的影响,预测21世纪中叶气候变化对中国粮食安全的影响,并提出适应性政策建议。 《气候变化对中国粮食安全的影响与对策研究》重点主要集中在两个方面:一是评价气候变化对中国粮食产量的影响,既包括对历史影响的评估,也预测了21世纪中叶气候变化对中国粮食产量影响;二是对未来中国粮食产量和需求量的预测,并以此为基础评估了21世纪中叶气候变化对中国粮食安全的影响,最终提出应对对策建议。 研究过程中,选用了非市场产品价值评估方法中的生产函数法来评价气候变化对中国粮食产量的影响,分别对稻谷、小麦和玉米构建了1979年至2007年包含14个省市的面板数据模型,生产函数选用经典的C—D函数。对21世纪中叶粮食安全的预测,考虑到较长时间序列中的灰色因素较多,故选择了灰色预测模型GM(1,1)分别预测了我国中长期粮食的产量和需求量。 《气候变化对中国粮食安全的影响与对策研究》得出以下主要结论: 1.气温的上升、降水的增加以及订照时数的增加,对粮食生产的影响都是负面的,其显著性随品种的不同有所差异。 2.总体来看,改革开放以来,气候变化对中国粮食产量的影响是正面的,对粮食增产作出了将近3%的贡献,这主要归因于稻谷布局的适时调整使气候变化对稻谷增产作出了正面的贡献。 3.不考虑国际市场和国家仓储的情况下,近几年我国粮食安全问题比较乐观,最近十年不会出现大的粮食安全问题。到2017年开始出现国内生产不能满足消费的情况,并且缺口扩大得很快,主要是玉米的消费急剧增长。从长远看,粮食安全问题令人担忧。 4.总体来看,我同的粮食安全经历了口粮安全——饲料用粮安全——工业用粮安全的阶段。目前我国已经解决了口粮安全问题,正处于饲料用粮安全阶段,到2017年工业用粮安全问题会日益突出。 5.不管是A2还是B2气候情景下,21世纪中叶气候变化对我国粮食产量的影响情景非常严峻,尤其是玉米减产严重;稻谷对气候变化的适应性表现较好。 6.对于幅员辽阔和气候类型分布较广的中国来说,只要合理布局农业,加大科技投入,是可以降低气候变化对粮食产量的负面影响的。 《气候变化对中国粮食安全的影响与对策研究》可能的创新点主要在于: (1)选题和研究内容新颖:国际上现有关注气候变化对水资源、农业系统、作物生产影响的研究成果较多,针对粮食安全的研究相对较少,国内更是罕见。本研究关注改革开放以来气候变化对中国粮食产量的影响,进而预测其在21世纪中叶对我国粮食安全的影响。从选题来看,是对国内这一研究空白的尝试。 (2)研究角度新颖:现有的研究成果多数来自自然科学领域,国际上从经济学的视角开展气候变化对粮食生产影响的研究是近十年的事,研究成果也相对较少,国内更是刚刚起步。本研究用经济手段研究气候变化对中国粮食安全的影响,并提出应对性措施建议,研究角度新颖。 (3)方法创新:运用生产函数法评估气候变化对中国粮食安全的影响,其中会考虑区域的差异和制度变迁,从而构建含两组虚拟变量的面板数据;运用灰色模型预测中长期中国粮食需求,并进行残差序列周期修正以反映气候变化等长期因素等,这些都是方法上的创新。 本研究发现,对于疆域广阔的中国来说,只要合理、适当布局和调整农业结构,我们是有条件、有可能在相当大的程度上避免气候变化对粮食生产的影响,甚至充分发挥其对粮食生产有利的影响的。因此,对于农业部门来说,为了积极应对气候变化,如何在目前的基础上对内合理地调整农业布局,对外如何调整我国粮食的国际贸易格局,是今后亟待研究的问题。 另外,应对气候变化,全球已经、正在并且会继续进行艰苦的谈判,低碳经济已经得到相当的共识。应对气候变化,整个国民经济和产业结构也会做出相应的调整,许多促使碳减排的政策措施必然会导致农药、化肥、农业机械等农业生产资料的涨价,继而影响到粮食部门并导致处于劣势的广大小农处境更加艰难。如何评估气候变化对农民利益的影响并最大限度的保护农民利益,亦是值得探讨的问题。 目录 第1章 导言 1.1 研究背景与意义 1.1.1 研究背景 1.1.2 研究意义 1.2 概念界定 1.2.1 粮食 1.2.2 粮食安全 1.2.3 粮食主产区 1.2.4 气候变化和全球变暖 1.3 研究动态追踪 1.3.1 粮食安全的研究现状 1.3.2 气候变化对农业影响的研究现状 1.3.3 总结与讨论 1.3.4 我国目前研究的现状和今后发展的方向 1.4 研究目标思路、数据来源与主要内容 1.4.1 研究目标与思路 1.4.2 数据来源 1.4.3 研究内容 1.5 本研究的主要创新和不足 1.5.1 研究的主要创新 1.5.2 研究不足 第2章 理论基础与研究方法 2.1 生产要素理论和生产函数 2.1.1 生产要素理论 2.1.2 农业生产要素 2.1.3 生产函数 2.1.4 启示 2.2 全球公共物品理论与非市场产品价值评估方法 2.2.1 外部性理论 2.2.2 全球公共物品理论 2.2.3 非市场产品的价值评估理论与方法 2.2.4 生产函数法 2.2.5 启示 2.3 面板数据计量经济学理论与模型 2.3.1 面板数据理论 2.3.2 面板数据回归模型 2.3.3 启示 2.4 灰色系统理论与灰色预测方法 2.4.1 灰色系统理论 2.4.2 灰色系统建模机理 2.4.3 灰色预测方法 2.4.4 启示 第3章 中国粮食生产布局及供需概况分析 3.1 我国粮食生产布局总体分析 3.1.1 传统粮食主产区生产概况 3.1.2 本研究粮食主产区的划分 3.1.3 我国四大经济区域的划分 3.2 我国粮食生产状况分析 3.2.1 稻谷生产状况分析 3.2.2 小麦生产状况分析 3.2.3 玉米生产状况分析 3.3 粮食消费需求分析 3.3.1 粮食消费构成 3.3.2 我国粮食消费构成的变化趋势 3.4 我国粮食供需均衡状况 3.4.1 稻谷供需均衡状况 3.4.2 小麦供需均衡状况 3.4.3 玉米供需均衡状况 3.4.4 粮食供需均衡总体状况 3.5 本章小结 第4章 气候变化及全球行动 4.1 全球气候变化 4.1.1 全球气候变化的事实 4.1.2 全球气候变化的原因 4.1.3 气候变化对人类的影响 4.2 全球气候变化对中国环境的影响 4.2.1 中国极端气候事件概况 4.2.2 气候变化对中国农业的影响 4.2.3 影响中国农业生产的气候条件 4.3 应对气候变化的全球行动 4.3.1 应对气候变化的全球努力 4.3.2 各国应对气候变化的措施 4.3.3 达成共识 4.3.4 尚存分歧 4.4 本章小结 第5章 气候变化对我国粮食生产影响的实证分析 5.1 粮食生产的影响因素分析 5.1.1 气候及自然灾害因素 5.1.2 影响粮食生产的其他因素 5.2 中国粮食主产区气候特点及变化趋势 5.2.1 中国稻谷主产区气候特点及变化趋势 5.2.2 中国小麦主产区气候特点及变化趋势 5.2.3 中国玉米主产区气候特点及变化趋势 5.2.4 总结 5.3 指标、数据与模型 5.3.1 指标设计 5.3.2 数据来源及初步处理 5.3.3 模型的建立 5.4 气候变化对稻谷生产影响的实证分析 5.4.1 基于面板数据的模型处理及结果 5.4.2 1979年至2007年间我国稻谷增产中气候因素贡献的测算 5.4.3 结论分析 5.5 气候变化对小麦生产的影响 5.5.1 基于面板数据的模型处理及结果 5.5.2 1979年至2007年间我国小麦增产中气候因素贡献的测算 5.5.3 结论分析 5.6 气候变化对玉米生产的影响 5.6.1 基于面板数据的模型处理及结果 5.6.2 1979年至2007年间我国玉米增产中气候因素贡献的测算 5.6.3 结论分析 5.7 本章主要结论 5.7.1 气候变化对粮食生产影响总结 5.7.2 物质投入对粮食生产影响总结 5.7.3 其他因素对粮食生产影响总结 第6章 气候变化对中国粮食产量影响的预测 6.1 我国未来气候变化的预测 6.1.1 我国近代气候变化趋势 6.1.2 IPCC第四次评估报告气候预测结论 6.1.3 我国学者预测结论 6.1.4 本研究借鉴的预测结论 6.2 我国粮食生产能力的中长期预测 6.2.1 稻谷主产区生产能力的中长期预测 6.2.2 小麦主产区生产能力的中长期预测 6.2.3 玉米主产区生产能力的中长期预测 6.2.4 我国粮食产量预测 6.3 21世纪中叶气候变化对中国粮食产量的影响 6.3.1 气候因子变动率的计算 6.3.2 21世纪中叶气候变化对我国粮食增产的贡献率 6.3.3 21世纪中叶气候变化对我国粮食产量影响的测算 6.4 本章主要结论 第7章 我国粮食需求的中长期预测 7.1 我国粮食消费变化趋势及特点 7.1.1 我国粮食消费变化趋势 7.1.2 我国粮食消费特点 7.2 粮食消费的影响因素分析 7.2.1 人口增长 7.2.2 收入增长 7.2.3 城市化水平和进程 7.2.4 市场发育程度 7.3 我国粮食需求的中长期预测 7.3.1 稻谷消费量的中长期预测 7.3.2 小麦消费量的中长期预测 7.3.3 玉米消费量的中长期预测 7.4 21 世纪中叶我国粮食安全预测结论 7.4.1 我国粮食需求预测结果总结 7.4.2 21世纪中叶我国粮食安全缺口 第8章 主要结论及政策启示 8.1 本研究主要结论 8.1.1 关于21世纪中叶我国粮食安全的结论 8.1.2 关于气候变化对我国粮食安全影响的结论 8.2 我国粮食部门应对气候变化的政策建议 8.2.1 逐步建立气候灾害监测、预警、分析和决策支持系统,建立气候变化影响的监测和分析系统 8.2.2 加强农业气象预报的准确性和及时性,积极开展人工影响天气活动 8.2.3 组建气候灾害决策管理机构,建立统筹全局的指挥调度系统,降低气候灾害的损失 8.2.4 根据气候变化合理调整农业布局 8.2.5 加强农业基础设施尤其是水利基础设施建设 8.2.6 提高农业生产技术,选育新品种 8.2.7 普及低成本的农业适应技术 8.2.8 运用农产品期货市场,建立农业气候灾害保险以规避风险 8.2.9 提高农民的气候变化适应意识 8.2.10 制定适应行动的激励政策 8.3 后续研究问题 参考文献 |
随便看 |
|
霍普软件下载网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