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软件下载  游戏下载  翻译软件  电子书下载  电影下载  电视剧下载  教程攻略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书名 大峡谷探索之旅(最后的秘境)/鹿鸣书系
分类 生活休闲-旅游地图-地图
作者 陶宝祥
出版社 福建教育出版社
下载
简介
编辑推荐

《大峡谷探索之旅丛书》是科学家徒步穿越世界第一大峡谷,亲临险境的真实手记。它生动再现了当年艰辛的穿越历程,揭示了科学探险考察中的风风雨雨和酸甜苦辣,是一套科学探险考察的佳作。

分册《大峡谷探索之旅(最后的秘境)》作者陶宝祥详细介绍了三位生物科学家长期在雅鲁藏布大峡谷中进行科学考察的经历,及考察成果。展现了“世界第一大峡谷”独特、壮美的地理与人文风貌,重现了科考岁月中的酸甜苦辣。

内容推荐

《大峡谷探索之旅(最后的秘境)》由三部分组成,分别由三位中科院的科学家完成。作者陶宝祥详细介绍了三位生物科学家长期在雅鲁藏布大峡谷中进行科学考察的经历,及考察成果。展现了“世界第一大峡谷”独特、壮美的地理与人文风貌,重现了科考岁月中的酸甜苦辣。

《大峡谷探索之旅(最后的秘境)》内容涵盖了植物、昆虫、真菌三个方面,书中收录彩图120多幅,使读者身临其境地领略大峡谷的生机勃勃。

目录

雅鲁藏布大峡谷

 最后的秘境

 中国科学家发现世界第一大峡谷

 中国政府为世界第一大峡谷命名

 中国人首次徒步穿越世界第一大峡谷

大峡谷的新发现

 绒扎大瀑布与三个瀑布群

 珍稀树种红豆杉

 缺翅目与科新一号

 水汽通道

 海蓝宝石

穿越大峡谷

 艰难的出行准备

 飞到拉萨

 滚烫的心

 1998年的大洪水

 旱蚂蟥铁索桥

 孤岛墨脱

 藤网桥毒树溜索

 大峡谷中的“豪餐”

 再见大峡谷

穿越的人们

 无私奉献的科考队员

 圣洁的莲花

 追进大峡谷

 长眠在大峡谷

 中国雅鲁藏布大峡谷科学探险考察队队员名单

后记

试读章节

被世人称为第三极的青藏高原蕴藏了多项世界之最。雄伟的喜马拉雅山脉,在世界的屋脊上,造就了世界第一高峰——珠穆朗玛峰。同时也给世界留下了最大最深的峡谷——雅鲁藏布大峡谷。

发源于喜马拉雅山脉杰马央宗冰川,被藏族儿女称为“母亲河”的雅鲁藏布江,沿着喜马拉雅山脉北麓莽莽向东,流到东经95。附近一个叫做“派”的地方,猛然纵身劈开两座7000多米的大山,扭头向北向东又向南,环绕喜马拉雅山东段最高峰——南迦巴瓦峰,甩出了一个漂亮的马蹄形大拐弯,之后,便向一片神秘的密林中流去,在我国西藏墨脱县的巴昔卡流入印度的布拉马普特拉河。这条大江在世界上最高的山脉中冲出了世界最大最深最险的峡谷——雅鲁藏布大峡谷。特别是峡谷中段近200千米内的落差就达2000多米,实属世界罕见。于是很多科学家、探险家就猜测在这条大江上一定有一个或几个巨大的瀑布,它极有可能比著名的尼亚加拉大瀑布、黄果树瀑布还要雄伟,还要壮观。很多人认为这里可能是世界上面积最大的秘境。大拐弯两侧的100多千米的无人区中,科学家认为很可能有许多重大的发现。从而解释科学上很多待解的谜。一个世纪以来,雅鲁藏布江大拐弯地区。一直是科学家、探险家魂牵梦萦的地方。

雅鲁藏布江是我国第五大河,在我国境内全长2057千米,平均海拔在3000米以上,是世界海拔最高的大河。奔流不息的雅鲁藏布江,养育了勤劳勇敢的藏族、珞巴族、门巴族人民,促成了他们古老文化的发展。

著名的雅鲁藏布水汽通道,就是沿着这条江进入藏东南的,使藏东南地区成为了西藏的“江南”。

强大的印度洋暖湿气流沿雅鲁藏布江水汽通道,进入雅鲁藏布大峡谷地区,为雅鲁藏布大峡谷带来了丰沛的降水和热量,使雅鲁藏布大峡谷从海拔百余米的热带河谷到海拔5000多米的白雪皑皑的雪山。随着水热组合的变化,植被类型也发生着变化。这里是世界植被类型垂直分布最完整的地区之一。雅鲁藏布大峡谷优越的水热条件和复杂多样的立体生态环境,使这里成为世界山地生物多样性最丰富的地区。据1998年以前的资料,该地区有大型真菌686种,哺乳类动物63种,鸟类232种,爬行类动物25种,两栖类动物19种,昆虫类1500多种。这次雅鲁藏布大峡谷科学探险考察,采集昆虫、无脊椎和脊椎动物标本就有3000多号。在这些标本中既有原始古老的活化石——缺翅目昆虫,又有以前在西藏从未有过记录的物种,如突眼蝇科的昆虫。这些古老而现代的物种使雄伟的雅鲁藏布大峡谷充满了活力,焕发着青春。一年之中,各色杜鹃从谷底到高山竞相开放。不断变换着色彩,使雅鲁藏布大峡谷成为花的海洋。翩翩起舞的蝴蝶、穿飞在花丛中的丽鸟和游戏在茫茫林海中的珍禽异兽使雄伟的雅鲁藏布大峡谷充满勃勃生机。

勤劳而勇敢的藏族、门巴族和珞巴族兄弟在这块富庶的土地上繁衍生息。以雅鲁藏布大峡谷中人口最少的珞巴族为例,其在我国的实际控制区内只有4000人左右。“珞巴”意为“南方人”,他们生活在西藏东南的珞瑜地区。他们以血缘组织聚居,还没有形成完整的地缘组织,加上高山峡谷的阻隔,长期以来形成了众多彼此孤立的部落。他们讲着难学的属汉藏语系藏缅语族的珞巴语言。不过他们大多懂藏语,少数人也会一些汉语。他们过着刀耕火种、男猎女织、自给自足、互助互惠、平和而欢乐的生活。他们信仰喇嘛教,每个村都有一个喇嘛庙供放神龛。神龛上有两尊佛像浮雕,一个吉祥徽,供奉着青稞类的供品;神龛前竖着三根大旗杆,挂着经幡。逢年过节,这里便是村民们聚集的地方。20世纪60年代末,珞巴人都从山上搬到条件好一点的山下居住。盖起了仿藏式的木石结构的房子。房子相当坚实,高大宽敞舒适。家家房内的中桩上都挂着毛泽东的画像,还挂着两束小麦、几条哈达。在他们的心目中,哈达代表着吉祥如意,小麦代表着五谷丰登,而毛泽东永远是他们心中的“神”。P2-5

序言

1998年,在中国科学院领导下,在西藏自治区政府的支持和关怀下,在西藏藏族、门巴族和珞巴族同胞的帮助下,中国科学探险协会组织中国科学家与我国新闻媒体、企业相结合,安全圆满地实现了人类首次徒步穿越雅鲁藏布大峡谷,发现了四组大瀑布群,发现了一些新的科学资源,引起了国内外的极大关注,被我国两院院士评选为1998年中国十大科技进展新闻第二。

福建教育出版社在第一时间约我们写稿,策划出版了一套《雅鲁藏布大峡谷科学探险丛书》。这套丛书是由中国科学探险协会主席刘东生院士题写的序。

在序中,刘东生院士写道:“1998年安全圆满地实现人类首次徒步穿越雅鲁藏布大峡谷,完成了中国科学家多年来未实现的宏愿,是中华民族的骄傲。20世纪末这一重大的科学探险活动被我国两院院士评为1998年十大科技进展新闻第二,是当之无愧的。”

我国科学探险界尊敬的刘东生院士离开我们已经五年多了。然而,他在那序言中的精辟论述至今仍然在我们的耳边回荡。

刘东生院士写道:“人类对自然界的认识始于探险,哥伦布发现新大陆,达尔文提出进化论,都是始于探险。认识宇宙需要探险,认识地球需要探险,认识人类自己也需要探险。”

今天,大自然仍然给我们人类留下了许许多多的现象和问题,亟待我们去认识,去解决。诸如,全球气候、环境的变化规律及变化原因,地球外生命的探索,等等,都需要人类去探险。

然而,人类如何进行探险呢?

刘东生院士在序中指出:“探险有两类,一类是为了科学目的,一类是为了猎奇,两者迥然不同。中国科学探险协会一直主张科学探险,即以科学研究为目的,以科学思想和方法为指导来从事科学探险活动。”

我们应该遵照刘东生先生的教导,在科学探险中逐渐认识大自然。

提及1998年的徒步穿越雅鲁藏布大峡谷探险,刘东生先生在序中明确指出,“此次徒步穿越雅鲁藏布大峡谷就是属于科学探险”。

今天,福建教育出版社本着“实现中国梦”的理想,重新邀请徒步穿越雅鲁藏布大峡谷的参与者,再写《大峡谷探索之旅丛书》,再现1998年中国科学家徒步穿越世界第一大峡谷的过程,再现中国科学家如何追寻梦想、实现梦想的过程。衷心希望我国青少年沿着我国科技界前辈的科学探险足迹,继承科学探险精神,去不断地认识未知的大自然,去不断地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发展,不断地实现中国梦。

实现中国梦,实现人类与大自然和谐发展,愿我们与青少年共同努力吧!

中国科学探险协会主席 高登义

2013年10月于北京

后记

雅鲁藏布大峡谷科学探险考察已经过去15年了,15年来我经常想起穿越的往事及生活在大峡谷中的人们。雅鲁藏布大峡谷的变化时时刻刻牵动着我的心。15年来发生在大峡谷中的几件大事彻底改变了大峡谷的面貌。使大峡谷中的门巴族、珞巴族同胞走向了现代化的轨道。

2009年国家投巨资,实施墨脱光缆传输系统工程,为保障工程按时完成和施工人员的安全,业务部门合理安排施工进度,施工期间没有发生一起安全事故。该光缆通信工程于2009年9月25日全面建成开通,中国电信天翼网络成功覆盖“高原孤岛”,结束了全国最后一个县不通光缆的历史,墨脱人也与全国同步进入3G时代。当地群众可以自由地使用语音、宽带、数据、移动、天翼3G等各种电信业务和综合信息服务。信息高速路的建成使墨脱从此与时代同步。

2008年10月,经国务院常务会议批准立项建设波墨公路,国家全额投资9.5亿元。工程位于西藏自治区波密和墨脱两个县内,路线起于波密县扎木镇318国道川藏公路与老扎墨公路的交汇点,先后跨越波斗藏布江、金珠藏布江、西莫河等6条江河,经嘎隆寺,以隧道穿越嘎隆拉雪山,经米日和马迪村到达墨脱县城莲花广场,路线全长117.278公里,其中嘎隆拉雪山实3315米隧道新建方案,与原翻山路段相比,可缩短里程约24公里,并且能有效避免雪崩等灾害对公路交通的影响,其余路段尽量在墨脱简易道路的基础上整治改建。建设工期36个月。

2010年12月15日,波墨公路嘎隆拉隧道贯通仪式在海拔3700多米的隧道口隆重举行。西藏自治区主席白玛赤林等亲临现场,并共同启动工程爆破按钮,打开嘎隆拉隧道。白玛赤林宣布隧道贯通。波墨公路嘎隆拉隧道由武警交通部队承建,参建单位代表、四川武通路桥工程局第三工程处代表发言说,今天嘎隆拉隧道胜利实现贯通,墨脱人民世代被茫茫雪山所阻隔的历史终于结束了。隧道贯通后,数百军民舞动红旗在隧道口欢呼雀跃。嘎隆拉隧道是墨脱公路的控制性工程,隧道全长3310米,平均海拔3700米。对该隧道进行施工时,气象条件恶劣,穿越多条地质断裂带,岩体破碎,涌水量大,地质构造、水文地质条件极其复杂。白玛赤林在贯通仪式上说,波墨公路在建设上克服了许多难以想象的困难,解决了大量复杂的技术难题,创造了公路建设史上的奇迹。他希望修路军民再接再厉,一鼓作气,确保安全,确保质量,早日结束墨脱“高原孤岛”的历史,将波墨公路建设成为一条生态路、致富路、小康路。

原定于2012年底建成通车的波墨公路,由于种种原因,通车日期改在2013年底。我深信,困难再大也没有全国人民的决心大,不通车的历史必将结束。生活在墨脱的广大军民一定会幸福地走在宽阔的柏油路上。墨脱县广大门巴族、珞巴族同胞脱贫致富奔小康的日子指日可待。

教育是大峡谷地区未来发展的希望。大峡谷中的门巴族和珞巴族人,过去全靠结绳数木棍记事,60年代初还很少有人识字。解放军首次在这里办起了识字班,教人们学习藏文和汉字。直到今天,在墨脱县墨脱村的稻田中央,还保留着3棵大树,当地人说这是当年为纪念解放军教他们识字栽种的。尽管稻田在这里少而珍贵,可人们就是舍不得砍掉它。最近几年一位自愿放弃北京优越条件的大学生赵乾德背着行李、干粮、书本走进丛林山寨,办起了墨脱第一所小学。后来陆续又有一些公益人士进入大峡谷捐建希望小学。现在学校已发展到12所。墨脱乡小学的7名教师中有2人从中央民族大学和西藏大学毕业,还有2人从中师毕业,其他3位均到内地受过专门培训。

大峡谷的孩子们上学全免费,这是国家对边境少数民族地区的特殊政策。从1985年起,国家又在这些地区实行了“包吃、包住、包上学”政策,每个学生除了免费读书外,每月还可以领到15~25元的生活补助。为保障这里学生受教育的连续性,孩子们小学毕业后全部免费到八一镇读初中高中,毕业后可以报考内地和西藏的大学。一批有文化爱家乡的门巴族和珞巴族青年成长起来,并担负起了改变家乡、建设家乡的重任。

我深信大峡谷的明天更美好。

陶宝祥

2013年5月

随便看

 

霍普软件下载网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

 

Copyright © 2002-2024 101bt.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4/3 20:11: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