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软件下载  游戏下载  翻译软件  电子书下载  电影下载  电视剧下载  教程攻略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书名 易儒道佛合解菜根谭
分类 人文社科-哲学宗教-伦理学
作者 闵建蜀
出版社 三联书店
下载
简介
试读章节

“天”的含义

中国传统文化的“天”是一个重要概念,不过却有不同的含义:神义之天、自然之天、主宰之天、使命之天、命运之天、义理之天等。神义之天乃指人所敬奉的神灵,例如“上天”、“皇天”、“上帝”:认为“天”赋予了人的生命,人性就具有了天性,人就可上达于天而与天合而为一。由周代初即由天子代表万民去祭祀天帝,这种天人关系至清代一直为中国人所持守。《易经》用八卦代表八种自然物体,组合成六十四卦解释自然之道与人道之间的关系,注重的是自然之天,天道与人道合一。老子与庄子的“天”乃指“道”,即“自然之道”,“道”是宇宙的本体。老庄的天人合一乃指“与道合一”。孔子的“天”有主宰之天、命运之天、使命之天的成分,他重视人道而不愿谈天道,因此他的立场是“人能弘道,非道弘人”。

北宋程颐与南宋的朱熹所发展的理学及南宋陆九渊和明朝王阳明的心学都有义理之天的性质,程朱的“理”乃指“天理”。“理”是万物生成的本源或本体,也就是太极。人人有一太极,物物有一太极,太极散在万物。程朱的理学用“天人一理”表达了儒家传统的“天人合一”的思想。南宋陆九渊认为“心即理”,他说“宇宙便是吾心,吾心便是宇宙”,这样“天心”便是“人心”了。王阳明的“良知说”,认为“心”的本体就是“良知”,能排除私欲不受外界事物的干扰,“心”就显现出了其“本心”,即“性”,即“理”,亦即“天理”了。宋明理学的思想显然是在早期儒家的思想中掺入了佛家的思想,《菜根谭》的哲语也因此既有宋明理学的色彩.也有禅宗的佛理。心体即天体

心体便是天体。一念之喜,景星庆云;一念之怒,震雷暴雨;一念之慈,和风甘露;一念之严,烈日秋霜。何者少得?只要随起随灭,廓然无碍,便与太虚同体。

人的心体就似天体。人的心中喜悦,就如同天上所出现的景星庆云[喜];人的心中愤怒,就如同天空中的雷电风雨[怒];人的心中慈悲,就如天空中的和风甘露[慈];人的心中冷酷,就如烈日秋霜[严]。天有风霜雨雪的四时变化,人有喜怒哀乐的情绪波动,人的心体就相似天体,人心的情绪波动,只要能像天体的变化那样合乎规律,随[时]起随[时]灭,人的心体能似天体那么广大空阔,也就能与广阔无限的太虚[宇宙、天]相通了。

人的心体就犹如天体,这也就是陆九渊所讲的“天心就是人心,人心也就是天心”,将人心与天心联系起来,“天心”便成了“人心”的本体了。王阳明的“良知说”认为心的本体即良知,良知即天理。宋明理学的“理”与心学的“心”就在早期儒家[孔孟]的思想基础上导入了“本体”的概念,使早期的儒家学说有了依据。其实孟子的“性善论”就认为人生来就具有仁、义、礼、智“四端”,即“恻隐之心”[仁]、“羞恶之心”[义]、“辞让之心”[礼]、“是非之心”(智]。人只要能“尽心”将这“四端”之善扩充之,就成了人的德性了。宋明理学的新儒家学说提出了“理”与“心”的概念,是对早期儒家学说的增补。《菜根谭》的这一哲语显然是受到了宋明理学的影响,将人的修养与“天”的自然变化联系了起来,显示了儒家的“天人合一”思想。

心体刚健如天体

霁日青天,倏变为迅雷震雷;疾风怒雨,倏转为朗月晴空。气机何

尝一毫凝滞?太虚何尝一毫障塞?人之心体亦当如此。

晴朗的天空突然乌云密布,电闪雷鸣,狂风骤雨,转瞬又皓月当空。晴空万里。天体的运行何曾有过一刻的停滞?宇宙也何尝有过丝毫的阻塞?人的心体也当如此。《菜根谭》的这段哲语显然与乾卦的《大象》辞语有关,即“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乾卦象征天体,天体的运行刚健有力,纵有阻碍也能一一克服,通畅而不停滞,君子也应当具备此一素质,发挥如天一般的刚健精神,此乃儒家“内圣外王”的必要条件之一。

不过《菜根谭》这段哲语却只重视了天的特征,乃“天”的狭义定义,而非广义的“天”。广义的“天”乃指自然之道,至少应讲天地之道。心体用《易经》概念来解释更为适合。《易经》的天地为心体

《易经》的八卦系统讲的自然之道,即天地之道,坤卦代表了地之道。《易经》并未明显讲到“心体”,却不能说其内容无心体的含义。以乾坤两卦来说,讲的是天地之道,乾天卦为纯阳卦,坤地卦为纯阴卦,而在“孤阴不生,独阳不长”和“乾坤并健”的概念下,天地乃为一体,天地不分即为太极。太极亦即朱熹解释的“理”,为万物一切理的概括,为宇宙的本体。

程朱的“理”是外在的客观性质,而陆九渊与王阳明的“心”则是内在的主观性质。

P12-14

目录

前言

天理与人心

“心”的修养

品德与才能

真诚

朴实

满与不满

谦、让

宽厚

藏、忍

去妄欲

“不”之道

内省

除智巧

慎道

磨练

自然

时空与心境

其他

《菜根谭》人生哲理的摘要

《莱根谭》乃“内圣”之书

参考书目

序言

《菜根谭》成书在明朝万历年间,作者洪应明,字自诚,号还初道人。“自诚”显示了他的儒家人生修养的思想,“还初”则含有道家“反璞归真”的自然人生观,也兼有佛家观注生命的禅机之味。在《菜根谭》中,洪应明将儒道佛三家的人生哲理融合一起,有“三教”合一的思想。

《菜根谭》的书名出自宋儒汪信民(革)所说的“人能咬得菜根,则百事可成”。菜根是果叶的根本,象征了为人处事的根本道理。洪应明所以取这句话作为书名,是说人在日常生活中能经过艰苦的磨炼,做事才会有所成就。

儒家的处世态度富积极性,认为个人是社会的一成员,具强烈的社会责任感,处世的方法特别重视“道德”与“中”的作用,以达到“和”的境界。儒家注重“刚健”和“自强不息”的人生观,偏重在“动”的性质,而道家的人生观则偏重在“自然”和“静”的方面,“静”为“动”的起点,内心宁静就能明鉴天地。佛家认为世人执著于相,对一切境象认为都是“实有”,因此产生了各种欲望。在“空”的概念下,代表一切有形物质的“色”都会缘散而“空”,色即是空,空即是色,人如执著于色相,就很容易受到外界的迷惑而产生追求名利的欲望,也就不能看清人生的真谛了,因此注重“心”的修养,明心见性,即心即佛。宋明理学家(程颐、朱熹、陆九渊、王阳明等)受到佛家的心学影响,将“心”或“理”的成分掺入了传统儒家的思想之中,强化了传统儒家学说的本体论,另方面也对当时扩展中的佛家思想产生了一种抵御性,宋明新儒家或理学家的思想也具有了“心”的成分,并非佛家才有,在传统儒家的“道德修养”与“刚健有为”的基础上强调了心性作用。

《菜根谭》对儒道佛的人生观用格言和警旬的语录体来表达,而非抽象的形式。文辞优雅,朴实平和,以淡见浓,泛谈了儒道佛三家人生修养和待人处世的原则,为一“内圣”之书。抱儒家道德感的进取精神,持道家自然朴实的潇洒风貌,怀佛家禅门的独立自主性而同时又有自由自在的不执著心态,就懂得人生的真谛何在了。

在一般的解注《菜根谭》的书籍中,多根据原本的格言和警句逐条译注和评析,有的则做了一些分类,例如修身、处世、待人、仕途、齐家等,并非根据儒道佛的人生哲理来分类,而本书则先将儒道佛的有关人生哲理先予以分类,例如道德、真诚、朴实、中、谦、恕、宽厚、藏忍、健、去妄欲、自省、慎道、磨炼、自然、静等类别,然后将《菜根谭》的有关联性的哲语置于以上的类别之下,这样《菜根谭》的哲语就与儒道佛的人生哲理有了关联性了,也就反映了《菜根谭》所包含的儒道佛思想。

其实儒道佛的人生哲理并非彼此完全独立而无关联,而是“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情况与性质,有共性的部分,也有差异的部分,这就是何以儒道佛的人生哲理能成为中国传统文化的基本构成部分的原因。

对人生修养而言,易道的最高境界就是成为有修养的君子,儒家的最高境界是成圣(圣人,至少是贤人或君子),道家的最高境界是成为得“道”的人,佛家的最高境界是成“佛”。四种人生观的理念表面看来似乎有所不同,其实主要精神都在追求一个“至善”之境,殊途同归,只是各家所采用的方法有所差别而已。一般《菜根谭》的书只将各箴言的有关人生哲理予以解说,并未涉及儒道佛的思想,有的则作了一些有关儒道佛哲理的论述,例如吴家驹注译的《新译菜根谭》,而本书则进一步将易儒道佛的思想作了较深度的配合说明,这样《菜根谭》的处世道理也就联系着四家的人生哲理了。  本书内容与其他解说《菜根谭》的书籍最主要不同的地方,是本书引用了《易经》的哲理与阴阳卦画的方法来解析《菜根谭》所谈及的儒道佛之理。《易经》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经典,原是卜筮之书,经过演变而成了指导人类行为的哲理之书。《易经》的哲理可以在儒道佛三方面的思想做适当的切入,历来就为儒道佛的学者们所推崇。此外,《易经》的阴阳卦画其实乃为一思维的分析工具,在解析人生哲理时,运用阴阳卦画作为分析工具,可获得一较清晰的概念,配合文字的说明,就增强了解析的能力。

《菜根谭》的版本有多种,本书采用了三百六十条哲语的版本,而采取了其中约二百条作为解说的基础。

内容推荐

《菜根谭》是明朝万历年间一部论述修身、处世、待人、齐家的格言和警语集,融合了中国传统儒道佛三家的思想以及作者个人的观点。文辞优雅,朴实平和,以淡见浓,蕴含着深刻的哲理。闵建蜀所著的《易儒道佛合解菜根谭》先根据儒道佛关於人生的哲理予以分类,例如道德、真诚、朴实、中、谦、恕、宽厚、藏忍、健、去妄欲、自省、慎道、磨炼、自然、静等类别,然後把《菜根谭》相关的哲语置於各类别之下,读者就能清楚了解《菜根谭》哲语与儒道佛思想之间的联系。《易儒道佛合解菜根谭》最突出之处是用了《易经》的哲理与阴阳卦画的方法来解析《菜根谭》,增加对原哲语的了解,有助提升思考。

编辑推荐

闵建蜀所著的《易儒道佛合解菜根谭》内容与其他解说《菜根谭》的书籍最主要不同的地方,是本书引用了《易经》的哲理与阴阳卦画的方法来解析《菜根谭》所谈及的儒道佛之理。《易经》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经典,原是卜筮之书,经过演变而成了指导人类行为的哲理之书。《易经》的哲理可以在儒道佛三方面的思想做适当的切入,历来就为儒道佛的学者们所推崇。此外,《易经》的阴阳卦画其实乃为一思维的分析工具,在解析人生哲理时,运用阴阳卦画作为分析工具,可获得一较清晰的概念,配合文字的说明,就增强了解析的能力。

随便看

 

霍普软件下载网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

 

Copyright © 2002-2024 101bt.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4/2 3:21:5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