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闲读近乎勇》结集作者朱小棣近一年来新作读书随笔50余篇,分为四辑:“回首阑珊”、“大师背影”、“闲读拾偶”和“碎语闲言”,在读书时发掘学者际遇、作家体验、名人著述、历史事件等有意味、有趣味的片断,拈出独到的个人感悟,用作者自己的话说:“尤其是在字里行间、拐弯抹角处,看出一些人物嘴脸、世态人情、时代风云之变幻,以及历史的修正与矫枉。”
网站首页 软件下载 游戏下载 翻译软件 电子书下载 电影下载 电视剧下载 教程攻略
书名 | 闲读近乎勇 |
分类 | 文学艺术-文学-中国文学 |
作者 | (美)朱小棣 |
出版社 | 金城出版社 |
下载 | ![]() |
简介 | 编辑推荐 《闲读近乎勇》结集作者朱小棣近一年来新作读书随笔50余篇,分为四辑:“回首阑珊”、“大师背影”、“闲读拾偶”和“碎语闲言”,在读书时发掘学者际遇、作家体验、名人著述、历史事件等有意味、有趣味的片断,拈出独到的个人感悟,用作者自己的话说:“尤其是在字里行间、拐弯抹角处,看出一些人物嘴脸、世态人情、时代风云之变幻,以及历史的修正与矫枉。” 内容推荐 朱小棣编著的《闲读近乎勇》继《闲书闲话》《地老天荒读书闲》之后,《闲读近乎勇》的作者第三本读书随笔,作者所读虽是读新书旧书、名著非名著、闲书准闲书以及畅销书的随笔,因作者身处海外,眼观海峡两岸、文化中西,能自具慧眼,自出机杼,自见性灵,在书的边边角角,有独到发现和体悟,不断给人以意外的收获:文人掌故,独特见解,犀利文笔,品书论人,雅趣横生,暖送人文关怀,标示悠然脱俗的品味。 目录 自序:闲读近乎勇 回首阑珊 往事细如丝 再访流沙河 大江大海东流去 台北冬夜,惊梦游园 “非标准文人”的韩寒 文字的力量 储安平的观察 海归之前的“创造社” 学与识 历史的偶然 周有光的一百年 一位预见到中国未来的外国人 梨园大社会,宫廷小舞台 闲说中南海 艺术的阶级性 小团圆,大断裂 大师背影 季羡林的预言 何满子的选择 风流儒雅,逆来顺受 叶圣陶的现代性 胡同深处,佛缘起始 顾准留下的疑问 大家风范,何止从文 哪怕淡如水 浓得化不开 一粒沙中看世界 不出所料的“意外” 人生的最后十年 高长虹忆鲁迅 还是爱读鲁迅 闲读拾偶 刘索拉的口红底下 初读毕淑敏 余说余华 莫言哪能莫言 伪“三人谈” 同志不同党,同好不同趣 买椟还珠 一衣带水 战士的觉悟 乐器的命运 啥人养活啥子人 古都闲话 闲读拾碎 闲读拾趣 闲读识父迹 碎语闲言 “走进耶鲁”瞧一瞧 哈佛笔记,解构经济 见证美国金融危机中的中美关系 《复数的自由》与自由的单数 神话·科学·事实 雾里看花,似醒还醉 大断裂,小团圆 瞧人这一大家子 不幸的时间开始了 点点胭脂红 有运无命 母女柳毅,一脉传书 他还会有天堂吗? 卷首语集粹 试读章节 其实,我真正关心的还不是这两人的个人私交,而是他们那一代著名知识分子们之间的人际关系。今天汗牛充栋的历史著述和个人回忆中,人们往往只能见到,在政冶斗争的压力下,知识分子人人自危,或是相互攻讦的惨烈事实。而关于相对和平年间,这些大儒们究竟如何相处交往,则鲜有记录。这本书,仿佛一阵轻风,掀开学子园中的一角,让人见到一丝端倪。 请看,杨先生很干脆,笑嘻嘻地说:“从文学研究所1953年成立,到1977年改革开放后改属中国社会科学院,二十五年间,我是一个零。我开始有点困惑,后来觉得很自在,所以改革开放以后,还自觉自愿地把自己收敛为一个零。”“1953年9月召开的第二次全国文艺工作者代表大会,文学研究所的研究员全都是大会代表,只是钱锺书和杨绛不是。”“外文组集体编写《西洋文学史》,不参与者,仅杨绛一人。”“冯至同志是新北大的西语系主任,他表示我翻译Gil Bias的工作,不合适。”“我觉得一身都是错了。身属英文组,职务是‘研究’,但我却在翻译法文。”文学研究所与人民文学出版社合作出版三套丛书,“所内研究员都是编辑委员,除了杨绛一人不是”。“编委每次开会,总要到同和居吃一顿酒席似的晚饭。锺书吃饭回家,总夸香酥鸡、乌鱼蛋汤等名菜。杨绛听了很馋,但仅她这个研究员是无缘美食的。”后来还是戈宝权到了文研所以后,“他跟何其芳说,杨绛不是编委,却负责审稿。何说太不公平了,该请杨绛做编委。不料没做几天,只到同和居吃过一顿美餐。‘文革’开始了,杨绛同背黑锅”。 其实,从文研所成立的那一天起,杨绛就已经成为一个墙内开花墙外香的人物。周扬到会祝贺,闲聊中说起中国小说,周扬说唯独《三国演义》不谈恋爱。杨绛当即反驳说,“吕布和貂蝉呢?”杨的反应之快给周留下深刻印象。随即在宴会桌上,趁所长郑振铎起身发言的当口,周扬示意要杨绛坐在他身旁郑的位子上。“第二天,周扬来文研所与研究员谈话,何其芳独不招杨绛参加。”“杨绛明白这是何其芳因昨天入席的事怒她。”杨自嘲说,“我入所就犯了一个说不明白的错误,成了个媚首长的资产阶级女性!” 外面,或者说上头,欣赏杨绛的还大有人在。除去周扬以外,还有胡乔木和夏衍。早在抗战时期夏衍就喜欢杨绛的喜剧,抗战刚一胜利,从重庆飞回上海,就“托李健吾代赠他的剧作《清明前后》给杨,并索杨绛喜剧二册”。杨绛八十岁生日,没有做寿,夏衍特让女儿送来亲笔题写的贺词:无官无位,活得自在;有胆有识,独铸伟词。而胡乔木的作用可能更大:“《干校六记》,若不是胡乔木同志开绿灯,不会出版的。”他的十六字评语是:“怨而不怒,哀而不伤,缠绵悱恻,句句真话。” 相反,“丁玲说《班主任》是小学级的反共;《人到中年》是中学级;《干校六记》是大学级”。“《堂吉诃德》译完后,《世界文学》要求连载,外文所领导说:‘此非新书,译的很多,不用登了。’”出版社要求译者写序,“据杨绛说,外文所领导体谅她‘下笔即错’没让她写”,以至于没有序文的《堂吉诃德》成为人民文学出版社的外国古典文学名著丛书中“唯一的例外”。P6-7 序言 当今世界,又快又闹。有心读书。已属不易。敢于放弃 追捧畅销读物,轻松自在地闲读,则更是几近于勇。我虽不敢自夸勇夫,但是近年来,确实一直处在一种闲读的状态。并非生活太闲,而是性格所趋。让我正儿八经地去读圣贤书,实在是提不起精神与兴趣;可是让我不看书,有时也会觉着闷得慌。所以总是偷闲找几本书来瞧瞧。 瞧着瞧着,有时大脑就开始活跃起来,莫名其妙的闲思遐想,会不断地冒将出来。随手记下,慢慢地,就集结成了文字,可谓“偶有文章娱小我”。此佳句得自流沙河先生,也是看闲书时看来的。不过他的下半句话是:独无兴趣见大人。我没有他老先生潇洒、清高、运气好,大人是我即使有兴趣也一般见不着的。 我已过了“知天命”的年龄。知也罢,不知也好,总是要在人生的不归路上继续前行。和自己的父辈们相比,我绝不是勇士。年轻时勇气就不多,如今更是所剩无几。但是在把一天的生活做完,喘口气、歇歇脚的工夫里,拿本闲书在手里翻翻,这点余勇,倒还算是有的。 我个人读书的最大乐趣,完全在于能够从书中,尤其是在字里行间、拐弯抹角处,看出一些人物嘴脸、世态人情、时代风云之变幻,以及历史的修正与矫枉。我这人看书还有一个坏毛病:越是作者或是读者大众标榜和指称的主题立意,越不是我关心留意的界面。偏爱往那边边角角,去搜寻我自己喜欢和感兴趣的东西,而且也总是能像淘宝捡漏似的,找到三两处让我有意外收获的地方。 日积月累,集腋成裘。但我绝不敢说,自己一不留神,写出两本书来。而事实上也是战战兢兢、克己求成,才终于能在国内颇有声望的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和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先后出版了两本文集:《闲书闲话》和《地老天荒读书闲》。非常幸运的是,这两本闲书的出版,在海内外得到了“以书喻今”、“静品闲书,热话红尘”、“枕藉历史温馨和吊诡”、以及“‘侃大山’中的智慧锋芒”等纷纷好评。 我在这两本书的序言里,分别提出了“读闲书、闲读书、读书闲”以及“地老天荒读书闲,书中自有言如玉”的理念,意在追求“一卷在握,宁静致远”的境界。这次承蒙北京金城出版社的好意,又一次结集出版我的短小文章。其中不少已经在海内外的报刊上,或全文、或删改,陆陆续续地发表过,其中包括《文汇读书周报》《中国青年报》《人民政协报》《中国教育报》《中国社会科学报》《中国政协》杂志、《百家湖》月刊,以及美国的《世界周刊》和《侨报周末》。 将过去一年来闲散读书而陆续凑成的这批文字一一检点,发现刚巧可以纳于四个独立而又相关的框架里面,分别题为:“回首阑珊”、“大师背影”、“闲读拾偶”和“碎语闲言”。希望能籍此鼓舞一下与我或有同好的读者们,故日:闲读近乎勇。 2011年10月10日 |
随便看 |
|
霍普软件下载网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