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软件下载  游戏下载  翻译软件  电子书下载  电影下载  电视剧下载  教程攻略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书名 彭加勒
分类 文学艺术-传记-传记
作者 李醒民
出版社 商务印书馆
下载
简介
编辑推荐

李醒民所著的《彭加勒》以《彭加勒》繁体字版本(台北:三民书局东大图书公司,1994年第1版)为底本排印,增补了三章:第七章“猜测大自然永恒的奇迹——彭加勒的自然观”,第八章“空间和时间是同一个整体——彭加勒的时空理论”,第九章“揭开科学自身的面纱——彭加勒的科学观”。这三章出自《理性的沉思——论彭加勒的科学思想和哲学思想》中的第五章“彭加勒的自然观”,第六章“彭加勒的时空理论”,第七章“彭加勒的科学观”(沈阳:辽宁教育出版社,1992年第1版。

内容推荐

昂利·彭加勒是法国著名的数学家、物理学家、天文学家和科学哲学家,是19世纪和20世纪之交世界数学的领袖和相对论、混沌学的先驱,是前现代科学哲学的缔造者和逻辑经验论的始祖,被誉为最伟大的法国人。

本书通过对彭加勒原著的研读及其所处时代科学和哲学背景的考察,勾勒出彭加勒哲人科学家的完整形象,努力揭示他的内心世界和精神气质,提出一系列不同于传统观点的估价和看法。

李醒民所著的《彭加勒》首次把彭加勒的主导哲学思想命名为“经验约定论”和“综合实在论”,概括彭加勒约定论的八大内涵,肯定其积极意义和在哲学史上应有的地位:还着力论证了彭加勒的数学哲学、科学方法、科学发明的心理、自然观、时空观、科学观以及彭加勒与马赫学派相同而“主义”迥异,彭加勒对爱因斯坦的思想影响等。

《彭加勒》内容丰富,思想新颖,论述平易,文字优美,深入浅出,雅俗共赏,可供对科学和哲学感兴趣的读者阅读。

目录

自序

第一章 理性科学的活跃智囊——彭加勒的生平和业绩

 §1.1 走上生活之路

 §1.2 世纪之交的数学全才

 §1.3 开辟了理论天文学的新纪元

 §1.4 理论物理学所有分支的专家

 §1.5 名副其实的哲人科学家

 §1.6 自由思考、持续斗争的一生

第二章 “危机”是“革命的前夜”——彭加勒关于物理学危机的观点

 §2.1 物理学危机的产生

 §2.2 物理学家对危机的反应

 §2.3 彭加勒关于物理学危机的基本观点

 §2.4 一些广为流行的误解和曲解

 §2.5 对《唯物主义和经验批判主义》有关论述的分析

 §2.6 彭加勒对物理学危机为什么会有基本正确的见解?

 §2.7 物理学危机的实质

第三章 探究数学王国的根底——彭加勒的数学哲学思想

 §3.1 数学直觉主义的先驱和倡导者

 §3.2 数学中的直觉和逻辑

 §3.3 数学归纳法是从特殊到一般的工具

 §3.4 关于数学的对象、目的和本性

第四章 别树一帜的哲学创造——彭加勒独创的经验约定论

 §4.1 彭加勒的约定论的起源

 §4.2 彭加勒的约定论的内涵

 §4.3 对一些误解的辩驳

 §4.4 经验约定论的认识论和方法论意义

第五章 丰厚圆融的哲学集成——彭加勒独特的综合实在论

 §5.1 关系实在论的先驱:实在即关系

 §5.2 关于真理的实在观点

 §5.3 科学观中的实在论烙印

 §5.4 彭加勒的约定论、经验论、理性论与科学实在论

第六章 美的旋律和创造的神韵——彭加勒对科学方法和数学发明的心理探秘

 §6.1 假设的作用、分类和内涵

 §6.2 作为理性美的科学美

 §6.3 发明就是识别、选择

 §6.4 数学发明的心理机制

 §6.5 一位准心理学家的形象

第七章 猜测大自然永恒的奇迹——彭加勒的自然观

 §7.1 对自然界的统一性和简单性的信念

 §7.2 偶然性和决定论

 §7.3 自然规律因时而异吗? 

 §7.4 关系是我们能够得到的唯一实在

 §7.5 物质和以太

 §7.6 力学自然观与电磁自然观

第八章 空间和时间是同一个整体——彭加勒的时空理论

 §8.1 时间及其测量

 §8.2 几何空间与知觉空间

 §8.3 空间的相对性

 §8.4 空间为什么有三维? 

 §8.5 空间和经验

第九章 揭开科学自身的面纱——彭加勒的科学观

 §9.1 科学:它的定义、目的和规范

 §9.2 科学发展的动态图像

 §9.3 科学向统一性和简单性进展

 §9.4 科学理论的结构和本性

 §9.5 科学具有促进社会进步和人类文明的强大力量

 §9.6 为科学而科学

 §9.7 科学家的信仰、秉性和美德

第十章 学派相同而“主义”迥异——马赫、彭加勒哲学思想异同论

 §10.1 批判学派的两位首领:马赫和彭加勒

 §10.2 有关哲学见解同中有异

 §10.3 主导哲学思想大相径庭

 §10.4 彭加勒是马赫主义者吗?

 §10.5 最后的评论

第十一章 心有灵犀一点通——彭加勒对爱因斯坦思想的影响

 §11.1 爱因斯坦与彭加勒的思想交往

 §11.2 彭加勒在认识论上对爱因斯坦的影响

 §11.3 彭加勒在方法论上对爱因斯坦的影响

 §11.4 彭加勒对爱因斯坦科学观的影响

 §11.5 彭加勒的几何学思想对爱因斯坦的影响

 §11.6 一条值得注意的思想纽带

彭加勒年表

主要参考书目

索引

《理性的沉思》作者后记

试读章节

§4.1 彭加勒的约定论的起源

什么是约定论?亚历山大(P.Alexander)在为美英《哲学百科全书》撰写的条目中这样写道:“约定论通常是为下述任何观点所取的名称:科学定律和理论是约定,这种约定或多或少取决于我们从可供选择的‘描述’自然界的方式中进行自由的选择。被选择的可供选择的方式不能说比其他东西更为真实,而只是更为方便而已。这种观点包括比这样的认识更多的认识:我们描述世界的方式取决于我们的语言约定;它还包括比这样的信念更多的信念:纯粹数学或逻辑的命题由于这些约定而是‘真实的’。它也包括这样的主张:任何首尾一贯的数学或逻辑系统能够适用于自然。约定论很容易受到误解,人们往往这样批评它,认为它使科学结论成为任意决定的结果。对于任何实际上成立的约定论的理论来说,人们怀疑这种看法是合理的。”

亚历山大的定义似乎是针对约定论一般而下的,无论如何它与彭加勒的约定论多少有出入。事实上,在彭加勒之后,约定论得到了发展;在彭加勒的同时代,也有人提出了一些零散的约定论的思想;在彭加勒之前,也有这方面的思想萌芽。

早在古希腊时代,原子论者留基伯(Leukippus,前500—440)、德谟克利特(Demokritus,前460—370)、第欧根尼(Diogenes,前2407—152)就反对感觉是自然给予的观点,而主张感觉只是约定的东西,即感觉是由意见和情感所决定的。例如,德谟克利特就说过:颜色是约定的,甜是约定的,苦是约定的,各种性质都是约定的,只有原子和虚空是自然的。尽管这种约定思想只是针对感觉语词而言的,而不是针对科学原理、科学概念而言的,但是它无疑能给后人以某种启示。

约定论在许多方面归功于康德,尽管他不是一个约定论者。他认为,我们描述的本性与其说取决于个人的选择,还不如说主要取决于人类思想的普遍特征,我们在这个世界上发现的秩序并非与我们的思想特征毫不相干。康德关于思想的能动作用和知识成分的两个源泉的思想,对许多具有创造性的数学家和物理学家很有吸引力。康德的这些观念为约定论铺设了道路。惠威尔(w.Whewell,1794-1866)受到康德的影响,也强调自然基本定律的必然地位来源于它们与那些作为客观经验知识的先验必要条件的观念的联系。他除了诉诸这些定律“体现”观念形式的想法外,并未详细说明这种关系的性质。不过,他确实认为,这种例证是在科学的历史发展中逐渐提供的。

约定论也与马赫和迪昂(P.Duhem,186l一1915)的工作有关。正如亚历山大所写的,马赫和迪昂把科学理论中的“图示的”或“解释的”成分与相关的成分加以区分。在马赫看来,理论只不过是预言的工具,在构造它时要使预言尽可能简单、尽可能有力。甚至在理论的相关部分不能直接被证实,图示部分根本不能被证实的情况下,我们在构造理论时也可以从值得注意的选择自由出发。我们接受的无论哪一个图像都是约定的、无关紧要的,基本的东西是容许数学关系矫正预言。迪昂坚持类似的观点,他补充说,当我们把数学用于科学时,我们通过数学符号以纯粹约定的方式表示可度量的性质,我们借助于假设把这些符号任意地相互联系起来。这些假设按照纯粹数学的方法结合起来,结果被重译为变成预言的物理学术语。在谈到所谓的判决性实验不能证伪假设时,迪昂指出,预言出现某一现象涉及若干假设,即使这类情况的先行条件陈述无误,未能观察所预见的现象,也仅能证明前述假设不合宜。为了恢复与观察的一致,科学家可以随意改变出现在前提中的任何一个假设,代替或修改其他假设。采用这种方法,也就是把那个特定假设当作一种约定,对于约定来说,无所谓真假问题。  约定论思想在广泛的意义上独立于科学基础的研究出现在朗格(F.Lange,1828—1875)和尼采(F.Nietzsche,1844—1900)的著作中,例如尼采死后出版的未完成的著作《论超道德感中的真理与谎言》即是。

当然,我们可以把彭加勒的约定论看做是这些哲学家思想发展的逻辑结果或伴生物。但是,确切地讲,彭加勒的约定论主要还是根植于他对科学基础(尤其是几何学和物理学基础)的深刻反思,根植于当时在数学家中流行的一些信念。彭加勒是约定论的创造者和集大成者。

彭加勒的约定论哲学首次在1887年发表的(论几何学的基本假设)一文中透露出来,它是以简短的认识论评论的形式出现的。当时,彭加勒只有33岁。在这篇论文中,他首次指出度规几何学的选择类似于坐标系的选择,后来他把几何学公理称为“伪定义”或约定。因此,吉戴明认为,完全有理由给该学说冠以“几何学约定论”的名称。在19世纪最后10年和20世纪初发表的文章中,彭加勒把他的约定性和约定论思想扩展到时间测量的分析中,扩展到物理学原理中,从而为约定论适应他的整个科学认识论和科学哲学奠定了坚实的基础。为了与几何学约定论相区别,吉戴明称后者为“广义约定论”或物理学约定论,它集中体现了彭加勒的物理学哲学思想。

关于彭加勒的几何学约定论的起源,格吕鲍姆(A.Grnnbaum)提出如下见解:彭加勒关于度规几何学的完整的约定主义是黎曼(G.F.B.Riemann,1826—1866)的空间流形度规无定形概念的直接的认识论之精制品。他把几何学约定论追溯到黎曼在著名的(教授就职演说>这一论文中所勾画出的几何学流形和几何学基础理论。按照这种观点,几何学约定论的基础是格吕鲍姆所说的“黎曼一彭加勒同余约定性原理”。该原理是这样的效应的陈述:由于作为一种连续流形的物理空间在度规上是无定形的,即没有内在的度规,所以物理空间或它的一部分能够在各种外在的标准的基础上以许多不同的方式来度量。这样一来,选择度规的命题便依据不同的几何学相应于选择度规几何图形在合适的“词典”基础上的(句法上的)相互翻译。同余类型的选择相当于度规几何学的选择。至此,还没有包括真假问题。然而,一旦如何度量线段长度的约定被拟定,几何学是真的物理空间的问题就变成一个经验问题,变成一个由实际的空间测量即由实验来决定的问题。P95-98

序言

本书以《彭加勒》繁体字版本(台北:三民书局东大图书公司,1994年第1版)为底本排印,增补了三章:第七章“猜测大自然永恒的奇迹——彭加勒的自然观”,第八章“空间和时间是同一个整体——彭加勒的时空理论”,第九章“揭开科学自身的面纱——彭加勒的科学观”。这三章出自《理性的沉思——论彭加勒的科学思想和哲学思想》中的第五章“彭加勒的自然观”,第六章“彭加勒的时空理论”,第七章“彭加勒的科学观”(沈阳:辽宁教育出版社,1992年第1版。该书完稿于1986年,后因种种变故拖了七八年才艰难面世。关于该书经磨砺劫的过程,作者在该书最后的“作者附识”做了交代)。因此,本书由《彭加勒》繁体字版本的八章增至十一章。

《彭加勒》繁体字版本原来各章只有分节序号,此次添加了小标题。原来没有年表,此次新编了“亨利·彭加勒年表”。

增补的第七、八、九章首页原有题记语录,按《彭加勒》繁体字版本的体例,改为中国古典诗。

为保持历史原貌,《彭加勒》新版只纠正了个别字词和校对错误,对各章的内容和文字均未做改动(“自序”有所删节)。

由于商务印书馆的积极支持,使本书得以顺利出版。此时此刻,作者身处北国而非江南,岁在寒秋而非阳春,有的只是香山红叶而无南国梅花,可我还是愿意引用南朝人陆凯《赠范晔》的诗句——“折花逢驿使,寄与陇头人。江南无所有,聊赠一枝春。”——借花献佛,以表达我的厚意和铭感之心。

是为新版序。

李醒民

2006年10月22日于北京西郊寒江雪屋

后记

应怜屐齿印苍苔,

小扣柴扉久不开。

春色满园关不住,

一枝红杏出墙来。

——游小园不值

宋·叶绍翁

19世纪和20世纪之交,是经典科学向现代科学转变的大变革时期。昂利·彭加勒就是这个伟大时代涌现出的一位伟大的科学家和哲学家。但是,由于众所周知的原因,彭加勒在苏联和中国的命运是够倒霉的。其原因在于,对这位在科学史和哲学史上占据着重要地位的人物,一般人对他的生平、工作和思想并不了解,而学术界又无人下苦功夫对他做严肃、认真、深入的研究,甚至缺乏起码的实事求是的态度,以致认为彭加勒是反动的哲学教授、神学家手下的有学问的帮办、破坏物理学革命的罪魁祸首。

其实,这是天大的误解和曲解。在本书中,我立足于彭加勒的原著,考察了彭加勒所处时代的科学和哲学状况,阅读了国外较多的研究文献,力图勾勒出彭加勒作为一个科学家和思想家,以及作为一个普通人的、比较完整的形象,并尽可能地揭示出他的内心世界和精神气质,提出了一系列不同于传统观点的估价和看法。我自信自己的研究态度是实事求是的、严肃认真的。我也相信,每一位了解到一定丰度的事实的读者,都会根据自己的健全理智和独立思考,做出自己认为公正的判断。

我无意把本书写成为彭加勒“落实知识分子政策”的“平反材料”。要是如此,那也未免眼界太狭窄了。本书的着眼点在于,试图对彭加勒整个科学生涯中的“理性的沉思”再做一番“理性的沉思”,力图发掘这位“理性科学的活跃智囊”的思想精髓,并把那些真正的精神财富置于人类思想遗产的宝库,作为人类文化发展的一个有机组成部分。我希望我的努力成果能引起读者的兴趣,并激发学术界同仁继续探索的热情。不用说,我也希望它能启迪乐于追根求源的人在此基础上做进一步的“理性的沉思”,思考一些更根本的、更广泛的问题。

我从来也不敢妄言我的看法没有商榷的余地,但是我任何时候都敢担保我的观点并非信口开河、毫无根据。对于真正想把学术问题弄清楚的人,我欢迎他们商榷、批评、争鸣,而且我也乐于进行答辩和反批评。但是,我觉得,要真正争出学术名堂来,一要深入研究彭加勒的原著,二要全面了解世纪之交的科学的历史。对原著不屑一顾或懒得去读,对历史背景一团漆黑或一知半解,就海阔天空大发议论,这既不是一个郑重的马克思主义者应有的态度,也与真正的学术工作者的严谨学风格格不入。只有在详尽占有材料的基础上独立地进行思考,才能把学术问题的研究逐步向深入。

人之所以为人,就在于他会思考;智者之所以为智者,就在于他会独立思考。我的一位朋友、香港中文大学哲学系李天命博士讲得好:“教育家的理想在于启发人的思考,野心家的梦想是要取代人的思考。……提着自己的风灯,照亮未知的旅途,这就叫独立思考。”

在学术研究中,独立思考的一个显著特征是从事实出发,以材料为本。它既不是仰赖权威的现成结论,也不是惟经典的个别字句是从。权威和经典只是启发他的思考,而不是取代他的思考。独立思考的这一特征,在恩格斯和列宁的下述言论中得到充分的揭示。恩格斯曾经一针见血地指出:“原则不是研究的出发点,而是它的最终结果;这些原则不是被应用于自然界和人类历史,而是从它们中抽象出来的;不是自然界和人类去适应原则,而是原则在适合于自然界和历史的情况下才是正确的。”列宁也有一段话深中肯綮:“现在必须弄清一个不容置辩的真理,就是马克思主义者必须考虑生动的实际生活,必须考虑现实的确切事实,而不应当抱住昨天的理论不放,……”可见,要独立思考,就要“不唯上,不唯书,只唯实”。要追求真理,就要诚心正意,不谋私利,不带偏见,不徇私情。马克思主义的灵魂是实事求是,唯物辩证法的核心是一切从实际出发、具体问题具体分析。遗憾的是,有人虽然这么喊,可并不打算这样做。撇开别的动因不谈,要这样做谈何容易!十年面壁,苦心孤诣,哪有照搬现成结论,凭空杜撰想象省力、方便?

敢于独立思考和善于独立思考,是作为一个现代人的重要标志之一。因此,我总是把马克思的下述名言作为自己的座右铭:“哲学研究的首要基础是勇敢的自由精神。”外在的学术自由固然很重要,但内心的自由——用爱因斯坦的话来说,这是大自然赋予每一个人的最宝贵的礼物——则主要(或完全)在于自己。为了保持内心的自由,我时时在提醒自己:切勿蹈袭,无需畏葸;用自己的大脑思考,靠自己的双腿走路。记得18年前,正当少壮气盛之时,我乘船由津市返长沙途经洞庭湖时,曾写了(念奴娇·过洞庭>一词。在这里,我愿以此作为结束语,与志同道合者共勉:

洞庭春水,

浩荡荡、

亘古向称八百。

尽蓄澧沅资湘汨,

欲与四海竞辉。

巨浪吞天,

惊涛击岸,

声威撼南国。

气象万千

神州赖以增色。

浪迹名山胜水,

津市泛舟,

思絮伴鸥飞。

玉鉴琼田何足趣,

激流勇进堪佩。

毋怨骚墨,

舞笔弄文,

妄嗟“谁与归”。

革故鼎新,

莫堕昔人纸堆!

李醒民

1991年7月5日二改“作者后记”于北京保福寺

【作者附记】

本书是作者数个寒暑面壁的结果,完稿于1986年。在撰写前,上海一家出版社曾向作者当面约稿,拟列入《物理学思想史丛书》出版。正当作者践约准备向出版社交稿时,该丛书出版计划因故半途而废,作者辛苦数年的研究成果也随之“搁浅”了两年。1988年,《20世纪学者文库》编委会将书稿审毕,拟由北京一家出版社出版,该出版计划还未付诸实施即因故夭折,作者心血的结晶又一次“泡汤”。加之自80年代中期以来,学术著作的出版每况愈下,愿作“赔钱买卖”的出版社愈来愈少。作者既搞不到公款“补贴”,又掏不起腰包“资助”,书稿就这样一直拖了下来。假使我真的能捞一大把钱给出版社,我也觉得这样做似乎有点不妥。我感到大哲学家维特根斯坦的看法是有道理的:“首先我没有钱付给自己作品的出版。……其次,即使我能设法弄来钱,我也不想付给它,因为我认为,从社会的观点看,迫使一本书以这种方式问世,不是正派的行为,我的工作是写书,而世界必须以正当的方式接受它。”

就这样,书稿一直拖了五年。其间的酸甜苦辣,惟有作者自己心里最清楚。近三年间,作者鉴于出版现状,早放弃了有关写大部头著作的计划,代之以研究一些感兴趣的问题,撰写论文在学术刊物发表,先后倒也有数十篇论文面世,博得了编者和读者的好评。但是,已完成的书稿总不能老锁在柜子里,让蠹鱼或老鼠的牙齿去“批判”。感谢辽宁教育出版社的领导和编辑,给作者的学术研究成果以面世的机会。我欣赏他们的战略眼光和广阔胸怀,钦佩他们高度的社会责任感以及促进学术发展、重视文化积累的职业良心。

在交稿前,作者又浏览了一下书稿。删去了原稿中的§3.5和§6.6节,对1988年7月已经改写过的“作者后记”又做了重新改写,其原因不言自明。趁此次出版之机,作者增补了“代自序”,修改了个别字句,添加了若干新参考文献。此外,尽量维持原貌,一切照旧。

“寒雨连江夜入吴,平明送客楚山孤。洛阳亲友如相问,一片冰心在玉壶。”我愿以唐人王昌龄的<芙蓉楼送辛渐>一诗作结,再次表达对辽宁教育出版社的谢忱之意和铭感之心。是为作者附识。

(本“作者后记”原载李醒民:《理性的沉思——论彭加勒的科学思想和哲学思想》,沈阳:辽宁教育出版社,1992年10月第1版,第318—323页)

随便看

 

霍普软件下载网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

 

Copyright © 2002-2024 101bt.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4/13 19:37:17